同治帝死后慈禧选4岁的载湉继位,为何不选17岁的载澂?

罗利超


公元1875年,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大清帝国的统治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的继承变得异常敏感起来,当时朝中很多亲贵和大臣都主张立恭亲王长子载澂为新君,大臣们认为国家处在多事之秋,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并且恭亲王是道光帝第六子,载澂在血统上与皇位很近,属于近支宗室,但是慈禧太后却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并一意孤行的册立了年仅四岁的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太后为何选择载湉而否定载澂呢?



首先,载湉相对载澂而言更易于控制:

同治帝去世时,作为醇亲王子的载淳年仅四岁,而作为恭亲王长子的载澂已经十七岁,两位王子的父亲都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从血统上来讲,载湉和载澂都是皇室的近支宗室,但是载湉当时年仅四岁,而载澂已经十七岁,相对于载湉,载澂已经成人,如果慈禧太后选择载澂即位,那么以载澂的年纪,过不了几年的时间就可以亲政,如果载澂亲政,两宫太后(当时慈安太后尚在)就没有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皇帝亲政,那么太后只能卷帘归政,这样慈禧太后就会失去她最为热爱的权力,而选择4岁的载湉即位,慈禧就仍可以垂帘听政十数年,所以慈禧太后最终选择了四岁的载湉。


其次,醇亲王相对于恭亲王更为恭顺:

恭亲王在慈禧太后夺权的辛酉政变中出力很大,所以在政变之后,慈禧对恭亲王非常倚重,许以高官厚禄和实权,然而随着慈禧羽翼渐丰,她与恭亲王在权利分配上逐渐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在同治时期愈演愈烈,而无子的同治帝的突然驾崩,让恭亲王之子成为了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一时间恭亲王的身份变得非常显赫,朝中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纷纷向恭亲王靠拢,在同治年间就已经收我实权的恭亲王集团实力更加强大,恭亲王也变得更加难以驾驭,加之恭亲王对慈禧太后并不唯命是从,如果恭亲王长子来载澂继承皇位,那恭亲王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其势力将变得更加雄厚,而其本人也将更难驾驭,反观醇亲王其人,不仅为人软弱无能,在才华当面也远远不及恭亲王,对于权力,醇亲王也并不感兴趣,所以,这样的人的儿子继承皇位,对慈禧揽权不够成威胁,这也是慈禧选择在载湉而不选择载澂的原因。


第三,载湉与慈禧的关系比载澂更近:

如果从咸丰帝这边论的话,载湉和载澂都是咸丰帝的亲侄子,而慈禧则是这二人的亲伯母,看起来二人与慈禧的关系是一样亲近的,但是由于载湉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慈禧即是载湉的伯母,又是载湉的姨娘,这样的关系让慈禧与载湉的关系明显近于载澂,并且载湉当时非常年幼,慈禧可以与之从小培养感情,对于同治帝的教育,慈禧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慈禧也希望能够重新养育一个孩子,来弥补曾经作为一个失败母亲的愿望。


光绪皇帝自从四岁被抱进宫后,直到三十八岁去世,与慈禧相处长达到三十四年时间,二人名为母子,实际上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远不及同治帝与慈禧的关系,两人的分歧主要也是围绕着权力的分配,慈禧选立载湉为皇帝的终极目的就是因为年幼的载湉易于控制,而已经成人的载澂则没有这种优势,慈禧何等精明。这样亏本的买卖她依然不会做。


历史课课代表


对于慈禧为什么选择光绪载湉为同治的皇位继承人,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一,慈禧不想当太皇太后

在同治过世之后,有大臣就提出来让溥字辈的来过继给同治,这就相当于是子承父业,并没有太大的波折,而且也很符合祖制。不过慈禧很快就将这个提议给排除掉了,因为慈禧很清楚,这样一来慈禧就进阶为太皇太后了,而既然不是皇太后,那就没有理由再垂帘听政了,对于慈禧来说,这明摆着就是要让慈禧退居二线,这样她如何肯答应?



二,光绪同慈禧的关系很很近

将慈禧与光绪之间的血脉关系仔细捋一下,就跟容易知道光绪和慈禧间的双层关系。因为慈禧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奕譞,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而光绪则称呼咸丰为伯父,自然称呼慈禧为伯母。并且光绪还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所以光绪还应该称呼慈禧为姨妈。有这么两层的血缘关系,慈禧自然会肥水不流外人田,让光绪继承皇位。



三,慈禧需要年龄小的皇帝

因为同治没有儿子,所以一时之间只能在爱新觉罗的宗室中选取下一任皇位继承人。虽然光绪和慈禧的血缘关系非常近,但是慈禧还需要一个年少无知的孩子来由自己亲自培养,而光绪就非常符合这个条件,所以在光绪过继给了咸丰之后,就需要同慈禧一起生活了。一方面因为皇帝还小,所以慈禧可以光明正大的治理国政,不为人所诟病,另一方面就算是光绪长大后,也无法跨越情感这个坎将慈禧晾在一边,所以无论是眼下还是长远来看,选光绪为帝都是一个明智之举。

由以上的几点条件来看,光绪是慈禧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妙龄老翁谈历史


同治帝归天时,刚刚十九岁,对于他的死有正史说,野史说,我们当然倾向于正史,相关的医药记录和《翁同龢日记》都有同治帝病情的相关记录,所以不要相信野史小报之类的东西,同治帝死于天花,并非花柳,更不是梅毒......西医不会隔空诊疗,他们见都没见过同治帝。

慈禧选4岁的载湉继位,为何不选17岁的载澂?我们仅需知道,选择权在慈禧,一切就都不难分析。不止载澂,我叙述一下全过程。

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无外三点:

慈禧是否能性命无虞。

慈禧能否能继续垂帘。

是否容易被慈禧控制。

我们将一步步的把如上三点对应上每一个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人身上,一一排除。

先从咸丰和慈禧“本家”说起,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独苗,慈禧的亲生骨肉,无后,所以“本家”无人继承,排除。

溥字辈,直接排除。比慈禧的儿子同治帝矮了一辈,一旦入主,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虽然有窦氏先例,但属极少数,名不正言不顺,不能再垂帘听政,朝堂并不是那么容易安抚的,势必有极大反弹,主少国疑,太后听政有情可原,太皇太后再管就说不过去了。

顶上太后位置的将会是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而这婆媳二人的关系,非常、极其、特别的不融洽,想要保住老命就不能让阿鲁特上位,性命攸关,不容含糊。整个溥字辈不做考虑。

奕字辈,直接排除。且不论奕訢的野心和实力,慈禧的性命同样要悬,天知道会沦落个什么稀奇古怪的死法,比如史书中经常用的-郁郁而终一类。而且一旦奕字辈入主,自咸丰、同治这一脉的政治生涯就都完结了,慈禧就是依靠这爷俩才能大权在握,奕字辈掌权,她就完全歇菜等死了,即便奕字辈傻傻的都乐意,嫂子垂帘听政?没法说也没法听呐。

无论溥字辈还是奕字辈,都完全不能满足慈禧心中的三个条件,所以我们再说载澂:

爱新觉罗·载澂,成年,无法垂帘,差评!奕訢的儿子......差评!

慈禧真的是用排除法选择继任者么?当然不是,这只是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排除分析,慈禧是早有目标的,即便您说如上种种慈禧全都没考虑过,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正确的。

慈禧早已打定的主意,醇亲王奕譞次子载湉。

载湉当时仅仅4岁,慈禧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奕譞是慈禧的妹夫,奕訢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慈禧的亲妹妹。安全问题解决了。

奕譞的能力和野心远不如奕訢,极其低调的人,不单载湉,连带着奕譞都很容易控制。

就这样,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慈禧继续大权在握。


古今通史


这个问题的答案,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便于控制。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大清朝的皇帝同治帝以一种非常难以言说的方式驾崩了。最为关键的是同治帝还没有子嗣,这也意味着那个皇位的继承人悬空未定。当时的慈禧太后虽然沉浸在老来丧子的痛苦中,但作为一个权利欲极强的女人,现在最重要的是大清朝的权力该交给谁,自己后半生的荣辱该怎么办?

千百年来的传统就是嫡长子继承,但是,同治帝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的继承人只能落在溥字辈的那几个人了。而当时最热门的人选就是溥侃,虽然血脉不是很相近,但至少皇位要落在爱新觉罗一族。

可是,当时的慈禧却不是那么想立溥侃为帝,为何呢?若是立了溥侃,那慈禧太后就是太皇太后,自古以后,垂帘听政的是不少,但是,那也是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的可没见过多少。对于权利欲极强的慈禧来说,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又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以后权力的纷争可少不了。所以,溥侃直接被无视了。

既如此,也只能立同治帝一辈的那几个堂兄弟,因为无论是谁当了皇帝,慈禧仍然是皇太后,仍然可以权倾朝野。当时的人选是两个人,恭亲王之子载澂,亲王奕譞次子载湉,先不说载澂年岁已大,不好控制,他的父亲还是恭亲王,这可是当年差点把咸丰帝挤下来的人,慈禧怎么可能立他的儿子。

相比之下,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自家人还是亲一点的。而且载湉只有四岁,慈禧至少还能垂帘听政10余年。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慈禧最终还是册立了载湉,是为光绪帝。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你们的鼓励就是我前行的动力,也谢谢大家可以看到这里。


小小呆萝卜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那么复杂,首先肯定是年纪小的孩童比较容易控制,因为他是不能亲证的。而十七岁的载溦就已经到了可以亲证的年龄。如果立他为帝势必要马上归政,这是慈禧太后所不能接受的!

另外,慈禧太后和载恬的关系十分的特殊,载恬的父亲醇亲王奕譞与咸丰皇帝是亲兄弟,而载恬的母亲与慈禧太后又是亲姐妹!这样一来,慈禧太后即是载恬的亲伯母,又是载恬的亲姨娘!这样亲上加亲的关系肯定会让慈禧更加的亲睐载恬!而且当时把载恬接到宫中培养的时候,慈禧也是非常疼爱他的。只是这对母子后来为了权利而反目,以悲剧收场,这也侧面的加速了大清国的灭亡!


房了我的污


简单来说就是慈禧太后的权利欲望十分强烈,太后这个位子满足不了她想要执掌朝政的目的,因此选择一个年幼的傀儡能够让她“合理”过一把皇帝瘾,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