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唯有曹操和刘备算英雄?

晓史才能明事


酒桌上侃大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非但今人如此,古人也爱这一口,最著名的莫过于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酒酣耳热之际,曹操霸气侧漏地说道。

然而,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刘备的英雄之名到底从何而来?

图1 刘备(161年-223年)

  • 1.名声何来?

论文,刘备不怎么爱读书,没啥文才,既不会写诗也不会作文,汉末文坛自然没这一号人;论武,此前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不说,还被曹操、袁术、吕布多次胖揍,老婆孩子都被俘虏了几次。就这样的简历,曹操凭啥如此捧他,乃至于跟自己相提并论呢?

有人会说了,刘备是皇室宗亲(刘皇叔的错误就不必在此指出了),而且还有仁义的名声,所以才受人推崇啊。

但这显然是看多了《三国演义》的结果。

刘备虽然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其实可信度不高,就如同曹操后来自认是西汉曹参之后一样。

一方面,这事根本不可考,只有刘备一方的证词,后来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就指出,虽然刘备说自己出自汉景帝一脉,但年代太过久远,从祖父以上的世系就没谁知道了。

另一方面,《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先祖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封涿县陆城亭侯,后因祭祀所献的酎金成色不对,被贬为了平民。

可这段叙事里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根据《汉书》记载,刘贞封侯是在公元前127年;二是西汉并无乡侯、亭候的爵位,刘贞封的实际是县侯。

如此明显的bug,很难让人相信刘备的皇室宗亲之说。

更何况,即便是真的,到刘备这一辈时,中间都经过三百年了,血缘关系也早淡的不成样子了,姓不姓刘有区别吗?

图2 曹操(155年-220年)

至于仁义之名,不过只是小说家有意给刘备立的人设而已。国家动荡之际,大家都在争地盘,哪里顾得上民生问题?

所以,或许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只是情商高手曹操的一句场面话,做不得真?

也不是。因为在说出这句话前,曹操就相当给刘备面子了,所谓“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操的谋士们也都一致认可刘备的英雄身份,以至于程昱等人还腹黑地建议干脆把刘备杀了了事。

除了曹操一方,其他人也很看重刘备。

在曹操之前,徐州牧陶谦托孤刘备,说了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而当刘备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时,对方更是离开大本营邺城以外二百里来接机,可见重视程度。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在东汉那样一个注重出身的等级社会,卖鞋出身的刘备到底是怎么变成曹操眼中的英雄的呢?

图3 卢植(公元139年-192年),字子干

  • 2.恩师卢植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卢植了。

卢植是东汉大儒,学问好不说,还懂军事,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大破张角的黄巾军。此外,他还不畏强权,不仅不鸟宦官,还敢在董卓主持朝政时当面硬扛,立阻其废立皇帝之举。

无论何时,这样允文允武又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汉子都会受到热烈的追捧,如曹操评价的,“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试想,如果成了此人的关门弟子,以后成功出名不是顺理成章吗?这样的成功路径直到今天,也是颠破不灭的真理,所以很多人都拼了命地拜在赵本山、郭德纲等人的门下,尽管有些人在此之前看来已经小有名气了。

早年的刘备走的正是这条路。十五岁那年,在家族的资助下,他正式拜入了卢植的门下。

尽管时间不长,最多不到两年,但由此刘备获得了一种身份:大儒卢植的入门弟子。这让他获得了进入精英社会的入场券,从而此后得以与郑玄(与卢植同门)、陈纪、陈登等当世名士大儒相交,成为上层圈子里的一员,并在这些人的帮衬下,一跃成为知名大咖,就如同曹操靠许劭、桥玄等名士的吹捧而成就英雄美名一般。

图4 吕布(?-198),字奉先

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两者都出自西北边地,不是传统政治、学术核心圈的人,而且吕布比刘备更能打,但他却基本不受主流政治圈的待见。

吕布曾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可都呆不下去,之后便遇到了陈宫。而陈宫当初之所以劝说张邈迎吕布反曹操,不过只是想暂时借助吕布的武力而已,并非真的想要认其为主,正因此才有了后来未遂的反叛。

为什么同样出生边地寒族,吕布却一直不受主流社会的待见?根源就在于他缺乏向大儒求学的经历,没了这层纽带,他始终打入不了儒生的圈子。

图5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

  • 3.发迹之始

师从卢植的另一大好处,是刘备有了公孙瓒这一同门师兄。

黄巾起义后,刘备开始了创业之旅,但最初的几年一直不顺,断断续续地当了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官,职业生涯并没有多大起色,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直到他投奔公孙瓒后,情形立刻不一样了。

与刘备不同,公孙瓒一直混得不错,当刘备来投时,他已经当上中郎将一职,还被封了都亭侯。刘备投奔之后,公孙瓒任命他为别部司马,这是一个比较高级且独立的武将职务,类似李云龙的独立团团长。

之后,刘备被派去青州对抗袁绍,因为有战功而升任平原相。在汉代,侯国的相与郡太守同级,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备已然从一个无名之辈升迁为两千石的高官,而非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了。这一切,离不开公孙瓒的帮助。

而当上平原相之后,刘备又遇到另一件幸事:解救孔融。

图6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当时的孔融任职北海相,此地为黄巾军所围困。孔融于是派太史慈杀出重围,向刘备寻求救兵。当得知竟然是孔融前来求救时,刘备很是高兴:孔融竟知道世间还有一个刘备啊!

他立刻发兵三千,解救被困的孔融。听闻刘备来救,久攻不下的黄巾军随即散去。孔融自然对刘备感激异常。

作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孔融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因为他的推崇,刘备的知名度与号召力再次蹭蹭蹭地上升。不止如此,他对刘备的霸业还起到了实际且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陶潜打算让刘备即任徐州牧时,刘备担心无法服众而假意推脱,这时孔融站了出来,予以了坚定的支持,与陈登一道极力促成了刘备担任徐州牧一事。至此,刘备成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封疆大吏。

图7 袁绍(?-202年),字本初

一介贫寒子弟在不长的时间内,竟然成为称霸一方的大佬,而且还是靠民主选举而非武力夺取,在当时,还有比这更励志的事迹吗?自然而然,靠四世三公起家的袁绍、兼靠家世与武力崛起的曹操,不能不对刘备心生佩服。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这句酒后之言,显然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系出真心的称赞。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书》


历史大学堂


首先,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话是曹操说的, 不仅是演义上的,正史中也有记载,刘备传中原文: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回答问题前,先交待一下背景比较好。

之前陶谦让徐州给刘备, 不是一整个徐州:

北海占了约徐州1/3面积,归孔融管,孔融与陶谦为友,虽然陶谦为州牧,参考我之前的问题中讲的汉末 太守、剌使、州牧之间的关系,就能明白。

另外,不得不再吐槽一下 袁术, 利令智昏,与陶谦为盟友,却抢盟友地盘,比如丹阳和广陵等一些地方。

再除开臧霸占山为王的部分,所以陶谦给刘备的徐州,不是一个完整的徐州,约为徐州剌使部的一半地盘。 即是如此,徐州也是天下富庶之地, 刘备得徐州时少说有四五万兵马, 其中还有天下闻名的四五千丹阳兵,成为让人不得小觑一诸候。 对比一下,曹操官渡时,总兵力也就七万左右,可想刘备当时强大。

后来因为吕布来投,大家看过演义都知道,大体事件跟正史上记录的差不多。

刘备丢了徐州,联合曹操灭了吕布, 曹操本来打算遣刘备击袁术,还没到袁术先死了。在刘备还出征前, 董承等密谋衣带诏诛杀曹操。

开始刘备没参与衣带诏,经过 青梅煮酒(正史上没有记录是否青梅煮酒只说席宴) ,曹操这席话,刘备加入了衣带密谋。


刘备本布衣,虽说为汉室后裔,毕竟家道贫困, 织席贩履,得关张效死命,师卢植(这跟皇甫一样,是大汉良将)讨黄巾,又得陶谦交付徐州、糜氏倾囊相助, 时为左将军,豫州牧,大汉皇叔,有名望 ,得人心。

以弱抗曹,收留吕布,被反咬又联合曹操诛杀吕布, 先不管世人怎么评价刘备,曹操心里怎么想,必觉此人能屈能伸,事实也是如此。

曹操 说这席话, 我个人认为有几层意思:

1,袁术、刘表、袁绍等人,才能是有的,但确实不具雄才大略

2,刘备能屈能伸,能得人死命,笼络人心

3,想用之

4,想防之(试探)

5,也是另外比较重要的,同是有雄心的人,借用一句经常听到的话,有时候最了解你的是你的对手。 有些话曹操对其它人不能讲,讲了他们也不懂,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心志). 所谓惺惺相惜的成份必然也是有的。


文说三国


我认为这是曹操具有政治目的的试探。

我们要想弄明白曹操这一行为的意义何在,就必须弄清楚此行为发生的历史背景。此事发生在吕布被灭,袁术尚做最后挣扎之时。这个历史阶段对于曹操来说,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在曹操的长期战略规划里,其与袁绍的一战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与袁绍开战之前,曹操身处四战之地,吕布,张绣,刘表,孙策和袁术都对曹操不利,倘若曹操与袁绍开战,势必会让其他诸侯趁机偷取后方,所以曹操在眼前的战略上,是要肃清这些阻碍的。



而曹操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吕布已经被其所灭,此时的袁术也已病亡,而刘表年老多病,胸无大志,孙策保守江东,基业尚且不稳,张绣未被曹操放在眼里,因此,刘备的安稳与否就成了曹操头疼的问题。

此时曹操是已经查出“衣带诏”事件的,那么这位“刘皇叔”是否安分就成了曹操的难题,倘若用刘备,恐难驾驭,之前就欲用刘备讨伐袁术,可未及刘备兵到,袁术就挂了;倘若不用刘备,又怕节外生枝,时日久了刘备恐难再寄人篱下。若是待到与袁绍决战之时,刘备是福是祸都不知,岂不误了大事。



因此,曹操此番话里,将刘备与其同称英雄,实则窥探刘备之志。若有王霸之心,趁早诛之,以绝后患;若有畏惧之心,趁早提用,以防外出而立;若有霍乱之心,趁早防之,以免用兵之际祸起萧蔷。因此,这是两个政治家的博弈,也是曹操为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进行的一部分政治试探。


棍哥观史


曹操如此说,当然是站在他的价值角度进行阐述的。

当时曹操与刘备二人正在煮青梅酒,曹操首先发言,以天边的云挂像龙,随即发表了自己对龙的认知和定义:“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之后,又借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谈到了当世的英雄人物,认为英雄好比于真龙,稀有而珍贵。

酒至半酣,两人谈兴正浓,自然要对在世的各路人物作出一番评价。曹操问刘备,世间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刘备首先推说不知,然后则推选出那一时期最有权势的几个人物: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而曹操则对这些人都有了清晰地认断。曹操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说袁绍不过是个眼光短浅的小人,“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算不上英雄;说刘表是“有名无实”;说孙策是“借父之名”,并无多少才干。对这几个人的评价,其实前三者都是比较客观的,甚至这三者,最终都是败在他的手下,但当时的孙策凭借一己之力,挣下江东大好的基业,直接为后来的东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借父之名”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刘备把当世所有有名有姓的人物讲了一个遍,曹操都一一否定。刘备没法了,只得说不知,这是,曹操则缓缓说出他的答案:“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也就是说,在曹操眼中,天下的英雄,就只有他自己和刘备两人了。

而英雄刘备,此时的境遇怎么样呢?

刘备自从黄巾起义以来,大小数十战,其功劳不可谓不显,然而,直到青梅煮酒之时,他还是只身一人,身边跟随他的,也不过是张飞关羽两个兄弟,外加简雍、糜竺等白面书生,虽然此时汉献帝已经认可了他的皇叔身份,而曹操也加封他为名义上的豫州牧,但是说到底,不过是曹操牢笼中的一只鸟罢了,自己的生死,也都在曹操的一念之间。这样的人物,曹操为何还会认可他为当世英雄呢?

首先,曹操与刘备都是从黄巾之乱中起身,两人那时的地位尚低,但是却都有实打实的战功,到之后,董卓祸乱京师,十七镇诸侯共同伐董时,关羽温酒斩华雄以及之后刘备三兄弟大战吕布的情形让曹操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此的猛将,如此的人物,身处低位却毫不在意,言谈之间以天下为胸怀,这样的人物,在这乱世之中,必然不会甘于平庸。之后,刘备自己兵微粮少却处于道义,毫不犹豫地驰援深陷曹操大军包围的陶谦,曹操当时虽然气愤,但对刘备,却是十分佩服的。要知道,乱世之中,力量便是绝对的主宰,刘备此举,真的无异于以卵击石,一旦失败,便毁掉了自己的前途,然而刘备却毫不在意,挺身相救,如此义举,难怪之后陶谦要将徐州让给刘备呢!曹操奉行的价值观虽然与刘备截然不同,然而对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是由衷的敬佩的。

其次,当时的刘备正在依附曹操,而曹操自己则怀疑刘备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故而借青梅煮酒论英雄之际,观察刘备的反应。果然,刘备听到曹操的说自己是英雄时大惊,甚至失态到将手中的筷子失手掉在了地上。刘备此时如果处理不好,曹操对自己,便不只是怀疑,而是要杀之以除后患了。刘备也是反应迅速之人,立即将此推脱到打雷的缘故上,同时表演了一下自己的畏惧,便将曹操的疑虑打消了。从这一点来看,曹操指刘备为英雄,是有一定的政治企图的。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此言不假,且看《胡说志》记载,大家评判:

话说刘备正独在园中浇菜,被曹操请至相府小亭,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两人对坐,开怀畅饮。忽然乌云遮天,阴风大起,雨随之而下。刘备心头一紧,难道衣带诏事露,遂感不详。

【有心思,固然会触景生感,活得也是累】曹操斜眼看得,已知刘备心思,忙举起手中耳杯道:“使君可知龙之变化否?”【此话太过直接,开门见山,直接点出刘备当龙之愿望,倒也符合曹操性情。刘备此时只当曹操闲问,九分放松,一分狐疑】,轻言曰:”愿闻其详。”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小则隐形。升则飞腾,隐则潜伏······”【刘备听到此处,内心已是慌张,曹操莫非是借龙实说自己?心内已是三分担忧,七分忐忑。曹操果然高手,快人快语逐步深入】“玄德久历四方,当知天下英雄。请试言指之。”【好犀利的话题,步步紧逼,不经意嘲讽刘备数度易主的经历,又留下回话余地,其实想说:看汝如何接。刘备听后,已是五分慌张,五分强装。不愧老练,立举袁术、袁绍等庸人为英雄人物,以图展示自己平庸的眼光和与英雄无缘。这等表现,恰似自知龙尚小,还要隐】

“吾看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此时估计已经有些许失望,心里想:都这份上了,还他他的装,三国主角之一莫非要拿影帝。我就直说逼你现形,看你如何接】这曹操真真是痛快,豪不否认自己是英雄,直接点出主题,直奔要害。符合一贯风格。【刘备此时已经十分恐慌十分尴尬十分想走十分无奈。】相必也许已经吓尿,或者内衣尽被汗湿。任阅历再丰,也未遇过这等境况。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突然一阵惊雷,刘备趁机筷子落地。又用洪荒之速平静自己,霎那间恢复心情。强作镇定,弯腰捡筷,口中默念:雷大爷比亲爹还亲啊,救命之恩,定当永记。待身起,脸上已是面无表情,很是淡定!“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见得,顿感自愧不如:我勒个去,这个也能接得下去。别人称玄德刘跑跑,我知其心,很是理解。别人说你刘装装,此言不虚。但不够彻底,只有“三国胜装影帝”才能名至实归······】

按照三国演义记载:曹操被瞒过。【小编认为:煮酒论英雄这个章节是整部三国演义里最合理的艺术创作,也符合人物历史原型!】三国时代如果从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看,真英雄也只有曹刘二人。佐证事例太多,不细说!刘备十易其主,未得骂名,实在是因为其从不当犬马。可以解释为不甘人下有大志。【易主,不过是寻找暂时的安身之所而骑驴养马的举措】东汉末年,很多野才也看出这点,故随着刘备易主次数增多,名声也到处传播,投效之人也是越来越多。在委身曹操时,也是目标坚定,表面平静掩饰动荡内心,默默寻找机会。

偏偏曹操看出,借煮酒论英雄,说出实话:一是敲打刘备,二是惺惺相惜,三是抱有幻想,传达自己也是志向相投,奢望刘备能安心现状共平乱世,结束战争!其实是曹操故意试探,意收其心,没有杀意。否则历史和演义都将重写。可以肯定的是曹操识人水平高于刘备;但是惜才之心,有时天真。刘备对人才,也是平静,似乎从未中过诈降之技。但从此曹操成为心中唯一的真敌!

这段描写,借青梅煮酒,实乃心理攻防交手。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最出彩的篇章,而且符合历史。三国演义前半部,表面三国,实际“曹刘双英事迹报告会”:曹操主角,刘备影帝,其他人物皆衬托矣!您认同吗?原创回答,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或署名!谢谢阅读,下回见!


有画说话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桥段,故事脍炙人口,老幼皆知。曹操一句“天下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到底是假意试探还是开玩笑的呢?



当时的刘备,可以说混的非常不好,带着关羽和张飞两个死忠粉,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始终未有一席之地,先投奔公孙瓒打袁绍,后投奔陶谦打曹操,陶谦死后把徐州让给刘备,可还没站稳脚跟,袁术又率兵来攻打徐州,刘备正和袁术相持,没想到吕布抢走了他老婆,刘备回头救老婆,却半路被袁术击败,刘备只得央求吕布放了他老婆,吕布同意了,刘备召集人马企图东山再起,结果又遇吕布,被吕布打的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刘备打仗的本事是真不行,但逃跑的本事倒是有,这次直接就投靠了曹操,曹操给了他一些人马,让他再次与吕布对战,结果还是失败了,老婆又被抢走,最后还是曹操出兵干掉了吕布。



刘备屡战屡败,饱受欺侮,现在又寄人篱下,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时候又发生了衣带诏事件。

原来汉献帝刘协不满曹操专权跋扈,用血书写密诏藏于衣带中,交给车骑将军董承,由董承密谋除掉曹操,董承将衣带诏带给刘备,刘备担心是曹操试探他的奸计,没有立即表示同意。

这几日,刘备因为衣带诏,正狐疑不定,心绪不宁,这时候曹操约他喝酒,刘备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去了!

于是就有了精彩的煮酒论英雄!



依我看,这时候的刘备,势单力薄,既无精兵,又无智囊团,寄人篱下,凄凄惨惨!而此时的曹操大权在握,志得意满,即使他再独具慧眼,目深谋远虑,也不会料到后来的刘备能与他分庭抗礼,争夺天下,他这番英雄论,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其实心里并没有真的把刘备看做英雄!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改变了想法,也让他追悔莫及,刘备不仅是个英雄,还是个隐藏很深的枭雄!


一半秋色


感谢只有晓史才能明事的诚挚邀请

其一,这或许是罗贯中为了突出主旨而写的。要知道演义是虚实结合的,里面有部分的人和事,甚至是部分人做的某件事,都被作者糅杂在一起了。因此,本着“尊刘贬曹”的主旨,在面对曹操的青梅煮酒时,作者可能安排这句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来,毕竟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刘备的重要性,另一方也凸显了刘备肯定不拘于人后,必定成为一方诸侯。

其二,刘备是个人才。曹操是一个不拘一格收人才的奸雄,只要是人才,而且能对他忠心,或者是他觉得你有价值,曹操都敢用。所以,面对刘备这样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想法肯定是想收为己用,再者,从十八路诸侯会盟之后,曹操便看出之前的那些诸侯不堪,只有刘备和公孙瓒才稍稍入他眼,因此,面对刘备的暂时投靠,曹操肯定是想留住他。

其三,曹操的暗示。曹操或许会对刘备有一定的关注,但他更在意的是刘备麾下的关张二人,从十八路诸侯会盟时,曹操为关羽的温酒斩华雄,以及关张战吕布时,就可以看出曹操对关张二人的关注,恨不得收他们两人为帐下,后来关羽被围困后,曹操收留他便可得知。因此,当时正值曹操大肆扩张的时候,曹操肯定需要关张这样的猛士来辅助。所以,曹操对刘备的话语,更深层次是暗示刘备能否借关张一用。

其四,曹操的警惕。作为乱世中的诸侯,没有哪一个是庸才,曹操知道刘备不可能为他所用,但他还是要试一下,再加上当时曹操麾下的郭嘉,程昱,荀攸等谋士的提醒,曹操就正好借坡来试探刘备的志向和能否可用了。再者,那时刘备已参加了血衣诏,曹操的密探虽然还没有查出,但不代表曹操不去警惕。因此,青梅煮酒正好是为试探做准备的。

其五,曹操的意志风发。曹操不仅是一代诸侯,更是一代诗人,诗人都喜欢歌颂,甚至以诗缅怀。在青梅煮酒之前,刚刚打败吕布,根据地没有过多损伤,又有大批人才投靠,正是意志风发的时候,所以,他看刘备毕竟顺眼,就开心的拿他来开涮,顺带着把自己也夸奖了一番。毕竟,中国人还是喜欢在酒桌上吹捧的!


韶华倾梦


说到青梅煮酒,不得不说之前发生的一个故事,孙策借兵称霸江东,脱离袁术,孙策有了袁术的一批军队,以此为基础,攻占了江东六郡,自立为主。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曹操想用刘备,故意试探他。曹操本身就是个谨慎细致的人,论英雄是假,查户口是真。要是刘备在此时酒后展露人生抱负,下场只有一个卒。

当时酒过三巡,套路开始,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则是跟他打太极,谁谁是英雄,谁谁是英雄,反正我不是。

曹操憋不住,直接放大招,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危机时刻,三国一线男影帝刘备,演技爆发,假装被打雷声吓尿,才让曹操打消了顾虑。

后人有诗称赞(刘备)说:"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老天是眷顾刘备的,此时若无惊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世界。两人虽同为英雄,在境界上还是有差别,想到曹操献七宝刀行刺董卓的从容应对,刘备靠的还是天的眷顾啊!但假设刘备真死于此地,诸葛亮就不会出场,那些轰轰烈烈的三国故事就戛然而止!


黄鸭趣谈


曹操干了这杯酒之后,正高兴之际地说:“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只有我曹操与你刘备算的上英雄豪杰”。第二天早起,曹操后悔地拍大腿,派人去追赶刘备,可是刘备号称“逃跑能手”,追不上就等于“放虎归山”,“鱼游大海”。

如果大家看三国演义就知道,这个大耳贼刘备专属技能“一哭,二跑,三自吹自擂”。

刘备前半生一直都在漂泊在外,劳劳碌碌地忙,结果却是一事无成,说他是英雄,到底信还是不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刘备到底算不算英雄,怎么才算英雄

1.没有地盘: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华夏九州各有其主。刘备起兵参与黄巾军的剿灭工作以来,在袁绍、曹操地盘待过,好不容易得到陶谦禅让的徐州半块地盘做主,没有捂热又被吕布给占领,兜兜转转来到荆州之后,远方亲戚刘表也像防贼一样防着他。没有地盘不硬气,不能像中国移动广告语“我的地盘我做主”。

2.没有军队:刘备起兵的时候,也是有郡县级别首富赞助商,拉起来的队伍。黄巾军工作完成之后,只能封个县都尉官职。可见他当时参与黄巾军剿灭工作的军队数量肯定很少,不然不会封赏官职那么小。

3.没有战绩:从刘备起兵之后,其实都是一路败北的成绩收场。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这样的案例其实都是虚构的数据。只是罗贯中给这位“注水”刘皇叔抹上一点光彩而已。

最后回看刘备同志“没有地盘,没有军队,没有战功”简直就是一个“三无”产品。那时的天下谁会承认他刘备是英雄角色。连英雄联盟的门框都占不上边。


可是为什么大名鼎鼎的曹操竟然还說他是英雄呢?曹操可是识人入木三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人力资源宗师级别的人物。难道曹操也会看走眼的时候。

那么我们再看“注水”刘皇叔的前世今生的事迹来找寻他“英雄的痕迹”,侧面证明这个“英雄”假设论。

二,刘备算英雄

1.人们常说,看人是怎么样就先看他身边的人。“注水刘皇叔”不明显,他桃园三结义的两位兄弟可是大名鼎鼎:关羽与张飞。这“美髯公”关羽与“燕人”张翼德可是在刘备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一直跟着他,一生都不离不弃。简直就是铁杆嫡系粉丝。即使关羽经历“过五关斩六将”都要固执的回到刘备身边。如果刘备是小人,是窝囊废的角色,这两位天下公知的英雄会一直陪伴他身边,甚至能够三兄弟“食同桌,同寝”的亲密关系。这根本不可能。故刘备,他是有英雄的潜质。

2.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都人到中年了,还是事业无成,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换做其它人早就放弃了。不会一直都为了“匡扶汉室为己任”,太高大上的话,还种說法就是,为了能够争霸天下大势,一直在持续追求卓越,那可得一般人。故他同样具有英雄的魂魄。

3.连袁术与袁绍都对他刮目相看,看得出来他并不会一直心甘情愿的给人当一辈子的下人。甚至他去到曹操,陶谦,刘表,袁绍的阵营,那里都能够成为坐上宾,谋个一官半职当当。这也表明刘备具有才华的,具有谋略的人,故他同样是英雄。

三、如果刘备算英雄的话,为什么曹操不杀了他

1.如果曹操认为是英雄的话,为什么不杀了他。因为当时的刘备看起来算英雄,但在曹操的地盘上,刘备也只能是空有一身英雄志,却没有任何的用武之地。

2.“注水”刘皇叔在出道之后就开始有意识打造自己的个人在外品牌,而且是响当当的。曹操作为傀儡政权汉朝的代表人物,汉朝才是正统地位。如果贸然对“注水”刘皇叔下毒手,关注与艾特刘备的天下的士族与普通人就会使天下对于曹操的用人标准产生怀疑。这对于当时的曹操没有彻底掌控北方的地盘以前,他选择了忍耐。等到曹操年老之时,一个个都给我杀,众多著名大臣与文人雅士被屠杀。这时候还年轻,没有杀人的念头。

3.卖草鞋的“刘皇叔”是如此的低调,但曹操会不会在没话找话說,警告刘备,咱们都不装孙子了吧!你看看我许昌的大牢里还可以放下犯人。或是你这一生就在许昌种菜自给自足地软禁的生活。

想不到“逃跑高手”走的比曹操还快。

古人常说“人这辈子不会一直走背运”。天道循环,上天可伶刘备,终于把卧龙先生诸葛亮盼来了,从此刘备翻身农奴把歌唱。有地盘有军队,最后进阶汉中王,还人模狗样地做了蜀汉章武帝,过了一把瘾。却沦落到“白帝城托孤”的结局。

个人意见,如有不妥,请关注并回复,谢谢!手机打字不易,请各位看官点个赞👍吧!


历史伴读小二


这句话确是曹操所说。演义正史皆有记载!

原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意思就是论天下英雄,只有刘使君和我曹操两个人。

曹操讲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几瞻远瞩,袁术被曹操所灭,袁绍妄夸兵强马壮却自毁与长城,刘表枉称一俊却忧虑焦思而亡,孙策空称江南小霸王死在许贡二门生下,曹操认为以后刘备才是真正和他争霸之人。

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隐升来暗喻天下英雄,这正刺中刘备的痛处,刘备最担心曹操把他当对手杀之而心安。

刘备在曹操面前使用韬略时曹操并不买他的帐,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曹耳,一言石破天惊,刘备心生恐惧匙着箸落与地,恰巧忽传惊雷,刘备才掩饰说“:一雷之威,乃至于此”。

“英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说明曹操狂妄自大视天下无一物,嘴上说刘备是英雄实则半真半假试探刘备,亏得刘备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才躲过杀头之灾,所以说刘备乃真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