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說天下唯有曹操和劉備算英雄?

曉史才能明事


酒桌上侃大山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非但今人如此,古人也愛這一口,最著名的莫過於曹操與劉備的“煮酒論英雄”。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酒酣耳熱之際,曹操霸氣側漏地說道。

然而,對此我一直有個疑問:劉備的英雄之名到底從何而來?

圖1 劉備(161年-223年)

  • 1.名聲何來?

論文,劉備不怎麼愛讀書,沒啥文才,既不會寫詩也不會作文,漢末文壇自然沒這一號人;論武,此前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不說,還被曹操、袁術、呂布多次胖揍,老婆孩子都被俘虜了幾次。就這樣的簡歷,曹操憑啥如此捧他,乃至於跟自己相提並論呢?

有人會說了,劉備是皇室宗親(劉皇叔的錯誤就不必在此指出了),而且還有仁義的名聲,所以才受人推崇啊。

但這顯然是看多了《三國演義》的結果。

劉備雖然自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其實可信度不高,就如同曹操後來自認是西漢曹參之後一樣。

一方面,這事根本不可考,只有劉備一方的證詞,後來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就指出,雖然劉備說自己出自漢景帝一脈,但年代太過久遠,從祖父以上的世系就沒誰知道了。

另一方面,《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先祖劉貞,在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封涿縣陸城亭侯,後因祭祀所獻的酎金成色不對,被貶為了平民。

可這段敘事裡有兩個明顯的錯誤:一是根據《漢書》記載,劉貞封侯是在公元前127年;二是西漢並無鄉侯、亭候的爵位,劉貞封的實際是縣侯。

如此明顯的bug,很難讓人相信劉備的皇室宗親之說。

更何況,即便是真的,到劉備這一輩時,中間都經過三百年了,血緣關係也早淡的不成樣子了,姓不姓劉有區別嗎?

圖2 曹操(155年-220年)

至於仁義之名,不過只是小說家有意給劉備立的人設而已。國家動盪之際,大家都在爭地盤,哪裡顧得上民生問題?

所以,或許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只是情商高手曹操的一句場面話,做不得真?

也不是。因為在說出這句話前,曹操就相當給劉備面子了,所謂“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曹操的謀士們也都一致認可劉備的英雄身份,以至於程昱等人還腹黑地建議乾脆把劉備殺了了事。

除了曹操一方,其他人也很看重劉備。

在曹操之前,徐州牧陶謙託孤劉備,說了句:“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而當劉備被曹操擊敗投奔袁紹時,對方更是離開大本營鄴城以外二百里來接機,可見重視程度。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在東漢那樣一個注重出身的等級社會,賣鞋出身的劉備到底是怎麼變成曹操眼中的英雄的呢?

圖3 盧植(公元139年-192年),字子幹

  • 2.恩師盧植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盧植了。

盧植是東漢大儒,學問好不說,還懂軍事,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大破張角的黃巾軍。此外,他還不畏強權,不僅不鳥宦官,還敢在董卓主持朝政時當面硬扛,立阻其廢立皇帝之舉。

無論何時,這樣允文允武又充滿理想主義氣質的漢子都會受到熱烈的追捧,如曹操評價的,“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試想,如果成了此人的關門弟子,以後成功出名不是順理成章嗎?這樣的成功路徑直到今天,也是顛破不滅的真理,所以很多人都拼了命地拜在趙本山、郭德綱等人的門下,儘管有些人在此之前看來已經小有名氣了。

早年的劉備走的正是這條路。十五歲那年,在家族的資助下,他正式拜入了盧植的門下。

儘管時間不長,最多不到兩年,但由此劉備獲得了一種身份:大儒盧植的入門弟子。這讓他獲得了進入精英社會的入場券,從而此後得以與鄭玄(與盧植同門)、陳紀、陳登等當世名士大儒相交,成為上層圈子裡的一員,並在這些人的幫襯下,一躍成為知名大咖,就如同曹操靠許劭、橋玄等名士的吹捧而成就英雄美名一般。

圖4 呂布(?-198),字奉先

與劉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呂布,兩者都出自西北邊地,不是傳統政治、學術核心圈的人,而且呂布比劉備更能打,但他卻基本不受主流政治圈的待見。

呂布曾先後投奔袁術、袁紹,可都呆不下去,之後便遇到了陳宮。而陳宮當初之所以勸說張邈迎呂布反曹操,不過只是想暫時藉助呂布的武力而已,並非真的想要認其為主,正因此才有了後來未遂的反叛。

為什麼同樣出生邊地寒族,呂布卻一直不受主流社會的待見?根源就在於他缺乏向大儒求學的經歷,沒了這層紐帶,他始終打入不了儒生的圈子。

圖5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

  • 3.發跡之始

師從盧植的另一大好處,是劉備有了公孫瓚這一同門師兄。

黃巾起義後,劉備開始了創業之旅,但最初的幾年一直不順,斷斷續續地當了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官,職業生涯並沒有多大起色,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

直到他投奔公孫瓚後,情形立刻不一樣了。

與劉備不同,公孫瓚一直混得不錯,當劉備來投時,他已經當上中郎將一職,還被封了都亭侯。劉備投奔之後,公孫瓚任命他為別部司馬,這是一個比較高級且獨立的武將職務,類似李雲龍的獨立團團長。

之後,劉備被派去青州對抗袁紹,因為有戰功而升任平原相。在漢代,侯國的相與郡太守同級,也就是說,此時的劉備已然從一個無名之輩升遷為兩千石的高官,而非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了。這一切,離不開公孫瓚的幫助。

而當上平原相之後,劉備又遇到另一件幸事:解救孔融。

圖6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

當時的孔融任職北海相,此地為黃巾軍所圍困。孔融於是派太史慈殺出重圍,向劉備尋求救兵。當得知竟然是孔融前來求救時,劉備很是高興:孔融竟知道世間還有一個劉備啊!

他立刻發兵三千,解救被困的孔融。聽聞劉備來救,久攻不下的黃巾軍隨即散去。孔融自然對劉備感激異常。

作為當時聞名天下的大儒,孔融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因為他的推崇,劉備的知名度與號召力再次蹭蹭蹭地上升。不止如此,他對劉備的霸業還起到了實際且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陶潛打算讓劉備即任徐州牧時,劉備擔心無法服眾而假意推脫,這時孔融站了出來,予以了堅定的支持,與陳登一道極力促成了劉備擔任徐州牧一事。至此,劉備成為天下屈指可數的封疆大吏。

圖7 袁紹(?-202年),字本初

一介貧寒子弟在不長的時間內,竟然成為稱霸一方的大佬,而且還是靠民主選舉而非武力奪取,在當時,還有比這更勵志的事蹟嗎?自然而然,靠四世三公起家的袁紹、兼靠家世與武力崛起的曹操,不能不對劉備心生佩服。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的這句酒後之言,顯然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系出真心的稱讚。

文:江河散人

參考文獻:《三國志》《漢書》


歷史大學堂


首先,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話是曹操說的, 不僅是演義上的,正史中也有記載,劉備傳中原文: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回答問題前,先交待一下背景比較好。

之前陶謙讓徐州給劉備, 不是一整個徐州:

北海佔了約徐州1/3面積,歸孔融管,孔融與陶謙為友,雖然陶謙為州牧,參考我之前的問題中講的漢末 太守、剌使、州牧之間的關係,就能明白。

另外,不得不再吐槽一下 袁術, 利令智昏,與陶謙為盟友,卻搶盟友地盤,比如丹陽和廣陵等一些地方。

再除開臧霸佔山為王的部分,所以陶謙給劉備的徐州,不是一個完整的徐州,約為徐州剌使部的一半地盤。 即是如此,徐州也是天下富庶之地, 劉備得徐州時少說有四五萬兵馬, 其中還有天下聞名的四五千丹陽兵,成為讓人不得小覷一諸候。 對比一下,曹操官渡時,總兵力也就七萬左右,可想劉備當時強大。

後來因為呂布來投,大家看過演義都知道,大體事件跟正史上記錄的差不多。

劉備丟了徐州,聯合曹操滅了呂布, 曹操本來打算遣劉備擊袁術,還沒到袁術先死了。在劉備還出徵前, 董承等密謀衣帶詔誅殺曹操。

開始劉備沒參與衣帶詔,經過 青梅煮酒(正史上沒有記錄是否青梅煮酒只說席宴) ,曹操這席話,劉備加入了衣帶密謀。


劉備本布衣,雖說為漢室後裔,畢竟家道貧困, 織蓆販履,得關張效死命,師盧植(這跟皇甫一樣,是大漢良將)討黃巾,又得陶謙交付徐州、糜氏傾囊相助, 時為左將軍,豫州牧,大漢皇叔,有名望 ,得人心。

以弱抗曹,收留呂布,被反咬又聯合曹操誅殺呂布, 先不管世人怎麼評價劉備,曹操心裡怎麼想,必覺此人能屈能伸,事實也是如此。

曹操 說這席話, 我個人認為有幾層意思:

1,袁術、劉表、袁紹等人,才能是有的,但確實不具雄才大略

2,劉備能屈能伸,能得人死命,籠絡人心

3,想用之

4,想防之(試探)

5,也是另外比較重要的,同是有雄心的人,借用一句經常聽到的話,有時候最瞭解你的是你的對手。 有些話曹操對其它人不能講,講了他們也不懂,因為不在一個層面上(心志). 所謂惺惺相惜的成份必然也是有的。


文說三國


我認為這是曹操具有政治目的的試探。

我們要想弄明白曹操這一行為的意義何在,就必須弄清楚此行為發生的歷史背景。此事發生在呂布被滅,袁術尚做最後掙扎之時。這個歷史階段對於曹操來說,是有著重大意義的。

在曹操的長期戰略規劃裡,其與袁紹的一戰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與袁紹開戰之前,曹操身處四戰之地,呂布,張繡,劉表,孫策和袁術都對曹操不利,倘若曹操與袁紹開戰,勢必會讓其他諸侯趁機偷取後方,所以曹操在眼前的戰略上,是要肅清這些阻礙的。



而曹操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時候,呂布已經被其所滅,此時的袁術也已病亡,而劉表年老多病,胸無大志,孫策保守江東,基業尚且不穩,張繡未被曹操放在眼裡,因此,劉備的安穩與否就成了曹操頭疼的問題。

此時曹操是已經查出“衣帶詔”事件的,那麼這位“劉皇叔”是否安分就成了曹操的難題,倘若用劉備,恐難駕馭,之前就欲用劉備討伐袁術,可未及劉備兵到,袁術就掛了;倘若不用劉備,又怕節外生枝,時日久了劉備恐難再寄人籬下。若是待到與袁紹決戰之時,劉備是福是禍都不知,豈不誤了大事。



因此,曹操此番話裡,將劉備與其同稱英雄,實則窺探劉備之志。若有王霸之心,趁早誅之,以絕後患;若有畏懼之心,趁早提用,以防外出而立;若有霍亂之心,趁早防之,以免用兵之際禍起蕭薔。因此,這是兩個政治家的博弈,也是曹操為了自己的戰略意圖,進行的一部分政治試探。


棍哥觀史


曹操如此說,當然是站在他的價值角度進行闡述的。

當時曹操與劉備二人正在煮青梅酒,曹操首先發言,以天邊的雲掛像龍,隨即發表了自己對龍的認知和定義:“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之後,又借龍這種傳說中的生物,談到了當世的英雄人物,認為英雄好比於真龍,稀有而珍貴。

酒至半酣,兩人談興正濃,自然要對在世的各路人物作出一番評價。曹操問劉備,世間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劉備首先推說不知,然後則推選出那一時期最有權勢的幾個人物:袁術、袁紹、劉表、孫策等人,而曹操則對這些人都有了清晰地認斷。曹操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說袁紹不過是個眼光短淺的小人,“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算不上英雄;說劉表是“有名無實”;說孫策是“借父之名”,並無多少才幹。對這幾個人的評價,其實前三者都是比較客觀的,甚至這三者,最終都是敗在他的手下,但當時的孫策憑藉一己之力,掙下江東大好的基業,直接為後來的東吳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借父之名”的評價是有失公允的。

劉備把當世所有有名有姓的人物講了一個遍,曹操都一一否定。劉備沒法了,只得說不知,這是,曹操則緩緩說出他的答案:“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也就是說,在曹操眼中,天下的英雄,就只有他自己和劉備兩人了。

而英雄劉備,此時的境遇怎麼樣呢?

劉備自從黃巾起義以來,大小數十戰,其功勞不可謂不顯,然而,直到青梅煮酒之時,他還是隻身一人,身邊跟隨他的,也不過是張飛關羽兩個兄弟,外加簡雍、糜竺等白面書生,雖然此時漢獻帝已經認可了他的皇叔身份,而曹操也加封他為名義上的豫州牧,但是說到底,不過是曹操牢籠中的一隻鳥罷了,自己的生死,也都在曹操的一念之間。這樣的人物,曹操為何還會認可他為當世英雄呢?

首先,曹操與劉備都是從黃巾之亂中起身,兩人那時的地位尚低,但是卻都有實打實的戰功,到之後,董卓禍亂京師,十七鎮諸侯共同伐董時,關羽溫酒斬華雄以及之後劉備三兄弟大戰呂布的情形讓曹操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此的猛將,如此的人物,身處低位卻毫不在意,言談之間以天下為胸懷,這樣的人物,在這亂世之中,必然不會甘於平庸。之後,劉備自己兵微糧少卻處於道義,毫不猶豫地馳援深陷曹操大軍包圍的陶謙,曹操當時雖然氣憤,但對劉備,卻是十分佩服的。要知道,亂世之中,力量便是絕對的主宰,劉備此舉,真的無異於以卵擊石,一旦失敗,便毀掉了自己的前途,然而劉備卻毫不在意,挺身相救,如此義舉,難怪之後陶謙要將徐州讓給劉備呢!曹操奉行的價值觀雖然與劉備截然不同,然而對這樣的一個人物,他是由衷的敬佩的。

其次,當時的劉備正在依附曹操,而曹操自己則懷疑劉備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故而借青梅煮酒論英雄之際,觀察劉備的反應。果然,劉備聽到曹操的說自己是英雄時大驚,甚至失態到將手中的筷子失手掉在了地上。劉備此時如果處理不好,曹操對自己,便不只是懷疑,而是要殺之以除後患了。劉備也是反應迅速之人,立即將此推脫到打雷的緣故上,同時表演了一下自己的畏懼,便將曹操的疑慮打消了。從這一點來看,曹操指劉備為英雄,是有一定的政治企圖的。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此言不假,且看《胡說志》記載,大家評判:

話說劉備正獨在園中澆菜,被曹操請至相府小亭,盤置青梅,一樽煮酒,兩人對坐,開懷暢飲。忽然烏雲遮天,陰風大起,雨隨之而下。劉備心頭一緊,難道衣帶詔事露,遂感不詳。

【有心思,固然會觸景生感,活得也是累】曹操斜眼看得,已知劉備心思,忙舉起手中耳杯道:“使君可知龍之變化否?”【此話太過直接,開門見山,直接點出劉備當龍之願望,倒也符合曹操性情。劉備此時只當曹操閒問,九分放鬆,一分狐疑】,輕言曰:”願聞其詳。”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小則隱形。升則飛騰,隱則潛伏······”【劉備聽到此處,內心已是慌張,曹操莫非是借龍實說自己?心內已是三分擔憂,七分忐忑。曹操果然高手,快人快語逐步深入】“玄德久歷四方,當知天下英雄。請試言指之。”【好犀利的話題,步步緊逼,不經意嘲諷劉備數度易主的經歷,又留下回話餘地,其實想說:看汝如何接。劉備聽後,已是五分慌張,五分強裝。不愧老練,立舉袁術、袁紹等庸人為英雄人物,以圖展示自己平庸的眼光和與英雄無緣。這等表現,恰似自知龍尚小,還要隱】

“吾看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此時估計已經有些許失望,心裡想:都這份上了,還他他的裝,三國主角之一莫非要拿影帝。我就直說逼你現形,看你如何接】這曹操真真是痛快,豪不否認自己是英雄,直接點出主題,直奔要害。符合一貫風格。【劉備此時已經十分恐慌十分尷尬十分想走十分無奈。】相必也許已經嚇尿,或者內衣盡被汗溼。任閱歷再豐,也未遇過這等境況。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突然一陣驚雷,劉備趁機筷子落地。又用洪荒之速平靜自己,霎那間恢復心情。強作鎮定,彎腰撿筷,口中默唸:雷大爺比親爹還親啊,救命之恩,定當永記。待身起,臉上已是面無表情,很是淡定!“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見得,頓感自愧不如:我勒個去,這個也能接得下去。別人稱玄德劉跑跑,我知其心,很是理解。別人說你劉裝裝,此言不虛。但不夠徹底,只有“三國勝裝影帝”才能名至實歸······】

按照三國演義記載:曹操被瞞過。【小編認為:煮酒論英雄這個章節是整部三國演義裡最合理的藝術創作,也符合人物歷史原型!】三國時代如果從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看,真英雄也只有曹劉二人。佐證事例太多,不細說!劉備十易其主,未得罵名,實在是因為其從不當犬馬。可以解釋為不甘人下有大志。【易主,不過是尋找暫時的安身之所而騎驢養馬的舉措】東漢末年,很多野才也看出這點,故隨著劉備易主次數增多,名聲也到處傳播,投效之人也是越來越多。在委身曹操時,也是目標堅定,表面平靜掩飾動盪內心,默默尋找機會。

偏偏曹操看出,借煮酒論英雄,說出實話:一是敲打劉備,二是惺惺相惜,三是抱有幻想,傳達自己也是志向相投,奢望劉備能安心現狀共平亂世,結束戰爭!其實是曹操故意試探,意收其心,沒有殺意。否則歷史和演義都將重寫。可以肯定的是曹操識人水平高於劉備;但是惜才之心,有時天真。劉備對人才,也是平靜,似乎從未中過詐降之技。但從此曹操成為心中唯一的真敵!

這段描寫,借青梅煮酒,實乃心理攻防交手。將兩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展現,是三國演義人物描寫最出彩的篇章,而且符合歷史。三國演義前半部,表面三國,實際“曹劉雙英事蹟報告會”:曹操主角,劉備影帝,其他人物皆襯托矣!您認同嗎?原創回答,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或署名!謝謝閱讀,下回見!


有畫說話


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橋段,故事膾炙人口,老幼皆知。曹操一句“天下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到底是假意試探還是開玩笑的呢?



當時的劉備,可以說混的非常不好,帶著關羽和張飛兩個死忠粉,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始終未有一席之地,先投奔公孫瓚打袁紹,後投奔陶謙打曹操,陶謙死後把徐州讓給劉備,可還沒站穩腳跟,袁術又率兵來攻打徐州,劉備正和袁術相持,沒想到呂布搶走了他老婆,劉備回頭救老婆,卻半路被袁術擊敗,劉備只得央求呂布放了他老婆,呂布同意了,劉備召集人馬企圖東山再起,結果又遇呂布,被呂布打的落花流水,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劉備打仗的本事是真不行,但逃跑的本事倒是有,這次直接就投靠了曹操,曹操給了他一些人馬,讓他再次與呂布對戰,結果還是失敗了,老婆又被搶走,最後還是曹操出兵幹掉了呂布。



劉備屢戰屢敗,飽受欺侮,現在又寄人籬下,心裡真不是滋味!這時候又發生了衣帶詔事件。

原來漢獻帝劉協不滿曹操專權跋扈,用血書寫密詔藏於衣帶中,交給車騎將軍董承,由董承密謀除掉曹操,董承將衣帶詔帶給劉備,劉備擔心是曹操試探他的奸計,沒有立即表示同意。

這幾日,劉備因為衣帶詔,正狐疑不定,心緒不寧,這時候曹操約他喝酒,劉備沒辦法,只得硬著頭皮去了!

於是就有了精彩的煮酒論英雄!



依我看,這時候的劉備,勢單力薄,既無精兵,又無智囊團,寄人籬下,悽悽慘慘!而此時的曹操大權在握,志得意滿,即使他再獨具慧眼,目深謀遠慮,也不會料到後來的劉備能與他分庭抗禮,爭奪天下,他這番英雄論,只是開個玩笑而已,其實心裡並沒有真的把劉備看做英雄!

不過,後來發生的事情讓他改變了想法,也讓他追悔莫及,劉備不僅是個英雄,還是個隱藏很深的梟雄!


一半秋色


感謝只有曉史才能明事的誠摯邀請

其一,這或許是羅貫中為了突出主旨而寫的。要知道演義是虛實結合的,裡面有部分的人和事,甚至是部分人做的某件事,都被作者糅雜在一起了。因此,本著“尊劉貶曹”的主旨,在面對曹操的青梅煮酒時,作者可能安排這句話從曹操口中說出來,畢竟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劉備的重要性,另一方也凸顯了劉備肯定不拘於人後,必定成為一方諸侯。

其二,劉備是個人才。曹操是一個不拘一格收人才的奸雄,只要是人才,而且能對他忠心,或者是他覺得你有價值,曹操都敢用。所以,面對劉備這樣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想法肯定是想收為己用,再者,從十八路諸侯會盟之後,曹操便看出之前的那些諸侯不堪,只有劉備和公孫瓚才稍稍入他眼,因此,面對劉備的暫時投靠,曹操肯定是想留住他。

其三,曹操的暗示。曹操或許會對劉備有一定的關注,但他更在意的是劉備麾下的關張二人,從十八路諸侯會盟時,曹操為關羽的溫酒斬華雄,以及關張戰呂布時,就可以看出曹操對關張二人的關注,恨不得收他們兩人為帳下,後來關羽被圍困後,曹操收留他便可得知。因此,當時正值曹操大肆擴張的時候,曹操肯定需要關張這樣的猛士來輔助。所以,曹操對劉備的話語,更深層次是暗示劉備能否借關張一用。

其四,曹操的警惕。作為亂世中的諸侯,沒有哪一個是庸才,曹操知道劉備不可能為他所用,但他還是要試一下,再加上當時曹操麾下的郭嘉,程昱,荀攸等謀士的提醒,曹操就正好借坡來試探劉備的志向和能否可用了。再者,那時劉備已參加了血衣詔,曹操的密探雖然還沒有查出,但不代表曹操不去警惕。因此,青梅煮酒正好是為試探做準備的。

其五,曹操的意志風發。曹操不僅是一代諸侯,更是一代詩人,詩人都喜歡歌頌,甚至以詩緬懷。在青梅煮酒之前,剛剛打敗呂布,根據地沒有過多損傷,又有大批人才投靠,正是意志風發的時候,所以,他看劉備畢竟順眼,就開心的拿他來開涮,順帶著把自己也誇獎了一番。畢竟,中國人還是喜歡在酒桌上吹捧的!


韶華傾夢


說到青梅煮酒,不得不說之前發生的一個故事,孫策借兵稱霸江東,脫離袁術,孫策有了袁術的一批軍隊,以此為基礎,攻佔了江東六郡,自立為主。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曹操想用劉備,故意試探他。曹操本身就是個謹慎細緻的人,論英雄是假,查戶口是真。要是劉備在此時酒後展露人生抱負,下場只有一個卒。

當時酒過三巡,套路開始,曹操問天下誰是英雄,劉備則是跟他打太極,誰誰是英雄,誰誰是英雄,反正我不是。

曹操憋不住,直接放大招,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危機時刻,三國一線男影帝劉備,演技爆發,假裝被打雷聲嚇尿,才讓曹操打消了顧慮。

後人有詩稱讚(劉備)說:"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老天是眷顧劉備的,此時若無驚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劉備的內心世界。兩人雖同為英雄,在境界上還是有差別,想到曹操獻七寶刀行刺董卓的從容應對,劉備靠的還是天的眷顧啊!但假設劉備真死於此地,諸葛亮就不會出場,那些轟轟烈烈的三國故事就戛然而止!


黃鴨趣談


曹操乾了這杯酒之後,正高興之際地說:“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只有我曹操與你劉備算的上英雄豪傑”。第二天早起,曹操後悔地拍大腿,派人去追趕劉備,可是劉備號稱“逃跑能手”,追不上就等於“放虎歸山”,“魚遊大海”。

如果大家看三國演義就知道,這個大耳賊劉備專屬技能“一哭,二跑,三自吹自擂”。

劉備前半生一直都在漂泊在外,勞勞碌碌地忙,結果卻是一事無成,說他是英雄,到底信還是不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劉備到底算不算英雄,怎麼才算英雄

1.沒有地盤:東漢末年,諸侯並起,華夏九州各有其主。劉備起兵參與黃巾軍的剿滅工作以來,在袁紹、曹操地盤待過,好不容易得到陶謙禪讓的徐州半塊地盤做主,沒有捂熱又被呂布給佔領,兜兜轉轉來到荊州之後,遠方親戚劉表也像防賊一樣防著他。沒有地盤不硬氣,不能像中國移動廣告語“我的地盤我做主”。

2.沒有軍隊:劉備起兵的時候,也是有郡縣級別首富贊助商,拉起來的隊伍。黃巾軍工作完成之後,只能封個縣都尉官職。可見他當時參與黃巾軍剿滅工作的軍隊數量肯定很少,不然不會封賞官職那麼小。

3.沒有戰績:從劉備起兵之後,其實都是一路敗北的成績收場。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這樣的案例其實都是虛構的數據。只是羅貫中給這位“注水”劉皇叔抹上一點光彩而已。

最後回看劉備同志“沒有地盤,沒有軍隊,沒有戰功”簡直就是一個“三無”產品。那時的天下誰會承認他劉備是英雄角色。連英雄聯盟的門框都佔不上邊。


可是為什麼大名鼎鼎的曹操竟然還說他是英雄呢?曹操可是識人入木三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人力資源宗師級別的人物。難道曹操也會看走眼的時候。

那麼我們再看“注水”劉皇叔的前世今生的事蹟來找尋他“英雄的痕跡”,側面證明這個“英雄”假設論。

二,劉備算英雄

1.人們常說,看人是怎麼樣就先看他身邊的人。“注水劉皇叔”不明顯,他桃園三結義的兩位兄弟可是大名鼎鼎:關羽與張飛。這“美髯公”關羽與“燕人”張翼德可是在劉備一無所有的時候就一直跟著他,一生都不離不棄。簡直就是鐵桿嫡系粉絲。即使關羽經歷“過五關斬六將”都要固執的回到劉備身邊。如果劉備是小人,是窩囊廢的角色,這兩位天下公知的英雄會一直陪伴他身邊,甚至能夠三兄弟“食同桌,同寢”的親密關係。這根本不可能。故劉備,他是有英雄的潛質。

2.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都人到中年了,還是事業無成,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換做其它人早就放棄了。不會一直都為了“匡扶漢室為己任”,太高大上的話,還種說法就是,為了能夠爭霸天下大勢,一直在持續追求卓越,那可得一般人。故他同樣具有英雄的魂魄。

3.連袁術與袁紹都對他刮目相看,看得出來他並不會一直心甘情願的給人當一輩子的下人。甚至他去到曹操,陶謙,劉表,袁紹的陣營,那裡都能夠成為坐上賓,謀個一官半職噹噹。這也表明劉備具有才華的,具有謀略的人,故他同樣是英雄。

三、如果劉備算英雄的話,為什麼曹操不殺了他

1.如果曹操認為是英雄的話,為什麼不殺了他。因為當時的劉備看起來算英雄,但在曹操的地盤上,劉備也只能是空有一身英雄志,卻沒有任何的用武之地。

2.“注水”劉皇叔在出道之後就開始有意識打造自己的個人在外品牌,而且是響噹噹的。曹操作為傀儡政權漢朝的代表人物,漢朝才是正統地位。如果貿然對“注水”劉皇叔下毒手,關注與艾特劉備的天下的士族與普通人就會使天下對於曹操的用人標準產生懷疑。這對於當時的曹操沒有徹底掌控北方的地盤以前,他選擇了忍耐。等到曹操年老之時,一個個都給我殺,眾多著名大臣與文人雅士被屠殺。這時候還年輕,沒有殺人的念頭。

3.賣草鞋的“劉皇叔”是如此的低調,但曹操會不會在沒話找話說,警告劉備,咱們都不裝孫子了吧!你看看我許昌的大牢裡還可以放下犯人。或是你這一生就在許昌種菜自給自足地軟禁的生活。

想不到“逃跑高手”走的比曹操還快。

古人常說“人這輩子不會一直走背運”。天道循環,上天可伶劉備,終於把臥龍先生諸葛亮盼來了,從此劉備翻身農奴把歌唱。有地盤有軍隊,最後進階漢中王,還人模狗樣地做了蜀漢章武帝,過了一把癮。卻淪落到“白帝城託孤”的結局。

個人意見,如有不妥,請關注並回復,謝謝!手機打字不易,請各位看官點個贊👍吧!


歷史伴讀小二


這句話確是曹操所說。演義正史皆有記載!

原文: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意思就是論天下英雄,只有劉使君和我曹操兩個人。

曹操講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高几瞻遠矚,袁術被曹操所滅,袁紹妄誇兵強馬壯卻自毀與長城,劉表枉稱一俊卻憂慮焦思而亡,孫策空稱江南小霸王死在許貢二門生下,曹操認為以後劉備才是真正和他爭霸之人。

曹操指天為題,以龍的變化隱升來暗喻天下英雄,這正刺中劉備的痛處,劉備最擔心曹操把他當對手殺之而心安。

劉備在曹操面前使用韜略時曹操並不買他的帳,用手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說:天下英雄,使君與曹耳,一言石破天驚,劉備心生恐懼匙著箸落與地,恰巧忽傳驚雷,劉備才掩飾說“:一雷之威,乃至於此”。

“英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說明曹操狂妄自大視天下無一物,嘴上說劉備是英雄實則半真半假試探劉備,虧得劉備危急時刻急中生智才躲過殺頭之災,所以說劉備乃真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