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徐庶不去曹营,关羽说服张辽来降,庞统和法正不死,刘备能不能灭掉魏吴?

清清的我873


大家都知道,在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有着决定天下大局的三场战役,其中“官渡之战”为曹操战胜袁绍的关键所在,正是凭借此场大胜,曹操才能一统北方、席卷天下;“赤壁之战”则为三国鼎立的格局打下坚实基础。至于最后的“夷陵之战”,则是蜀汉国力衰落的标志性事件,本来这场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可惜法正早逝,否则蜀汉不会就此倾颓。

▲法正剧照

蜀汉开国谋臣法正,字孝直。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为叛徒所杀后,刘备和东吴政权彻底决裂,举蜀汉全国兵力攻之,结果此战反倒成就了陆逊,衰亡了蜀国。在得知刘备兵败的消息后,丞相诸葛亮发出了“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的感慨。从这一点来看,法正在蜀汉初期政坛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发出这样的叹息。

▲诸葛亮剧照

需要指出的是,法正的知名度虽然比卧龙、凤雏要低得多,然而在汉昭烈帝刘备心中,法正可谓是心腹中的心腹,地位丝毫不弱于诸葛孔明。建安初年,法正与同乡好友孟达一起入蜀避难,投靠益州牧刘璋。起初,刘璋并没有在意这些外乡人,见法正有些才学,便让他出任在新都县令,这样的冷待使法正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举荐法正出使刘备。法正进入荆州后,被刘备等人的隆重招待所感动,于是与刘备促膝而谈,并提出自己与张松进献益州的想法。三年后,法正和孟达两人出川迎接刘备入主益州,荆州军攻伐西川的过程中,法正又为刘备积极献言献策,成为刘备成功夺取益州的大功臣。在刘璋投降后,法正还劝说刘备迎娶蜀中大将吴壹之妹吴氏,以早日获得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

▲刘备剧照

在夺取益州成功后的庆功会上,刘备对众位将士大加犒劳,其中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四人赏赐最高,均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锦缎一千匹。法正作为新加入的谋士,竟获得与关、张、诸葛三人等同的待遇,着实令人惊叹。随后,法正又被刘备拜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地位上顿时超过赵云等刘备身边的元老文武大臣。

▲陕西勉县定军山

事实上,法正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殷切希望,在蜀军夺取汉中的关键战役——“定军山之战”中,法正以奇谋帮助黄忠斩杀曹魏虎步关右的大将夏侯渊,法正也因此遭到曹操集团嫉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手中掌握荆州、益州、汉中三地的刘备进称汉中王,法正顺势晋升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地位丝毫不弱于诸葛亮。可惜仅过一年,法正便因病逝世,年仅四十五岁。得知法正病逝后,刘备接连痛哭数日,蜀汉文武大臣中享受过这种待遇的,唯有关羽及张飞二人。

▲《三国志》清代线装本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登基称帝,此时关羽、庞统、法正等蜀汉功臣皆已去世,册封功臣时,只有法正被刘备追谥为翼侯,其子法邈则受封关内侯,这是连关羽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有着何等地位。陈寿在编著《三国志》时,也将法正喻为蜀汉“郭嘉”。赤壁之战后,曹操曾感叹若是郭嘉尚在,焉有此败。同理,若是法正在夷陵大战前没有病逝的话,或许也足以改变蜀汉历史。

参考文献:

《三国志·蜀书七·庞统法正传》


趣观历史



如假设条件全部成立,那么刘备的蜀汉阵营中会多三位谋士,一员武将。

接下来,先是用《三国志》为蓝本,来看一下四人的能力情况。


徐庶: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但在历史中并没有什么表现,只能推断他在谋略方面也很优秀。


庞统(其实面貌并不丑陋):与诸葛亮齐名的三国著名军师,可惜来到刘备身边较晚,发挥作用的时间不长。

口才出众:曾在20岁时去见司马徽,两人一人在树上采桑,一人坐在树下,从早交流至晚,被司马徽称为“盛德”,是荆南士人之冠。

(如果给差评的话,是否庞统就不让老头下树了?)

善于攻略:随刘备入蜀后,提出上中下三策取蜀地,刘备采纳第二条,诱杀杨怀、高沛后,夺取白水关,进逼成都,最终一举成功。


法正:得到《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可与曹魏谋士程昱和郭嘉比肩的蜀汉重要谋士

蜀汉重臣:建安十九年(215)刘备任益州牧后,用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兼任地方官,与刘备身边的谋主,地位极高,

多次献策:

效仿战国时的郭隗与燕昭王,劝刘备重用许靖(包围成都时,任蜀郡太守的许靖打算弃城而逃,刘璋本想杀了他)。

217年,献计刘备,至219年成功夺取汉中,曹操知道此事都感叹道:“吾故知玄德不辩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对刘备极为忠诚:217年攻汉中不利,撤退时以身体为刘备阻挡箭雨。


张辽: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首,官至前将军,受到曹操、曹丕赞誉

勇猛善战,体贴部属(第二点比张飞强很多):

一生征战无数,多次战役都身先士卒。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与关羽在白马大破袁军。

合肥之战,威震逍遥津,成为历代推崇的名将之一,“张辽止啼”更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

合肥役中,张辽率领部下闯进浩大的吴军部队中。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将军弃我乎!”张辽因此再度冲进包围网,再次突围救出其他人。

能识大体:关羽投于曹操营下,张辽与关羽为好友,曹操便派张辽问关羽去留之心,关羽表明只会跟随刘备,张辽想到如果照实说给曹操,怕曹操杀关羽。但不说,又不是事君之道,便叹息:“曹公,是如父亲般的君上;关羽,是兄弟而已。”最后选择了照实说给曹操。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这四个人(假设徐庶能力与庞统相等),如果投奔曹刘孙一家,或者早期袁绍等任何一个势力集团,都是非常重要的实力增长。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张辽和关羽一起守荆州,把刘封(当初拒援关羽)、糜芳(与孙吴暗中来往)这些靠不住的人都换掉,关羽骄傲但重视友情,应该会听得进张辽的建议,保住荆州不失。

在拥有益州作为大后方,荆州作为前线战区(这个位置在谁手上,另外两家都要难受),北方又有汉中要地(如下图,这是抵在曹魏腹心的一把刀),这样的有利条件下,从战略上分析,刘备已经占据了主动权。


图为218年三国形势图,次年刘备得到汉中,蜀汉实力到达顶峰


刘备可以选择先北上击败曹操,迎献帝还朝,然后顺理成章地逼迫东吴,达成一统;

也可以选择先南下吃掉孙权,聚合全部力量,形成南北对抗的局面。

风险是有的,无论走哪条路,都需要提防孙曹两家结盟,一家正面对战,另一家背地袭击荆州,所以张辽和关羽放在荆州,意义重大。

徐庶和诸葛亮留在益州,一起搞内政,顺便攻略南方。

然后,刘备可带庞统、法正作为谋主,张飞、魏延、马超等武将团选择一路开始推了。


但是……

以上只是想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刘备不能灭掉魏吴(因为年事已高),但蜀汉有可能(刘禅通过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营)。

真实历史中,刘备和他的蜀汉,时机与地理上的劣势很难改变,对此分析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的问答:

为何刘皇叔没能一统中原?




万里长空夜未央


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倘若真如上所问,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历史会怎么转变。

首先,《三国志》记载,徐庶举荐诸葛亮并非是即将离开之际,而是在新野辅佐刘备的时候便已经举荐,而且诸葛亮与徐庶同时辅佐刘备有一段时间,就是在新野。但我们看看战绩,刘备是大败于新野的,逃亡到刘表账下寄居人下。所以徐庶对于刘备在新野一没规划,二无壮大,最大的功绩在于举荐了诸葛亮,所谓的破敌一字长蛇阵都是演义虚构而已。

再说张辽,先后在何进、董卓、吕布账下为官,可以看出此人跳槽是专挑大公司的,且不说刘备这种小公司是否能吸引的来张辽,但说张辽降曹的背景,那是曹操击败了吕布,刘备只是寄人篱下于曹操的宾客,曹操会傻到把张辽送给刘备?刘备的生死都在曹操手里,又何谈收降张辽?当然,如果就是如果,张辽为五子良将之手,协督合肥战区的张辽是东吴最忌惮的魏国将领,能力毋庸置疑。如果加入刘备阵营,是一个不错的将才,但还要看刘备如何使用了,想想马超在刘备阵营的结局和功绩怎么样?

庞统有着与诸葛亮齐名的才智,在《襄阳记》里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日: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日: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英年早逝确实对刘备损失巨大,特别是法正在汉中之时,若是庞统在荆州辅佐关羽,想必话语权会比马良要有效,关羽也会多听庞统的意见,也许荆州不失,樊城可下。

法正是在刘备阵营里军事能力得以发挥最大的谋士了,汉中之战的成功,其功不可没,其死亡在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也是关羽荆州事发的前期,倘若他不死,我想刘备也不会调派法正去往荆州,因为汉中需要他,但如果法正活到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如果东征带上法正,我想结果会不一样,鉴于汉中之战的作为,刘备应该会听从法正的军事参谋意见。而以法正的军事才能,宁可退守秭归,秋后再战,也不会连营百里让陆逊找到破绽。那么三国的格局也可能发生变化。

但回归正题,历史上没有那么多如果,郭嘉如果不死呢?周瑜如果不死呢?


棍哥观史


刘备很有可能成功!

如果徐庶不去曹营,荆州后防就不会空虚,不至于遭到东吴偷袭,而土崩瓦解,糜竺,傅士仁不会投降。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前方如果五子良将张辽来了,关羽更是如虎添翼,战绩更加辉煌,加之周围民心所向,刘封从上庸出兵,两路人马合兵一处,直捣中原!

庞统军事才能优秀,法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留守大后方,钱粮充盈,兵力源源不断。刘备出西川,收汉中,攻取三秦大地,曹操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一泻千里。


跟关羽遥相呼应,刘备蜀汉霸业可成!!


手机用户画龙点睛


我可以肯定的下结论:是痴心妄想。

理由是:打仗靠得是政治,经济,军事,人力和物力资源。这政治方面曹魏在北方政权牢固,民心稳定。经济富裕,军事兵多将广,人员四百万,战略物资充足。反观蜀国在山区荒地,虽然成都是天赋之国但是交通不便,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地里位置不易出兵作战,人口仅有九十多万,还没有吴国多(一百万)。但就是攻打魏国就要长途跋涉,军需物资就很难解决。兵困马乏,到了魏国的地盘怎么打仗。蜀国跟魏国打仗是取得几场胜利,那也是局部的胜利那只是伤到皮肤,根本没有伤到筋骨,到是蜀国劳师动众,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海纳百川233699882


本人虽然是蜀汉粉,但是如果按历史实际情况,蜀汉实力太弱,曹魏有五十多万兵,孙吴有二十多万,而蜀汉只有十万左右,人口也是严重不对等,可以说不是几个人就能扭转的

当然如果按演义来,那肯定蜀汉能统一,没有了张辽,曹魏合肥一线肯定已失,那么孙吴就会威胁到曹魏许昌徐州一带,而徐庶庞统法正在,荆州必然会有徐庶庞统诸葛法正四个之一在,最起码能保不失,也是军事上非常厉害的,荆州不失,关羽,关平,马良,黄忠,黄权,刘封,孟达,科比能,马忠等一班文武也不会死的死,降魏的降魏,可以说曹魏孙吴文武加起来也不一定能拼过蜀汉

武将方面,关羽,马超,张飞,赵云,黄忠,张辽,李严,王平,姜维,孟达都是可以独挡一面的,二等战将刘封,科比能,马忠,张凯,傅金,傅俭关平,关兴,张苞,关索,马岱等也非同小可

军团长级别的诸葛,法正,徐庶,庞统都是可以镇守一方

黄权,马良,费玮,杨仪,简雍,糜竹等也是治理国家好手


文艺界老司机


小村姑来回答:我们还能不能严谨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不容许假设,更不是游戏,可以随便设定人物关系,是不是我们每次打扑克的时候,手上都可以拿到大小王和三幅同花顺?这样还有什么意义?谁还跟你玩呢?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有N种的可能性,通过人物的主观努力,可以活得精彩,当然每个时间段通常也只有0.01%的人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其余都是历史的炮灰,但这些历史英雄人物也都是刀头舔血,历经磨难才得以成功的,比如刘备,多少次都是惶惶如丧家之犬,要是没有坚强的内心,早就不知道被干掉多少次了,曹孟德,如果不是心思缜密,坚强不息,那里能够笑到三国鼎立?


不可否认,提问者心疼刘备,尊刘抑曹,那也得有历史的辨证唯物观吧,何不在您老的头脑设想中,赋予刘大耳朵数枚原子弹,两个装甲集团军,外加三个空军师?这样子岂不是比庞统、法正来的强大千万倍?


毫无疑问,提问者是一个赌徒,热切希望自己在摸牌的时候把把都是清一色一条龙,起手听牌吧?


建议多看书,多思考,少玩游戏!


诸葛小村姑


这个问题都开挂了,刘备还不能灭掉魏吴?

呵呵,还有一种可能。

徐庶去曹营属于被迫,人家的妈妈叫曹操挟持,敢不去?

若是挟持徐庶妈妈,而徐庶不至,曹操肯定不会用这招,既然得不到就需要毁去,要么派人刺杀,要么直接大军压境,诸葛亮都挡不住,徐庶哪里挡得住,可能曹操南下会提早,届时刘备来不及三顾茅庐请诸葛咯。

张辽降于曹操,怎么可能被关羽三言两语说动,若是说得动,人品和吕布又有和两样,恐怕刘备也不会重用,将领不被重用就是郁郁不得志,建立不了功业,谁会如此傻蛋。

庞统死于性格缺陷,也就是不够谨慎,逃得了落凤坡,也逃不了落凤河。

法正就没办法了,寿命有限。

所以嘛,有如果,但也有如果形成的变数。

曹操大军南下提前,刘备得不到诸葛亮,张辽降于刘备,但人品遭受嫌弃,郁郁而终,庞统虽然活过落凤坡,那也是因为刘备早就被提早南下的曹操灭掉,他与诸葛亮逍遥躬耕于南阳,成了真正的村野匹夫。

法正照样在刘璋手下,哦,不对,曹操平定了天下,法正清高,辞官归故里,没有俗事烦忧,寿命提高了。

这时候,许都的城墙高挂刘备、孙权的头颅供万民观瞻。


鸿哥iouyh福小铺


灭魏吴的可能不是很大,因为蜀国的实力相较于魏吴,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综合国力上其实最强的是魏国,人口,经历都占优势,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刘备帐下其实谋士良将很多,有诸葛亮,五虎将等,对于徐庶的就离去,庞统和法正的陨落,随可惜,但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个人觉得善谋之人不宜过多,容易冲突影响决策,一个不好发展成几个利益集团相互争斗,产生内乱。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嘛,要不怎么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得两个,两个优秀的人在一起会不自觉的比拼,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矛盾。

至于张辽,虽说也是一员猛将,但不会起什么决定性作用。因为以蜀国的实力来看,即便胜了魏吴其中一个,也只会让另一个渔翁得利。


史熟揽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