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你觉得魏的首将是谁?为什么?

黄蜂二师兄


人们常常说蜀将看关羽,吴将看周瑜。这两个人都分别是各自阵容里被称为一号大将。从地位来看,蜀国的关羽是刘备时期官职最高的武将,实权也是最大的。关羽掌握着刘备的荆州集团,并且掌握了当地的生杀大权,甚至对刘备的小舅子都可以任意训斥。同时关羽的战绩也非常辉煌,一度打得曹操想要迁都躲避。周瑜在东吴的地位也非常高,是东吴实权最大的大将,也有自己的一帮幕僚和将领,并且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蜀汉和东吴都有自己的一号大将,那么曹魏的一号大将应该是谁呢?

符合一号大将的条件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地位足够高,第二点就是有足够辉煌的战绩。曹魏的夏侯惇的地位比较高,不过主要是依靠的关系,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绩。司马懿属于曹魏后期的将领,在曹操时期并没有出色的表现。曹仁的地位也比较高,不过战绩胜败参半,不能算是辉煌。

曹魏真正的一号大将应该是张辽,张辽在曹操时期就是征东将军,和曹仁的级别是一样的。后被升任前将军,张辽没有做到车骑将军是因为曹魏的最高军事将领大部分都是曹家人,张辽的前将军在非曹姓将领里面已经是非常高的了。

张辽的战绩非常的辉煌,特别是在抵御孙权的时候,张辽不仅没有败绩,甚至让东吴听到张辽的名字就害怕。当时曹操征调张辽的军队去西征,张辽明白孙权肯定会来进攻,向曹操询问破敌的方法,曹操留给了张辽锦囊。张辽当时的军队只有7千人,孙权带领十万人来进攻张辽。张辽打开了锦囊,原来里面只是简单的人员部署方案,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计谋。张辽明白这是曹操让他自由发挥,于是张辽找了800勇士,吃饱喝足之后冲向了孙权的阵营。孙权的军队虽然多,不过没有见过这么勇猛的阵势,反而被吓破了胆。

张辽以少胜多击败了孙权的前锋部队,并且还一度邀请孙权来单挑,吓得向来喜欢身先士卒的孙权躲到了盾牌的后面。到了逍遥津之战的后期,张辽突袭没有防备的孙权部队。如果不是孙权侥幸跳过了断桥,恐怕就要成为张辽的俘虏了。东吴的众多将领都在这一战中战死,张辽也因此名扬天下。后来张辽生病了,孙权的部下想要趁机来偷袭合肥,不过孙权已经被张辽打怕了,不敢于出击张辽。后来张辽病死在合肥,他所受到的尊荣是非曹姓将领里面最高的,曹丕和曹操多次用各种方式来奖励张辽,显示他受宠信的地位。

张辽是五子良将里面战绩最好,从来没有败绩的一个将领。在他的一生中,东吴始终没能攻下合肥这个桥头堡,曹魏东南地区的稳定都是依靠着张辽的功劳。张辽的地位和功劳,作为曹魏的首将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邓海春


什么是首将,我理解为排名第一的将领,可能是文官,也可能是武将,三国时期的将领一般来说文武不分家,例如周瑜是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关羽是荡寇将军,领襄阳太守,将军是武职,太守则是文官。

但说到首将,吴国首推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以周瑜为首将;而蜀汉首推五虎上将,赵云因为在《三国志》蜀书六中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共列一传,姑且算做五虎上将吧,以关羽为首将。



但说到魏国,似乎很难说谁是首将,因为魏国的人才太多了,而且能力又比较平均,但我们仔细分析,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曹魏的将领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诸夏侯氏及曹氏,另一个是五子良将。

诸夏侯氏及曹氏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



五子良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魏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不同的时期首将也不相同,但曹操在世时,夏侯惇是当之无愧的首将。



夏侯惇

夏侯惇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将领,不仅是曹操的亲戚,而且能力出众,作战勇猛,深得曹操信任。夏侯惇是魏国军队的开创元老之一,与曹操一起创建的魏国军队,曹操征徐州时,陈宫、张邈背叛曹操迎立吕布,夏侯惇是唯一留守曹操大本营兖州的武将,与荀彧、程昱一起为曹操守住三个城池,曹操就是靠着这三个城池,东山再起,用了2年时间,还打败吕布,重新占领兖州。

此战,夏侯惇不仅被劫为人质,还被流矢射瞎了一只眼睛,尽管困难重重,夏侯惇仍为曹操守住三城,立下大功,因功受任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之后开始作为曹魏的首将参加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徐州之战,夏侯惇不敌高顺、张辽; 博望坡之战,夏侯惇被刘备击败;占邺城、平卫固、讨张鲁,夏侯惇参加过多次战斗,并且在公元216年时,夏侯惇都督淮南二十六军,成为曹魏东部军区总司令,成为仅次于曹操的魏军军事领导人。

220年三月曹操病故,四月夏侯惇也因病去世,夏侯惇在去世前,被曹丕任命为大将军,仍是魏国最高军事领导人。

夏侯惇去世后,曹魏进入调整期,由于曹操去世前后,有很多名将去世,曹纯是210去世的,乐进是218年去世的,夏侯渊是219年去世的,张辽是222年去世的,曹仁是223年去世的,徐晃是227年去世的,曹休是228年去世。



夏侯惇去世后,曹仁以车骑将军升任大将军,接替夏侯惇大将军的职务,并且统率荆州、扬州、益州军事,成为曹魏自夏侯惇之后的首将。

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从弟,也是很早就跟随曹操,经常是曹操领一支军队出战,曹仁带领一支偏军协同曹操作战,曹操征徐州陶谦,曹仁攻陶谦部将吕由。曹操征吕布,曹仁攻句阳;曹操征张绣,曹仁打周边;眭固叛乱,曹仁讨平。

官渡之战,曹操在正面抵御袁绍,曹仁在后方打败刘备;赤壁之战,曹操在前方开战,曹仁在后方守江陵城;南郡之战,曹操退回许昌,曹仁坚守江陵城一年有余才退回襄阳。曹操征关中,曹仁跟随,之后曹仁受封征南将军,假节,驻樊城,担当镇襄阳之重任。



襄樊之战前,曹仁平定宛城叛乱,斩候音,屠城。关羽围攻襄阳,威震华夏时,曹仁宁死不降,坚守樊城。曹操去世后,曹仁升任车骑将军,并在襄阳击败东吴将领陈邵,夺回襄阳。夏侯惇去世后,曹仁升任大将军。

濡须口之战,曹仁由于大意,被东吴将领朱桓击败,不久便病逝。

曹仁去世后,魏国首将就是曹休。

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休在父亲去世后从吴地前来投奔曹操,自至开始跟随曹操征战,曹休最早是在虎豹骑任职,之后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曹休识破了刘备军队的意图,并击败刘备军吴兰部,此战后,曹休升任中领军。

曹操去世后,曹休升任领军将军,之后又升任镇南将军,曹丕征吴时,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率张辽、藏霸攻洞浦。



曹丕去世后,曹休受诏辅政,当年在皖城斩杀东吴将领审德,收降东吴将领韩综、翟丹,因功受封大司马,都督扬州,成为曹魏军队最高统帅。

石亭之战中,曹休中了东吴的诈降计,损兵折将,不久后因病愤愤离世。

曹休去世后,曹真就成了魏国首将。

曹真

曹真也是曹操的族子,跟曹休一样,最开始也是在虎豹骑任职,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曹真以偏将军与曹洪、曹休一起击败刘备部将吴兰,受封中坚将军,升任中领军。



曹操去世后,曹真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军事,成为曹魏西部战区军事长官,在平定张进的叛乱后,升任上军大将军。之后曹真在221年击破诸胡叛军,平定河西,并打通了曹魏与西域的通道,曹魏恢复了在西域名义上的统治。

曹丕征吴时,曹真率夏侯尚、张郃、徐晃进攻荆州,先后击败吴将孙盛、诸葛瑾,包围江陵城,之后由于吴国的求和而退兵。



曹丕去世,曹真成为辅政大臣,升任大将军,但低于曹休的大司马,蜀汉诸葛亮北伐时,曹真击败赵云、邓芝的疑兵,并加强陈仓城的防守,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由于曹真的预先判断,诸葛亮无法攻克陈仓。

曹休去世后,曹真接任大司马,成为曹魏最高军事长官,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真病逝。

曹真死后,曹魏进入司马氏时代,先是司马懿掌权,之后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一直到曹魏灭亡,此处暂且不表。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魏的武将之首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期武将之首也不同,仅以魏武帝、魏文帝和魏明帝时期来说,分别有以下变化。

魏武帝曹操时期:曹仁

魏武帝曹操生前并未称帝,所以他手下武将的军职应该是汉献帝任命的,汉献帝曾任命曹操代理车骑将军的职务,又任命袁绍为大将军,但这不能算曹魏阵营的武将之首。

曹操手下的众将有许多都很出色,“五子良将”和“诸夏侯曹”几乎并驾齐驱,个个都很出色,但也没有特别突出的。

官渡之战前后,于禁等人已经将军或偏将、裨将,其中于禁、乐进是偏将,将军有李典、程昱等人,张辽、张郃、徐晃都是裨将、偏将,许褚的军职稍低些,是校尉这一级。

而当时的曹氏和夏侯氏兄弟晋升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异姓将领更快,甚至还稍稍有些落后。曹操的用人方略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其中一条就是奖罚分明,平时建立有严格的军功考核、登记制度,该奖的时候必奖,不该奖的时候决不滥奖,避免了奖惩和职务晋升的随意性。

到赤壁之战后,首先被委以重任的将军是曹仁,他负责守江陵,为便于指挥,曹操让他代理征南将军,后来又任命曹仁为征西将军,考虑到曹仁初次担任征西将军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可以说曹仁的称得上当时的武将之首。

后来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但已晚了约10年,而夏侯惇在曹操生前只是伏波将军,曹洪是都护将军,他们都不能与曹仁相比。

“五子良将”也很快成为四征一级的将军,在曹操晚年他们又进了一步,张辽、于禁、乐进等人成为四方将军,高于四征,而曹仁的军职未变,曹魏武将之首的概念有些乱了,但从资历上说,曹仁比“五子良将”要高一些。

魏王曹丕时期:夏侯惇

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主要依赖的是诸夏侯曹,其中夏侯惇担任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曹仁是车骑将军,相当于副总司令,在他们之下曹洪担任卫将军,曹真担任镇西将军,曹休担任镇南将军。

此外还有一个骠骑将军,介于大将军和车骑将军之间,也可以算全国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曹操生前已给了孙权,这与曹魏无关。

魏文帝曹丕时期:曹仁

就在曹丕发动第一次南征之战前,大将军夏侯惇病逝了,曹丕以献帝的名义谥夏侯惇为忠侯,由他的儿子夏侯充继嗣。

夏侯惇生前以大将军的身份镇守寿春,是曹魏东线战场的统帅,他死后曹丕命曹休接替,曹休升任征东将军。

曹丕称帝后,在武将方面曹仁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为武将之首,这个职务原来是汉朝的,现在自然过渡过魏朝,军职不变。

曹洪仍居其下,为卫将军,但他只是挂个名。以下是四方将军,即前、后、左、右将军,魏文帝右分别任命了张辽、张郃、徐晃、朱灵。他们4位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一代名将,为曹魏大业连年征战,肝脑涂地,屡建殊功。

典韦、许褚战死了,不然轮不到朱灵,还有一位本应是四方将军中的第一位,但兵败降敌,关羽被杀后,又被“接管”到了孙吴,他就是于禁。

此外,“诸夏侯曹”中的第二代也成长得很快,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威,侄子夏侯尚,还有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等一批年轻将领纷纷脱颖而出,迅速走向前台,即将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曹魏的兵权。

曹真此时担任镇西将军,坐镇关中一带,他随后成为曹魏西线作战的总指挥。曹休此时担任领军将军一职,是禁军的统领,不久之后晋升为镇南将军,成为曹魏中线作战的总指挥。

魏明帝曹叡初期:曹真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朝廷新设了太傅、大司马二职,分别由钟繇、曹休升任,他们的地位均高于三公。

魏明帝还诏令升任曹真为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他们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和副总司令。

这时,四方将军中的文聘病故,魏明帝想起了曹洪,任命他为后将军。

当时,曹真负责西线战场,即关中方向,曹休负责东线战场,即合肥方向,司马懿接替夏侯尚成为中线战场的总指挥,形成了军中“三巨头”

魏明帝曹叡后期:司马懿

魏明帝曹叡时期,曹真、曹休先后故去,“五子良将”只剩下张郃一人,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以大将军的身份成为曹魏的武将之首。

司马懿之下,是车骑将军张郃,他们一个是总司令,一个是副总司令,曹叡让他们都去了西线战场,与诸葛亮作战,这也埋下了张郃被杀的伏笔。


南门太守


如果“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那么,魏首将是谁?



从提问对吴、蜀首将的定位看,资格老、功劳大、地位高是基本特点,按照这个标准,曹魏首将应该是曹仁。



先看资格,曹仁是最早跟随曹操、陈留起兵的六将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之一,黄初四年(223)去世,就是和刘备同一年死的,为曹魏奋斗整整三十三年,在三国,除了司马懿、孙权这些寿星外,服务年限算是很长的了。



再看功劳,据三国志记载: 曹仁跟随曹操征讨徐州时,经常督率骑兵,充当先锋部队。后来打徐州时,作侧翼攻击陶谦的部将吕由,获胜回师与主力均在彭城会合,大破陶谦军。以后攻费、华、即墨、开阳等县,陶谦派遣将将援救这几个县,曹仁指挥骑兵队击破敌援军。曹操征吕布,曹仁独自进攻句阳,攻陷城池,生擒吕布部将刘何。曹操平定黄巾,及迎奉天子迁都许县。曹仁在这几件事上都有功劳,为此官拜广阳太守。太祖器重他的勇略,不让他去广阳就任,而以议郎身份统帅骑兵队。曹操征讨张绣,曹仁单独攻打其他县城,俘虏男女三千多人……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说,建安十九年(214),曹操杀了伏皇后、伏氏父亲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召夏侯惇、曹仁回朝,商议收吴灭蜀之计。夏侯惇路远未到,曹仁先到。连夜入府来见曹操,当时曹操醉酒卧床,许褚仗剑立于门外警戒。曹仁欲入,被许褚档住,曹仁大怒,说“吾曹氏宗亲,汝何敢阻挡”?许褚答曰:“将军虽亲,乃是外蕃守将,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室内,不敢放入”。曹仁听了,就没敢进去,曹操知道后,感叹“许褚真忠臣也”,更加相信任用许褚。



曹仁不太光彩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初,曾经奉命屠南阳城,杀了好多人。曹仁曾经担任职位:大将军、大司马、封爵:陈侯、假节钺,较长时间任职征南将军,驻节南阳,食邑壹千五百户。(454)


流誉后


说地位的话,曹家和夏侯家的将军肯定高于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再怎样厉害也要归曹家和夏侯家的将军管。曹魏首将变化应该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休--曹真--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1、夏侯惇:曹操从起兵开始就一直倚靠夏侯惇,后来官渡赢了之后稳定下来了,夏侯惇也就去稳固后方去了,夏侯惇的地位谁都动摇不了。

2、夏侯渊:赤壁之战败后知道一口气拿不下孙权跟刘备,所以派了曹仁守樊城,没有攻势,所以曹仁不是这个时期的重点。重点是马超在西凉造反,曹操正好有理由拿下西凉,重点在西凉,于是夏侯渊虎步关右到定军山之战之前,夏侯渊是这个时期的首将。

3、曹仁:夏侯渊死后,关羽又有打樊城的打算,于是曹、刘、孙三家的势力都聚集在荆州,刘备的首将关羽,孙权当时的首将吕蒙都在荆州,曹操的将军一定不会比他俩的位置低,所以这个时期的首将必须是曹仁。

4、曹休:后来曹仁逝世之后,分为对东吴和蜀汉两线作战。对蜀最高将领是大都督曹真,对吴最高将领是曹休,不过按军功和资历来说的话,曹休要略高于曹真。

5、曹真:后来曹休被周鲂诈降气死了。首将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曹真一个人,演义把对蜀汉的功绩都给了司马懿,不管演义再怎么黑,曹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起码从一句“曹子丹一世英雄,其子豕犬耳”看得出来。

6、曹爽:曹真死后,基本曹家夏侯家的很有能耐的人已经找不出来了。没办法,只有让曹真的儿子曹爽来接大都督之位,虽然资历军功都不够,但毕竟他爹地位高,曹家又找不出更合适的人,所以曹真病逝到高平陵之变这个时期首将是曹爽。曹爽的地位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飞扬跋扈,却蠢得像猪一样,最后交出兵权被司马懿所杀。

7、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首将肯定是司马懿,司马懿在曹操时期被曹操压着,后来又被曹丕压着,曹丕死后曹睿是很依赖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上面还有大都督曹真压着,后来曹真也死了,司马懿就断了曹真的后,农民翻身把歌唱了。司马懿是把所有牛人基本上都耗死了。

8、司马师: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族的势力在曹魏早已根深蒂固了,首将自然而然变成了长子司马师。司马师后来被文鸯吓得眼珠子都吓掉了,活活痛死了。

9、司马昭:司马师死后,于是首将变成了他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我就不用再过多阐述了,大家都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直接就让曹奂禅让给他,建立西晋,也就没有什么曹魏首将了。





韩mingkeke


三国魏汉吴,蜀汉与东吴的将领优劣明显,之所以会给人一种谁为首的感觉,恰在于这二个国家地小人少,贤人更少,刘备之前分兵时必属关羽,自蜀汉自失荆州后,人才凋零,东征得刘备亲自出马,夷陵败后,只剩诸葛亮勉力支撑,东吴相对好一点,还有几个勉强独挡一面的,周瑜有赤壁之战等出色表现,死后还有鲁肃吕蒙陆逊等继续,比蜀汉回旋余地大。而曹魏占据中原腹地,人才众多,倒导致到没有哪一个人更加突出,要从曹魏方面找出一位力压众人的出色统帅,除了曹操外,还真难找。


论全面和史实记载,夏侯惇可算其中一个,他是夏侯渊族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随征讨,此后跟随征战有功,战绩却少有记载,后人分析认为,夏侯惇的战功不彰,应该是归功于曹操,因初时力弱,曹操经常带着他一同出战,有老大在,占了功劳,增加威望,用以号召天下人心,而他在东征吕布时,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此后得到盲夏侯的外号,对此非常憎恨气愤。后来能人渐多,夏侯惇逐渐转为内政,筑陂塘灌溉农田,力行屯田,为曹操镇守后方,被称为曹魏第一功臣“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


提起蜀汉的关羽,曹魏也有人能与之对应,比如张辽,长期镇守淮南拒兵东吴,以八百骑破孙权二十万兵,夺旗斩将,威震当时,名传后世,以一名吕布麾下降将,成为曹魏武将的楷模,实属不易,又受到曹操曹丕的一如继住的倚重,可以和关羽周瑜一比。(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另有一位曹操的本家曹仁,演义上没有出色表现,但在史实上也是常常独挡一面,赤壁之战后,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相持一年而败。袁马战中渭南击破马超,又平苏伯、田银、侯音之叛。在关羽北伐时,挡住了关羽的进攻,死守襄樊等。

三国中期曹魏就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统帅了,东拒陆逊西拒诸葛的司马懿,他掌兵较晚,可能由于狼视鹰顾的原因,曹操一直把他作为内政和参谋人才对待,曹丕也由于其父的交待而心有提防,司马懿真正掌兵并做大是在曹睿时期,阶级固化,人才流动迟缓,下级难以出头,老臣便受到重用,从擒斩孟达驻扎宛城逐步在军中建立威望,与诸葛亮长期对敌,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又平定辽东立有大功,逐渐成为中期曹魏杰出统帅,虽如此,却也不能说他是曹魏中最突出的首将。


南方鹏


个人认为,如果要用“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的标准,魏国则没有首将一说。如果不对比周瑜,关羽,而非要给曹魏按上一个首将的话,那答案就简单了,非夏侯惇莫属。关于夏侯惇的功绩待遇,大飞熊写过很多了,这里不啰嗦。单单一个理由,就是曹魏体系内部,也是认为夏侯惇是首将,即第一次入选太庙只有三人,排名如下:夏侯惇,曹仁,程昱。其他人,包括其他宗室,五子良将都要靠后。可是为什么说如果以周瑜,关羽为标准,曹魏反而找不出这样的“首将”?



答案也简单,就是夏侯惇有资历,但缺乏军事指挥能力,反观曹操,个人军事综合能力太强大了。三国开创基业的诸侯中,不论其他,单论军事,恐怕只有孙策能和曹操比肩。曹操从东郡发展到兖州,又和吕布逐鹿中原,以及官渡之战,统一河北,北征乌桓,后又赤壁伐吴,西北征马超,张鲁。每一战重要的战役,都是曹操亲自参与,在这种的情况下,曹魏军队所不容易出现所谓的“首将”的。当然,刘备也是亲上战场,但是根基和军事都不行,才常常遭遇败绩,这时,关羽和张飞“万人敌”的作用,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孙权更不用说,本质上就是“创二代”,要依靠“创一代”孙策,甚至是孙坚时期的人马。



所以,曹魏这边比较尴尬,即便是夏侯惇,曾经都督二十六军于居巢,也只是防卫孙权。曹仁督诸将在潼关拒守,曹操还命曹仁不得出战,直到曹操亲至。夏侯渊本可有机会接近周瑜,关羽,但还是牺牲于定军山下。曹洪督诸军拒守汉中,实际指挥者却是曹休,这是曹操的意思。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关羽一样是“假节钺”,但是于禁依然要听命于曹仁,即使解救樊城成功了,没有投降之事了,最多只是“五子良将”的首将。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还有曹操留下书信遥控。另外,乐进属于勇将,徐晃中规中矩,张郃厚积薄发,又被司马懿压着,都不可能为“首将”。



那么,依周瑜,关羽的标准,什么才叫“首将”呢?大飞熊认为,首将不但要军事能力超群,还得是一国之“象征”。首先,周瑜属于东吴基业“创一代”的军事代表人物,而且作为主帅,主导了赤壁之战,江陵之战,都取得了胜利,最后孙权进帝位,大臣推功,周瑜第一,毫无争议。关羽是公认的“万人敌”,也是唯一一个在曹魏和蜀汉都有绝对地位的人物。在曹魏时,关羽是第一个被任命为偏将军的,比五子良将都早。在蜀汉更不用说,唯一拥有“假节钺”绝对权力,在荆州和孙权的外交交锋,对错不论,都压着东吴的。所以,关羽绝对是蜀汉的象征,后来还成为武将的象征。



所以,如果单论军事能力,曹魏一抓一大把,就不一一举例。要结合资历,曹魏宗室的夏侯惇,曹仁,夏侯渊都能算。但是,要综合资历,军事能力,绝对权力,象征性这几个要素,锋芒就被曹操本人盖过,从这个角度讲,曹魏是没有所谓的“首将”的,这也是三国鼎立,形势却各有不同所决定的。


大飞熊骑士


按《三国志》排序来看,魏国的首将当然是独眼龙夏侯惇了啊!

你看,蜀国的传记里,二主妃子传是第四,诸葛亮传是第五,关张马黄赵传是第六。按照皇室、文臣、武将的顺序,妥妥是关羽是第一将。

吴国传记里,宗室传第六,文臣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张严程阚薛传第八,武将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因此周瑜是吴国第一将。

至于魏国,是二公孙陶四张传,也就是那些汉末诸侯第八,然后诸夏侯曹传第九了,甚至排到了荀彧荀攸贾诩这些文臣的前面。当然这个没办法,曹老板是家族企业,那些个夏侯和姓曹的都是带资本来的。

诸夏侯曹传里排第一的是夏侯惇。

而从关系、权位、封赏来看,夏侯惇也是魏国的第一将。

首先,夏侯惇跟曹操最铁,“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其次,夏侯惇的权位也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节制诸将。

最后,夏侯惇的封赏也厉害,“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然后还被封为前将军,到了曹操死后,曹丕称王,夏侯惇直接被封为大将军,这可是汉末三国的第一军职。

简单一句话,在魏国诸将里,曹老板最罩着夏侯惇。


冷兵器研究所


东吴首将和西蜀首将都是官拜的,而曹操虽标榜自己求贤若渴,但身边大将还是以本族为主,尽管它姓将军们也很善战和有名气,也许是因为曹操用兵诡诈,因此曹操一直没有特意拜谁为首将。

要说能拜首将的话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曹仁,字子孝,在襄樊之战中拼死抵抗,关羽用计水淹也没有吓退他,就是亲兄弟上战场也不过如此。他官拜大将军、大司马与封王的关羽齐名。



还有夏侯惇和夏侯渊,夏侯渊在征西将军位上被黄忠所杀,另有五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都是响当当的大将军,不过他们出征时都有曹姓做监军,看来还是没把他们当大将军来用呀!


黄蜂二师兄


“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细细想来,首将要么统领万军,要么镇守一方,是一个阵营基本上能力最强,被所有人敬佩认同的将军。

但魏国选一个首将,就比较不容易了。我们看看各国发生的战争打法。

吴国安于江南,自群雄逐鹿起就在江南鱼米修养,御敌征外基本上就一条战线,而为首的就是都督,都督为首的就是周瑜。



蜀国更不必说,五虎大将各自镇守一方,均为帅才,其中关羽镇守荆州,颇为重要,有乃五虎之首,为首将深得人心。



唯独魏国,虽然庞大还是比较特殊,曹操雄才大略,满腹兵韬,故魏国他是统帅,统领着各将领,刘备孙权皆不具备也。

“魏有张文远,吴有甘兴霸。”张辽再神勇也是有甘宁比着一类的,都是勇将,首将不够格。那么再往上数曹氏宗族里有夏侯惇、曹仁较为突出。

在我了解来,夏侯惇德高望重,声望很高,但为殿前大将,多是与曹操合谋,合纵军团,而不是统领一方军马。曹仁号称铜墙铁壁,守城一绝,也是多次独立带兵的将军。但作为与周瑜关羽相比较,还是弱了些。



魏国名将无数,但与周瑜、关羽相比拟的统帅,还是没有,曹操又太高,但也只能曹操,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

魏首曹操,吴首周瑜,蜀首诸葛(关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