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是无心还是无力解围第6集团军?

历史扒粪机


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曼施坦因指出为了解救第6集团军,顿河集团军群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所有能抽调的兵力都投入到了解围行动中,甚至不惜冒着整个集团军群都有可能被苏军切断包围的危险。直到苏军突破了德军B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的结合部,顿河集团军群的左翼已经发生崩溃时,曼施坦因才被迫从实施解围的第4装甲集团军中抽调出装甲部队用以恢复左翼的态势,为解救第6集团军而进行的攻势也就此停止,全面转入了防御。



曼施坦因的说法基本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苏军确实在计划实施“土星行动”,旨在突破德军B 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之间防御薄弱的联军防线,从而向德军的大后方挺进,先向西再转向南,从而将整个顿河集团军群和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包围,彻底粉碎南翼德军主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顿河集团军群出于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则必须要加强其左翼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御,以避免被苏军突破威胁德军的侧翼和后方。但是为了救援第6集团军,顿河集团军群就不得不将所有可调动的部队都投入到集团军群的右翼上,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由于曼施坦因迟迟得不到足够的新锐部队支援,即便曼施坦因投入所有的可机动兵力到解围行动中,其成功的希望还是很低,这样曼施坦因就无法向左翼留置哪怕是小部分的预备兵力以应付苏军极有可能的进攻。也就是说曼施坦因完全是暂时无视了左翼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而将兵力孤注一掷的投入到了对第6集团军的解围上。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位元帅在作战指挥上的大胆,但更多的是无奈,他期望苏军的攻势不会这么快到来,他期望可以赶在苏军进攻前将第6集团军解救出来。


除了在战役指挥上竭尽全力的解救第6集团军外,曼施坦因还在大战略上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在根本上改变南翼的不利态势,对南翼德军进行彻底重组,撤回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将其纳入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指挥下,依靠这支强大的部队,充实顿河集团军群左翼的防线,加强实施解围的进攻部队实力,从而在根本上扭转南翼德军的严峻态势。这充分体现了曼施坦因的战略天赋,但是希特勒迟迟不愿意同意这一计划,最终失去了解救第6集团军的机会。

综合来看,曼施坦因在其指挥范围内确实为解救第6集团军而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唯一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是在第6集团军被合围的最初阶段,曼施坦因支持第6集团军暂不撤退的观点,而不是让其立刻突围。但是曼施坦因也指出了他的这一建议是建立在空军能够保证第6集团军的补给的前提下,否则第6集团军必须立刻突围。


战略论


希特勒曾对古德里安说甩锅帝或许是总参谋部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也被许多人推崇为二战德军最优秀的战略家。那么从21日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甩锅帝面对24日顿河集团军群态势图,他会如何思考呢?

甩锅帝聪明的“经过缜密考虑,我得出如下结论,我的参谋长舒尔茨将军和作训处长布塞上校对此表示完全赞同:苏军首先会尽力消灭被合围的第6集团军。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另一种可能性,即苏军会利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被击溃机会,以快速兵力由顿河大河曲部地域向罗斯托夫方向突击。这样不仅可将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而且也会将A集团军群与后方的联系切断。苏军可不断得到新锐兵力的补充,因此完全有能力同时完成上述目标。”



结果是在哈尔科夫火车站,甩锅帝命令原定集结于米列罗沃地域的第6装甲师开赴科捷利尼科沃!也就是说甩锅帝舍弃最危险的地域和方向,把从法国调来的一完整精锐装甲师用在连自己都没感觉危险存在的地域!这真是战略家舍近求远的大手笔,一旦顿河西岸危急,我再从东岸调兵反击!



实际上甩锅帝这样做唯一的原因是奇尔河防线德军防御奇迹般的暂且稳定下来,而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仅剩不完整的残余在坚持抵抗,派兵于此是保持住战线的完整,防止苏军从这里直扑罗斯托夫。



23日合围圈完成后,苏军以为被包围德军不过10万,妄图7-8天内予以歼灭。从11月24—30日苏军不计伤亡的投入反复进攻,迭次受挫后方查清所围德军数量不下20万,虽缩小包围圈面积一半,但未能分割合围德军。而奇尔河方向,苏军的进攻同样无功而返,甚至保卢斯的副官亚当斯以一个拼凑的步兵战斗群抵挡住了苏军5个军连番进攻,守住了下奇尔斯卡娅桥头堡阵地。


救人如救火,如果甩锅帝把第6装甲师用于此方向(11月27日该师先锋到达科捷利尼科沃),快速投入反击,对苏军的震撼远比12月12日从150公里外的科捷利尼科沃发动解围行动强!此时苏军的合围圈并不稳固,大部兵力在攻击第6集团军,西南方向对外、对内正面的苏第21、57集团军甚至是背靠背,而且物资补给严重短缺。第6装甲师的进攻将给保有战斗力的第6集团军最大的信心和鼓舞,突破包围圈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甩锅帝拖延时间的办法即使自己增加了兵力(也就残缺不全的第 23装甲师),何尝不是给苏军调整防御、组织新进攻的时间和机会?就像最后证实挡住第57装甲军前进的是12月18日才调到斯大林格勒的近卫第2集团军,而这集团军还是华西列夫斯基擅自动用。而12月16日苏军发动的小土星行动,迫使甩锅帝23日西调兵力救援。原定于 6日发动的土星行动被取消从另一方面证明苏军遭遇的困难受到的挫折比世人想象的多!



事实远胜雄辩,自始至终甩锅帝就没想替第6集团军解围,打开条救援通道利于防御,他关注的是灾难不再发生在自己身上。第57装甲军的进攻不过是种攻势防御,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和做给希特勒和世人看的假把式。更诡异的是第11装甲师在奇尔河防线上多次来回调动反击,德国官方战史不知何人请求和下令,结果是该师疲于奔命,彻底瓦解第48装甲军进攻的可能性。


历史扒粪机


曼元帅预计中的救援第六集团军的计划在12月初,本想以齐尔河以西区域为救援部队的集结区,以雷奇可夫斯基的顿河登陆场为攻势出发点,以48装甲军为主力,向东进攻与从科杰利尼科沃方向攻向北面的第56装甲军会合,一起解救第六集团军。

由于兵力的不足、集结时间的一再拖住和苏军对齐尔河以西集结区的攻势,雷奇可夫斯基登陆场丢失,救援部队被牵制,48装甲军这路救援力量只能作罢,他们只能自己的存在而奋战。

57装甲军只能孤军向北攻击,解救第六集团军。装甲军的主力是第六装甲师,虽齐装满员但调自法国,在科杰利尼科沃的集结就用了10天,不单丢失了时间,还暴露了自己。等12日救援攻势正式启动时,装甲军的实际进攻兵力只有1.5(加上从高加索调来的第23装甲师,17日第17装甲师加入救援行列,但也只能算半个装甲师)个装甲师。失去了突然性,攻势一开始,苏军第51集团军超常发挥,在上库姆斯基被苏军堵了六天,基本预示着救援不可能成功了………

这点兵力,不单要对付苏军第51集团军所属部队,还要对付后加入的近卫第二集团军,且齐尔河、意大利第8集团军方向都随时可能出大乱子的情况下,这次救援攻势的成功率可想而知了(不能怪曼元帅)……


探测卫星A


估计是无心,如果缺口打开,元首可能改变命令,由突围继续转变成坚守,那样不光保卢斯,恐怕连曼斯坦因也避免不了被合围的风险。如此的话后面的哈尔科夫乃至堡垒战役都看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