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

不谈恋爱好多年


1941年6月22日,德国数百万大军突然在德苏边境线上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实施。德国闪击苏联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在刚刚灭亡法国不足一年,空袭英国的海狮计划硝烟未散,英国尚未投降的前提下,为什么德国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进攻苏联呢?

巴巴罗萨计划

第一,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希特勒自上台以来,一直试图将德国塑造为欧洲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领导者。而显然,近在咫尺,却实行共产主义的苏联成为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想成为老大,自然要付出,为了获取足够的威信,也为了自己的权威不受质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干掉苏联自然是最有力的证明。

希特勒

第二,现实利益的考量。希特勒自上台以来,一直叫嚣着拓展生存空间,“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夺取每天的面包和牛奶。”这是希特勒煽动德国民众狂热的最著名说辞。

而德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虽然科技和工业十分发达,但受限于恶劣的战略地位和英法等老牌列强的打压,一直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德国境内的资源,尤其是石油,远无法满足德国经济的发展需求。

巅峰时期的德国

因此,无论是德国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一直迫切希望德国能够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战时德国的侵略扩张,也受到了德国民众的普遍支持。

但是,虽然希特勒上台以来,先后将北欧、法国、东欧等地纳入了统治范围,但是这些地方人烟稠密,资源也算不上丰富,尤其是战争机器最需要的石油,依然匮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资源极度丰富的苏联就成为德国拓展的最理想之地。

第三,希特勒种族主义的必然选择。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中,就将苏联的主体民族斯拉夫人划定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看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一样,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们应该被杀害、驱逐和奴役。

希特勒《我的奋斗》

因此,在这种这种指导思想之下,从刚开始,纳粹德国对苏联抱以强烈的敌意。而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将矛头指向苏联,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第四,苏德必有一战,即使纳粹德国没有进攻苏联,苏联在准备充分之后,也不会放过德国。其实在二战之前,苏联在国际上的名声并不好,俄罗斯人的贪婪也举世闻名。

苏联

虽然沙俄被推翻,苏联成立,但苏联骨子里依然实行着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侵略扩张政策,他们也一直试图恢复沙俄曾经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德两国共同瓜分波兰,就是最好的明证。

瓜分波兰以后,两个大国领土直接接壤,这也意味着两国再无缓冲之地。因此,两国爆发战争将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S大林都心知肚明。只不过希特勒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第五,希特勒对于德国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也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战斗意志和恶劣的气候。自闪击波兰开始,德国的闪击战就震惊了全世界,德国军队也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短短半年时间,德国先后横扫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等大半个欧洲。

德国军队

在德国军队乐观的估计里,进攻苏联也是一场闪击战,他们计划短时间内就消灭苏联军队主力,逼迫苏联投降。而苏联在此之前的表现,也印证了德国的观点。由于大清洗对于苏联军队的严重破坏和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糟糕的表现,都使希特勒和德国乐观的相信,此时的苏联军队不堪一击。

当然,苏德战场最终的结果证明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显然是错误的。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虽然苏联损失极为惨重,但苏联并没有被一击倒下,反而凭借无与伦比的纵深和动员能力,坚持和德国战斗。

坚韧的苏联军队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恶劣天气也成为苏联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国捐弃前嫌,对苏联进行大力支援,最终使德国军队陷入了苏德战场的泥潭,并导致了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鸢飞九天2018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数百万德国大军在德苏边境线上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向苏联腹地挺进了850-1200公里,占领了苏联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被俘虏。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

在西欧战争硝烟未散,英国尚未投降的前提下,德国为什么会如此迫不及待的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进攻苏联呢?

一、意识形态相左:

1917年10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红色的苏联独善其身,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二战前更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而强大的苏联也不失时机的在各地掀起共产主义浪潮,使资本主义各国动荡不安。

希特勒在1932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一直试图将德国塑造为欧洲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领导者,当时法国崩溃、英国偏居一偶之后,德国“顺理成章”的扛起了资本主义老大的旗帜,作为老大能否得到认可,干掉红色苏联自然是事实胜于雄辩。

二、德国现状考量:

希特勒上台以来,一直叫嚣“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夺取每天的面包和牛奶”狂热说辞让德国民众热血沸腾。

1929年经济危机中德国失业人口一度超过800万,希特勒为解决失业人口问题,疯狂扩军,数百万的军队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德国虽然科技和工业十分发达,但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却是极端的匮乏,此时的德国,供养百万军队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罗马尼亚,如果没有石油,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形同虚设。

虽然希特勒已先后将北欧、法国、东欧等地纳入了统治范围,但是这些地方的石油依然匮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资源极度丰富的苏联就成为希特勒的首选。

三、希特勒种族主义的必然选择:

希特勒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者,他认为人生下来,应该分为三六九等,苏联的主体民族斯拉夫人和犹太人一样,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们应该被杀害、驱逐和奴役,唯有世界上最优秀日耳曼人才可以站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可以失去生命。

因此,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而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将大军挥向苏联,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四、苏德必有一战:

沙俄被推翻,苏联成立,但苏联骨子里依然实行着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侵略扩张政策,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同样认为俄罗斯民族高人一等,斯大林将红旗插遍世界的决心坚持不动摇。

根据二战后苏联资料解密。苏联早前就制定了“大雷雨计划”准备先动手进攻德国,根据这个计划苏联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0辆坦克对德国进行收割。由于客观原因导致计划推迟了几天。但就是因为这几天时间,巧合的是德国率先实行了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五、希特勒过度自信: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统帅约3百万大军,在俯冲轰炸机“轰鸣”的发动机声之中扑向了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军队短短半年时间,整个西欧完全落入德国人手里,纳粹德国成为自8世纪查理大帝帝国之后罕见做到一统西欧的国家。

德国乐观的认为苏联经过三十年代的大清洗,红军师以上主官被杀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各级军事指挥员被处死、判刑和流放,导致合格的军官根本不够,许多人就是滥竽充数无法胜任工作,多为尸位素餐、溜须拍马之徒,像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和巴甫洛夫等,此时的苏联军队不堪一击。

希特勒没有料到严寒的到来对依然身着夏装的德军的伤害,所以1942年以后德军已经丧失了战领苏联全境的能力,1945年春,600多万苏军发起进攻,胜利的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不断追歼残余德军,5月2日,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美丽青春您真痘


希特勒为何刚打下法国,就迫不及待进攻苏联?

1940年5月正当英法两国紧锣密鼓的商量,如何将纳粹德国这条猛兽,再关进类“凡尔赛条约”那样的笼子之时,猛兽对它哥俩张开了血盆大口。

5月10日希特勒以冯·伦德施泰特、冯·博克、冯·勒布三位一战老将为先锋,统帅约3百万大军,在俯冲轰炸机“轰鸣”的发动机声之中扑向了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就是在这条战线上战败的,德国士兵在进攻之时,高喊出了“一雪前耻”的铿锵口号。从历史结果来看,这一次德国士兵做到了“雪耻”。

6月法国宣布投降、英国远征军则于5月26日在敦刻尔克出发,狼狈的逃回了本土,整个西欧完全落入德国人手里,纳粹德国成为自8世纪查理大帝帝国之后罕见做到一统西欧的国家。

但让全世界军迷惊讶的是,当时的纳粹德国统治者刚拿下法国以及西欧,立马就迫不及待的掉转枪口对准了版图庞大的苏联,几乎完全没有给自己留下消化西欧战争潜力的时间。

1941年6月22日,法国正式宣布投降的1年之后,德国俯冲战斗机的轰鸣声和坦克履带“咯吱咯吱”的脆响声,响彻了整个苏联大地,纳粹德国数百万大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

至于为什么纳粹德国会如此迫不及待的进攻?首先是意识形态使然,在20世纪末因社会主义当时的定论是“取代”资本主义。所以其从诞生开始,资本主义势力就视之为洪水猛兽。

德国跟英法的战争,本质上是争霸战争,因而法国崩溃、英国偏居一偶之后,德国“顺理成章”的扛起了资本主义老大的旗帜。作为老大,代表资本主义打赢意识形态战争,无疑是纳粹德国确定自己霸权合法性的最重要途径,这跟日常生活中,想当老大就得敢出头的逻辑是一样的。

再而是德国情报机构很清晰的了解到苏联要对德国下手了。当时德国扩张霸权,苏联则努力的重塑当年俄罗斯帝国的影响力,它在1939年参与德国瓜分苏联行动即是“明证”。

当德国闪击完法国,在信息相对依旧闭塞的年代,苏联将领基本认定此时的德法应该两败俱伤了,是苏联南下西欧,将苏联方式的社会主义意识输出到当时地球最发达地区的好机会。

为此苏联时任领导人斯大林,特意在1941年完善出了最终版的大雷雨计划,根据这个计划苏联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0辆坦克对德国进行收割。

由于当时的苏联军队是在秘密摆出进攻姿势,当德国军队突然抢先发难之时,一时间苏军难以变换成防御姿态,只能以进攻的动作打防御,结果可想而知,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前期一败涂地。

最后则是苏联在1939年11月30日对芬兰的战中,暴露出了缺乏基层军官带来的战斗力下降,120万苏联士兵被20万芬兰士兵给活生生的逼和了。

纳粹高层自此认为,苏联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德国军队自认战斗力远高于芬兰,类比下去德国可以轻易征服苏联。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当苏联计划要打它之时,德国选择的不是原地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打出利益最大化。


袁载誉


这个问题……当然是个大问题。

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而燃起二战熊熊大火的,是战争狂人希特勒。

在1932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希特勒用短短8年时间迅速完成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但是,狂妄的希特勒最终还是遭受了惨重的失败,而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攻打苏联。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也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二战前更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面对领土面积极大且综合国力极强的苏联,希特勒攻打苏联明显是自寻死路,但希特勒为何要这么做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攻打苏联是希特勒给西方国家的投名状

1917年的10月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从那一刻起,昔日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资本主义各国再次团结起来,共同围堵新生的红色政权苏联。

而这一堵,就是十几年。

等到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大量财富毁于一旦,不可一世的资本主义阵营终于崩塌。

而奉行斯大林模式的苏联,不仅没有在经济危机中受伤,反而大量引进西方人才而迅速膨胀。

而强大的苏联也不失时机的在各地掀起共产主义浪潮,使资本主义各国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苦于市场经济失灵的西方大资本家不得不剑走偏锋,默许极端暴力的法西斯登上历史舞台,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德国总理,随后成为德国元首。

由于德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西方国家阻挡苏联西侵的重要屏障。而此时的希特勒深知,地处欧洲十字路口的德国,东西都是阻碍德国崛起的力量。

但西方国家明显比苏联更仇视德国,因为他们在一战中深受德国打击,而且英法等西方国家在一战后对德国进行了异常严酷的压制。

但相比于共产主义,德国又不得不和西方国家更亲近。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反共才能有效团结德国境内的各阶层。

最重要的是,此时的英法各国由于一战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这迫使英法等国不得不通过绥靖政策将祸水引向东方的苏联,企图以外交手段扶持德国崛起,并在苏德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

而德国想要报一战失败的一箭之仇,就必须要卧薪尝胆,先将矛头指向苏联,以获得英法等西方国家的默许和支持,只有这样德国才能在非战争手段下收获更多利益。

在英法等国的默许下,德国吞并奥地利,兼并苏台德和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直到遇上不懂事的波兰,希特勒才最终诉诸武力。

可以说,反共是希特勒抛给德国民众和西方国家的烟幕弹,通过这样的投名状,希特勒骗取了西方国家的信任和支持,而获得大资本家支持的德国,才能够在经济危机后迅速崛起。

2、苏联的海量资源是纳粹德国续命的保障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并没有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相反,发展空间狭小且缺乏殖民地的德国,在经济危机中损失更为惨重,国内失业人口一度超过800万。

而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却能够在希特勒的手里起死回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诞生,主要归功于希特勒的“救国政策”。

面对通货膨胀,马克贬值的货币环境,希特勒鼓励以物易物,推行以工代赈,并通过修建大型工程的方式大量吸纳失业人口,比如修建德国的高速公路网,二战前的德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

另外,为进一步解决失业人口问题,纳粹政府一步步突破凡尔赛体系的限制,疯狂扩张军备。一战后的德国只允许保留10万陆军,而这些陆军是普鲁士时代留下的军事精英,在希特勒获得军方支持后,数百万的军队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完成如此创举,其启动资金来自于德国容克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希特勒与德国政府担保,要求容克资产阶级购买德意志银行债券,获得大量的启动资金。

但是修建大型工程以及扩张军备并不是高回报产业,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回报,特别是大型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就面临着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偿还大资本家的借款,二是如何兑现上台前给德国各阶层许下的丰厚承诺。

要知道此时的德国已经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且国内的大型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发挥效益。所以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利用手里的军队,为德国争取更多的市场和空间。

此时的英法等西方国家虽然国力较强,但本土面积狭小,特别是英国,中间有英吉利海峡阻隔,这正好是陆军见长的德国军队的短板,况且英国还是海上强国,这让德国征服英法等国,不仅难度大,而且收益小。

相比之下,苏联是德国陆军可以轻松到达的地方,且二战前苏德关系密切,除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瓜分东欧,德国还派出大量间谍深入苏联,通过参加苏联阅兵式等一系列事件,得出苏联军队数量少且战斗力不强的结论,而1939年11月苏芬战争中苏联军队的惨败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

对于希特勒而言,斯拉夫人是占据广阔土地的劣等民族,必须予以消灭,这一点在《我的奋斗》中有明确体现。

此时的德国,供养百万军队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罗马尼亚,这是希特勒不得不将目标瞄准苏联境内的里海大油田。

所以为了纳粹德国的千秋万代,进攻苏联是希特勒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3、苏联和纳粹德国都有称霸全世界的梦想

对于家在欧洲中间的德国而言,无论先打西欧还是苏联,都免不了腹背受敌。而在苏德缔结和约后,德国在没有苏联干扰的情况下,几乎横扫西欧,若不是希特勒先下手为强闪击苏联,苏德和平似乎可以维持更长时间。

但这只是似乎,因为斯大林的野心绝对不比希特勒小。如果说希特勒想要整个欧洲,那么斯大林想要的就是半个地球。

虽然斯大林几乎背弃了列宁的所有路线,但侵略扩张的本性没有变,说好听点儿就是将红旗插遍世界的决心坚持不动摇。

而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同样认为俄罗斯民族高人一等,虽然苏联和沙俄截然不同,但走向四大洋的战略意志是一样的,所以横扫西欧的纳粹德国,绝对是苏联的劲敌。

虽然30年代苏联掀起了旨在加强斯大林个人权威的大清洗运动,使苏联大量优秀的军政干部惨遭屠戮,尤其是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但斯大林仍然有主动出击的野心。

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缔结互不侵犯协定后,德国将主要目标放在西欧,而苏联则开始在东欧小动作频频。

1939年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夺回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将国界推进到一战前的寇松线;随后在1939年11月,为增加列宁格勒纵深,苏联大举进攻芬兰,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将三国划入苏联版图;1940年6月,苏军强行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至此苏联版图达到极盛。

斯大林的做法无疑让希特勒怒不可遏,特别是侵犯德国盟友罗马尼亚,等于对德国的釜底抽薪,所以德国和苏联的战争一触即发。

概括起来,地狭人稠的德国想要崛起,就必须要扩展生存空间,而苏联刚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再加上苏联从来不是安分的主,这就让德国进攻苏联成为历史的必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德国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况下进攻苏联本身是一件很冒险的决定,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而苏联(斯大林)应该就是这么认为的,因此出现了战略上的轻视和重大失误。

在当时,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那苏联毫无疑问会成为除美国外最大的战争受益者。因为德国会帮助苏联清除掉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这对于当时苏联未来可能的扩张将会非常有利(这又是为什么苏联在正式战争爆发前为德国提供支持的原因)。如果这样,那么苏联和德国未来将不可避免的成为竞争对手。所以,希特勒要先下手为强。

德军在西欧的突出表现给了希特勒自信,同时苏军在苏芬战争时的表现同样给了希特勒可以速战速决的幻想。

在战争前期,德军占据主动。但一系列的指挥和政策失误以及国际的援助为苏军提供了翻盘的机会,最终掀翻了纳粹第三帝国。

如果德国当时在苏联的德军占领区政策灵活一点,号召当地人反对斯大林暴政并建立伪政权(乌克兰当时最可行),那么苏军的反攻将会非常困难。

如果德军真的拿下了苏联,那么希特勒真的就完成了其建立帝国的梦想,德国将会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盘踞欧洲世界大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红场阅兵

执着的文科生


纳粹德国在“闪电战”的推动下,在欧洲大陆几乎难逢敌手。但是,作为轴心国中力量最雄厚的国家,德国同样面临着最严重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石油的短缺,这和后来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主动挑起日美战争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原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率先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欧洲国家之一。不管是在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德国都有着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发达的军工业,为德国后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保障。德国发动侵占英国本土的战争因为英吉利海峡的阻碍而失败后,基于海上力量较为薄弱,决定采取先陆后(海)样的侵略方针,这也意味着位于“陆上”的苏联不可避免的成为德国的侵略对象。




同时,在德国入侵苏联前,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都已经被德国打了一遍,基本上都被德国的“闪电战”打的毫无招架之力,德国要想完成统一欧洲统治世界的“春秋大业”就一定要跟他距离最近的大国苏联打起来,可以说,苏德之间早晚都要碰到,一场硬战在所难免。同时,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其对外扩张的方向,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夹在北海、波罗的海与阿尔卑斯山之间,南北为山水阻隔,德国向外扩张就只能东扩和西进。在攻取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三国受阻的情况下,东进苏联打通欧亚通道,与东方的盟友会师在亚洲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德国尽管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与科技力量及陆军实力,但是德国摊大饼式的侵略方式依然给自己的资源需求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战争的扩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德国国内的农业生产,大量青壮年走上前线,土地无人开垦,德国开始面临粮食和燃料短缺的问题,由于无法从国际市场获得足够石油和食品,德国只有占领人口稠密的东欧和苏联,才能获得战争所必须的劳动力和耕地及能源资源。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进攻苏联,应该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1940年9月,苏联首先向德国的盟友罗马尼亚发起挑战,得知这一消息的希特勒遂加快了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为什么希特勒会这么紧张?全因为罗马尼亚是当时西欧的第一大产油国,罗马尼亚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地处东欧、南欧和东南欧的交汇处,石油运输非常便利,这里是中东至西欧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德国能够在1939年发动大规模的“闪电战”,也全赖于罗马尼亚的这条石油生命线。因此罗马尼亚受到苏联的威胁,德国方面加快了入侵苏联的步伐。


1941年6月22日,在完成对苏联的外围封锁包围后,希特勒下令全面攻打苏联,百万德国浩浩荡荡开赴苏联战争,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大国布衣


文史频道第39期之欧洲争霸赛




希特勒进攻苏联,被史学家认为是德国称霸欧洲的转折点。

在进攻英国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铤而走险,进攻苏联呢?

笔者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资源短缺



希特勒看中了苏联的石油,当时德国用于战争的石油,全部来自罗马尼亚。

进攻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就是为了南部的油田,如果没有了石油,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形同虚设。

第二,欧洲霸权



苏联和德国都是欧洲的强国,想要在欧洲做老大,苏联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对手。

当时希特勒认为,苏联经过大清洗,很多将军被杀,苏军已经伤了根基,不会有像样的反抗。

第三,信仰对立



当时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德国有很多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为了把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希特勒决定向苏联挑衅。

希特勒不允许德国有第二种信仰,在他看来德国人信仰纳粹党,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凡尔赛条约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遭到了欧洲各国的欺压,国内的百姓对一战战胜国比较仇恨。

他们为了重新获得殖民地,向苏联开战是直接的方式。

第五,种族歧视



希特勒认为,除了德国的日耳曼民族,其他的都是劣等民族。

为了提高人类的等级,效果最快的就是消灭其他民族。

苏联是斯拉夫民族,在希特勒看来是仅次于犹太人的劣等民族。

这个借口让德国进攻苏联,变得冠冕堂皇。

总之,希特勒进攻苏联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权衡利弊的。

希特勒在苏联折戟沉沙,只能怪他的胃口太大,吃不下苏联这头巨型北极熊。

—End—



文史频道


希特勒侵略英国失败,是导致其进攻苏联的根本原因。1939年,希特勒下令德军入侵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刚开始,希特勒计划迅速拿下波兰后,随后在西线击败英法联军,迫使英法和谈。然而,法国战役实在是太顺利了,德军很快就占领了巴黎,英军也撤出了欧洲大陆。

这个时候,希特勒就面临两个选择,其一是见好就收,与英国签个停战协定。其二是一鼓作气拿下英国,或者将英国彻底打残,逼迫其投降。事实上,这两个选择,都是要让英国承认德国的霸权,而希特勒自认为德国实力够强,英国人只有妥协的份。毫无疑问,在1940年,英国与德国在外交上的博弈是注定不占优势的,其国内的投降派,也认为无法对抗德国,一直在鼓动和谈。

但是,英国的掌权者早就换成了丘吉尔,英军在欧洲落败,但敦刻尔克撤回了几十万军队,这让英国人有了本钱。丘吉尔是出了名的强硬派,只要是他管事,英国就绝不可能妥协,这是希特勒没有料到的。这样一来,希特勒逼降英国的计划扑了空,接下来只有战争这一条路。然而,德国海军不占优势,空军也没有绝对优势,后来的不列颠战役,德国始终没有拿到制空权,战役落败是必然的。

英国拿不下来,德国就尴尬了。因为英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虽然是名义上的,但手里攥着海洋霸权,而德国已在事实上被英国给封锁,在欧洲陷入了孤立。如果其盟友意大利能够争点气,在地中海取得点战绩,德国的处境也许能够改善。但是,意大利的战绩并不咋样,德国还需要拿出资源去支援这个队友。如此一来,德国就危险了,因为其资源无法实现自给,时间拖得越久,德国的战争机器就越容易熄火。一旦出现这个局面,希特勒的统治肯定难以维系,德国将再次走向失败。

因此,希特勒不能停,他想要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就必须有战略资源。他放眼望去,貌似只有苏联符合条件,他发动侵苏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夺取战略资源。但是,希特勒再次低估了他的对手,仅仅4年不到,苏联就彻底埋葬了纳粹德国。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自希特勒上台以来,毫不夸张的说他的目标就是苏联。希特勒有一个梦想,就是振兴他认为世界上优秀民族日耳曼人可以站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什么都不在乎,包括自己的生命。他认为日耳曼人理应获得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他极度歧视斯拉夫人,他认为低劣的斯拉夫人怎么可以拥有如此广袤的土地,他极度仇视犹太人,认为犹太人都该死,为了竟然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因为他的理想死了几千万人,给世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劫难。



所以说他攻击苏联是必然,这是他的理想决定的,也可以说这是他发动战争的最本质的原因。

德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却是极端的缺乏,主要靠从苏联和罗马里亚进口,而昂贵的煤炭炼油技术,其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德国的需求,于是希特勒制定一个大胆的计划,以战养战,在战争中掠夺石油,石油资源丰富的苏联是唯一符合要求的国家。


意识形态的对立,希特勒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者,他认为人生下来,应该分为三六九等,伟大的日耳曼人去统治其他低劣的民族是应该的事情,和当时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天下实现大同,有着根本的对立面,再加上一战时德国的十一月革命,使得希特勒更加敌视共产主义。

希特勒的自信,他认为当时的苏联正处于虚弱的时期,德国军队利用闪电战在欧洲的战果,无疑更加助长的希特勒的野心和胆识,再加上对斯拉夫人的不屑,认为攻下苏联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低估了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以及苏联寒冷的天气和那在也不想走第二次的破道。



军武小咖


猿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捣鼓着进攻苏联这事儿,现在回头来看着实有点扯。当时四个理由,一是苏联有进攻德国的危险;二是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占领威胁到了德国的能源安全;三是通过进攻苏联获取“生存空间”;四是通过进攻苏联迫使英国屈服——我们回头开上帝视角就会发现这四点理由里面也就是第二点还算能够勉强说得过去,别的理由都只能说猿首的思维异于常人。

第一点说是当时的德国陆军的军官团一致判定苏联将在1941年后期向德国发动主动进攻,主要的攻略目标是东普鲁士,尤其是但泽走廊一带。因此与其打防守反击不如主动进攻,先冲进去敲了苏联人的坛坛罐罐,避免自家的龙兴之地被苏联人抢走。这个理由现在来看完全站不住脚,有没有军官团故意给猿首挖坑的因素在里面不清楚。彼时的苏联陆军倒不是因为大清洗弄得毫无战斗力,更多的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毫无节制和头脑的扩军计划把军队弄的一团糟,从方面军一级到分队乃至班排都极度缺乏专业技能与作战经验,苏芬战争中苏军连旅团一级的进攻都组织不好就是明证。所谓的苏联红军将大批部队部署到边境地区在三德子这帮职业军人看来也许是在构筑攻击出发阵地,没准在苏联人自己看来,完全就是把防线前推而已。

第二点跟第三点理由怎么说呢,有点意思。苏联对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占领(尤其是非常鸡贼地占据了喀尔巴阡山一带所有的有利地形)确实威胁到了德国的能源安全,但是还是那句话,在红军部队一团糟而德军的战斗力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苏联所谓的“威胁”德军的能源安全也就是仅仅停留在“威胁”的层面上,真要它出手去打,毫无疑问还是得交一大笔学费的;至于第三点跑到苏联去给日耳曼民族抢生存空间——这种东西谁当真谁才是真傻。

至于第四点通过进攻苏联迫使大英帝国屈服,这个理由只能说嗯……非常具有艺术家气质。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早期、中期本质上是新兴的现代民族国家对老牌殖民地国家英法两国搞瓜分,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主要内容就是德、日、美、苏怎么给英法两国挖坑,在这其中德、苏其实在豪斯浩弗的框架下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完全可以共同南下嘛,苏联向中东和印度实施攻略,德国向马耳他和埃及实施攻略,大英帝国自然就屈服了。因为苏联利用德国始终拿不下大英帝国的不利因素而抬高要价似乎跟英国穿上了同一条裤子,所以就掉头回去把苏联打了使得英国只能屈服——这个思维路径非常佶屈聱牙,也就猿首这位天纵英才能想出来。

▲老爷子在《帝国的毁灭》中演的确实入木三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