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满世界卖F35, 就不怕F135发动机的技术外泄吗?

c陈斌


我想问一句,大家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无奈,就是对于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是不是拿着参考答案也不会做?或者别说是看参考答案了,就算是老师已经给你讲了一遍解题过程,你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搞明白究竟怎么做出来的,所以,道理其实就差不多,顶级航空发动机技术被称为“人类工业皇冠上的钻石”,这种对于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来说就是“天顶星技术”的玩意,不是谁都可以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的!


为什么美国佬到处卖肥电也不担心肥电上面装的F135发动机技术会泄露呢?首先,我们要知道F135发动机可以说是目前最先进的军用大推力涡喷,其最大推力接近20吨,推重比达到了11.46,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大推力军用涡喷中唯一一个推重比超过10的发动机(F-22战机上使用的F119发动机最大推力只有16吨,推重比不到10),在使用寿命方面,美国佬的发动机也是一枝独秀;其次,目前世界上有能力并且已经可以制造大推力军用涡喷的国家只有三个,那就是美、俄、中,而英国的罗罗(即劳斯莱斯),能力是有,不过人家目前主要精力放在了民用航发领域!

也就是说,除了这几个国家之外,全世界所有剩下的国家那所谓的发动机技术也就是停留在PPT上这样的水平,包括小日本、以色列、土鸡这样的国家在内也一样,他们统统都属于“有参考答案也不会做题”的那种,也就是说,哪怕是把F135发动机拆开来摆在他们面前,再加上一份详细的设计图纸,这些国家也没有能力可以防止F135发动机,其实别说是他们了,就算是已经可以制造大推力军用涡喷的我们和俄罗斯,结果也会差不多,就算拆的再详细也同样没有仿制的能力。

其次,能造发动机的巨头公司对自己的产品都有着严格的追踪保护措施,举个例子,目前在民用航发领域的扛把子,英国的罗罗,其卖出去的每一项发动机产品,都能不间断的像罗罗的监测中心传送相关数据,你如果想要非法拆解发动机,那么罗罗绝对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所以,军用航发就更不用说了,我就不信洛马对自己的发动机会没有相关的监测手段,再说了,需要跟美国买肥电的国家,都是没有能力造先进战机的,别说五代机了,三代机他们也造不出来(英国除外),飞机都不会造,为了发动机得罪美国有什么好处?


哨兵ZH


还真不怕,之前的回答大体说了一下,F-35是有一个叫做健康管理系统的软件模块会将每架F-35的运行状况直接上传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服务器上,在对战机故障预警之余也对战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审计。

上个回答说了健康管理系统,那么在这个回答里面W君就重点说说发动机技术吧。

F-35所使用的发动机是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F135发动机。对应到不同型号的F-35战机分别为100、400和600型。

在F-35B上这台发动机通过离合器接驳了一个升力涡轮风扇。整体的发动机核心没有变化。

从工厂现场施工照片中看即便是安装在非垂直起降的F-35型号上面的F135发动机也是保留了旁路歧管的,只不过用圆形的盖子进行了简单封闭。从这一点看F135发动机的通用性是相当强悍的。

发动机最主要的技术有两点第一是轻量化,第二就是燃烧效率。

先说轻量化,用于F-35A战斗机上的F135-PW-100发动机仅仅重1.71吨,就可以提供191.35千牛的推动力。推重比达到了11.46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据。相对于当年用在F-14、F-15、F-16上面的F-110发动机(最大推力142千牛、1.84吨、推重比7.9)来说就是一个质的飞跃了。飞机发动机的轻量化在于减小结构重量用更薄更轻的材料,但问题来了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发动机叶片和喷管能不能承受住发动机的上千度高温和巨大的压力就是一个挑战。而且在常温状态下的叶片和喷管加热到高温状态下热膨胀和离心力的造成的变形是一个没有发动机制造经验的企业所不能掌握的数据。众泰皮尺部不能在高温高速下进行测量的。

因此即便是将发动机拆成静态的零件也无法进行准确的复制。

第二点燃烧效率,刚刚提到了F135-PW发动机可以达到191千牛的推力,但是这台发动机并不费油,可以做到250克·千牛/秒的油耗,也就是说在最大推力的工作状况下每秒才会消耗47.75千克的燃料。以F-35A战斗机8.3吨的载油量来说,可以维持3分多钟的最大推力。对比F-14的F110发动机来说,在F-14开到最大加力推力的时候仅仅35秒就会耗光所有7.3吨的机内燃料。

发动机的油耗控制和发动机结构相关,但更多的在于软件控制,F135发动机配套的控油软件也是极其强悍的。但军用软件的破解难度不像我们破解一个软件加密的序列号那么简单,也是像重新编写一样困难的存在。


因此即便是拿到了F135发动机对于普通的国家来说如果复制还不如重新制作一款发动机来得实在。至于性能能不能达到F135那么彪悍就全靠禅意了。


军武数据库


说不怕的都是扯淡,也不看看F35都卖给谁了,不是亲密盟友是买不到的,给钱也买不到,F22这种老款都买不到。

这种高科技产品泄密有两种应用可能,

一、被拆解,然后仿制,有人可能说了这种产品,给你你也看不懂,呵呵,可能不一定吃透,但是可以借鉴利用吧,就像隐身图层,机身构造,等等这么大的家伙总有能被利用到科技吧。

二、产品性能被反复测试,任何武器都是有缺点的,F35,F22,一旦被反复测试,发现他们的弱点和缺点还是很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有一款隐身战略轰炸机只部署在美国本土,就是为了保持其神秘,减少外界探测他的弱点。这也就不难理解隐身战机为啥训练时携带放大器,增大雷达反射面积。


嫑烎383


F-35,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并生产的一款单座单发战斗机/联合攻击机。其有三种衍生型号,基础的F-35A、短距/垂直起降的F-35B以及舰载型F-35C。 美国是现在唯一一个同时有两款五代机服役的国家。至于为什么美国选择大批量出口F-35且不担心被窃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F-35并非美国一个国家的项目。美国的“联合攻击战斗机”计划除了美国之外,还有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挪威、丹麦、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的投资。而且,参与国也负责了一部分的研发工作,这就意味着,对伙伴国保密的难度非常大。美国不自研的原因在于F-35的研发成本十分高昂,且欧洲盟友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英国的“海鹞”需要更换为更先进的平台,其他盟国的F-16也需要更新)。此外,盟友的使用可以为F-35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在其他国家深度参与研发的情况下(即使不参与研发,大量装备也是需要获知一些数据的),美国不得不出口,且很难做到百分之百技术保密。 第二,美国并没有“满世界”卖F-35。从目前获知的数据看,F-35的最大用户依然是美国海空军及海军陆战队,总订单量接近2000架。与庞大的国内需求相比,出口的数量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此外,纵观F-35的国际客户,基本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不是美国盟友的国家基本不可能获得F-35,连与美国关系颇为紧密的沙特求购都遭到了美国的拒绝,可见,美国在买卖军火上还是非常谨慎的。 第三,F-35的国际客户基本没有自研战斗机的能力。选择与别国共同研发武器的国家,基本上自己的工业和研发体系就存在着问题。而参与研制F-35的几个国家,均不具备自研战斗机的能力(日本不久前放弃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心神”项目转而专注于购买F-35。至于伊朗的F-313,恐怕业界没几个人把他当作五代机)。也就是说,即使他们“偷”到了美国的发动机技术,也没有很大的实际作用。除了中俄,世界上没有其他的美国需要担心的国家,在体量上如此,在五代机上亦如此。而美国是绝对不会向中俄出口F-35的,所以美国并不需要担心。 第四,F-35的发动机技术并不好“偷”。F-35所采用的发动机是普惠公司研制的F119-PW-100发动机,F119-PW-100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型推重比超过10的航空动力系统。这样一款发动机想要仿制,对国家的工业能力要求非常之高,一般国家根本无法仿制。 综上所述,美国基本无需担心F-35的技术外泄问题,反而因为F-35的大量装备得以大规模生产(据估计,现在的年产量达到200架),进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陈定定教授


我来回答,简而概之,世界科技发展至现在阶段,已经不存在什么“武林秘籍”的啦,任何一个成熟的先进工业品,都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工业的实力,包括了材料、工艺,设计、加工技术、光电技术、控制、计算机科学、更包括具备足够实力的研发资源、管理能力、实验规模、人才储备能力,还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看看F35的产能吧!恐怕其余几个所谓同代机基本上是望尘莫及的……最后,更关键的是,还要有足够的“钱”,这些综合素质,至少二十年内,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挑战美国的,除非它自己崩溃……所以,所谓的抄袭或是山寨的机会不大的,就算抄袭出来,也不太可能去进行量产的,所以,没人会去做这类无谓的事情,该做的就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工业实力,开发适合自己的产品吧!


白山和黑水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F35作为一个宽域作战平台,参与的国家多(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挪威、丹麦、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等国家有投资),投付使用型号多(3个子型号)。

不是不怕泄露,而是有严格的保密协议以及保密措施。

泄密者/组织的泄密成本太大!——将本国的安全置于挑战者的打击下。

技术难度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没有突破性的可能!

开发技术:燃烧理论,燃烧控制及其实现(战机战术功能及其控制)是重点!有样机的情况下,极易突破!

制造技术:零件材料技术,零件制造,装配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目前制约的核心是零件材料,关键在批量使用,随着使用量的增加突破性解决方案是有的。过去我们国家军工落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用量小。

随着不惧怕掉机,勇敢探索(成装前多版本改进测试),增加开发费用,材料的难题一个一个在突破。开发——试制——试用——改进——试装——改进——成装的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军工开发,制造,使用水平。

火控系统技术:战机最终目标实现各种火控平台对接实现战术意图。因此火控系统技术也是一项核心技术。只有不断的应用才会提高。

。。。。,。。。。

总之,没有不怕泄密的武器装备,而是找不到泄密者/泄密组织。


凯腾聚知


美国根本一点都不担心发动机技术外泄露,发动机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你单知道发动机技术你也造不出同样的发动机出来。

因为航空发动机得两个关键,一个是工艺,一个材料。

工艺这个东西依赖机床,高端的精密雕刻机床,你有吗?现在人家的航空发动机都是一体化,模块化设计,不但降轻了重量,还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你没有先进的机床,是重不出来的。

材料就更不用说,单单耐高温这块,美国最先进,俄罗斯虽然也能造出大推力的发动机,但是寿命可能不到美国的一半的,比如说俄罗斯的AL31总寿命为1500小时,而美国的同类的发动机总寿命是4000小时,而俄罗斯现在最高端的航空发动机最高的寿命也就2000个小时。其实不是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们自己造的比俄罗斯更差。

高端先进的机床人家是不会卖给你的,我们的芯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而材料就更不用说,即使拿一块样板给你,你也制造不出来,因为高端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实验积累下来,不是靠脑子想出来,这些东西是无法山寨,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实验,上千次,上万次,上亿次,这个需要时间,也需要无数的金钱的。

西方科技的优势并不是他们脑子有多神奇,而是一次次的做实验,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

设计航空发动机难不难?其实一点都不难,只不过你要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要设计高性能的发动机,就非常的难。

因为你只有一块木头的话,你无法做到让这块木头在一万度的高温下不燃烧。


一号风手


我就说一句话,我想小学5年级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能抄写下来,但是,看懂的有几个?



反派死于话多21


把发动机送给你任由你拆绘模仿,你也造不出来!发动机设计不是什么难问题,原理连航空大学学生都倒背如流,能够减重增效省油的方法就那么几种,同样航空发动机从业人员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就是把135发动机放你面前,你会发现要么是你加工不了,没有加工的母机,要么就是加工设计工序你搞不清楚,或者是知道怎么加工制造组装,却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照猫画虎,好吧,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材料你没有,虽然你有发动机可以拆解可以化验可以分析,可你不知道冶炼加工工艺,不知道精确的配比,你不知道耐高温高速的润滑油添加剂是什么。你可以仿制外形,但绝对造不出能用的。咱们1992年得到苏27,然后就有了我们的涡扇10,就这样我们仿制一款上世纪70年代的发动机也用了20多年。135发动机可是最新的,别看性能提升不多,但花的钱可是打着滚的涨,技术难度呈几何系数的长,把这款发动机摆在我们面前,说个乐观点的话也得20多年,毕竟我们材料科学可是连俄罗斯都比不过。基础投入不足,这改革开放我们在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投入巨大,而在金属材料科学投入却是杯水车薪,这是我们的痛点难点,因为研发高投入低产出耗时长,大家都耐不住寂寞,什么来钱快就来什么,共享经济没什么技术含量,却能撬动千亿的市场。这应该由政府引导,什么时候资本能追逐技术,才是春天来临。


浪漫的禄来福来


他们甚至可以把全套图纸给你,但你就是做不出来,同样的东西外形可以做到一模一样,但差别在工艺上。简单的说,它的页片材料配比可以通过光谱仪分析出来,但是怎么做出来是最大的问题,在多少温度加入钒,降温多少度加入铌,保温多久加入铼,钛,镍,等等,你不知道,这就是制造工艺。外形一模一样的发动机叶片美国的耐温3400度,我们做出来2700度就化了。(以上数据纯属娱乐)除此之外,叶片中空是怎么弄出来的,美国可以快速做出中空的叶片,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在两个半片叶片中间加入沙子,熔炼成一片整体的叶片,中间的沙子会熔成玻璃,然后用氢氟酸(好像是氰氟酸)一点一点的把玻璃溶解掉,这也是制造工艺。

航空发动机,不是那么好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