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影評-6

人生七年

BGM:La Valse D’amelie——Yann Tiersen

第一次聽說《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似乎是在我初中寫摘抄的時候。

準備看的時候是在大一,而真正看完的那一天則是在大三了。

掐指一算,也大概有了七年。

————題記

《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 up》)由邁克爾·艾普特執導,Bruce Balden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等出演的一部由ITV出品的紀錄片。

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系列的第一部。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了記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四十九歲知天命,看盡歲月流逝,看穿滄海桑田。本片綜合了被訪者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二歲、四十九歲及五十六歲多年的訪問精華。 《人生七年》榮獲2006年英國電影學院獎和金衛星獎提名。(以上內容摘自360百科)

時間總是會改變很多事情,昇華感情?淡化仇恨?消磨理想?帶來機遇?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無法去探尋時間的魔力,只有在它的趨勢下,一步一步走向最終的結局。

憑心而論,《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的內容是相當充實完備的,也就是漫長冗雜,截止至“56UP”這一期結束,全部看完需要近半天的時間。其中有多有回憶的片段和單純的記錄,並沒有什麼戲劇性和故事性,因此感到無聊看不下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不過筆者還是希望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暫時忘卻人世間的紛紛擾擾,慢慢地品味一下他人的人生軌跡,也許會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啟迪。

一、階級固化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這是一句英國諺語,是英國特色主義的“七歲看老”。

1964年,邁克爾·艾普特先生靈機一動,找到一群來自不同階級的孩子們,拍攝一部貫穿他們人生的紀錄片。來驗證自己的看法,即“社會階級固化是否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軌跡”。

這部影片的確令我產生了這部分的思考。但客觀來講,七年一次的僅僅只有十幾分鐘的交談和採訪,是很難完整的展現一個人的生活履歷,這也是影片的侷限之處。

但是最後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高階級的人享受著更好的教育投資和社會資源,低階級的人享受著相對較少的資源。除了Nick之外,很難說常人家的孩子實現了階級上升。而這般命運,也許會在他們孩子的身上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成為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二、家庭教育

“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物,但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一個人學會了閱讀以後,其實你就擋不住他的成長了,他後面的路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們相信閱讀是一個最為基礎和核心的自我教育的途徑。”

每個人的教育環境是不一樣的,更好的學校,優秀的同學,正直的風氣,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不過教育不單單侷限於學校和社會,最為重要的還是家庭的教育。

俗語道“父母是最好的老師”,此話不假。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大部分行為習慣來自於家庭的影響。條件好的家庭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知識對後代進行教育,條件差的家庭則迫於生活壓力降低後代的教育水準。而這些條件不單單侷限於經濟因素,家庭的教育觀念也是相當重要的。例如勤勞、堅持、勇敢這些品格,往往來自於家庭的引導,而一些罪犯,其墮落過程也往往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不管是小時候與父母組成的家庭,還是長大後自己通過婚姻組成的家庭,真的都太重要了。

這也是最近我看教育學、心理學書籍的原因,希望我將來能追趕上我家族的步伐,為後代提供一個更好的家庭環境。即便我是一條單身狗,也是一條有理想的單身狗。

(下面斜體內容是我寫文時跑題的內容,只不過寫的太多,刪了心疼,暫且放到下面,不想看我隱私的同學可以直接略過)

(開始跑題)我偶爾會和朋友們談一談自己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不過大部分同齡人對此都嗤之以鼻,認為我迂腐又愚蠢。所以日復一日,我和朋友的討論終歸於日常生活的插嗑打屁。

我生理上年輕一點,但心理上似乎又年長一點。

鄙人認為,個人的成熟與否和年齡並無太大關係,而在於個人的經驗、閱歷、知識以及對生活的思考,這些才是決定一個人行為邏輯是否成熟的原因。

相對於我的同學而言,我並不成熟,我只不過是顯得更現實一點。

究其根源,除了來自老師同學的影響之外,也就是來自我家庭的教育環境了。

在我小學的時候,我的父母經常出差,也就順便帶著我到全國各地看一看。我不能說這些事情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因為我是連“節操”都沒有的無恥之徒。

但是那些瑰麗的朝陽,綿延的山峰,磅礴的雲海,都在我小小的內心裡刻下烙印,讓我在自然面前,體味到人類的渺小;那些龐大的樓閣,炫酷的科技,漫長的歷史,都在我大大的眼睛中翻飛舞蹈,讓我在人生面前,感嘆道人類的偉大。我的視線不再拘束於方寸之間,而是自然地投向整個世界。

聊一點題外話,我的家境勉勉強強,生活壓力並不太大。但是我本人摳的飛起,一絲一毫都要精打細算,這也讓我的朋友們大為不解。其實不然,這是大家對我的誤解,我本人消費也是很衝動的,只不過我很少會去染指奢侈品罷了,它們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承受的消費範圍。我自小到大的大部分消費,大概就是對知識的渴求了。自小到大,我的家人都一直非常鼓勵我閱讀,導致我閱讀買書揮霍無度,時至今日大抵花費了萬餘元的買書費用;反觀現在,紙質書的購買量減少了,對於電子書和網絡課程的購買則一直佔去我娛樂消費的大半。雖然這大部分的錢其實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交了智商稅,但多多少少為我提供了一些知識。成為我生活中的笑料和談資,勉強算是充盈了我無聊的人生。

在此之外,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我的父母及其重視對我社交禮儀的培養。以至於我在和朋友吃飯時總會下意識地去做一些騷操作,此處暫且不表。良好的社交禮儀,在有重要人物的場合中非常適用,但在朋友聚會中則是畫蛇添足。這事實上這種事情雖然有利有弊,但總體上還是利大於弊的,在生活中為我提供了很多便利,這就是我家人的高瞻遠矚了。(跑題結束)

“你沒法給孩子任何實質的東西,但良好的教育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三、眼界高度

不同的生活經歷會給你帶來不同的眼界,而這些眼界會驅使著你做出不同的選擇,最終導向不同的道路。

眼界也就是見識的高度,不同於成功學中對於“眼界就是境界”的吹捧。我認為所謂“眼界”就是你的見識多少,可以影響你後來的選擇。

比如你知道的東西多,或者學習,或者工作,或者購物,就可以利用腦中的信息進行對比,做成更好的選擇。別人不知道你咋做的,便籠統地歸為“眼界高”。

不過,見識多了,在日後的生活中可以汲取他人的經驗和思想,來規避自己的錯誤。或者放寬心態,安靜平和地接受生活的取捨,這也是“眼界”的一種。

在紀錄片中,土豪三劍客和孤兒院的孩子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同樣7歲的孩子,有孩子在讀金融時報,有孩子卻只求福利院不再捱打。家境差距也好,教育差距也好,最可惜的是他們連見識都更為匱乏,他們的“眼界”無可避免地拘束了他們的人生上限。

古代有兩個老農民暢想皇帝的奢華生活,一個說:“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麵膜吃到飽!”另一個說:“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鋤頭!”

四、何為幸福

在觀看影片之初,我曾經抱著一個大筆記本,逐幀逐句地記錄他們的話語,推斷他們性格對他們人生走向的影響。

然後我喜聞樂見地半途而廢了,一則是我記錄的內容有千餘字,花費兩小時,超過了我的成本限度;二則是Neil的悲劇讓我認識到人生很複雜,不是我等小毛孩子所能瞭解的。因此也就作罷。

不過在《56UP》結束之後,我還是對幾位人物產生了比較深的印象。

1、John

John的生活幾乎是上流社會的具化表現,但是在最後,他的一番自述卻完全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

具體說了什麼我不在此劇透,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去觀看感悟。

導演本來想拍一個富二代理所當然成功的故事,沒想到卻意外收穫了一箇中產子弟通過自我奮鬥實現人生理想的勵志篇章。

然而John在人生後半場也和Nick一般,感到對生活的失望。他坦言,好幾個高中同學都成了部長,和他們一比自己實在太失敗了。他並沒有感覺到多麼的幸福。

2、Nick

Nick是我一開始都並未注意到的孩子,出生於農村,上的是鄉村小學。我認為他並不會在將來有太多的作為。

我很開心他憑藉自己的努力狠狠地打了我的臉。

他考上了牛津,移民美國,成為一名物理教授,他是我眼裡唯一一位跳脫出階級束縛的人。

但他在《49UP》中,依舊錶達了自己的失落。因為他七年的研究課題宣佈失敗,他的努力付諸東流。他自嘲的說,我至今為止做的最出名的事情就是來拍這部紀錄片,除此之外一事無成。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3、Tony

我對Tony最深的印象莫過於他7歲那一年摔了一跤,然後又笑著爬了起來繼續奔跑。

他的一生都沒有特別高遠的理想,他的生活也只是普通小市民的生活。在35歲的時候,他和導演開心地聊起了自己的小成就,說自己這輩子想幹的事情還沒有哪件幹不成,想當騎師真的和Lester Piggot(著名騎手)同臺競技,想當演員還真參演了斯皮爾伯格的影片。

喜悅之時,導演冷冷地說:“但你並未實現,你並不是一個騎師,也不是一個演員。”

Tony愣了一下,微笑著答道:“曾經擁有從好過從未擁有吧。”

他一直不是最優秀的人,但他幾乎每次都以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態度來面對採訪;他生活並不富足,但是一家人活的開開心心;在劇集中的大家都在嘆息時光荏苒時,唯有他依舊露出了跌倒再爬起的微笑,我開始在內心中佩服他的積極樂觀和知足常樂。

樂觀的人也許成不了精英,始終開心並能擁有源自內心的樂觀輕鬆卻是許多精英也做不到的。也許我們都過於在意生活的結果,反而忽視了我們體驗的過程。

幸福從不單單是金錢地位所能衡量的,而是在於彼此內心的感受。無奈我年齡還小,並沒有什麼感悟,也就不在此誇誇其談了。大家的想法請在評論區自行討論。

五、我的想法

我很感謝《人生七年》劇組的所有成員,感謝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和奇思妙想,也感謝各位被採訪者對於影片的配合以及大方的展示自己的生活和看法,為後來人留下很多故事用來思索。

我們都是第一次活在這個世上,在一次次成長,也在一步步邁向死亡。我對未來有很多的憧憬,但更多的還是迷茫困惑和不知所措。

就算每個人的背景、環境、性格千差萬別,生活其實永遠有無限種展開的方式,並且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自己的選擇。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要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現在所走的每一步路,所得到的結果都不可知。我們的現在,也都是過去一步步的選擇所造就的。請大步向前,不必回頭,真誠而勇敢地生活下去。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