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懂得那麼多大道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曾傳新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的大道理,還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生活不是演戲,沒有那麼多的重排!

生活不是拍戲,不會因為一次的不合格還可以重新排練,每個人的一生就是由每一天構成的,每天的每個小時每分鐘每秒中,如果你沒有去給自己一個計劃,那麼這一天的你做的事情都是隨機。每個決定都會給明天的自己帶來千縷萬縷的聯繫,,


懂得了大道理,並不一定你就能過好

生活告訴我們即使你懂得了那麼多的大道理,當別人受傷時,你會用盡自己腦海中所存的記憶去安慰他,可是一到自己遭遇困難。就一厥不振,其實真正的懂得大道理,是你自己經歷過以後,你才會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並不是那麼容易去度過受傷期,用傳統的話來說,說的容易做的難,作為一個旁觀者,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其中的艱難。


你的人生很多的遭遇都不是你能去選擇的

有些事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承受得住的,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人都是脆弱的,只有經歷過,才會變得堅強,不那麼容易倒下。


一枝寒梅論人生


這個問題觸動了我的痛楚一一

我兒子曾經這樣問過我。說我似乎什麼都懂,什麼都可以來兩下,卻到底還是個農夫?

我啞口無言。是啊,無論在學校在軍營還是後來返回社會,我並不比身邊人差甚至還略勝一籌。是什麼原因導致過去不如我的人如今能夠昂起他們那高傲的頭?

我想還是性格使然吧,我不願意刻意地改變自己,任其自然。說時髦點,我是膽不夠大,思想不夠解放,不能與時俱進。

人吶,削尖老袋挖空心思投機鑽營,雖然能獲取回報但太累。我雖然窮點苦點但活得無拘無束心裡平實。

哈哈,如果人人都象我這般冥頑不化死不悔改,那這個社會便不會進步了!


江漢之漢


既然懂得那麼多大道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為何不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呢?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次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鳥巢禪師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聽後,失望地說:“這樣淺顯的道理,連三歲的小孩都知道。”鳥巢禪師答道:“三歲小兒雖識得,百歲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於是恍然大悟。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也經常在現實生活中犯同樣的錯誤呢?比如,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減肥,卻還是忍不住去吃很多甜品?或者說,我們知道自己需要考CPA,卻還是敵不過影視劇的誘惑?

即便我們已經懂得很多大道理,但是,能夠最終落實到實際行動的卻是寥寥無幾。這就是我們仍舊過不好這一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虛雲法師曾開示學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其實,不僅修證佛法如此,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做到才是得到,想要度過充實的人生,就需要拿出立刻行動的勇氣,和持之以恆的毅力。這樣,即便沒有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也依然能夠過好短暫的一生。


愛讀書更愛自由


懂的許多大道理,掌握了好多知識,但又什麼都不做,或者只做一些簡單平常的工作,那自然是一事無成。不過這種人其實就一個問題他沒去解決,那就是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沒有進行整理,沒有篩選出實合自己的選項,比如自己應該去幹什麼工作等。這種人一般對投入實際缺少激情,除非是他現在乾的工作所得到收入不能維持日常生活,到至於負債累累,讓債主逼著他去幹一種有難度但收入很高的事情。這種事情大多數人幹不了,而他的知識豐富,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得到與眾不同收入。


用戶7085133761472


大道理誰都懂,而且誰都會說幾個,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很多道理我們可以說給別人聽,去開導和啟發別人而自己其實很本做不到,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相信每個人都有過,所以說,明白大道理只相當於我們讀書學到的某些知識,過不好此生相當於學無致用。壞人也是讀書認字的,老師也教過他們向雷鋒叔叔學習,而且他們也知道,但最終成為違法犯罪的壞人那都是他們個人自己選擇的道路。所以說能否過好此生跟你懂多少大道理沒關係,主要還是看你對生活的主觀態度和客觀抉擇。



系統指派有關專家


當你遇事的時候,總有人說你不該這樣,你應該這樣。你這裡做的不好,那裡做得不夠。實際上,你自己心知肚明,他說的大道理你都懂。並非你無知,卻輸在了現實和執行上。

現實便是你所處的環境和現狀。

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一個朋友想孝敬父母長輩,然而卻因為家庭關係,個人經濟問題所阻礙。他家中的父親是不做事的,而且整日裡在家中挑事,唯有母親在做工,他自己也在做工,但是工資都不高。每次家裡吵架打架,都很想和母親出去住,遠離父親的暴力。然而,出去住卻沒有錢買房租房。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家中忍耐。他自己並不是不曉得要照顧母親,孝敬家人,卻被現狀打敗。只能埋頭苦幹,問題卻不一定得到解決。因為一些道理看似容易掌握,但是在現實中就會有各種因素摻雜,影響運用道理它最終的效果,最終導致結果與先前沒多大變化。

執行力也是和個人性格、能力、耐力等各種自身因素相關的。例如,你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做事效率會提高。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忍得住各種誘惑?

因此,曉得大道理的人不一定會把生活過好!把道理執行,在自己的境遇下進行變通運用堅持,也許會對自己有所幫助。



虛渺之境


《知識的錯覺》這本書能很好解釋這個問題。

錯覺從字面意思理解是錯誤的知覺。

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人們都意識到知識的力量,然後願意花時間花金錢去為所學的知識付費,以期望自己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形成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試著回憶最近一段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時刻?有沒有過這樣感覺?嚓!原來是這樣,怎麼和我之前的認知不一樣。事實上,在人們的認知體系中有很多錯覺,稱為知識的錯覺。這些錯覺體現在:

1、因為理解不深刻導致對事物的一知半解,所以造成了知識錯覺。

1946年在新墨西哥的一個核武器實驗室裡,在進行放射性原料實驗時候,一名科學家因為選擇使用一把平頭螺絲刀進行操作而導致了意外發生,自己也在這次實驗意外中喪生。

在事後分析中,人們發現這場意外是可以通過一些安全措施進行避免發生,並且也對這名科學家當時選擇的操作方法感到不可思議。

這位科學家很可能在當時操作時候產生了錯覺,也就是對實驗的危險性沒有深刻的認識,而是在對事物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知道了自己該怎麼做。

2、因為事物很熟悉平常導致習慣性的認為自己對其很瞭解,所以造成了知識錯覺。

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馬桶、衣服的拉鍊、共享單車這類事物,看似很熟悉。如果讓你去闡述一下這些事物的工作原理或者構造時候,都會說不明白、講不清楚。最常見的就是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常常讓父母感到無法回答,其實這就是解釋性深度錯覺。

在不斷的追問中,你發現很多事物你只是認識而不是懂得,認識和懂得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當你意識到自己的這些知識錯覺時候,會感到自己還有人類在很多方面是無知的。

曾經擔任過美國國防部長的唐那德拉姆斯菲爾德關於區分無知的層次:

知道自己知道,這指的是我們對自己已知什麼心知肚明;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說,我們對自己不知道什麼有自知之明;

還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指的是我們對未知的愚昧無知。

“人貴在自知自明”這句話在《老子》和《韓非子》都有講到。最可怕的是無明也就是上面講到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情況。

在知識的錯覺當中,人們很容易自欺欺人,也會高估對事物的瞭解程度而忽略了深層次的問題。人們甚至會以為自己明白了而下意識的忽略和避開事物背後的複雜性和一些細節問題。

因為知識的錯覺會給人們帶來麻煩、困境甚至災難,所以我們需要去了解和解決並且利用知識的錯覺問題。


伊說晨讀


物質決定精神。任何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物質,那麼就是對知識的褻瀆。就說浪費糧食,很可恥,可恥在糧食是一種公共資源。知識同樣是公共資源。如果你擁有知識,而不去用它創造價值,那麼就是對知識的浪費,對知識浪費,就是同浪費糧食一樣是極端可恥的行為。不論這個知識屬於誰。同理,自殺也是可恥的,因為某種意義上說,個人同樣是社會資源,同樣是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而成長的。所以,有知識而不用,又和自殺有什麼區別?一個可恥的、消耗大量社會資源,而毫無價值的廢物,難道能獲得社會持續的關照嗎?自然不可能有一個特別好的人生。


秦崤家庭農場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你懂得多就會駕馭美好生活,人生之中有許多的不如意,一旦遇到坎坷,如果不冷靜對待,生活就會變得糟糕。

就像某些名人、明星之類,在人前風風光光,背後的心酸有誰知道呢?所以某些時候遇到事情,就會困擾其中,解脫不出來。

久而久之,在困境中掙扎,直到疲憊不堪,也無法擺脫。有的甚至走向極端。試想,在困饒中掙扎,在逆境中生存,怎麼會過得快樂。

所以說不是懂得道理多就會過上如意生活!



夕燕歸來


有一句話是說:“懂事的孩子是不快樂的。”懂事的孩子處處為別人著想,為父母著想,就像一個家境一般的孩子看上了一個價格不菲的玩具,但是他考慮到父母的壓力,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抑制自己內心渴望的玩具。這樣的孩子會快樂嗎?看到別人玩著玩具,而自己要幫父母幹這幹那,這樣的孩子是快樂的嗎?

為什麼我們懂得很多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和醫者不自醫是一個道理,很多人會對別人講道理,但是到了自己身上,卻好像忘記了一樣。當別人遭遇了不幸的事情之後,我們會想辦法安慰。但是如果這件不幸的事情落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還是會想不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