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开远有个“桥博园”

「人文」开远有个“桥博园”

点击标题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桥 博 园

qiaoboyuan

说开远有个桥博园,可能有人会一时迷蒙,可能有很多人还暂时难以认可。诚然,如今的桥梁建设可谓突飞猛进,中国桥梁更是年年更新,月月频刷。国外一专门记录桥梁排名的网站统计发现,中国建造的桥梁已完成了“屠版”,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桥,有八座在中国,世界排名前一百的高桥,中国所占份额接近85%。

但是,如果要在前后不过四千米的江段,在面积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看到数量如此之多、密度如此之大、样式如此之丰、气势如此之雄、历史文化如此之厚重的桥梁群,当仁不让地说,还非开远北郊的南盘江河谷莫属,那简直就是一个跨越百年的中国近现代桥梁博览园。

「人文」开远有个“桥博园”

有史以来,用于建桥最方便经济的主要是木材,为此,在雨水充沛、河流密布的中国南方,叫板桥的村镇尤其多。石材虽然常见普遍、坚固耐久,但其开采、加工和支砌的难度较大,如果要在稍大的江河上造一座石桥,那更绝非易事,不少地方只能是望江兴叹。

开远自古是滇东下滇南、云省出两广的必经之路,其北侧的南盘江却是一道绕不过、难逾越的天堑。直到清朝后期,两岸的交往依然是靠小船摆渡来维系。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云南钱王,弥勒虹溪人王炽牵头,由广东会馆出资,在“广开大道”必经地,位于南盘江边的石岩头建成一座长80米,宽5米,可通行人马帮的铁链桥。这座由数根铁链组成,上铺木板,取名“广辉”的铁链桥,后遭土匪焚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适应国内抗战及亚洲战场的形势需要,国府交通部拨专款在铁链桥原址新建跨度63.4米、载重十吨的柔性钢索公路吊桥,该桥1949年11月,又毁于战事,1950年修复。据很多老人回忆,当年汽车过桥的时候,除了驾驶员外,其他乘员都得下来步行通过。

铁链桥虽然相对简便、投资小,在选址上却极为挑剔,尤其是如何将粗大的铁环链接,又如何牵引到江的对岸,在很多现代人心中一直是个谜。抗战期间,由于柔性钢索、卷扬机等新材料、新设备的引进,云南公路铁索桥的建设速度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小有名气。但铁索桥在负荷量、坚固性、耐久性以及维护的简便性等方面,还是远比不上传统的石拱桥。

「人文」开远有个“桥博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铁索桥下游不远的地方,在与南盘江交汇的泸江上,建起了一座全长67.8米,孔径10×5米,桥面宽5米,桥高11米,能承载重18吨、拖挂80吨的石拱桥。有人认为,这座桥之所以被命名为阿迷桥,除却开远过去叫阿迷州外,还有一个缘由:当时南盘江是弥勒和开远的地理分界,北岸的楷甸一带1954年之前一直属弥勒。

或许是开远交通枢纽及重工业基地的特殊定位,也或许是巩固国防的形势所迫。 1961年9月,在铁索桥下游大约两公里的地方,在存旧和田房两村之间的南盘江上,一座主孔跨径为112.5米,全长171.2米,高30米,桥面净宽8.6米的空腹石拱桥又飞架东西。这座能承载重18吨、拖挂80吨、名叫长虹桥的石拱桥一诞生,就在世界桥梁史上确立了空前绝后的地位。长虹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最高水平和最新代表,被中国现代桥梁先驱茅以升先生写进《中国的石拱桥》,并长期收录于初中语文课本。

动工于1960年5月的长虹桥,由省交通设计院吴襄坦工程师、省公路局赖传卓工程师等组成工作组,在开远公路养护总段段吉工程师协同下主持修建,因桥势如虹而得名。这座曾经让世界翘首的石拱桥,不仅在设计上接受了诸多的挑战,在地质勘探和建筑过程中,建设者们也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极端 “刁难”。由于缺乏起码的吊装设备,整座大桥所需石料,几乎全部是按照二人能够肩扛的规格来分解打制。受材料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整个建造完全是人工操作,长100多米,高30多米的拱架完全由木材搭建。以致一年多的工期,长虹桥建设工地,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热火朝天。

在“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革命英雄主义鼓舞下,为迎战滔滔大江,建筑工人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当年的《云南日报》报道,在桥拱的支砌过程中,建桥工地曾发生了拱架垮塌事故,那次特大事故共让13人付出生命,至少有28人严重受伤。

长虹桥和新改的公路像一根弦,系在一张满弓两端,大大缩短了路程。1988年,正在强身健体的小龙潭电厂要进一台重250吨的大型设备,出于安全考量,相关部门检测或加固了沿线的所有桥涵,这在中国公路运输中极为罕见,滇南更是亘古未有。就如何通过长虹桥的问题,相关部门却极度犯难、举棋不定。最后在请教设计师后,这个庞然大物得以顺利通过,那30高龄的长虹桥,也像它自信的设计师那样处之泰然、气定神闲。

「人文」开远有个“桥博园”

由于锁钥南滇、联通两广,时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虹桥一直有部队武装警卫。那13名牺牲的建设者,就安埋在长虹桥畔的山坡上,他们是大桥桥永远的陪伴人和守望者。

随着南疆战事的平息,“打通昆河线,走向东南亚”一度成为云南交通战略的重中之重。1993年,昆河公路二级路段上能承载重20吨、拖挂100吨的泸江桥,在紧靠阿迷桥的泸江上建成,1995年,既有相同承载能力、跨度更大的南盘江大桥,又在铁索桥和长虹桥之间的江面上相继亮相。那时候,南来北往的人们最强烈、深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快”,除此之外,很少有人会打探这两座桥的名字,更极少有人会关心它们的各种技术参数。

锁蒙高速身处中国“五纵七横”公路交通网络,是国道主干线(GZ40)二连浩特——河口公路红河境内的一段。2013年10月9日,随着锁蒙高速通车典礼的炮响,全长857米,桥面宽27.3米,桥墩高 98米,桥面上塔高 29米,主桥由180米主跨和两个108米边跨组成的南盘江特大桥也正式投入使用。

南盘江特大桥不愧为开远桥博苑的“高大上”。桥塔和斜拉索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内,全桥共采用9对斜拉索,按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置,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这座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先后攻克了大直径超长桩成孔及钢筋安装、大截面高墩钢筋安装、大体积砼水化热控制等技术难题的特大桥,前后耗时四年。锁蒙高速上这一重要控制性工程的横空出世,还填补了云南矮塔斜拉桥的空白。

「人文」开远有个“桥博园”

由于高速公路对坡比、转弯半径有着极严格的要求,在南盘江特大桥南端的很长路段,有一大部分是高架路。这些究竟是算桥,还是算路,现今已经没人再过问、争议,它们也就自然没有留下任何名字。

如今的阿迷桥和长虹桥,虽然不再车水马龙,却依然在发挥余热,且属于应急状态的备用桥。大约十年前,笔者突然发现每次路过都自然会引颈回眸的铁索桥不见了,连孤零零的桥台也快要被灌木林遮掩。一种说法是被盗拆当废铁卖,另一种说法是出于安全考虑,被当地相关部门拆除。无论怎样,每次提起,总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人文」开远有个“桥博园”

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不过120年,开远北郊的南盘江河谷就进驻了构造越来越新、制式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众多桥梁,这里集中见证了红河——云南——中国的桥梁发展历史,用“桥博苑”冠之以名,实属硬邦邦的当之无愧。

随着弥蒙高铁的破土动工,又一座横跨南盘江的特大铁路桥开始在母腹中躁动,从规划的路线看,开远北郊的南盘江河谷依然是她的必经之地。届时,这座中国桥梁家族新的“高大上”,又将成为开远桥博苑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何种风姿,她姓甚名谁,相信更多的有心人会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