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好诗?

幸运的四维空间007


如何写好诗歌呢?

诗歌流派众多,耳熟能详就有 婉约派,新月派,朦胧派等等。

那什么是好诗歌呢?


众说纷纭,没有一定的标准,比如获得一等奖的《故乡》紧紧十三个字,获得了一等奖,奖金十万。

《故乡》

故乡

故乡真小

小的只盛得下

两个字

我们不去评判好与不好,但每个人在心里都有每个人的标准。

诗歌不外乎节奏,色彩,变形,建构,通感等等,但真要写好却不容易。

我认为诗歌的核心就是意境美,特别是现代诗,如果没有灵魂的注入,没有情感和意象完美的圆融,想写出感人的诗歌,痴人说梦!

诗歌和其它文体的区别就是它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沛的情感,这是一种灵魂的宣泄,是思想的水墨淋漓的大写意。

好诗歌读来让人怦然心动,发人深思,是写作者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形神兼备,感人至深。必须要动人以情,使人浮想联翩。

写好诗歌的标准,必须做到:“极练如不练,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和“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归真之境。


写好诗歌的标准必须要有语言的资质和境界,从表现视角和阅读效果上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当然一些小的技巧和灵感的积累都是厚积薄发,没有速成班。


向哲洪涛



分享一篇【诗意江湖】之前分享的干货:

诗歌写作技巧

第一讲 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 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 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 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 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 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空 气

好一会屏息静气,

我多想听到你!

可你安然静谧,

你有怎样的话语?

    伸出颤栗的手指,

    我多想抚摸你!

    可你无影无踪,

    你有怎样的形体?

    睁大渴望的双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无色,

    你有怎样的美丽?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离不开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随着我的一呼一吸……

在这首小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静谧、 透明无光、无影无踪的空气, 却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 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讲 诗歌模式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 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第七讲 诗歌讲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 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第八讲 诗歌模式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 “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 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 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阳下山》。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 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 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又如:

中秋月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泪水

    落下来

    湿了人间。

附:诗歌现状

一是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理性化的内容。如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如《粉笔吟》。

二是朦胧诗--不朦胧的本质。如顾城的《睁开眼》。

三是第三代--先锋派,超前派等。

四是“热潮诗”。如汪国真的诗

现代诗歌

与众多朋友一样,我们在青年时期少年时期,我们就是生命的诗人,因为诗歌总是与青春在一起的 ,为一切烦恼的觉醒的歌咏

情感不灭,诗歌就不灭。法国诗人。保罗 梵乐西说过:“抒情诗歌是欢呼,感叹、呜咽……的节律和旋律发展。”

我们时下论坛最常见和大家最爱采用的是抒情诗,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在诗歌的起步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就是从我们最初的情感元素入手,喜、怒、哀、乐、惊、恐等等吧。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我们青春的觉醒,我们在人生的感叹中需要用文字书法内心的情感,这是诗歌与青春与爱情结伴的原因,想想我们千年的文化史里咏叹的就是爱情与爱的广义延伸。

好了不废话文化史了,我们归正题,先谈谈感觉。打个比方我们看见花朵的愉悦,看见一些景色和事物带来美感,夜半看见一些模糊的影子产生恐惧感,路见不平想出手,当一些愉悦和情感上的情绪激荡你想用文字表达一些,为自己心灵找到寄托,去抒发这样对事物的感觉,这就是创作冲动的第一步。

然而,什么是诗歌呢,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现代诗歌进入多元化,诗歌的概念也多元了,我个人理解就是诗者用自己的潜意识和智慧对现实的幻想性的阐释,诗歌更多的体现人类思维上灵性的拓展,它忠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诗歌带有我们后童话的意识和后神话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成年后还有那些灵动的幻想和寄托要有存放和抒发的地方,诗歌无意识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如果铺开这样一个命题就是一篇论文了,当然这不可能涵盖诗歌的一切,也许只是一个参考点。

对于上述命题可能不同的读者和作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结合下一个命题诗歌从那里寻继续结合阐述这个问题。

当然寻找方式上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下面我引用两个诗人的诗歌大家看看:

从鸟翼到树

从风到树 从影到形

-------一棵种子从泥土出生的路径变化

…………………………

若我是翼我就飞翔 是涟漪就是湖水

是波澜就是海洋

是连续的蹄痕就是路径

从一点引发作永不终止的跋涉

涉千山万水 向你展示

无边的视域与诸多的光影

这是台湾蓉子的诗歌,诗人告诉我们诗歌的一种思维方式,从一点的思考去发散多处的连续思维,以及自我融入境界的阐释。希望大家写诗歌时注意自己的发散思维:“一棵种子从泥土出生的路径变化、连续的蹄痕就是路径、从一点引发作永不终止的跋涉”

下面引用宗老先生的〈流云小诗〉

啊,诗从那里寻?

在细雨下 点碎的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的流水声,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这是作者告诉我们诗歌从大自然中来,从自然的美中、通过心灵去体验感应,去发现去幻化艺术的美。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如常的生活中留意一些生活的片段,发现我们忽略的一些生活细节也同样可以发现诗歌灵感的来源,而这一切就是我们探讨与追寻的,希望朋友们培养自己一双发现自然和生活美的眼睛,说是眼睛,其实还是心,就是审美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些其实你都能在好的音乐电影里找到的,审美的提高需要过程的,这个命题牵扯美学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罗嗦了。

当然我们天天与诗歌打交道,让我具体解释诗歌我们也解释不清楚。现在结合具体谈谈问题,论坛常见几种毛病:

1、将华丽的语言凑在一起,压韵。

有部分作者善于此道,当然过去我也是,实际上这样还不算合格的诗歌,因为这里头缺情绪与语言的结合,没有新鲜的想象,句子在视觉与打动读者内心的感觉上缺功夫,诗歌语言走向有两个方向大家可以借鉴一下(1)简单透明给人回味。(2)语言想象上的逻辑感觉。

2、语言比较生硬的,

抒情的直接呼喊与比喻。不过可以理解谁开始写诗歌时都是这样的。当然诗歌的直接触觉在诗者高境界的领悟中,他才能拿捏这样的效果,这是需要工夫的,如果看一些文字是不是诗歌,要看这些文字是不是蕴涵诗歌的基本要素,即形象、暗示、启发、等内在的结构。比如:“你像,你如何。”这样的比喻要少用的。

举个例子:“你像那秋天的红色苹果”、如果改成“那些秋天红色的苹果燃烧在你的眼睛”,大家对比一下,这样切入的效果。

3、言之成理的毛病,

诗歌不是说理的是承载道理的,道理可以在诗歌里头潜藏但释放的形式是通过暗示与启发而释放。

举个例子:“那些煤孕育了文明”如果改成“那些煤还燃烧着我们的眼睛”,对比一下,同样的道理,前者直白缺少诗性的释放,后者就要成熟一些。

4 口号式的诗歌和无病呻吟的毛病

别不高兴啊,最初我也是这样的,诗歌的写作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谁都避免不了这样的毛病。

举个例子:“苏格兰啊 /不能诠释你船头里的歌声以及风笛里的历史

急骤的鼓音中/我们的心已穿越了苏格兰的海峡诗的”

这样的咏叹,这样是对事物外在的概括,在实际的触摸效果没有抵达,即听觉,视觉,对事物的刻画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面。这些只表达了作者个人主观的情感,也许作者情感是真挚的,但效果就差了一些。诗歌是情感借助事物的外延,有些作者忽略这个意境延伸的提取,容易将事物限定在事物上面,所以诗歌是经验也是智慧的释放啊。

诗歌是讲究含蓄的艺术,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启发、暗示、向读者展示一个有深刻和遐想意义的境界”。而诗歌的结构正是为这种效果服务的。

诗歌的内在结构,深层的结构,并非文字句法的结构,它的技巧讲究意念、意想的安排。讲究形象与思维的结合,形成作者自己独到的感觉,所以诗歌很少直接的外在的直白的描述一些事物,当然也有外在的直白,但这样的手法是另一种非潜在的含蓄反映,它的核心也是深刻的走向,一般诗者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希望大家在写作中循序渐进,领悟到道理后再学习这样的手法,先学会走路,再学奔跑。

在寻找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诗歌是人心灵的外在世界与自己内在世界的结合,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诗歌,但语言的技巧和自己独到的视觉才是诗者需要不断练习和掌握的。

对诗歌的精辟见解前人已经说了许多,引用清朝袁枚的话---“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也。

请大家注意诗歌的凝练与概括含蓄的因素、诗歌讲究情感的融入,也讲究情感的升华,一个人的诗歌是反映自己内在品质的写照,希望大家别拿诗歌作为攻击别人的武器和过分发泄与宣泄的工具,这样有背我们写作的初衷,诗歌是美好的也是忧伤的,它是一种寻找自我的精神寄托,诗歌也有启迪反映现实的作用,同样诗歌也是忧伤快乐的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音乐,是真诚、善良、审美的结晶体,是人类内心精神因素的反映,只要我们有感情诗歌是不会死亡的。

最后抄袭名人对诗歌的认识大家共勉:

诗歌是一种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义、更高的事物。

因为诗歌是表达带普遍性的事物,而历史则表达特殊性的事物。



另外还有几篇干货也一并分享了:

  • 诗歌的起源

  • 诗歌的历史发展

  • 写诗的七要素

  • 诗歌的美学语言

  • 诗与歌与舞与乐之间的关系

  • 唐诗(平仄)的基本格式

  • 诗歌写作技巧

  • 诗歌包含了哪几类?

关注【诗意江湖】即可全部获得噢!





诗意江湖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诗意,所以在我们看见一首好诗时,往往会有美的感受。写诗并不是难事,但写一首好诗就需要去努力了。那么,如何能写出好诗呢?个人认为要做到一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有积累,要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积累大量的词汇,培养写作的感觉。

其次,就是去研究怎么写诗,要了解诗的分类,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今体诗,什么又是自由诗等等,另外还有了解这些诗的格式和韵律。

再次,就是要去试着写诗了,多写,在写诗的时候去推敲,去调整,去运用个人情感等,这样也能了解自己擅长写哪种类别的诗。

相信坚持做到这些是可以写出好诗的。



陋室流年


如何写出好诗?

这个太难保证了,因为功夫在诗外!

诗言志诗言情,志不在高远,而在是否适合当下。四大洋七大洲,宽广神州,浩瀚宇宙,说古论今,谈天究地,貌似滔滔不绝,包罗万象,却极有可能成为大话空话,最后成一口号,毫无诗意。

诗言志诗言情,情不在深浅,而在是否情真。一口一个我好想你,好爱你,骗得了小姑娘,却是正常人饭后茶余笑柄;一味堆砌词藻,左一愁又一忧,为赋新词强说愁,难免成扭怩作态,酸文假醋。

小人物自有小人物的梦想,小人物自有小人物的痛痒,写身边小事,写亲身感受,才能情真意切,引人共鸣。一切从小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才能由小入大,一件平常小事,往往深藏着大智慧;一颗小露珠,往往透露着整片蓝天。

当然,要写出好诗句,必须下苦功夫,多从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了熟于心;多与身边唱和,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多从生活中发掘故事,撷取生活片断,从一小枝桠中发现整片森林,从一小树叶上,感受人间冷暖。

冷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四联八句,也非一日之功。戒急,息燥,静下心来,说不定就能乍现灵光,得一妙句了。

凝视夜空,星斗满天,那里有不尽的猜想。



云卷飞山


诗词的创作法门很多,但我只讲一点,是关于造境的。

我们都知道,一首诗词,境界有大有小,意境的大小取决于意象的主体。

拿两首诗来作对比就知道,比如胡皓的《出峡》和杜甫的《登岳阳楼》。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胡皓·《出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胡皓的“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谁的气象和境界更阔大?当然是杜甫。

为什么?因为就意象的大小和广阔而言,“楚塞”比不上“吴楚”,“荆门”也比上“乾坤”。

当然,这不是分优劣。而是看个人所描写的事物主体是什,就像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但是,虽然不分优劣,但境界的高低大小,是有区分的。

想要创造出阔达的意象或者境界,就用本身就包涵广大的词。

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吴楚”、“乾坤”是他造境的主体

“东南”、“日夜”进一步强化

“坼”、“浮”是字眼,也可以说是点晴。

这三个造境结构,缺一不可。


楚云卿


诗是一种美丽的东西,或者说是,对生命最好的表达。怎么样才能写出好诗呢?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没有诀窍的。你有时候想写就记录下来吧!在生命悲欢的时候,在人生低落的生活,看着快活的世界,和忙碌着悲伤找寻生活意义的人们,写吧!想写就写。人生应该是这样,我们都该用自由的心去交织生活,去和我们真实的自己交流,去搏斗吧!去思考吧!生命将随着你的诗生生不息,永垂不朽。



或许,在你最爱的时候,写下你的热恋是最温馨的。在你还没做好准备离开的时候,写下你的成长,一步一步的记录下,你那脚步轻盈的人生,是的,我不能告诉你诗是什么。因为它可能是你的工作,可能是你的生活,认真的去体验吧!好与不好的,时间会流逝,岁月总有残缺,但未免不美。


它还可能是新生的喜悦,是第一声哭泣。它将是沧桑,是最美好的回忆。

下面是以“在一起”拟的一首诗歌,要是大家能认真看完,那真是太开心了。

在一起

或许 我可以唱歌

或者 我可以跳舞

在这 生命狂欢的一刻

我还可以牵着 你的手

另一个时空的我

如果我 思考的时候

你正在忙碌

如果我快乐的时候

你在悲伤

我享受自由的时候

你在忍受生活的煎熬

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

或许 就在这一刻

我想我们应该

是的 共同的心应该互相陪伴 在一起


by创可贴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三百已有两千五百来年;据说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是否是第一部诗集待考。

中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才子佳人贩夫走卒,都是好吟几口;至不济如我者也会:啊,丰年好大雪,好似雪花银,下它三年何妨,来年没吃的。



言归正题,如何写出好诗:

想写诗时一般都是有所感,这所感就是情,情到浓时就要发泄;唱出于口是为歌,书之于纸则为诗。

书之于纸总得讲究些吧,这就需要优美的词句;即便发牢骚的讽刺诗,也要诗中的形象透着文雅吧。对了,诗的语言要形象方可显出诗的意境。无意境只是语言的分行排列。什么是意境呢?就是诗中所抒之情所言之事如一幅幅画面浮现在诗篇之上苑若在眼前。



现代诗有的如梦呓不合逻辑使人不知所云,其实,为文为诗艺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诗句竟境却不可放飞八千里,收不回来就拐弯或结局吧。

要写出好的诗,还是炼好词组好句,有情言情,有志咏志;有怀抒怀,有物咏物。

把这几者有机巧妙的融入诗中方为好诗。言之有物为妙,高深的表现手法还须从勤读多写中来。

怎么多写,给自己一双发现诗的眼睛,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新时代人们的新风貌,讴歌新时代真善美的光辉。

一草一叶总关情,假以时日,自会写出好诗,在诗中自会体现高深的艺术表现手法。

写出好诗,关健还在于作者要有优良高尚的品格,这叫:功夫在诗外。


中华王爷


写诗要抓住主题,比如:看图写诗,一定符合事实,要看各个景点:写诗一定要押韵,押韵就是韵母相同,它的韵母相同了,它就会顺嘴,(比如hong红)(tong同)(qin勤),(lin林)韵母相同了听着就顺了……



旭日东升226214315


写诗作文并不难,多学多写出精华。熟读唐诗三百首,平仄意境不能忘。




恋爱婚姻家庭道德驿站


根据我自身的体会,要写好诗词,首先要练习写;就是说在了解古人的诗词后,多多练习写作,到时候再把以前自己写的诗词拿出来再更改练习,反复几次,逐渐就会写了。而且会越来越容易,还更漂亮;那真是熟中生巧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