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教材为什么说是袁世凯杀了宋教仁?

文学痞子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袁世凯急电的催促下,准备从上海前往北京。当晚10点左右,宋教仁兴致很高地与前来送行的黄兴、廖仲恺等人握手告别,准备回北京组织责任内阁。

突然三声枪响,宋教仁捂住腰部,倒了下去。宋教仁很快被送到医院。但由于伤势太重,子弹又有毒,宋教仁于22日凌晨不幸去世,年仅31岁。

宋教仁被刺杀案成为“民国第一血案”。当时好多人觉得是袁世凯派人秘密杀了宋教仁,并且中国史教材也是这样认定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认为呢?

一、人证。

宋教仁在民国时期可以说是声名远播,得到很多人的尊重。他被刺杀这件事,更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

死讯传出,有数以百计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自发聚集在医院门口。23日下午,前来送殡的人更是达到了3000人。群情激昂的人们一致要求查明真相,严惩凶手。

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匆匆赶回,黄兴等人代表国民党总部致函上海总巡捕房:悬赏一万银元,缉拿真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3月23日下午,一名叫王阿发的人走进了巡捕房,提供了重要线索。原来,王阿发是一名古董商。

他与另一名叫应桂馨的古董商常常有业务往来。而这个应桂馨也是中华民国共进会会长和江苏省驻沪巡查长。

据王阿发说,有一次,应桂馨说让王阿发“帮忙”,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他1000大洋。王阿发问是什么事,应桂馨拿出了宋教仁的照片,让王阿发去刺杀。

王阿发说自己胆小,也不会打枪,就婉言拒绝了。

这次,王阿发看到了悬赏启事,并仔细看了上面宋教仁的照片,确认当初应桂馨让自己去杀的就是宋教仁,因此赶紧来报案了。

事不宜迟。总巡捕马上展开部署去抓应桂馨。应桂馨家的家丁说应桂馨去了妓院。正沉浸在温柔乡中的应桂馨,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当场抓获。

还有一路人继续搜查应桂馨的住宅。在搜查过程中,巡捕们有了意外收获。

他们在应家发现了另一个人——武士英。据刺杀现场目击证人指认,武士英正是当初开枪杀害宋教仁的凶手。

经过审讯,武士英交待了受应桂馨雇佣杀害宋教仁的事实。

二、物证。

巡捕们在搜查应桂馨的住宅的时候,还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件和密电。

这些往来的信件和密电大多是应桂馨发给国务总理赵秉钧和内务部秘书洪述祖的。这两个人都是袁世凯的嫡系心腹。

并且有些内容也涉及到了相关的刺杀内容。

可见,刺杀事件是袁世凯一手策划的。袁世凯先是发急电催促宋教仁回京,掌握了宋教仁的行踪后,再秘密指使心腹具体实施刺杀行动。

三、杀人动机。

其实袁世凯杀害宋教仁是有动机的。早在1912年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宋教仁被任命为农林总长。

宋教仁由于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于当年7月愤然辞职。

8月,宋教仁在同盟会的基础上,联合其它党派,组成了国民党,在国会中逐渐占据了优势。1912年底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成为责任内阁的组阁人。

宋教仁为了推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到各省去发表演讲,并宣传责任内阁的好处。又由于宋教仁口才很好,他的演讲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因此当时群众反袁情绪高涨。自然而然,宋教仁成了袁世凯的眼中钉。

看到宋教仁明目张胆反对自己,袁世凯按下愤怒,试图用5万元的支票收买宋教仁。

没想到支票照收不误,宋教仁痴心不改,反而把5万元作为宣传的“经费”,更加活跃起来。气急败坏的袁世凯对宋教仁动了杀机。

值得一提的是,杀害宋教仁的凶手武士英、应桂馨等人,或者在狱中被毒死,或者在逃亡中被杀死,都没有善终。

可见,中国史教材说是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是有理有据的。

一则有王阿发、应桂馨等人证,再者有应桂馨与袁世凯嫡系心腹的信件与密电作为物证。

最重要的是,宋教仁由于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曾到处宣传发动人们反袁,而且还拿了袁世凯的钱财,依旧我行我素。依袁世凯的人品,收买不成,派人杀之,也是他能做出来的事情。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看了一些回答,包括排在第一的“青年史学家”的回答,不客气地说,几乎都未说到点子上,没挠到痒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这个问题本身,也许才能看得更透彻。

袁世凯代表谁?北洋。

宋教仁代表谁?国民党。

推翻北洋的是谁?两岸两党。

北洋的历史是谁来写的?

在这边,你知道的;在对岸,是国民党。总之,都不是北洋的人自己,他们失去了为自己正名的发言权。有人说宋教仁是陈其美杀死的,国民党怎么可能允许这种说法,别忘了陈其美当年是小蒋的大哥,而且正是陈其美把小蒋引见给孙中山,使小蒋得到机会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所以,在台湾出版的相关著作里,杀宋教仁的只能是一个人——袁世凯。著名的《北洋军阀史话》写到“宋案”时不惜笔墨,用了近20页,目的就是让“袁世凯杀宋教仁”这个结论铁板钉钉。

国民党那边说袁世凯是杀宋教仁的主谋,这个很好理解,那么咱们这边为什么也这么说呢?

两个原因。

第一,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咱党也出了力。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开山鼻祖,如果你反对他推翻他,还会说他好话吗?他要是好,还推翻人家干啥……

第二,两党对中山先生评价都很高,而“宋案”发生后,中山很快就认定袁世凯是幕后凶手,并且以此为旗帜发起了“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因此,两岸必然要顺着中山先生的说法,坚持到底。

所以,在两岸的教材中,都摆出了袁世凯杀宋教仁的种种动机和理由,对一些疑点几乎则讳莫如深。试想一下,如果北洋政府的统治长久一些,由他们来书写这段历史,杀宋教仁的是谁不好说,但恐怕不会是袁世凯。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你说呢?


脑洞大开的历史


教科书颠倒过来看就对了。

教科书中称,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曹汝霖等三个北洋政府的官员。

史实是恰恰相反。北洋政府最爱国,这三个官员仅仅是向外国借款。就被称为卖国贼。此三子铁骨铮铮,誓死不做汉奸。火烧赵家楼的学生领袖梅思平却做了汉奸。

教科书对于宋教仁被刺杀一事,虽然没有言明。但暗指凶手是袁世凯。历史老师也会一口咬定凶手是袁世凯。


其实刺杀宋教仁的是陈其美。陈其美与孙中山的关系。类似于戴笠与蒋介石的关系。

历史教科书要颠倒过来看,就对了!


杨朱学派


首先,我们先看看宋教仁临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报:“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这份电报虽然不能否定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嫌疑,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宋教仁本人心里面已经有了怀疑的对象,而怀疑的对象并不是袁世凯,否则也不可能再寄希望于袁世凯来维护共和。

其次,我们再看一看事发后各方的反应。袁世凯要求彻查此案,并悬赏缉拿凶手;黄兴要求用司法途径彻查此案,并悬赏一万银元缉拿凶手;孙中山认为本案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袁世凯干的,所以不用再查了,号召大家武力推翻袁世凯。

第三,我们再看一看作案动机。先说袁世凯,从要搞独裁的角度看,有个实权总理肯定会威胁自己的地位,那么刺杀宋教仁貌似变得理所当然,但大家忽略了一点,选举获胜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宋教仁个人,宋教仁北上组阁是因为他是国民党党魁,正常情况下即便宋教仁死了,也应该由国民党的新任党魁继续组阁。所以无论是袁世凯还是黄兴,他们在案发后的表态实际上都没有脱离这个方向,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继任的总理就有可能是黄兴或者其他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孙中山就再也不可能有机会登上权力的巅峰!所以我们再来分析孙中山的动机。一旦宋教仁北上组阁成功,袁世凯、宋教仁将会成为维护共和的绝对功臣,袁世凯继续掌握最高权力并控制军队,宋教仁也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施政,到那时将不会再有革命的空间,换言之孙中山将彻底的远离政治的核心。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孙中山具有最大的嫌疑!并且从事发后各方表态来看,如果按照国民党副总裁黄兴办,继续司法调查此案,孙中山显然也无法进入权力的核心,所以他坚持武力推翻袁世凯,并且重组政党,并要求党员宣誓效忠其个人!

第四,我们再看一看当时的调查情况,初步证据认为枪手是武士英,而武士英的上线是兰桂馨,而兰桂馨和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有联系,于是孙中山据此马上认定是袁世凯干的,并号召武力推翻袁世凯!但先不说事情太蹊跷,就按现有证据看也无法认定是袁世凯干的,所以黄兴坚决反对武力讨袁,坚持司法调查,这也为之后二人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武士英几天之后就死了,事后虽然孙中山认定是袁世凯杀人灭口,但却有证据指向陈其美!陈其美是什么人?他是蒋介石的老大,更重要的是他是孙中山的铁杆支持者,并且从事后来看,陈其美做事心狠手辣,不按常理出牌,关键的是他还具有这个能力!

最后,我们再看事情的结果:袁世凯重新走上了独裁之路,孙中山在排挤掉黄兴后成为革命党无可争议的老大(之前只能勉强算精神领袖,毕竟每次起义他都不在国内),并最终通过先成立新政党再改组国民党的方式完全控制了国民党,成为宋教仁案的最大受益者!所以,综上所述,宋教仁遇刺案的幕后主使有可能是袁世凯或孙中山,但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孙中山!


飞彤小可


我记得教材里并没有确切的说是袁世凯杀了宋教仁。只是说部分证据指向了当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以及内务秘书洪述祖。杀害宋教仁,嫌疑最大的就是赵、洪二人。这两人都是袁世凯的亲信,如果是他们杀的,自然让人怀疑是出自袁的授意。

宋教仁案策划者应桂馨被捕后,在他的住所搜到了大量的与赵秉钧、洪述祖的来往电文。这些电文显示,他们早就在暗中跟踪、抹黑宋教仁,部分内容显示出要暗杀宋教仁的意图。甚至有些电文也牵扯到了袁世凯。

当然,这些电文大量使用了暗语,无法确定就是赵秉钧、洪述祖杀的宋教仁。但这些证据的存在,让袁、赵、洪都成为了重要嫌疑人。

宋教仁被暗杀后,赵秉钧、应桂馨也都被袁世凯杀死。更让人怀疑是袁世凯在杀人灭口。


国史拾遗


宋教仁,字钝初,号渔父,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原同盟会中华兴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同盟会中兴中会的创始人)。中国“宪政之父”。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遇刺,于22日身亡。

1912年8月13日,在宋教仁的主持下解散了同盟会,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联合发布《国民党宣言》,宣布合并为国民党,推选宋教仁为临时主席。因此宋教仁是中国国民党的真正缔造者和创始人。

1913年2月19日,宋教仁在上海发表演讲时,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三权分立的宪政设想与孙中山发明的五权宪法针锋相对,在我国新政权的组织形式上,宋教仁主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孙中山主张美国的总统制,在中央与地方分权管理问题上,胡汉民主张地方分权,而宋教仁主张中央集权,在国家定都问题上,宋教仁坚持己见,就主张定都北京。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正想模仿英国“责任内阁制”,以党魁身份任总理组阁。在由上海前往北京的时候,遇刺身亡。

由以上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被边缘化,正在逐渐远离历史舞台。而宋教仁与孙中山政见相左。

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国民党喜欢搞暗杀。1912年1月14日凌晨,孙中山的另一个不同政见者、光复会的创始人陶成章就是被受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4岁。

只有已经被边缘化了的孙中山在宋教仁被刺后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上。并于1940年被蒋介石封为中华民国“国父”。

陈其美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暗杀的命运。

宋教仁被刺和袁世凯称帝改变了中国的国运和历史进程。


伯乐公


先来看一个版本的中国史教材如何描写“宋教仁遇刺”的。


“以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力图通过合法的政治斗争重新掌握政权。有人推测,国会正式选举大总统时,袁世凯未必能够当选。但是,宋教仁等幼稚天真,忽视了北洋军阀手中的武力”。


“袁世凯决心用铁血手段扑灭民主势力。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到宋教仁被刺的消息,表示“愕然”,电令江苏地方官吏“迅缉凶犯,穷究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然而,穷究的结果,主使行刺的正是袁世凯自己,而直接布置暗杀的则是国务总理赵秉钧”。

这个版本的教材认为“宋教仁”案的幕后主使就是袁世凯和赵秉钧,原因很简单,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后,通过国会选举组阁,最害怕的是袁世凯和赵秉钧。



“宋教仁”案目前还是史学界的一大悬案,除了武士英、赵秉钧、袁世凯三人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个威望极高的人。


历史军魂


第一,袁从未搞过暗杀,对不同政见者一般采用怀柔手段,要不蔡鄂怎么能走的掉。袁除了称帝错了,一生办事还是光明磊落的,维新变法时袁也没有告过密。就是称帝时让一个湖南人写劝进表,说好30万,定金4万,后称帝失败,袁定金也不要了,但其它的钱还是让这家的女佣生生给讨去了。暗杀从来是革命党在做,而且对自己人从不手软,包括后来被暗杀的陈其美和廖仲恺,皆死于自己人暗杀。

第二,宋和袁有交情,在间岛问题上曾放弃异见,共同维护了国家利益,宋当时放弃回本的巨额收买,把证据给了袁世凯,后袁给宋两千日元,宋用这些钱还资助了留日学生,两人有默切,虽然有分歧,但只是普通分歧,合作更多,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第三,宋与黄兴属于华兴会,与孙只是同盟关系,主张并不相同,而且指使武士英杀害宋教仁的应桂馨当过孙中山的卫队长,凶手武士英死于革命党陈其美控制的军营中。


用户92476425140


这是案发后一度最流行的看法,并曾让袁世凯百口莫辩。故北洋垮台之后,官方史书至今犹力持此说。不过今日严肃史家多数都已不再主张此说。下面具体分析。

袁世凯被指为“真凶”,自是因为他确有嫌疑。

宋教仁死后,黄兴撰写挽联,痛斥袁世凯:“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确是袁世凯。”

湘籍名士易实甫的挽联,亦暗指袁世凯:“既生瑜,何生亮;卿不死,孤不安。”

的确,正如谭人凤所指出的:“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

在与杨度的一次谈话中,袁世凯说无论孙中山,还是黄兴都好对付,“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以暴动手段,来抢夺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多了”。

据说老袁为示好、“收买”宋教仁,曾赠送他价值3000元的貂皮外套一件,后又托人赠以高达50万元可随意支取的存折一份。而宋教仁不买账,全部退回不受。

然而,要说老袁因此就想除掉宋教仁,却未必尽然。

据国民党元老张继回忆说:宋案发生不久,他和人去拜访赵秉钧,恰好北京警察总监王治馨也在。王说洪述祖南行前面见袁世凯,问:“国事艰难,不过是二三反对人所致,如能设法剪除,岂不甚好?”袁说:“一面捣乱尚不了,况两面捣乱乎?”宋被刺后,洪又见袁世凯一次。袁问究竟是谁杀宋,洪回答:“这还不是我们的人替总统出力。”袁面露不悦,洪出总统府即告假赴天津养病。

另有资料显示,袁世凯在初闻宋案发生后一度非常恐慌,对人说:“这是怎么好!国民党失去了宋遯初(按:原文如此,宋教仁,号渔父,字钝初,或写作遁初、遯初),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

又据老袁二儿子袁克文后来回忆,袁世凯曾说:我代人受过多的很,从未辩过。我虽不杀遁初,遁初亦因为我而见杀,怎么辩呢!明事理的人一定察觉出,如果我想杀他,不必一定招其来而杀之。我完全可以等他来了后,陷他以罪杀他,何必要数次邀请他,乘他将行而杀之?这明明是授人以柄,愚夫也不会做这等傻事。

此番话虽然有洗地的嫌疑,但也不无道理。

另据曾任袁世凯机要秘书的张一麐二十多年后回忆:“宋案之始,洪述祖自告奋勇谓能毁之。袁以为毁其名而已,洪即嗾武刺宋以索巨金,遂酿巨祸。”

综上,窃以为,因无直接证据,在今日要坐实或完全否认袁世凯主使的说法,都未免不够客观。


史问道


究竟是谁杀了宋教仁,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解开的迷案,只能分析其可能性。

首先说袁世凯,从情理上讲是有很大的嫌疑的,因为袁世凯想当总统、想当皇帝、想中央集权,而宋教仁想搞政党政治,想搞议会政治,所以二者构成尖锐的冲突。袁世凯曾想多方的收买宋教仁,但是宋教仁不买账。宋教仁是国民党中的新星,口才极佳,组织能力强,与孙中山、黄兴等堪称国民党的三剑客。如果任由其推行议会政治,已经成为国民党在议会中领袖的宋教仁可能进一步做大,从而威胁袁世凯的统治,这是袁世凯无法容忍的,必须除之而后快。所以从逻辑上推论,这有很大的可能性,当然这也不是定论。就像光绪帝先于慈禧太后前一天死一样,事实虽很难证,逻辑上却非常契合。宋案发生后,全国舆论哗然,媒体报道,认为是袁世凯的总理赵秉钧雇佣杀手应桂馨所为,民意多以为是。

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陈其美,因为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嫡系,而当时宋教仁在国民党内地位迅速攀升,风头盖过了孙中山,所以不得不杀其势。陈其美本来就是以暗杀起家,光复会首脑陶成章因为不满孙中山就被其暗杀。而且应桂馨和其关系密切,曾当过孙中山的卫队长,凶手武世英就是在陈其美的上海模范监狱中死去的。而且宋教仁临终遗言只写给了袁世凯,只是叫黄兴帮忙料理后事,绝口不提孙中山。因此这一方面也有可能,不可一般以前一种可能性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