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普通老百姓认可的国画作品往往是偏俗气与匠气的那一类?

小子h


一件艺术作品,创作与欣赏是联带关系,创作是主动的引导,欣赏是被动的享受,可以看出国画家创作作品的重要作用。优秀的画家是研究型和学术型相结合的画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严谨有深度,具有学术上的探索,他们画出来的画是美的,而另一类画家,有奶便是娘,一天到晚忙活动,忙笔会,三笔两笔忙应酬,画出来的画水平很一般,这些都可原谅,为了生活嘛,但看这类画家所谓“用功”的创作,且都是些媚俗艳丽之作,匠气横流之作,毫无艺术可言!


黄宾虹作品

画家把时间花在研究上,产量少,活动少,自然和普通的老百姓产生了距离,而另类画家产量高,活动多,到处宣传,自然和老百姓贴得近,老百姓长年累月和这些画家泡在一起,天天耳闻目睹他们的作品,养成了陋习,以为中国画这样就好,欣赏水平还能进步吗?


朱道平作品

要想提高百姓欣赏国画的水平,好画家需要带动是回事,社会各界也得广泛宣传,什么画美,什么样的画家是优秀的画家,广而告之,还有我们的艺术教育要普及大众,从小抓起,别是上完小学就以升学为借口把所有的美术课都挤占了。


贾又福作品

愿望是美好的,过程是漫长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艺术,国画的欣赏水平肯定会提高上来。


陈会衡山水画家


老百姓的审美观就是那样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一日三餐的为生活奔忙!比如网络流行音乐!也是越俗的大家越喜欢!再说了,俗与不俗是时间问题,不是人的问题!有些作品经不起考验最终沦为快餐艺术!比如范增的人物画,已经沦为俗品了。还有现在的假大师太多,只会写几个字画一两种简单的国画,就开始吹嘘!还大肆说教!近年来流行的书法是国画的基础就是这些废物提出来!!!这么说,画国画的人好像不用学造型能力???这是多么可笑的事!造型能力,用色技巧,用墨技巧,用线技巧,构图技巧,请问你练个字就能练出这么多能力?!?!别自欺欺人了!!




谁家的羊123


这个问题其实回答起来好简单。文化层次决定了你对艺术审美的高低。高雅艺术不是个个老百姓都会欣赏的了的。一般老百姓大众喜欢的是花红柳绿,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艺术作品。比如你新房入伙,你不可能买一幅纯水墨的黑呼呼的看不清什么意思的国画挂在自己屋里。一般老百姓认为黑色不吉利。但是买一幅大红大绿的红牡丹挂在家里,他们就觉得喜气洋洋,富贵荣华了!反过来,你让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屋里挂一张大红大绿的牡丹花,他也觉得很不舒服,太俗了!

所以说,文化层次决定了你对艺术审美的高低!



赵寒翔


因为普通老百姓,眼光和审美的高度毕竟有限,普通老姓认为好的书画作品真的不一定好!

正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民间也不乏书画高手。真正成大器者毕竟是凤毛麟角。有些字写得虽然好看,但是不耐看,比如说农村墙上的广告语,还有街边乞讨的艺人,都是一些艺术体居多,虽然表面好看,但是不耐端详。

书法和绘画都是艺术,是线条和墨以及黑白完美的结合,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讲究章法,用笔,运笔,以及疏密关系和纸装的完美结合!

民间有些人在大家眼里写的确实漂亮,但是登不了大雅之堂,有的写的形状虽然好看,但是缺少连贯和呼应,有的外形漂亮确实缺少下笔的力度!





孙伟129821113


首先,画中事物和现实事物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个肯定是大家认可的,对吧!

那这个差距在哪呢?是像与不像吗?很明显,不是。再写实的画也是有画家的取舍的,不然怎么有画得比照片还真实一说?(别不信国画也有很写实的作品比如说工笔,当然这里说的还是整个绘画的情形。)

而正是有了这个画家的取舍才有了各种不一样的风格和绘画表现形式。

取舍才是画家和画面的关键所在。

现在就单说国画吧!看了下这个问题的其他回答,有把这个雅俗问题的锅甩给文人画的,觉得文人的画技(写实能力)不如画工然后就整出了这个雅俗问题。估计这是看太多文人画写实能力太差的缘故吧!然而文人画何尝又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呢!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的人画技整体偏差吗?当然不是,而是上面所说的取舍问题,文人们或者还有更多的人觉得,这个我们需要,这个更能体现我们的所想,所以就有了这个。

国画,现如今差不多都跟京剧一样成为“国粹”了吧!就像大熊猫成为国宝一样。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出现了断层现象,出不多就要消失了,没有了。

一个事物消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东西已经没有了它存在的环境。

显然国画就是这样,而大众对国画认可就是俗的这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现代教育是建立在西方教育的基础之上,而这个西方教育……西方教育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是这么出来的都深有体会。

所以所以所以,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大众喜欢的国画几乎都是俗的,这个判断是很准确的。因为大众完全没有真正(也没有必要)接触过国画这个事物。

如果非要让我举个例子的话,就是徐悲鸿了。他是一个企图用西画方法来改造国画的人。他画的马你们都见识过了。但是大家要真见过他画的竹子的话,大众可能会更喜欢他画的竹,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真的有够俗。

ps:其实他画的马也……算了,毕竟人家是大师来着,我们类黄口小儿多说实在无益。→_→




伍大羊


我认为,谁都没有错,真正的画家画自己喜欢的作品,不会为了迎合市场作出任何改变。但是,真正高级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雅俗共赏。牙佳为雅,人谷为俗,仓颉造字真是奇妙。齐白石先生衰年变法的红花墨叶,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老人家的作品算不算雅俗共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也是水墨作品,没有为了所谓的吉利画成大红马、大黄马,一样全国人民都喜欢。我主要画人物画,正在探索如何让更多朋友都喜欢我的作品。几幅作品,还请诸君多多指教。





泰斌漫画


中国画的雅与俗,在文人画出现之前并没有什么雅与俗的区分,只是在文人画出现之后,那些业余文人画家杜撰出来的,他们因为不为生活所迫,画画目的只不过是闲得无事玩玩而已,是茶余饭后的自娱自乐。论画画水平,他们根本无法与卖画为生的专业画家相比,他们自认清高,看不起专业画家,于是便没有任何实践作为依据,主观地杜撰出中国画的雅俗之分。中国画的雅俗大概由几个方面(按文人们的区分)区分,一是自已画自已玩,不以卖画为生,就是雅,以卖画为生,便与迎合大众审美为由,其画就是俗:二是凡是大众能看得懂的就是俗,不是有"老妪能懂的诗不是好诗"的说法吗?三是只用水墨作画便是雅,一旦用色,色过重就是俗。这三点,我认为没有实践证明,都是主观想当然。

中国当今社会与封建社会己经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大众的地位与旧封建社会也大为不同,如今再沿用雅俗之分更不合适宜。你看,不以卖画为生,其画就雅,这样看,现在中国画雅的就太多了,不管是儿童,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都是画画玩玩,并不拿去卖钱,能说他们的画高雅吗?再说凡是以卖画为生的,其画就俗,郑板桥不是卖过画吗?而且不要物只要钱,齐白石在北京不是也卖画为生吗?,他们的画不是俗吗?只有用水墨画的中国画才是雅,齐白石的红花墨叶派,那花红的鲜艳得很,不也很俗吗?要说俗,当今社会俗的就更多了,服饰俗,电视电影俗,街上的霓虹灯俗,舞台更俗,干脆生活在一片黑暗的墨色当中得了。本来绘画就是视觉艺术,既不要色彩也不让人看得懂,这还能叫绘画吗?难怪在中国画怎样发展创新中,那些精英们搞的现代水墨,实验水墨,丑陋不堪的水墨画,只有作者看得懂的中国画,应该都属于雅的范畴吧!可这雅的中国画,发展下去,能有其立足之地吗?


用户8550910803885


这个问题我来说两句,现在中国画坛帮派林立,自以为是的官方派,学院派,保守派,和大批民间艺术家,江湖派。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非传统互相打压,排斥,贬低。

笔墨当随时代,创新是人类永远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如果还用古人的思维和审美去定义中国画,已经和当代大众的审美产生严重的隔阂。唐肥燕瘦,三寸金莲也许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美的。BB机,大哥大在那个时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科技那么发达了,审美情趣却还沉迷,停留,沉醉在几千年前的古画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话。搞艺术的人不要用凡事,不要用绝对。

现在中国画坛自己画的不怎么样却总觉得别人再好也没有他好的人,觉得画行画的人特别低俗,就用了凡事和绝对。

凡事画神仙打架,云山雾罩,老百姓看不懂的画都是高端好画。

凡事老百姓看得懂,喜闻乐见。老百姓家里沙发后面挂的画都是行画。

当代中国已经没有国画大师,中国的国画大师都在今日头条里。


昆仑飞鸿黄春雷


每个人都会站在自身的立场和位置去观察事物、欣赏艺术。真正好的国画艺术它是有客观标准的,比如山水画,远看气势宏伟、磅礴,近看笔墨苍老精致,深看意境深邃、气韵生动。一幅国画作品真正做到了这三点,无伦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会欣赏悦目、有身临其境之感,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想看,甚至百看不厌。差别在于专家、教授能说出个道道,论理好在哪里,而普通的老百姓虽说不出一、二、三,但众人心里都有一杆称,只有人人都说好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好艺术,这是客观事实,是真理。

艺术市场上通过极度操作而非常昂贵的、但极大多数的人看都看不懂的、而且是极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作品,只不过因为已经成了名的大作,大家不好意思去评论罢了。

所以说不能说普通老百姓喜欢的作品一定是俗品。但有人只迷信名人的作品而忽视来自于民间的作品一样,这是个偏见,中国有句名言“高手在民间”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此,十九大后中央正在认真地重视和挖掘民间好的艺术、好的作品、民间高人、真正好的实力派画家。


秦国健


潮流是靠有识之士去开创,领头羊是这个顶尖领域的弄潮儿。老百姓只会随波逐流。

我觉得有老百姓生活在底层的有关,历代百姓、农民从业者是靠耕田、手工艺、作坊式的大批量加工生产养家糊口大批手工制作。也是师傅传徒弟,代代相传。所以复制、雷同性比较大,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比较大。百姓的欣赏习惯都是惊人的一致性。基本上没有超前高深的审美艺术学问,以日常生活比较吉利有意头,喜庆、山水居多张挂在家的客厅里。这样的风俗画才受欢迎,容易出售,这种国画,也是一代传一代、一户传一户,互相影响,约定俗成的习惯,适合自己的生话的欣赏习惯,所以最求适合通俗易懂又有故事的形式在祠堂里用壁画、各种浮雕的形式去教化、记载先辈的业绩, 激励后人去进取功名。比较大众化,平易近人,不会用艺术家的那种玩高深莫测的纯艺术。

生活在底层百姓从事的工作就是工匠式的,一个模式出来,就不断去加工复制,出售给所需的人变现挣钱,来得快也简单、俗称“行画“、“商品画”商品都是靠大批复制下来,才成本低,能买的人才多,价格不高。所以民间的国画匠气比较大。“不断工匠式复制,如石匠工人打的石狮子,只有大小,一个摸形出来,师傅就这样传下来,靠手工,长年反复做,技术相当闲熟。好买、有市场,要想做创新的东西做不出来,就是李逵式的三板斧。

你看到过年每家每户贴的门神、门口两边的对联都是喜欢好意头吉利对联。所以在农村写挥春的老人年年都写几幅对联练熟了,不会写其他的对联,门神张帖就这几幅。

也有一方面的原因以前平面百姓生活底层,有些交道不方面,居住比较偏远,几十户人家,信息不流通,比较封闭,比较传统,有些风俗是一代代留传下来,不容改变的原因,欣赏水平不高,传承老人背人的欣赏习惯,对风俗、意头重要有关。所以老百姓认可的国画要符合百姓熟悉,看得懂,又价格比较实惠才买得起,才认为好画。所以在外人眼里百姓张挂那些国画都是比较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