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清代翰林書風,對當時的清代書壇影響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身居科舉頂層,在“學而優則仕”的科舉選拔人才時代是對整個士人階層的引領。另一方面,鑑於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和翰林與帝王特殊的關係,使得翰林們在領會帝王審美傾向上具有其他士人階層無可比擬的優勢。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縱觀瀋陽故宮所藏的翰林書法,數量眾多,基本上涵蓋了清代書壇各個時期的流轉變化,也包含了帖學和碑學著名書家的精品及代表作品。通過研究這些翰林書家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清代書法藝術發展的脈絡,也為我們探求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你信嗎 原來學霸翰林們也怕考試

在各朝各代,翰林院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唐朝的杜甫、張九齡,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清代一般取得進士身份才能進入翰林院。殿試三甲中,甲第一名進士授修撰,甲第二、三名進士授編修。二甲第一名和朝考第一名也可直接入翰林院任職。

排在之後名次的新科進士們,入翰林院就要按朝考成績、結合殿試、覆試名次綜合排名,選取其中成績最優秀的一部分人為庶吉士,入翰林院附設的庶常館學習,為“館選”。庶吉士在翰林院接受一段時間教習後,經過考試,“分別授職”,一般稱為“散館”。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從明清皇帝的《實錄》中,我們發現,庶吉士在散館時並非都能得到“授職”。有的可能受罰“留班復讀”,有的甚至遭到開除(“革職”)。康熙四十五年,庶吉士散館,考核三十八人,就有二十人因“文義荒疏,俱不準授職,再教習三年”,三人“文字俱劣,俱革職”。當然,受到這些處罰的人是少數(尤其是被革職的),而且這種現象也並不多見。

乾隆年間的兩大書法家 濃墨宰相和淡墨探花

“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這兩個綽號一個用官位命名,一個用科場名次入號,單從兩個綽號的字面意思看,一濃一淡,一古拙一清雅,一厚重一輕靈,互相映襯,就已經妙不可言。

濃墨宰相就是劉墉,十多年前《宰相劉羅鍋》一劇讓這位風趣可愛的小老頭著實風光了一把。歷史上的劉墉是不是羅鍋,不敢確定,但劉墉是名動天下的書法大家,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劉墉的書法墨色濃重,筆畫豐圓,猶如珠圓玉潤的唐朝美女。喜歡的人贊他的字是“厚味深藏,雍容華貴”。

相對劉墉而言,淡墨探花王文治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就小的多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王探花的書法功力差。他少年成名,二十歲左右便已經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了。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王文治喜歡用長鋒羊毫蘸青黑色淡墨寫字,是以他的書法結體勻淨,蕭疏秀美,有一種清雅的韻致。晚年篤信佛法,為人清淡文雅,個性平和,頗稱“淡墨探花”這個名號。

關東才子王爾烈

乾隆三十六( 1771 )年王爾烈考取進士,獲進士二甲第一名,同年入翰林院,授翰林院編修。據說,那年他本可考中頭名狀元,只因乾隆私下考場,名列第四。主考官便把他同乾隆對換一下名次。後乾隆見王文卷甚佳,即拜王為“侍讀”,留宮教授太子顒琰,故有“老主同場少主師”之說。


御苑翰墨——清代翰林書法展


步入仕途後,王爾烈先為四庫全書處纂修、三通館編纂,後累官至陝西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等職。王爾烈的文采、名氣及威望,與當時的劉墉(劉羅鍋)、紀曉嵐並駕齊驅,毫不遜色。三人亦友情篤厚,史稱三人為清中葉“三奇才”。有清一代出其類拔其萃者,關東大地僅此一人。

王爾烈書法文章冠絕乾、嘉時代,其文勢跌宕,縱橫開闔,字字如珠似玉:書法初學顏真卿,得其雄厚雅健的結構與風骨,繼學王右軍,取其神韻流暢之美,加之筆法透徹,大氣磅礴,有芙蓉出水祥雲捧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