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信芳的嗓子

桑弧

桑弧(1916-2004),出生於上海市,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省寧波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曾執導多部戲曲電影,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宋士傑》、《祝福》等。1935年,桑弧結識了周信芳與朱石麟,因喜愛麒派藝術,曾經用“醉芳”作為自己的筆名。

一般人賞識麒藝的,都抱有一種見解,他們以為信芳的演技這樣優秀,如果再天賦一條佳嗓的話,那就令人更無遺憾感。我想,古人會有所謂“鰣魚多骨”“牡丹無香”一類的遺恨,今人大概也將他“信芳無嗓”列為一遺恨。

關於周信芳的嗓子

桑弧青年時期照片

然而我倒偏偏喜歡信芳這一條嗓,我並不是說啞嗓比所謂鐵嗓或鋼嗓更有價值,我只是說信芳已盡了他最大的能事去運用他的啞嗓。

換言之,眼前一些伶人和票友所竟相模仿的“麒派”的唱腔,乃是周信芳鑑於自己的天賦的缺憾,不得已在這裡面搓揉出來的一種變格的腔調。如果他沒有這一份聰明,用傳統的方法來運用他的啞嗓,那麼他所唱的一定不堪入耳。反過來說,如果他天賦的並不是啞嗓,那麼他決不會創造現在的所謂“麒派”的唱腔,這是我所敢斷言的。

關於周信芳的嗓子

周信芳演出《四進士》在後臺扮戲照片

有時和姚笠詩先生一同看他的戲,笠詩對於信芳的嗓子也抱著和我一樣的見解。因此我們聽戲的當兒,常常為了信芳運腔的某一個特點相與擊節稱賞,或作會心的微笑,這是我們所引為樂境的。我尤其愛聽信芳的搖板,例如《四進士》末場“公堂之上上了刑……”的一段,歌來悲憤沉痛,刻畫老年人蒼涼的胸懷。聽了真使人感動,在這等處所,我們才能體會信芳運嗓的絕詣。

可是,我同時也絕不贊成人們仿這一種唱腔。當我看到某些伶人和票友,他們的嗓子本來不啞,而且並不具備信芳的聰明的十一,卻也一味以“麒派”的唱法為標榜的時候,我除了哀憐他們的愚昧和無知外,更不忍再加責備了。

(1942年《麒麟童特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