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看《琅琊榜》才发现林燮必须死为什么?

翱翔九天叶


《琅琊榜》中,林燮为赤焰军主帅、祁王萧景禹的亲舅舅,他与皇室不仅存在姻亲关系,更是梁帝的发小兄弟。

这部以昭雪沉冤为主线的连续剧,林燮必死除了是剧情需要外,有书君认为还有以下三点理由是他必死的原因。

1、林帅有功高震主之嫌。

自古皇帝多疑,对手握兵权的将领更是多加防备。

林家百年帅府,祖上就曾为大梁立下汗马功劳,家庭根基深厚程度可想而知。林帅本人在才情武功方面也相当出众,率领的赤焰军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林家在朝中有如此高的威望,林帅有如此多的军功,必让梁帝产生功高震主的疑虑。

2、林帅有支持政敌的倾向。

梁帝登基四十年,在他眼中,任何与皇帝宝座沾边的人都是他的政敌。

正当壮年的梁帝与身在太子之位多年的祁王萧景禹,两个政客之间的争论,让梁帝萌生了“趁其未壮,剪掉羽翼”的想法。林帅从小让儿子林殊跟在祁王身边学习文略武功,足以证明他对祁王呈欣赏和支持态度。一个对政敌支持的人,终将成为梁帝眼中被剪掉的“羽翼”。

正如笠阳长公主说:“梁帝真正忌讳的,不是祁王真的想不想谋反,而是祁王只要想反,他就能反的势力。”

3、林帅知道梁帝太多秘密。

常言道:“朋友之间可以同生死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梁帝还是皇子时,自己带兵兵谏金陵城。

经过一番血战,他为自己争到了帝王之位,但“谋反”之名却已成为事实。

任何登上权力顶峰的人,最想隐瞒的就是自己的陋行,梁帝也不例外。为了掩盖自己夺帝真相,他只有想办法让知情人闭嘴,而闭嘴的最好办法就是屠杀。

林帅作为推他登上帝位的兄弟,已然成了一个“必死”之人。

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鼾睡。万事有因就有果,因果相连。

林帅的存在已经碰触到梁帝的逆鳞,就算没有奸佞小人蛊惑,他也会想办法“鸡蛋里挑骨头”,至林帅于死地。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这部剧倒回去看,答案就一清二楚了。林燮的死,祁王的死,七万赤焰军的死,可以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权,但具体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53集的时候,梁帝在梅长苏面前细数林燮祁王的过错的时候就说的很明白。梁帝说:林燮他自以为功高盖主,总说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派去的人,他一概旁置,只重用祁王的人。而祁王,在府轻谈狂论,百官上奏言必称祁王之意,祁王也总说天下天下。

林燮是朝中重臣,手中握有重兵,声名赫赫,功高盖主的同时,又和祁王走的太近,当时梁帝尚在壮年,却仿佛被架空了一般,他和祁王在认知上也是有差异的,他觉得皇权是他自己一个人的, 天下是他自己的,而林燮和祁王的态度,却让他觉得自己跟个傀儡似的,天下成了他们的天下,如果梁帝对权力没有那么看重,那么当初他就不会谋反,如果当初他对权力没有那么痴迷,他也就不会那么害怕忌惮别人用同样的方式抢了自己的江山。

(2)、正是因为皇权第一,所以在梁帝一上任的时候,他就采取了特殊措施,也就是分开言家和林家,阻止他们两家的结盟结亲家,言家是文官,林家是武官,一旦结合,那么林燮就相当于把朝廷上的文武两大板块都抓在手里了,怎么能让梁帝不忌惮呢?可梁帝没想到的是,他阻止的了一个,阻止不了两个,林家跟言家结亲家不成,反倒跟云南的穆王府成了亲家,穆王府镇守南境,实力威望都大,南境有穆王府十万大军,北境有七万赤焰军,这两家的结合,也就把梁帝的萧家朝廷捏在手心里了,怎么能让梁帝安心呢,只怕他是芒刺在背,难以成眠吧。

(3)、林燮本身已经是国舅爷了,不仅跟祁王走得近,他的儿子林殊和靖王还跟亲兄弟似的,两个皇子都掌握在手,又有一个天才少年,金陵城中无人可比的天才少年,可以说,军权,皇子,智囊团,林燮都拥有了,只要他想反,根本就没有人能够阻挡,梁帝到时候什么都不是。他唯一还能牢牢握在手中的,只有悬镜司,仅有悬镜司而已,可祁王居然建议要裁撤悬镜司,这不是在老虎头上抓虱子吗?

(4)、梁帝上位的手段并不光明,也是通过谋反,发动战争而来,这期间除了言侯爷的支持,林燮的扶持,还少不了滑族的玲珑公主的帮助,而且,这手段必然是玲珑公主最清楚的,所以梁帝上位后急着把玲珑公主和滑族灭掉,而灭掉滑族,依靠的就是林燮的赤焰军大肆屠戮,玲珑公主临死前给誉王写的信说出了一切真相,而当年,滑族的璇玑公主侥幸存活,也等于是把大梁朝廷置于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林燮毕竟是灭滑族的直接凶手,璇玑公主对林燮等人一个也不会放过,有这么一个滑族璇玑公主,就像有一个不稳定的炸弹,随时会爆炸,一旦爆炸,林燮和他的赤焰军也是保不住的。而璇玑公主有搅乱大梁朝廷的志愿和心智能力,祁王也是引起大梁朝廷内乱的由头,同样也是保不住的。

所以,重看琅琊榜,会发现,林燮的死,祁王的死,真的不能全怪梁帝,梁帝是决绝狠心,但所有的这一切,并不是梁帝一个人就能造成的。


兮言小姐


《琅琊榜2》中有一句台词一直记得很清,“长林之罪,

罪在将来”,放在此处正好。

正如剧中所说,梁帝当年之所以听了夏江和谢玉的话便相信祁王和林燮勾结谋反,不是因为他有多相信这两个人,而是因为当时的林燮和祁王的威望和势力太过强大,如果两人真的想要谋反便能做成这件事。

“罪在将来”这句话听起来是欲加之罪,可在梁帝心中便是他最害怕的事。赤焰军是大梁朝最为精锐的部队,而林燮是这支部队实际意义上的掌握者,如果有一天林燮反了,谁能挡得住?

更不要说,在当年所谓的谋反案中还有一个誉满天下的祁王。

“罪在将来”这是其一。

其二,用现在的话说,林燮和梁帝的价值观根本就不一样,两人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或许年轻时一样,但从梁帝登上帝位开始,所有的一切便发生改变了。



林燮要的是一个政治清明、君明臣忠的朝堂,但梁帝要的是高高在上,王权在握,无人可以掣肘于自己。

这两者当然冲突。

梁帝不是昏君,他是暴君,所以他要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力,要四境之内唯我独尊,比起敬重,他要朝堂之上人人都怕他,畏他,要自己可以稳坐高位。他不相信靖王和梅长苏口中的“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所以他要在朝堂之上玩弄权术,平衡各方,以保障任何一方都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林燮自然是忠良,他相信自己的忠心可鉴日月,也相信自己亲手扶上王座的陛下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敢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敢与祁王亲密交往,他一片赤诚,坦坦荡荡,可这坦荡赤诚却不是梁帝想要看到的。他只要人人怕他,畏他。

所以林燮得死,你问为何?因为他让梁帝感受到了威胁,因为他让坐在王位上的梁帝寝食难安,在梁帝看来,林燮必须死,不在十三年前的赤焰一案也会在之后的某一天,夏江和谢玉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借口,这个借口称了他的心,他顺手便用了。

就酱~


小小的老姐姐


梁帝登上皇位和誉王谋反,应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梁帝究竟是怎样登上皇位的,电视剧中并没有具体的展现,但从梁帝与夏江的对话中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出端倪,过程至少是不光彩的。这其中,夏江,林燮,谢玉等一众老人功不可没。

与夏江、谢玉不同,林燮手握七万精兵,加上功名累累,在将士心中威望极高。即使没有林燮,梁帝也统领不了七万赤焰战士,功高震主是每一个在位帝王的大忌。梁帝曾回忆,林燮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见靠不光彩手段登位的梁帝,是非常忌惮有人用这样的手段从他手里夺走皇位的。即使林燮从没有过夺帝的心思,但在梁帝这里,已经对他构成威胁了。这是梁帝对林燮的一忌。

第二,宸妃是梁帝最宠爱的女人,祁王贵为太子,林燮身为宸妃的哥哥,自然而然的与太子走得很近。再加上祁王贤良,每一次对朝廷的改良,都能得到一众大臣的拥护,包括林燮。久而久之,大臣们什么事都拥护太子,反而把正主梁帝忽视了。这样长久下去,恐怕等不到梁帝西归,就会有大臣出面弹劾梁帝下台了。亦或是有一天,只要太子一声令下,林燮举兵造反,梁帝恐怕也是毫无招架之力。

儿子优秀做父亲的应该高兴,可在权势面前,骨肉关系不堪一击,梁帝选择了皇位。夏江送来的一封林燮造反的密信,为梁帝送来了及时雨,为了以防后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了狠手,血洗了七万赤焰军。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从静妃对梅石楠的念念不忘,我们略可以看出,林帅其实是个清高之人。这样的一个人,在梁帝面前,肯定也会有“出言不逊”的时候,这在犯忌心极重的梁帝眼中,是为不尊。

也许,林燮只是如言侯一般,整天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不问朝政,也许结局会好一些吧。


八卦气象台


1、林帅有功高震主之嫌。

自古皇帝多疑,对手握兵权的将领更是忌讳。林府根基深厚,与皇家连姻后,在朝中更有威望。

况且林帅本人才情武功方面也相当出众,率领的赤焰军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如此出众的人必然有功高震主之嫌。

2、林帅有支持政敌的倾向。

觊觎皇帝宝座的人,在大梁陛下眼中都是自己的政敌,哪怕这个人是当今太子——他的亲生儿子。

太子祁王景宇年纪轻轻就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只是其治国理念与梁帝多相违背,而梁帝正当壮年,自然要趁着太子翅膀未硬时剪掉羽翼。

祁王是林帅的亲外甥,也就是梁帝要剪除的羽翼。

正如笠阳公主说:“梁帝真正忌讳的是祁王主要想谋反就能谋反。”指的正是林帅。

3、林帅知道梁帝太多秘密。

梁帝经历过两次谋反,一次是梁帝的儿子誉王萧景桓举兵造反,另一次是梁帝自己兵谏金陵城。

经过一番血战,林帅、言阙等人一起把他推上了皇帝宝座,可以说梁帝的皇帝之位得来的并不光彩。

权利能让人疯狂,只有死人才能坚守秘密。对于梁帝而言,林帅除了知道的太多,还是事件第一执行人,所以只能死。

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鼾睡。林帅的种种情况都已经犯了梁帝逆鳞,所以才是必死无疑。


小浣熊66737931


主要的是林帅手握一支国家的重兵支持着太子跟父皇公开唱对台戏,皇帝下令往东林帅会说将在外君名有所不授,公开性在大臣们面前议论朝廷中事儿,而大臣们都看着太子的脸色附和着并没有人看皇帝的脸色办事,皇帝下令派人去林帅部队检查工作也都被林帅以种种借口推脱或者是不接受帝王的命令,不论那个朝代都不会允许这种能打敢拼为皇家卖命的人的。真正的利用也是暂时性的一旦社会稳定下来不会永远像个定时炸弹留在自己的身边。所以林舒只要求帝王给赤焰军平反当年的谋逆案件,并没有提出来父亲是怎样的冤枉,因为林舒江湖行走十几年人也成熟了,懂得了权利的威胁到皇权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最后无论如何都会退出朝廷中所有人的视线的,


兰花草130919001


自古就有狡兔死,走狗烹。当一个人的权利到了威胁皇权的时候,那么他离死期也不远了。皇帝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怕有人夺走了他的皇位,他为了皇位就可以杀死任何人,那怕是他的儿子――祁王,更何况林帅,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于王朝有大功的人。一个人的功劳越大,皇帝都不知道再奖励他什么的时候就怕他想要自己的皇位,所以皇帝就会对他起杀心。

这样的例子在梁帝之前是有前车之鉴的,所以他也是一直提防着,尽管他也知道林帅的忠心,但林帅早已经具备了只要他想反,他就随时可以反的地步。卧榻之旁,怎么能容忍他人鼾睡!!

再说林帅也犯了一个大忌,和储君走的太近,自己的老婆是公主,太子和他走的太近了,当太子还不是皇帝就掌握了一定势力的时候,在皇帝面前是不允许的。他不可能让玄武门门之变再次上演啊,再加上林帅还打算和南沐王府的人联姻,到那时梁国基本全部的兵马都将听命于祁王和林帅,那置皇帝于何地呢?

梁王本身又是对权利及其不放心的,未雨绸缪,他不得不杀林帅


一个磊磊


林燮必须死,他没有造反,但他有造反的能力。林燮为所有帝王不容,他手握重兵,不听号令,唯听命于太子,有联姻云南穆府,他若同太子举事可以说如探囊取物。

题主提到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里一般指开国将军。林燮不一样,梁帝也不是开国皇帝。林燮在梁帝登上皇位之初还是很受倚重的,只不过后来确实威胁到了皇权,不知道收敛,算是咎由自取。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见太平。很多人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我个人觉得是不正确的不是真正或者不是全部的原因。如果出现一次我们可以说是君王人品不好,刻薄寡恩,但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君王一次次出现杀功臣是不是有着更深层次而又相同的原因呢?这种事一般出现在开国之初。为什么会出现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开国了,就要论功行赏,将士们一个个仗着有点功劳就狮子大开口,说是天下都是我们打下来的要点待遇怎么了。功臣要点待遇本身也没错,但是经历战争后的国家百废待兴拿什么给有功劳的将士。不但没钱给,还得裁军。因为战争的需要军队人数发展很快,军队数量庞大。现在太平了国家不需要也没钱去养这么多的军队。很多人就说了,战争时期那么苦都养得起现在太平了怎么反而养不起了。第一,战争时期将士们只要能吃饱,对于待遇也没过多的要求。第二,因为战争老百姓觉得苦一点也是没办法,现在太平了也想过好日子了,如果再养那么多的兵势必加重老百姓的负担。那样老百姓就不干了就会造反。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怕百姓造反就不怕军队造反。安民才能长久,失去民心的军队危害要小于百姓。第三,要建设。因为战争,经济荒废,百姓苦不堪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温饱,可谓百废待兴。

别的将士待遇给不了,但是帝王的卫队待遇又必须给,毕竟皇帝要依靠他们。这就造成了不均,使得矛盾更加激化。

待遇给不了还得拿掉人家的饭碗,谁都想不通,想不通怎么办,那就造反。他们就会找有代表性的将军来带领他们取代皇帝,条件就是给他们想要的待遇。这些将军就成了威胁皇权的力量。杀了他们,才能镇住军队,才能不使国家陷入战争。


秦时张子房


从作品结构来说,作品的主线是雪冤,所以确定晚辈林殊为主角,那么同样优秀和正面角色的林燮和祈王就只能作为林殊出场并展开剧情的铺垫,让林殊的一切动机合情合理。试想,林帅和祈王不死,剧情如何发展?从剧情本身来说,梁王因得臣心得民心而后谋反得到的皇位,那是他心里最大的忌讳,而林帅不仅知道而且在那段不光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侯都说那是我们扶他坐上皇位的,梁王每次见他心里是什么感觉?梁王一直提醒废太子说你是太子,得有太子的威严,其实映射的是他虽已成王,在旧人面前,总觉得腰杆不那么硬。若不是国家内忧外患,怕是林帅活不到林殊十七岁。同时,在梁王不得不让林帅活着的这些年里,林帅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殊的优秀,林家对祈王的支持等等,已经让梁王忍无可忍,尚为壮年的梁王怕会有同样的报应,也对没有旧人的皇帝生活充满期待。当时的朝局中,能同时除去林帅和祈王的机会本就不多,他怎会放过?


素简日记


看看林家的势力就知道了:七万赤焰军个个精锐,一个天才少年名满天下,宸妃和皇长子满朝贤名,靖王常年领兵和静妃,言家世代文臣和云南穆王府十万铁骑,与他们的关系都是死铁啊!换我做皇帝,我也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