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为何处处与雍正作对?

木偶懒猫


首先乌雅氏并不是处处和雍正作对,毕竟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心里还是有雍正的。但是涉及到十四阿哥的时候,他的选择必然是十四阿哥而不是雍正。



这件事要从雍正和十四阿哥的生长经历说起。雍正出生的时候,当时乌雅氏因此被升为“嫔”,虽然升职但是依旧没有抚养皇子的权利,所以四阿哥一出生就被送往了佟佳氏孝懿仁皇后处抚养长大。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隆科多是佟国维的第三子,电视剧中演的是佟国维的侄子。所以人们说隆科多就是雍正的舅舅关系是这么来的。雍正从小被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和乌雅氏的关系自然就不像,十四阿哥那么亲密。皇六子出生乌雅氏被册封德妃,可惜皇六子,六岁就夭折了。皇十四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德妃了,所以皇十四子自幼和德妃一起生长,关系自然更亲密。即使当皇帝,要让德妃选,她更愿意十四阿哥。

再来说雍正登基以后把大将军王职位给了一个外人年羹尧而没有给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这让乌雅氏更生气。乌雅氏无处宣泄,把心中的怒火一股脑都给了局外人年秋月,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年秋月抑郁不已,最后郁郁而终,可以说《雍正王朝》里命运最惨的女子之一。

乌雅氏对十四阿哥十分溺爱,什么也听十四阿哥的,甚至多次责备雍正,在十四阿哥面前不给雍正面子。作为母亲不懂得让兄弟和睦,反而是多次责备雍正不给自己的弟弟机会,而十四阿哥与八阿哥合伙为难雍正的事却只字不提。直到临死前,还要惦记着雍正,怎么没有把十四阿哥任用为大将军王。并且经常以后宫不得干政为借口,显示出自己的弱势,给十四阿哥谋福利。这样的母亲实在一言难尽。



红雨说历史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大多都会有一个疑问:十四阿哥和四阿哥是一母所生,为何老十四不支持老四,反而跟老八混在一块呢?

这个问题,与上面的这个题目,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雍正与生母乌雅氏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雍正出生后没几日 ,乌雅氏便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去哪儿了呢?被皇贵妃佟佳氏抱过去抚养了——这是奉康熙之命。

康熙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乌雅氏的地位太低,佟佳氏的地位太高,而佟佳氏恰恰没有儿子。

就这么简单。

亲生儿子被抱走,乌雅氏肯定是很伤心的。但更让她伤心的是,雍正从此就与佟佳氏亲近,而与乌雅氏十分疏远。

这让乌雅氏觉得,雍正是攀上了高枝,忘了亲娘;而在雍正看来,他从小就是佟佳氏养大的,自然与佟佳氏亲近。

后来,乌雅氏又生了十四阿哥,这次,孩子没有被抱走,而是有她一手抚养大。于是,相对于雍正,乌雅氏自然与十四阿哥更加亲近。

九龙夺嫡时,乌雅氏日夜盼着十四阿哥继位。等到雍正继位时,他非常失望。按照史书记载,她甚至与老十四一样,觉得雍正得位不正,是篡了老十四的位。

木已成舟后,乌雅氏又时时在雍正面前说情,让雍正重用十四阿哥。雍正当然不会听他的,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理由拒绝了她。

后来,雍正不但不重用老十四,反而把他软禁了起来。这让乌雅氏更加难过了。

乌雅氏病重,雍正按照礼仪前去探望,乌雅氏竟然侧身躺在床上,头朝里面,对于雍正连看都不看一眼。这深深地伤害了雍正。

所以,自始至终,雍正和生母乌雅氏的感情从来都没有好过。对于乌雅氏,雍正只不过是按照礼仪去请安、尽孝,并没有真正的感情;而对于雍正,乌雅氏也没有像一个真正的母亲一样温暖他、包容他,而是不断地找他的麻烦,不断地伤害他。

这母子俩,真是缘分呐。


趣谈秘史


雍正生母与雍正处处作对,这个提法有点夸张,并且这也只是电视剧里的描述,正史不见记载,野史倒是有不少传闻,但都不足为信。

野史的撰写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雍正的政敌,为了攻击雍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另一类是妄想反清复明的前朝余孽,当然是极尽抹黑雍正和清朝政权之能事,道听途说添油加醋。这样两类人写出的稗官野史,凭空想象、捏造成分居多,其真实性值得严重怀疑。

其实,即使在电视剧中,戏份有限的乌雅氏也没有表现出处处要和雍正做对,她只是希望已经当了皇帝的大儿子多多照顾、多多起用沦为臣子的小儿子,但怎奈自己的这两个亲生儿子势同水火,分属不同阵营不说,小儿子还一直认为是哥哥抢了自己的皇位,处心积虑地想要抓住机会进行翻牌,雍正眼里不揉沙子,对自己这个弟弟和他所在的八爷党处处设防,严厉打击,这样一来,乌雅氏看在眼里,自然心里就非常的不舒服,所以言语上、行动上与雍正多有不睦就很正常了,但也绝对没发展到处处作对的地步。

要知道,清朝自顺治皇帝起就立下铁律,“后宫不得干政”。

即使贵为康熙皇帝的祖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也只是在玄烨年幼时给予辅佐,而玄烨亲政后,孝庄就再也不干预,这个制度一直到清朝晚期慈禧那里,遵守的都是非常好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乌雅氏与自己儿子处处作对的这种情况。

但是,从心里讲,乌雅氏跟大儿子胤禛感情甚淡、跟小儿子胤禵感情甚笃倒是有据可循的。

清史稿记载,雍正生母也就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出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为护军参领威武,正三品官,雍正即位后,将其外公威武追封为一等公。

从这个出身上看,乌雅氏家境尚可,但并不显赫,当初入宫侍候康熙时也只是一名普通秀女,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皇四子胤禛,母以子贵,才在转年后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

胤禛呱呱落地不久,便被当时主摄六宫之事的贵妃佟佳氏抱进自己宫中抚养,这个佟佳氏可不一般,出身高贵,其父是一等功佟国维,其姑是顺治的皇后、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也叫佟佳氏),所以,她和康熙实际上是姑舅表兄妹,此外,她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隆科多,这个人不用过多介绍大家也都知道,这也是后来雍正的兄弟们为什么会喊隆科多为舅舅的原因。

贵妃佟佳氏为什么要将刚出生不久的小胤禛抱走?原来,就在胤禛出生这一年的年初,康熙皇帝的孝昭仁皇后病逝,贵妃佟佳氏实际上成了后宫份位最高的女人,虽然还没被册封为皇后,但行使的却是皇后职权,不知是不是因为和康熙为近亲的缘故,她成婚几年也没有诞下子嗣,膝下无子对一个后宫女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才会将刚满月的小胤禛抱走。

当然,她这不是夺人所爱,因为她是后宫之主,是康熙所有孩子名义上的母亲,事实上,她如果把谁的孩子抱走抚养,从另外一种角度讲,这还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说不定,当时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内心虽然不舍,但其实还是有一点高兴的,因为这无形间抬高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地位。

只不过令乌雅氏没有想到的是,小胤禛慢慢长大,渐渐明白自己养母身份地位的尊贵,等到他长到十岁时,佟佳氏在病死的前一天,被立为皇后,这样,胤禛实际上就变成了已故皇后的子嗣,这种无上尊荣的身份和地位为胤禛所看重,又由于从小就没在生母身边,和生母的感情变得疏淡也就可以理解了。

亲生儿子被抱走后的第三年,乌雅氏又生下了皇六子胤祚,可惜这个儿子活到五岁便夭折了,乌雅氏自然伤心不已,虽然此后又生三个孩子,但都是女婴,直到胤禛十岁那年,才又生下一个儿子,这便是胤禛的弟弟、乌雅氏最小的一个孩子——皇十四子胤禵。

自此,乌雅氏可以说将万千宠爱都聚集到了幼子身上,而同长子胤禛的关系却是不冷不淡。所以,到了夺嫡后期,其实在内心里,乌雅氏有可能是非常盼望自己的小儿子登基的,但她和大儿子胤禛也不是仇人,只是母子间的关系相较小儿子来说差的有点多,两者相较,胤禛登基并不是她非常希望所看到的,再加上这两个亲生儿子互为竞争对手,眼睁睁看着大儿子欺负并收拾小儿子,内心肯定不舒服,但即使如此,也没有证据表明,她会因此同雍正处处作对。

有人提出这一点的理由是,雍正登基后,乌雅氏曾说过一句话,“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但实际上这句话并无正规出处,大家所看到的都是各类文章自说自话,没人能说得清这句话到底从哪儿冒出来的,乌雅氏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还是一个谜。

另外,还有人说乌雅氏是被雍正气死的,那就更是齐东野语、无稽之谈,事实上,乌雅氏死时六十四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何况她又生下三子三女,一子两女早殇,这种打击加上岁月的侵蚀,还有心中对二子不和的担忧和郁闷,染病而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总而言之,乌雅氏与其子雍正或许心有罅隙,但处处作对绝不可能!


红枫文史娱


《雍正王朝》中,相较于雍正,太后乌雅氏更喜爱的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十四阿哥胤禵。

《雍正王朝》中,虽然雍正与十四阿哥同为乌雅氏的儿子,乌雅氏却一直偏袒小儿子十四阿哥胤禵。这一点非常好理解,胤禵是乌雅氏所生的阿哥和格格里面,最小的一个,一般人家里面都会疼爱小儿子小儿女,乌雅氏也不例外,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儿子。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雍正虽然是乌雅氏所生,但是并不是由乌雅氏抚养的,因为乌雅氏生雍正的时候地位太低,还没有被册封,按照宫中的规矩,只得由其他地位较高的妃嫔抚养,所以雍正是由当时贵妃、后来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的。而十四阿哥胤禵出生时,乌雅氏已经是位列四妃之一的德妃了,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所以胤禵也是从小由乌雅氏抚养长大的,孰亲孰生,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而剧中也有非常多的场景进行了说明,比如亲自绑着十四阿哥给康熙道歉实际上就是给小儿子求情,比如听到雍正推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时的喜悦,都说明了她对于十四阿哥胤禵的喜爱。


太后乌雅氏几次与雍正的争吵,也都是与十四阿哥胤禵有关。

雍正当了皇帝,乌雅氏确实有几次没有给雍正面子,当众与雍正顶撞、争执,而这些争执几乎都是与十四阿哥胤禵有关。

首先,在乌雅氏的严重,雍正和十四阿哥始终是亲兄弟。

纵然雍正与十四阿哥从小没有在一起长大,纵然之前因为“九子夺嫡”中的互为对手而关系紧张,可在乌雅氏看来,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更是一奶同胞,既然是兄弟,就要摒弃前嫌,相互扶持,特别是当皇帝的哥哥,更应该照顾这个弟弟,而不是一味地打压他。

其次,做母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看到十三阿哥胤祥做了铁帽子王,看着同样是雍正政敌的八阿哥胤禩做了总理王大臣,甚至比十四阿哥年龄小的兄弟和侄子们也在当差,作为母亲的乌雅氏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就这样荒废了,希望自己的儿子胤禵也能独当一面,也能建功立业,有自己的一番事业。这也是作为母亲的一番苦心,也是对雍正的一种抱怨。

再次,乌雅氏回想当年的场景,才发现自己上了雍正的当。

当年乌雅氏过寿,雍正亲自当着自己的面,保举胤禵为大将军王,当时,大家都以为作了大将军王就是康熙继位的人选,乌雅氏也相信了,并且从心里,更希望自己喜欢的这个小儿子做皇帝,但是事以愿违,最终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胤禛作了皇帝,乌雅氏在回想当时那段时,不得不也有自己的思考,原来举荐自己的弟弟视为自己铺路,让年羹尧控制西北才是雍正的真正用意,这是彻彻底底的一场阴谋,不免心中生怨。

最后,就是因为年羹尧的事情对于雍正非常的不满。

当初正是年羹尧控制了西北实施戒严、掐断了西北大军的粮草供应,这才夺了十四阿哥的兵权,让十四阿哥回到京城被罢免了差事。而如今年羹尧成为国家的罪人,人人喊着要除掉年羹尧,而当初正是年羹尧抢夺了自己儿子的位置,身居内宫,不懂事事,再加上十四阿哥添油加醋,乌雅氏对于年羹尧的那是恨之入骨,直接牵连到了年秋月,更是让对于雍正非常的不满。


正史中的乌雅氏没有当过太后,也没有和已经登基的雍正皇帝发生过争执。

正史中,德妃没有被康熙册封为皇贵妃,也没有像后面一样做了雍正朝的皇太后。

雍正元年(1723年)5月22日,63岁高龄的乌雅氏病重,雍正本已经为乌雅氏拟定徽号为仁寿皇太后,但是等不及恭上徽号,乌雅氏就于雍正元年5月23日崩逝于永和宫,因而乌雅氏最后的谥号为孝恭仁皇后,而她在世时,既不是皇后,也不是太后,也没有被康熙册封为贵妃,而是在死后因为“母以子贵”,成为了康熙朝的第四位皇后。

因而,乌雅氏也不可能像剧中一样,同已经登基的雍正皇帝发生争执了。


雍亲王府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67

这位皇太后乌雅氏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美人坯子,否则……

雍正皇帝的亲生母亲乌雅氏在雍正帝没有登基前她一直在康熙皇帝的“妃”的位置上一动不动,是因为儿子当了皇帝以后,母以子贵,乌雅氏这才成为皇太后。
(胡搅蛮缠的太后乌雅氏)

太后乌雅氏临死之前,把所有的怨恨都撒到了雍正帝的年妃年秋月身上,这正是他无理取闹的托词,真正的怨恨还是皇位的继承人没有让她小儿子十四阿哥胤禵来坐,一直耿耿于怀。

雍正帝还是做皇子的时候,那时候他的母亲乌雅氏就是因为生下他才进位“嫔”,后来生下十四阿哥胤禵又晋升为“妃”,之后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没动,乃至康熙皇帝驾崩,她还是一个“妃”位,这就很能说明乌雅氏的问题。

清王朝的后宫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由于乌雅氏出身等级太低,即使是生了皇四子胤祯,因为乌雅氏此刻还是“嫔”位,所以她是没有独立抚养权利的,按照清王朝的制度,四阿哥胤祯被抱到那时候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四阿哥胤祯与他的母亲乌雅氏在感情上就淡了很多。
(乌雅氏让雍正帝难堪)

清王朝的后宫还有一项制度更加严厉,那就是后宫的嫔妃绝对不允许干预朝政,这在世祖章顺治皇帝时期就已经定下了规矩。可是还在康熙皇帝的后期,就发生“九子夺嫡”这件事,参与其中的就有两位皇子是这位乌雅氏生的儿子,四阿哥胤祯和十四阿哥胤禵,所以这哥俩一直顶着干。

在乌雅氏看来,康熙帝驾崩后留下的皇位继承人,就应该是他的这位小儿子十四阿哥胤禵的,所以就发生了太后乌雅氏与雍正皇帝不和睦的传闻。

小时候在孝懿仁皇后身边长大的四阿哥胤祯本就是与自己的亲生母亲乌雅氏沟通就少,刚刚长大,自己又开牙建府,由此太后乌雅氏和她的小儿子感情超过他大儿子四阿哥的感情,所以在她更希望小儿子做上这个皇位。
(乌雅氏的两个儿子)

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关乎着大清王朝的血脉,岂能由后宫一个女人推来让去?雍正帝只是碍于这个女人是自己的母亲,所以他们之间矛盾在不断升温,最终达到了不能调和的程度。

雍正皇帝对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之间的矛盾也与自己的母亲乌雅氏有着很大的关联,本来民间传说对雍正皇帝的继位有着很多的版本,十四阿哥胤禵也错误的认为这个皇帝位置与自己有关,还有他的母亲乌雅氏掺合,所以兄弟两个人的之间感情更是雪上加霜,让雍正帝很为难。

乌雅氏的从中作梗,这在她死后饱受诟病,她的皇太后形象也在后宫中一落千丈。贵族宗亲们,包括皇子阿哥们在内,都怀疑这位皇太后不太讲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在《雍正王朝》中,乌雅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老四胤禛,一个是老十四胤禵。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胤禛是赫赫有名的冷面王,敢于接各种难差苦差,胤禵则长于军事,整兵经武,曾代父出征,授大将军王。但乌雅氏从内心里其实更疼爱和看重的是老十四胤禵。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乌雅氏生老四胤禛时在后宫的位分不高,没资格独立养育子女,于是胤禛自小就被皇后佟佳氏养育。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胤禛并没有机会与生母乌雅氏培养感情,所以长大之后母子之间的感情也并没有多么深。而老十四胤禵则是她亲自生下并养育长大的,感情自然十分深厚,所以她也就更加疼爱胤禵。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传统中父母对家中小儿子的偏爱。我们大家都多少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一个家庭中如果有若干子女的话,往往长子是默默做事,牺牲最多的,而小儿子则会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乌雅氏偏爱小儿子胤禵,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所以我们看到,乌雅氏过生日时,两个儿子相约去祝寿,胤禵却说忘了置办寿礼,而胤禛却早就帮他也置办好了一份。胤禛举荐胤禵做大将军王,乌雅氏得知后喜笑颜开,连连夸两个兄弟团结友爱。而胤禛后来继位做了皇帝,乌雅氏却一点都不开心,胤禛跪下来礼敬她为皇太后,她却隐隐有排斥甚至拒绝的意思。

再后来,西北烽烟再起,雍正决定用年羹尧为大将军。乌雅氏此时贵为太后,宁可冒险干预前朝政事,也要话里话外地提醒雍正不要用错了人,抱怨身边有个亲弟弟不用,却偏要用一个外人做大将军。

直到最后乌雅氏临终,她至死都不能理解雍正为何不用胤禵做大将军,甚至说什么也要把年妃轰出去,说死也不愿再见到年家的人。



实话讲,说乌雅氏处处与雍正作对,这个稍微有些过分。在雍正做皇帝后,乌雅氏其实基本上是能够安守一个后宫太后的本分的,对前朝的政事也不干涉,唯独就是在胤禵的问题上她忍不住干涉了,还遭到了雍正的严词拒绝。而雍正其实对胤禵也并没有多坏,雍正甚至还派老十三胤祥去请他出来为朝廷办差,但胤禵倔驴脾气,死活不出,还怀疑雍正篡位,认为自己才是真命天子,这就太说不过去了。雍正罚胤禵去看守皇陵,已经是看在一奶同胞的份儿上,给他最大的宽容了。


达摩说


向敬之

雍正即位后,其生母德妃乌雅氏(孝恭仁皇后),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与雍正对立,并不明显。毕竟电视剧是要正面体现雍正是康熙理想的继承者。

甚至在剧中,乌雅氏苦劝允禵臣服雍正,当然也希望雍正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优待自己的胞弟。

而在历史上,乌雅氏对亲儿子胤禛被写进所谓康熙传位遗诏,是表现为不理解的复杂心情。她公开说:“予自幼入宫,蒙大行皇帝深恩,备位妃列几五十年,虽夙夜小心,勤修内职,未能图报万一。钦命予子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虽然此言是她死后,雍正为表彰生母懿德,在康熙驾崩后感谢康熙选择其子,雍正谏阻节哀,但也看出她对雍正继统不以为然。

不仅如此,雍正即位,理应按清朝皇家礼制,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仁寿皇太后,但是,她坚拒不受尊号,不接受臣工朝贺,拒绝移居例应归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至其病逝前,始终居住在康熙赐予她的永和宫。即便雍正再三请求,也不改变,就是作为皇太后过万寿节,也是不顾雍正多番请求,也是坚持免行礼。

也就是说,乌雅氏以为康熙德妃为荣,而不齿于亲子雍正为之带来的皇太后顶级殊荣。她是该实至名归的皇太后,但为了表示对雍正即位的不屑,而始终拒受上尊号,更莫说举行声势浩大的典礼。


以礼观书


清宫中,皇子出生后交由嫔以上的后宫主位抚养,以防范后宫干政。由于皇子与生母分开而居,且相见也有固定时刻,见面也不能多说话,故而缺乏接触和沟通,极有可能导致亲生母子间彼此猜忌,感情不睦。而不幸的是,雍正和其生母德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雍正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在雍正克继大统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这与一般民间母亲的所为大相径庭。


而雍正从小被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后来乌雅氏又生了皇十四子胤禵,此时她已被册封为德妃,所以皇十四子才是她自己抚养的孩子。

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乌雅氏显然更疼爱自己抚养长大的小儿子。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皇帝被运往景陵安葬后,雍正下令让胤禵守陵,不得返京。雍正的这一旨意自然让乌雅氏心如刀绞。一个多月后,乌雅氏在永和宫去世,终年64岁。


誩哥有话说


雍正生母与雍正处处作对,这个提法有点夸张,并且这也只是电视剧里的描述,正史不见记载,野史倒是有不少传闻,但都不足为信。

野史的撰写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雍正的政敌,为了攻击雍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另一类是妄想反清复明的前朝余孽,当然是极尽抹黑雍正和清朝政权之能事,道听途说添油加醋。这样两类人写出的稗官野史,凭空想象、捏造成分居多,其真实性值得严重怀疑。

其实,即使在电视剧中,戏份有限的乌雅氏也没有表现出处处要和雍正做对,她只是希望已经当了皇帝的大儿子多多照顾、多多起用沦为臣子的小儿子,但怎奈自己的这两个亲生儿子势同水火,分属不同阵营不说,小儿子还一直认为是哥哥抢了自己的皇位,处心积虑地想要抓住机会进行翻牌,雍正眼里不揉沙子,对自己这个弟弟和他所在的八爷党处处设防,严厉打击,这样一来,乌雅氏看在眼里,自然心里就非常的不舒服,所以言语上、行动上与雍正多有不睦就很正常了,但也绝对没发展到处处作对的地步。

要知道,清朝自顺治皇帝起就立下铁律,“后宫不得干政”。

即使贵为康熙皇帝的祖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也只是在玄烨年幼时给予辅佐,而玄烨亲政后,孝庄就再也不干预,这个制度一直到清朝晚期慈禧那里,遵守的都是非常好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乌雅氏与自己儿子处处作对的这种情况。

但是,从心里讲,乌雅氏跟大儿子胤禛感情甚淡、跟小儿子胤禵感情甚笃倒是有据可循的。

清史稿记载,雍正生母也就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出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为护军参领威武,正三品官,雍正即位后,将其外公威武追封为一等公。

从这个出身上看,乌雅氏家境尚可,但并不显赫,当初入宫侍候康熙时也只是一名普通秀女,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皇四子胤禛,母以子贵,才在转年后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

胤禛呱呱落地不久,便被当时主摄六宫之事的贵妃佟佳氏抱进自己宫中抚养,这个佟佳氏可不一般,出身高贵,其父是一等功佟国维,其姑是顺治的皇后、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也叫佟佳氏),所以,她和康熙实际上是姑舅表兄妹,此外,她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隆科多,这个人不用过多介绍大家也都知道,这也是后来雍正的兄弟们为什么会喊隆科多为舅舅的原因。

贵妃佟佳氏为什么要将刚出生不久的小胤禛抱走?原来,就在胤禛出生这一年的年初,康熙皇帝的孝昭仁皇后病逝,贵妃佟佳氏实际上成了后宫份位最高的女人,虽然还没被册封为皇后,但行使的却是皇后职权,不知是不是因为和康熙为近亲的缘故,她成婚几年也没有诞下子嗣,膝下无子对一个后宫女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才会将刚满月的小胤禛抱走。

当然,她这不是夺人所爱,因为她是后宫之主,是康熙所有孩子名义上的母亲,事实上,她如果把谁的孩子抱走抚养,从另外一种角度讲,这还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说不定,当时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内心虽然不舍,但其实还是有一点高兴的,因为这无形间抬高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地位。

只不过令乌雅氏没有想到的是,小胤禛慢慢长大,渐渐明白自己养母身份地位的尊贵,等到他长到十岁时,佟佳氏在病死的前一天,被立为皇后,这样,胤禛实际上就变成了已故皇后的子嗣,这种无上尊荣的身份和地位为胤禛所看重,又由于从小就没在生母身边,和生母的感情变得疏淡也就可以理解了。

亲生儿子被抱走后的第三年,乌雅氏又生下了皇六子胤祚,可惜这个儿子活到五岁便夭折了,乌雅氏自然伤心不已,虽然此后又生三个孩子,但都是女婴,直到胤禛十岁那年,才又生下一个儿子,这便是胤禛的弟弟、乌雅氏最小的一个孩子——皇十四子胤禵。

自此,乌雅氏可以说将万千宠爱都聚集到了幼子身上,而同长子胤禛的关系却是不冷不淡。所以,到了夺嫡后期,其实在内心里,乌雅氏有可能是非常盼望自己的小儿子登基的,但她和大儿子胤禛也不是仇人,只是母子间的关系相较小儿子来说差的有点多,两者相较,胤禛登基并不是她非常希望所看到的,再加上这两个亲生儿子互为竞争对手,眼睁睁看着大儿子欺负并收拾小儿子,内心肯定不舒服,但即使如此,也没有证据表明,她会因此同雍正处处作对。

有人提出这一点的理由是,雍正登基后,乌雅氏曾说过一句话,“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但实际上这句话并无正规出处,大家所看到的都是各类文章自说自话,没人能说得清这句话到底从哪儿冒出来的,乌雅氏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还是一个谜。

另外,还有人说乌雅氏是被雍正气死的,那就更是齐东野语、无稽之谈,事实上,乌雅氏死时六十四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何况她又生下三子三女,一子两女早殇,这种打击加上岁月的侵蚀,还有心中对二子不和的担忧和郁闷,染病而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总而言之,乌雅氏与其子雍正或许心有罅隙,但处处作对绝不可能!


米果影评


说白了,雍正并不是乌雅氏的心头肉,并不看好他。更何况虽是亲生,却没有抚养陪伴长大,很多思想并不在一起。和生母没有深刻的骨肉亲情捆绑,再加上亲兄弟十四皇子也觊觎大位。自然不会给雍正好脸色看。

“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老太太在雍正登基时发表的获奖感言,着实让儿子心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