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據《盧氏家譜》記載,明萬曆年間盧氏攜子由曹縣大盧莊遷址此建村,以姓氏名盧莊。(因“盧”與“蘆”在古代漢語中可通用),後稱蘆莊。

據《馬氏家譜》記載,清康熙三年(1664年),馬氏十二世祖馬明起由菏澤城北馬長寨遷此建村。當時村北已有馬莊,故名前馬莊。

據《菏澤市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年間,陳氏由山西洪洞縣移民遷址建村,故名陳莊。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蘆莊、前馬莊、陳莊先後隸屬菏澤縣永綏區、臨澤縣第四區、菏澤縣第一區。解放後屬菏澤縣第一區(1955年11月改稱嶽樓區)。1958年,蘆莊建立生產大隊(轄蘆莊、前馬莊、陳莊、蔣莊四個自然村,1978年蔣莊分出建立蔣莊大隊)隸屬辛集公社。1984年社改鄉,蘆莊改建為村居委會,隸屬菏澤市(縣級市)丹陽辦事處。2001年改城鎮建置,蘆莊改建為社區居委會,隸屬菏澤市開發區丹陽辦事處。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前馬莊“老井”由來

井,是古人生活中用來取水的地方,傳說由大禹時期的伯益發明。井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古人的生活便利與質量,井水來自地下水,乾淨清澈,古人再也不用跑去遠遠的河邊取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取水更加便捷,古井沒有了實際用處,因此遺留下來的很少。每一口保存至今的古井,幾乎都有一個傳說。

井神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神靈之一。據《白虎通·五祀》中說,五祀者,謂之門、戶、井、灶、土,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祭祀井神等五種“家神”了。井神一般沒有塑像、廟宇,人們就在井臺上舉行一個簡潔的祭祀儀式。

在菏澤市開發區丹陽街道蘆莊社區前馬莊村東頭有一口“古井”,它建於何時,誰建的,村裡人也說不清楚。據68歲社區居民馬相德等介紹,該井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前馬莊馬姓從菏澤城北馬常寨遷來,原來先在佃戶屯辦事處魏莊居住,後遷此建村就是因為奔著這裡有一口好井。解放初和行生產隊時,村裡多次淘過這口井,下面的藍磚是原來砌的,紅磚是後來維修補上的。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古人記載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上天入海,呼風喚雨,神通廣大,人們對龍既怕又敬。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龍被認為是主管降雨的神靈,與水的關係密不可分。當時井旁有一座玄帝爺廟。解放前後及“文革”時期多次被毀,現遺址上的玄帝爺廟系村民自發修建。據68歲社區居民馬相德等介紹這口井13米深,水旺不見底,上個世紀70年代生產隊抗旱,4臺抽水機在這個井裡面向外抽水都抽不幹,人們發現井底一個大泉眼不停地“突突”冒水。記得淘井時用5經的麻都堵不上。

據村內老人介紹,馬莊人祖祖輩輩就飲用這口老井的水,臨近3個村村民也都來這裡挑水喝,它水質甘甜,水清見底,用此井水煮粥,水滾豆爛,香味濃郁。馬相德說這口井水點的豆腐嫩和細膩,且多出斤兩,因此方圓幾里地的人都來這裡挑水。後來隨著壓水井的出現,這口井被漸漸冷落,上個世紀80年代後就幾乎沒有人使用了。目前,這口井裡長滿青苔,人們用鐵絲網攔了起來,雖然拆遷,但人們也沒有捨得把它廢棄掉。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水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命根子,想必只有農民知道它的內涵。這口井伴隨馬莊人祖祖輩輩,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沒有人比前馬莊村的居民更對這口井蘊蘊含如此深厚的感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馬莊西河遺址

在前馬莊西頭,原來有一條稍微偏西南東北走向的老河道。河道經佃戶屯、沙沃村西,通往萬福河。原河道被中糧艾地盟油廠佔用。之前這裡地勢低窪,大約30-50釐米以下全是金黃色的飛沙(沙土)。一到開春,這裡飛沙迭起,迷的人睜不開眼。沙土的有機質含量少,土質瘠薄,水分不足,漏水、漏肥,老百姓最不願意要這樣的地,因為它不養莊稼。但倒成了上個世紀婦女兒童的所愛,2003年之前遠近十里八村的群眾都到此取沙土,用於襁褓中的嬰兒鋪墊之用,代替尿不溼,30多歲以上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些。

蘆莊特產手工掛麵

蘆莊社區多年來都有加工手工掛麵的技術。以前由於外出打工的較少,只有10多戶從事手工掛麵的加工。

手工掛麵做工精細,工序繁索,勞神費力。面都是一根頭拉出來的,細的能穿過針眼,且裡面都是空心的。掛麵從前說是“富貴面”,只有在招待親朋好友,酒飯之後,來上一碗稀稀的掛麵,酒席才算結束。下掛麵時,開鍋下,水一滾撈出既可,配點香菜、醋、香油,喝著勁道,入口爽而不膩。

做掛麵一般在春節前一個多月及春節後半個月加工,便於出售。選擇優質小麥麵粉,一般夜裡3點起來和麵,加入適量的鹽(增加韌性)。和好後在盆裡醒面,黎明前開始在案板上盤條。用黍子面做面撲,一個人搓條,一個人掛杆。掛杆後放在掛麵洞子裡捂條(醒條),一定時間後在洞子里拉長固定。等太陽出來,湖氣下去後,屋外拉架。拉成後,自然涼幹,切去杆子上的掛麵頭,紮成把,碼放起來,等待出售。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六:  前馬莊“老井”與西河“飛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