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河道底泥資源化是很頭疼的問題,對民營企業提出很大挑戰”,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水環境事業部總經理王猛說。在“2019(第十七屆)水業戰略論壇”上,他向與會來賓分享了通源環境多年來在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底泥資源化利用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以下內容根據嘉賓現場發言整理。

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聚焦生態屏障修復、汙泥處理處置、水環境綜合整治、危固廢處置與土壤修復等現實需求。提供方案設計、項目投資、工程建設、設備研製及運營管理等一體化系統服務。

通源環境多年來持續加大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投入,目前已累計獲得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共計40餘項,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業務覆蓋含北京、上海在內的近30個省份和直轄市。

公司堅守“環保就是責任”的初心,堅持“創新、和諧、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雙核驅動、疊進發展”的發展戰略,致力於成為行業領先的環保方案系統解決商。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河道底泥處理處置

河道清淤

河道底泥處置中,“無害化、減量化”處理是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前提。通源環境採取“排幹清淤、水下清淤、環保式清淤” 等方式進行河道清淤。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脫水乾化

河道底泥的脫水乾化工藝是通源環境針對河道底泥的複雜性,經過多年實踐研發完成的,具有適應範圍廣、能耗較低、佔地面積少、操作簡單運行成本低等優勢。

脫水乾化工藝系統分成四個階段:底泥篩分預處理、底泥濃縮、底泥調理、底泥壓濾。根據項目現場條件的不同,提供三種形式的底泥幹化處理設備:固定式底泥脫水乾化設備、車載移動式底泥脫水乾化設備、船載式底泥脫水乾化設備。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通源環境河道底泥處理處置實施案例及資源化利用實踐

王猛表示,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是讓企業很頭疼的問題,對民營企業提出很大的挑戰。“地方政府往往一方面要求企業做無害化處置,另一方面又沒法提供大量的填埋場進行消納。”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王猛對近20年國內外河湖底泥資源化利用途徑進行搜索研究,總結為“土地利用、建材利用、填方”三條途徑,但王猛指出,“河道底泥是特殊的固廢,應用規範沒有更多參照, 政策上表達得也比較含糊。”因此,這三條資源化方向很難做到產業鏈貫通。基於這些思考,通源環境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實踐。

通源環境河道底泥處理處置實施案例及資源化利用實踐

案例一:蕪湖保興.河道清淤整治工程

蕪湖保興垾河道清淤整治工程項目位於保興垾,地處蕪湖市中心,屬城市內河。保興垾長1.6 km,寬5~10 m,水質整體黑臭,部分河段重度黑臭。河道底泥淤積,底泥厚度0.6~1.0 m。

處理工藝採用脫水方案:絞吸船清淤――垃圾篩分----底泥調理----濃縮沉降----底泥壓濾---濾液處理----泥餅外運。

工藝採用自主設計製造的環保絞吸船及固定式淤泥固化環保處理成套設備,由環保絞吸船清淤並輸送至車載組合式廢水淤泥固化環保處理設備,進行篩分、加藥調理、壓濾、清水回排、泥餅外運、資源化利用等處理。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蕪湖保興垾河道清淤整治工程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蕪湖保興垾河道清淤整治工程

案例二:宿州市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宿州市三個PPP項目全部清淤底泥送至處置中心進行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共計80萬m3(水下方)淤泥,含水率92%。

技術路線:水力衝挖+發酵風乾+資源化利用,園林營養土+底泥礦坑修復。

脫水方案:環保絞吸船清淤――垃圾篩分----底泥調理----濃縮沉降----底泥壓濾---濾液處理----泥餅外運至處置中心進行資源化處理。

資源化處理:降低含水率,發酵風乾+營養基質土。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宿州市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通源環境王猛:河道底泥一體化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宿州市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最後王猛呼籲,解決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問題需要結合底泥成分的特點,完善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的規範,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的需要並加強政府引導,確定河道底泥的資源化利用途徑,實現技術經濟的最優化產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