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20年的“倔強”手工鳥籠師

陳啟新20年來只做一件事——扎竹鳥籠。

他的鳥籠奇巧無比,上上下下五個竹環,數十條竹絲連著一個底盤,嚴絲合縫,宛如天成,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到接口的位置。更叫人嘖嘖稱奇的,是鳥籠全部用竹子做成,就連接口的固定處都用極細的竹釘,鳥籠上的每個竹環,陳啟新都依著圓板,儘可能地打造成正圓形。

竹鳥籠的編制技藝曾流行於陳啟新的家鄉清遠,而今,43歲的他卻成了所有掌握這項技藝的師傅中最年輕的一位,“在我家鄉的那條村子,原先有幾百個師傅都做竹鳥籠,現在只剩下十幾個,很多師傅年紀都很大了,這項手藝眼看就要失傳,所以,我希望能夠找到傳人,把手藝傳下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武威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陳憂子

去年12月24日,陳啟新用竹子製造的繡眼鳥籠,剛剛獲得第七屆中國金藝獎金獎。陳啟新的目標是再得9個這樣的獎項,集齊10個大獎,他就有希望獲評“工藝美術大師”,他身後的竹鳥籠編制技藝便可以申請非遺。

“我就準備走這條路。”身材矮胖、滿手老繭的陳啟新面對滿屋子的竹鳥籠和竹片,躊躇滿志地說道。


堅持20年的“倔強”手工鳥籠師

陳啟新和他的鳥籠


一月才做兩個鳥籠


陳啟新的生活規律得有些無趣:每天早上8時起床,半小時洗漱、早飯畢,便開始打磨他的竹子;一直勞作到12時吃午飯,下午休息兩小時後,他又開工直到晚飯時間;稍作歇息到了晚上8時,技癢難耐的他竟又開始做鳥籠。滿打滿算,他一天工作11個小時,一個月卻才做得出兩個竹鳥籠,但外表有些憨憨的他,卻樂在其中,“有時實在太累,就往遠方望一望,放鬆一下眼睛。”

他如今住在佛山南海南福村,住所沒有4G信號,西頭一床被褥,中間的木架子上擺著8個成型的竹鳥籠,東邊胡亂堆砌的是陳啟新買來做鳥籠的原材料——毛竹。生活工作不分家,陳啟新被毛竹包圍。


堅持20年的“倔強”手工鳥籠師

竹鳥籠對竹子的要求頗高


做竹鳥籠要把竹子彎折,這要求竹子的韌性好,不易折,陳啟新如今精細到了解每節竹子的韌性,“最好的是清遠車頭壩那裡的竹子,只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砍了。”

因為對竹子的品質要求極高,導致他鳥籠產量極低。每當剖開竹子發現黑點,或是竹子因韌性不夠開裂,竹子就會直接被他丟棄。陳啟新說,他堅決不用品質不佳的竹子做鳥籠,“做不好就等於砸自己招牌,每次丟掉那些爛竹子,往往意味著一上午的心血白費了,所以心裡都不免暗罵兩句賣竹子給我的人。”

陳啟新介紹,從毛竹變成鳥籠,有數百道工序。比如要把竹子彎成一個正圓形,就要先用火烤熱,然後不斷地按著圓形模具的外沿,小心將之打成圓形;無論是圓形的底盤,還是每根竹條,外表都要光滑,為了達到這一效果,陳啟新要不斷用各種型號的砂皮紙摩擦竹條的表面,先粗磨,再精磨,直到竹子表面光滑到能反射出光彩;最難的要數打5個竹環上的孔,幾十根米粒粗的竹條,要同時筆直穿過5個竹環,並在鳥籠頂端合攏,這就要求打孔時不能有絲毫馬虎,一是位置必須打準,二是用力必須適當,否則很可能把竹環打裂,前功盡棄。

顧客眼中的藝術品

陳啟新原本在芳村花鳥市場有一個檔口,專門賣自己手工做的鳥籠。如今市面上的籠子,大部分是機器模具打造的,一個只賣幾十、上百元,但陳啟新的手工鳥籠卻賣5000甚至上萬元。


堅持20年的“倔強”手工鳥籠師

陳啟新的手工鳥籠


陳啟新說,買他鳥籠的人都是“識貨的行家”。機器做的鳥籠做工粗糙不說,很多時候鳥兒住在裡面都不舒服。為做好籠子,陳啟新養過畫眉、繡眼等各種鳥類,他整天觀察這些鳥類在籠子裡的動作,比如爪子怎麼踩,脖子怎麼伸。每種鳥類的腳爪大小都不一樣,他通過細心觀察,揣摩出每種鳥類爪子最舒適的握距,“竹環有多寬,兩條竹篾之間的空隙應該是多少,這都很值得研究,一個好的竹鳥籠,除了外形美觀,顧客拿著舒服,鳥兒在裡面也要住得舒服。”

除了養鳥這一功能性用途,也有顧客單純只是欣賞陳啟新的手工,他讓陳啟新從小到大做了七八個鳥籠,最後全部買下,“那位客人很奇怪,其他人買籠子都是為了養鳥,但他卻是拿去做藝術品收藏,當我把鳥籠送到他家的時候,他把籠子從小到大排成一列,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很好看,他說自己買鳥籠不為了養鳥,純粹用於精美的裝飾。”

如今,陳啟新把檔口關閉,讓佛山一位做紅木、古琴生意的老闆代銷他的鳥籠,陳啟新就住在老闆的工廠裡,他說,這樣的環境能讓他專心做鳥籠。

老了怕後繼無人

陳啟新出生在清遠清新區的農村。年輕時他原本是一名流動廚房的幫工,這種廚房主要在鄉村承辦各種宴席,因為生意不穩定,陳啟新辭職回到老家。

回到家後,他發現村裡有100多戶人家都在做傳統竹鳥籠。一個偶然的機會,隔壁的陳大叔見到這個年輕人無所事事,便提議讓他學做鳥籠。陳大叔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鳥籠的每一個配件怎麼打磨,都要他精益求精。而陳啟新憑著一副巧手和堅持,經過兩三年的學習鍛鍊,終於把手藝學到手,出師來到廣州闖蕩。


堅持20年的“倔強”手工鳥籠師

陳啟新和他的鳥籠

但20年過去,陳啟新的家鄉只剩下十多個手藝人還在堅持做鳥籠,村裡的年輕人覺得這行辛苦、賺錢慢,都紛紛出去打工,另外工廠裡機械化生產的鳥籠,也不斷擠壓著傳統竹鳥籠的生存空間,“剩下還在堅持做的人,我已經是最年輕的一個,都老了,這行沒人再幹了。”談及這點,陳啟新不免憂傷。

盼有徒弟持之以恆

“幹我們這一行,手指一開始肯定要磨出水泡,長出老繭,才能成功,如果熬不住一開始的痛,就堅持不下來。”陳啟新攤開滿是老繭的雙手告訴記者,因為木工手藝好,曾經有廣美的學生因為做不好雕刻作品,前來請教他,後來甚至花錢讓他來雕刻。

他這20年來曾經收過3個徒弟,但可惜沒有一個能堅持到最後。“第一個是位名牌大學的學生,他看到我檔口裡的鳥籠很精美,就說想來學,我說可以,但才幹了一天,就因為手指太痛‘中途退賽’。”

第二位是個來自梅州的小夥子,姓鄭,當時也在廣州讀大專,來到他的檔口打工,“他跟了我一年多,已經能獨立做一個籠子了,但後來畢業後也離開了,去了一個單位做汙水處理。”


堅持20年的“倔強”手工鳥籠師

雕刻精細的鳥籠

最後一個是位來自台山的廚師大哥,年紀只比陳啟新小兩歲,身材和外貌幾乎是和陳啟新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因為從小喜歡手藝活,見到陳啟新的鳥籠,也興奮地說要來學,“他一有空就來我的檔口,隔壁的老闆常會打趣說,‘你的兄弟又來了’,學了一年多,他已經能獨立做三四個鳥籠了,但後來還是為了廚房的生意走了,臨走的時候他說,‘要是我年輕20歲,我肯定什麼都不幹,就跟著你’。”

經歷了3次收徒的挫折,有些倔強的陳啟新說,他未來一定要找到一個能吃苦有毅力的徒弟,把做鳥籠的手藝傳下去。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