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0 熱情依舊

畢竟從事過通信行業3年有餘,現在依舊保持著對通信行業的敏感度。無論是與前同事的閒聊還是新聞報道,有一個事實,三大運營商19年正熱火朝天地鋪開建設5G,蜂擁而至的微站正悄然佈局在你我身邊。而到2020年,大面積(區域化)商用之後,結合物聯網、AI、區塊鏈等(概念)技術,相信會給你我帶來一個全新世界的無線(無限)網絡的體驗。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為了不落後於時代,最近一直在看資料、學理論,前晚8點看到凌晨3點,越看越興奮,1點時還發了一篇微,引來一個好友一起失眠哈哈。也慶幸自己還有這個熱情,泡著奶粉看著書,說明我還挺年輕。迴歸正題,為什麼上段加上(區域化、概念、無限)這幾個字?下面就來聊一聊。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1 5G的科普

明確一個概念,5G與4G區別在哪裡?

首先,一直以來阻礙傳播速率的瓶頸都是空口(下圖中UE和基站之間的傳輸),因為早在多年前,單光纖的最大速度就可以達到26Tbps的理論值,而現在4G的峰值速率也就幾百兆,而5G最大的進步也是空口技術的進步。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講到空口就要從高中學習的波長公式說起,C=λf,C為光速(定值)、 λ是波長、f為頻率。不同的頻率可以理解為不同的車道,頻率越高、頻段越寬(車道)、速率也越快(車速),而相對應的波長就越短。

1G、2G、3G、4G、5G也是頻率由低向高向超高頻發展的過程,頻率資源有限,所有的頻段都由國家來掌控分配,有專門軍用的、運營商的、廣電的,可以簡單的理解,低頻傳播距離遠、傳播速率低,適合廣播及1G、2G的電路域的要求,高頻則適合傳播高速需求的高清視頻、高清語音等,超高頻就適合5G用於傳播極清視頻(VR、AR、超高清圖像等),下圖來自百度文庫,也是比較早的頻段分配及用處表,可以看到低頻資源劃分非常細,單位甚至到K,而高頻、極高頻都是G的體量,1G=1000M=1000000K,所以速率不言而喻。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目前工信部下發的通知,明確我國5G初始中頻頻段:3.3-3.6GHz、4.8-5GHz兩個頻段。同時,24.75-27.5GHz、37-42.5GHz高頻頻段正在徵集意見。而國際上,主要使用28GHz進行試驗。

既然高頻這麼好,為什麼以前不用?原因很簡單,不是不想用,是用不起!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就越趨近於直線傳播(繞射能力越差)。而且頻率越高,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也越大。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基站數量要越多才能支撐網絡的廣覆蓋與深度覆蓋。下面畫這張圖的比例不是特別恰當,但大體意思是這樣,運營商的基建成本會成倍的上升不止基站,傳輸側、動力機房核心機房的擴容也刻不容緩。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而現如今,微站作為新一代小型基站,縮減了很多建設成本的同時部分方面反而提升了性能,所以也讓5G的鋪開使用成為了可能,至於微站的內容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留言或者聯繫我討論下,這裡就不做過多介紹

既然使用了高頻段(多車道),自然要有那麼多的車同時運輸才能真正地落地實施是不是?畢竟光看白皮書和理論是不行了,那什麼是車呢?就是天線,基站的天線和手機天線之間建立的連接就是車。

根據天線特性,天線長度應與波長成正比,大約在1/10~1/4之間。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天線也就跟著變短!毫米波,天線也變成毫米級。這就意味著,天線完全可以塞進手機的裡面,甚至可以塞很多根。

這就是5G的技術革命之一:Massive MIMO,其中MIMO是“多發多收”(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意思,多根天線發送,多根天線接收。在LTE時代就已經有MIMO了,5G繼續發揚光大,變成了加強版的Massive MIMO。(這裡用了LTE,而不是4G,有興趣的童鞋也可百度下區別。)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現在的手機,比如新發的三星S10、小米9都支持4X4MIMO,相信隨著5G時代的到來,手機廠商也會放更多的天線進去,而天線側已不必擔心,現在的天線陣列相當讓人有密集恐懼症,畢竟天線比起手機來可是大的多,也不存在便攜性問題。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目前的通信網絡架構就是本篇文章圖2,即使是兩個人面對面撥打對方的手機(或手機傳照片),信號都是通過基站進行中轉的,包括控制信令和數據包。而在5G時代,這個情況就不一定了。

5G的技術革命之二:D2D(Device to Device),設備到設備,這是一種基於蜂窩系統的近距離數據直接傳輸技術。同一基站下的兩個用戶,如果互相進行通信,他們的數據將不再通過基站轉發,而是直接手機到手機。只是將信令通過基站傳輸,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空口資源,可以減輕基站負擔,降低端到端的傳輸時延,提升頻譜效率,降低終端發射功率。當無線通信基礎設施損壞,或者在無線網絡的覆蓋盲區,終端可藉助D2D實現端到端通信甚至接入蜂窩網絡。在 5G 網絡中,既可以在授權頻段部署D2D通信,也可在非授權頻段部署。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另外的特點對於非通信專業來說相對學習成本較高,在這我稍微羅列一下,有興趣自行谷歌。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通過上述文章相信大家大體上對5G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而5G究竟能做到怎麼樣呢?除了傳輸速率的提升還有哪些其他場景的應用和提升呢?

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定義了5G的三大應用場景:eMBB、mMTC、URLLC。其中,eMBB指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mMTC指大規模物聯網業務,URLLC指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

通過3GPP的三大場景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對於5G,世界通信業的普遍看法是它不僅應具備高速度,還應滿足低時延這樣更高的要求,儘管高速度依然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1G到4G,移動通信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個人的通信是移動通信的核心業務。但是5G的通信不僅僅是人的通信,而且是物聯網、工業自動化、無人駕駛等業務被引入,通信從人與人之間通信,開始轉向人與物的通信,直至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信,也就是物聯網。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上面這是5G的理想速率10G+bps,而從商圈連片覆蓋的實測記錄來看,單用戶峰值速率2.74Gbps,環線平均速率1.2Gbps,相較4G的100Mbps確已提升10倍以上。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而在空口時延上,1ms仍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不過相較4G的15ms,時延縮短了60%以上。至於mMTC暫時無法測試,因為物聯網的規模受限嚴重,與好友聊天得知,用戶規模的受限主要源於產品的品類,說白了就是物聯網大規模使用的產品太少,市面上可見的煙感、井蓋、路燈、遠程抄表等物聯網產品,新的創新型項目少之又少。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不過我們仍然還是要充滿信心,在互聯網大會上的5G產業應用也有很好的落地。譬如:5G遠程醫療、360VR直播、5G VR全息通訊、5G無人機4K/VR視頻等等。


5G與區塊鏈的暢想(一)


另外,插一個問題,對於大部分來說4G是不是已經完全夠用?完全不需要5G。我身邊挺多人也是這麼覺得,不過有一說一,人是已經享受動物,用過5G以後就回不去4G了,想當初3G時代他們也是這麼說的。

2 未來?

回到文章,為什麼文章開頭段加上(區域化、概念、無限),區域化主要是因為5G需要超密集組網,因為舊時代的2G、3G可以拆掉,但4G設備畢竟滿足了大部分人的應用需求,所以規劃一定是建立在利舊升級上做文章,而真正需要應用5G的地區或者行業,一定是呈現區域化的,也就是說短期之內,5G做到全覆蓋是不可能實現的,加之我國的領土疆域,保守估計2025年可以實現5G全覆蓋。

概念是針對物聯網、AI、區塊鏈的落地情況給的定義,物聯網的虛高用戶數與寥寥無幾的落地應用,AI超高難度的技術領域,你我熟悉的幣圈、鏈圈,無數的公鏈但成熟的有幾條,應用更不談,所以,到目前為止三者概念大於落地,噱頭大於應用,5G的到來雖不能徹底改變這一現狀,但至少是一個很好的催化劑作用,催生項目催生應用。

希望吧,希望吧,希望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而“無限♾”則是我對未來的一個憧憬,通過5G融合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物聯網的萬物互聯、AI的自維自協,從而創造一個“無限的”美好時代,以下視頻來自日本內政部向國民宣傳5G的短視頻。

下篇聊聊與區塊鏈的暢想,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