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为何引起了汉文帝的猜忌?

QQ只是用来工作滴


汉文帝是周勃拥立的,为什么他要猜忌、防患周勃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在当皇帝之前,刘恒是代王,在中央毫无根基。他从代国到帝都登基为帝,面对一帮能力非凡、掌握着国家军政的开国元勋们,心里能不发毛吗?特别对是手握兵权的周勃,他更是不能不防,为什么呢?

第一,对于天下掉下的馅饼,刘恒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在刘邦诸子中,刘恒实际上并不很受宠,他长期在代国当王,倒了平安无事。然而,忽然有一天,天上掉下大馅饼,砸中刘恒,他被帝国大臣们推为皇帝。一个人莫名其妙当皇帝,这个来得太突然了。刘恒不是欣赏,而是有一种深深的恐惧。

他恐惧什么呢?

他不知道这个皇帝是有真实的权力,或者只是别人手中的傀儡。应该说,刘恒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中国历史上,大臣把握权力后,皇帝被架空的事情比比皆是。他久居代国,在京城里根基不深,特别是京城里的这些官,个个都是在残酷的战场中杀出来的武将谋臣,机心难测,自己会不会是羊入虎口呢?

第二,刘恒以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京

当时的局势,是以周勃为首的帝国元勋们把诸吕集团斩尽杀绝。吕后刚死,吕氏子弟就被杀光了。万一周勃等人想篡权,杀光吕氏子弟后,接下来要杀光刘氏子弟,那刘恒一去,岂不是自投罗网么?

刘桓征求他的亲信张武、宋昌的看法。张武认为,朝中大臣们以迎立为名,恐怕有诈,况且现在屠杀诸吕,京城一片腥风血雨,他建议代王刘桓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说白了,张武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皇冠太烫手了,搞不好烧了自己。

宋昌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诸吕的迅速覆灭,证明刘氏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况且代王刘桓是汉高帝儿子中年龄最长,且又以仁孝著称,理所当然是皇帝是最佳人选。

刘桓尽管忐忑不安,但皇帝宝座毕竟也是诱人,便小心翼翼动身前往长安城。为防不测,他先派宋昌先入城内,打探虚实。宋昌至渭水桥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大小小官员全部亲自出城迎接。代王刘桓这才稍稍安心,放心前行。

第三,君臣相见,周勃有所企图

在渭水桥畔,被拥立为皇帝的刘恒,首次接受诸大臣的拜谒。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周勃有个小动作,这也是后来刘恒非常防患他的原因。

当时周勃的身份是太尉,就是国防部长,军事总长,这个职位在汉代是位列三公。更重要是,京城的军事力量,完全掌握在周勃手中。在拜见新皇帝的过程中,周勃冒冒失失地提出一个要求:“我想单独向皇帝禀报。”

周勃要禀报什么事呢?史书上没有写。我想他大概是要显摆一下,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地位在诸人之上吧。大家想想,诸吕是周勃平定的,拥立刘恒为天子,他也是主要的决策人。以他的想法,获得天子的单独召见,不是什么难事啊,新皇帝没有理由拒绝啊。然而,他想错了。

他的无理要求,被刘恒的心腹宋昌给顶回去:“如果是公事,请您直说。如果是私事,对不起,王者不受理私事。”宋昌的回答是非常巧妙的。你们推选刘恒为皇帝,难道是有私心吗?难道不是公事吗?周勃这个人不擅长言辞,一下子被说得哑口无言。

第四,汉文帝巧妙地架空、打击周勃

作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皇帝,汉文帝对周勃这位可以一手遮天的武人,还是比较害怕的。特别是周勃第一次晋见时,就要提无理要求,这点让汉文帝不爽。

汉文帝这个人非常厉害,很懂得权谋。

首先,他把周勃提拔为右丞相,太尉之职由灌婴接替。在汉代官职中,右丞相是最大的,其次是左丞相,接下来才是太尉。表面上看,周勃升官了,地位尊崇了,可实际上,他的兵权被不动声色地削弱了。

其次,周勃就是武人出身,文化水平不高,管军队可以,管理国家朝政,这个他不行。不久后,汉文帝就故意找茬,问他一些刁钻的问题,周勃就傻眼了。这下子周勃知道了,自己当不了丞相,没这个能力,只得主动交出相印。

汉文帝牛刀小试,周勃的兵权、相权都没掉了。周勃下台,汉文帝的皇帝宝座,才算坐得安稳。


君山话史


其实,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拥立大功的武人丞相,周勃面临的政治环境可谓险恶,但他出身寒微,政治城府不够,所以一开始,还真得意的有点儿找不着北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他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那“一人”还是他亲手捧上去的,汉文帝刘恒赐他黄金五千,加邑万户,这可真是“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升官升到最高点,发财发到手发软,换做谁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保持着绝对的冷静与清醒(大概也只有陈平、张良、卫青那样的神人能做到)。每次散朝,汉文帝都亲自送他走出殿门,并目送他远去。可周勃竟对此颇为受用,每次出宫都是大摇大摆,趾高气扬,步履甚是轻快。

所以汉文帝心里非常憋火,他不得不采取压制手段,大力提拔贾谊等新人,实施新政。

这些新政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那些在朝中没有官职的列侯们回自己的封地去,那些有官职一时走不开的,也必须派自己的太子去,免得这么多侯老爷待在长安多生事端。想当初,诸吕能被轻易平定,就是因为列侯们在长安可轻易串联结党,这股政治力量实在太强大太可怕了,足与皇权抗衡,所以必须将他们驱离长安政治中心,予以分割、削弱、化整为零,以便于朝廷管理与控制;同时也可腾出位置,给文帝起用的新人让位。

当然,在官方语言中,刘恒说让列侯们回封地,为的是减少转运物资之费。当然这也很好笑,汉初迁了上万强宗豪右到长安三辅,他们耗的粮食难道会比百来个列侯少?

不过很可惜,刘恒想的很美,说的也冠冕堂皇,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你想,这世上谁舍得离开首都这个花花世界与权力核心,跑去偏远的乡下当土财主呢?特别是被封在南方或者边塞地区的人,他们都一个头三个大:北方边塞临近匈奴,又冷又危险;南方地区则条件更艰苦,又是瘴气又是蛇虫鼠蚁的,列侯老爷们恐怕没去几天就得西登极乐了;所以汉文帝三令五申催促大家走人,老爷们就是死不肯挪窝,并且推出周勃来带头阻挠新政。周勃也不想自己儿子去绛县吃黄土,且又听说文帝还准备破格提拔贾谊这些这小毛猴子成为公卿,担任国家级领导干部,这可成何体统!于是他天天领着颖阴侯太尉灌婴、御史大夫冯敬、东阳侯张相如等一帮老家伙在文帝面前闹,说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乱事。”搞得文帝不堪其扰,同时也对周勃忍耐到了极点,于是他决定以一子换一子,以牺牲贾谊为代价,扳倒周勃这个大绊脚石。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12月,文帝下诏:“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将周勃再次免相,要他带头回封地。周勃在朝中资历最老、威望最高,他都去封地了,谁还敢不去?

当然,为了平息众怒,安抚周勃这些列侯功臣,文帝同时将贾谊贬去做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长沙国处汉朝南方最偏远、也最穷最差的蛮荒之地(才二万五千户,封邑比周勃也大不了多少),所以贾谊看似升官,其实相当于被流放了。

图:湖南长沙贾太傅祠

在这种情况下,周勃也觉得自己该认命了,文帝经这几年经营,羽翼已然丰满,而老一辈的功臣们则大势已去,或许,大汉真的已经是那些年轻的儒生和文法吏的天下了,他们这些老家伙迟早得被清洗、抛弃,丢到街上喂狗。


千古名将英雄梦


周勃为何引起汉文帝的猜忌,这个问题问得……汉文帝的皇位怎么来的?是汉高祖刘邦庶长房那几个孙子齐哀王刘襄、城阳景王(朱虚侯)刘襄等联合周勃、陈平等一些元老发动“剿灭诸吕”政变之后,因为元老们与齐藩之间相互不信任,最终汉文帝捡漏才成为了皇帝。而这些人当中,老刘家那几位不算,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手里有兵的周勃!陈平是纯粹的文臣、手里没兵,玩的是谋略、练的是三寸不烂之舌。至于夏侯婴,完全就是打酱油的。试问,汉文帝怎么可能对周勃放心?他能轻松搞掉诸吕,还能逼得自己大哥家那几个大侄子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皇位,还有什么不能的?何为功高震主?这就是功高震主!汉文帝不猜忌周勃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周勃手里有兵,汉文帝即位后不久,便玩了一出明升暗降,提升周勃为右丞相,汉制以右为尊,周勃位列左丞相陈平之上。地位是提高了,可是丞相不领兵,周勃的领兵之权自然是交出来的。虽然如此,周勃毕竟在军中多年,根深蒂固,影响力颇深。因此,汉文帝即位之初,对自己这位“周叔”真可谓是不遗余力地笼络,不仅高官厚禄、赏赐不断,每次朝会结束,汉文帝都亲自站起来,恭送周勃离去。而周勃居然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就给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伏笔了。



实际上,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的。在地位有所稳固之后,汉文帝便有些容不下自己这位“周叔”了。明知周勃厚重少文,让周勃位居右丞相无非是为了削夺他的兵权。可汉文帝偏偏借故发难,拿周勃挂相,当众问周勃行政方面的专业问题,搞的这位厚重少文的周大老粗是一问三不知,相当尴尬。很快周勃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主动请辞右丞相之位,汉文帝就坡下驴,免去了周勃的右丞相职务。过了一年多,左丞相陈平去世,周勃才再次被任命为丞相。



看起来汉文帝好像又启用周勃了嘛,其实不然。没过多久,汉文帝便又出幺蛾子了!借口物资转运不便,让在长安的列侯全部返回自己的封地,暂时有职务在身走不开的,也得让儿子先过去。这帮在长安城的花花世界享受惯了的老家伙和爵二代们哪愿回到自己鸟不拉屎的封地啊。于是,开始各种闹腾。不久,汉文帝便以周勃在群臣、列侯之中地位崇高为由,给周勃戴高帽子,让“周叔”发扬老革命的高尚风格,带头回封地,周勃都回了,其他人还能再说什么吗?自此,周勃正式被“退休”,回封地养老。



按说周勃都已经“退休”了,汉文帝应该不会为难他了吧?还早,好戏才刚刚开始。周勃回到绛县封地之后,深知汉文帝已经对自己非常忌惮了。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周勃畏惧被害,经常身披铠甲、命令随从手持兵器去见郡守、郡尉,而这正好给了汉文帝口实。不久,“识趣”之人便以此告发周勃“谋逆”。汉文帝一看:“好嘛,要什么来什么!”于是,下旨将周勃收监,交廷尉处置。



不得不说,周勃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虽然嘴巴不灵光,心里却是很明白的。下狱不久,便重金贿赂狱吏,让自己在号子里日子过得舒心些。而且,这钱没有白花!精通人情世故的狱吏不仅好吃好喝伺候着,还给他支招,让周勃找自己儿媳、也就是汉文帝的女儿给自己作证,证明自己没有“谋逆”。接着又给周勃支招,重金贿赂汉文帝的娘舅薄昭,请他出面疏通薄太后的关系,双管齐下,果然很快奏效。不久,薄太后出面了:“儿子,你那皇位咋来的?都忘啦!当初你周叔手握重兵时都没有谋逆,如今退休在家养老,还谋个球的逆!”汉文帝在听了闺女的话、看了周勃的口供之后,心中本来就已经有所松动,加上老妈又出面了,最后借口廷尉已经查清了,周勃没有谋逆,将周勃放了出来,并恢复了绛侯的爵位。最后连周勃这位在刀光剑影中劫后余生的将军也不得不感慨:“真是行行出状元,我老周要是不进号子,哪知道狱吏中竟然也有这等牛人啊!”



此后,周勃正式退休,回家养老。经历了大劫之后,周勃把一切也都看开了,从此不问政事、闭门谢客,专心当自己的“土财主”。久而久之,汉文帝也就放松了对周勃的警惕。汉文帝十一年,周勃寿终正寝,谥“武”,最终得以善终。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周勃是平定诸吕之乱,迎立汉文帝刘恒的最主要的功臣之一。当刘恒当皇帝以后,立刻把周勃从太尉提拔为宰相,而且是右丞相,排在百官之首。

汉文帝对周勃的这种安排,表面上是升职,其实是剥夺了周勃的兵权,让周勃不能带兵作乱。而且,周勃当了宰相以后,一直对汉文帝比较尊敬,并没有居功自傲,甚至像霍光那样把持朝政的行为。不但不把持朝政,他甚至基本上不过问朝政。否则的话,汉文帝问他,“国内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以及“国内一年审理的案件有多少”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不可能答不上来了。

(周勃)

可是,就这么一个“顾问”级别的人物,汉文帝为何还要猜忌他打击他呢?

说汉文帝在猜忌打击周勃,并非是咱们后人凭空猜测。理由有这几点:

一是汉文帝明明知道周勃是大老粗,不管事,朝中大小事都是陈平在管理。可是他偏偏不问陈平,反而问周勃上面我们刚说过的那两个问题。问那两个问题,又并不是他拿那两个问题来有什么用,明显就是要出周勃的洋相。

二是周勃被罢相以后,每次汉文帝派使者去见他,他心里害怕,都穿上盔甲,汉文帝却说他要造反。有这么造反的吗?还有,汉文帝抄周勃家的时候,抄到五百套用来做冥器的甲胄,然后就把这个作为周勃要造反的证据,要处置他。这事连汉文帝的老妈都看出来了,冲汉文帝大骂:“人家周勃手握重兵的时候不造反,现在一个退休老头子了还造反,是他傻还是你傻?”

(汉文帝)

三是周勃害怕的程度。第一次被问话后汗流浃背,第二次使者去见他又穿铠甲。从这里可以看出,周勃实在是非常清楚汉文帝是要故意打压他。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猜忌周勃,进而打压他呢?

第一,汉文帝要立威。汉文帝是周勃等人迎立的,他的身上贴着“被迎立”的标签。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但是作为皇帝,他需要的是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服从。因此,他“被迎立”,不能是周勃等人给他的,只可能是上天给他的,是顺应天命。因此,他只有打压周勃,才能擦掉身上“被迎立”的标签。

第二,汉文帝要示恩。前面我们说了,汉文帝必须要擦掉“被迎立”这个标签。但是,擦掉这个标签还不够,他还必须走向“皇帝”这个角色。皇帝除了权威外,还要给人带来恩宠。大臣们所得到的官职和爵位,都是皇帝赏赐的。大臣们犯了罪而不被杀,也是皇帝法外开恩。因此,在处理周勃的问题上,就能够看出汉文帝所体现的这一点。第一次他把周勃免掉又再次让他当宰相,这是汉文帝给他的恩宠。第二次把周勃抓进监狱,又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这也是汉文帝给他的恩宠。给了周勃这么多恩宠,周勃自然就知道感恩了。

(陈平)

第三,汉文帝要换人。就算能够通过两次打击周勃,两次开恩,也不能表达汉文帝的“洪恩浩荡”。要表达这个,只有朝廷上都是汉文帝自己提拔上来的人,而不是刘邦留给他的旧臣。因此,把周勃打压下去,就是要把刘邦的那帮老臣剔除,把自己的人提拔起来。周勃不管有没有错误,只要他是刘邦的旧臣,他就必须得受猜忌,被打压。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汉朝的开国元勋当中,周勃的经历极为传奇,他不仅辅佐刘邦开国,而且还与陈平一起诛杀诸吕、迎立汉文帝,并因功官至丞相。然而这位对帝国有再造之恩的大功臣,晚年却因遭诬陷被打入死牢,在命悬一线之际,幸亏得到狱吏暗中给出的五个字提醒,依计而行后才重获自由。这究竟是怎样一段传奇的往事呢?


周勃跟汉高帝刘邦是同乡,早年间生活贫困,靠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时不时充当丧事的吹鼓手,后来又做了拉强弓的勇士。刘邦起兵后,周勃以材官(训练步兵的低级武宫)的身份追随他,在西行灭秦、楚汉相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高帝、惠帝和吕后三朝官居太尉之职,封绛侯。



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图谋作乱,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合谋诛灭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周勃因有平乱拥立之功,被文帝进拜为右丞相,但不久因不能胜任去职。等到丞相陈平薨逝后,周勃“回锅”再任丞相,但仅过了十个月时间,便再次被罢相,并被赶回封邑绛县居住。


文帝对功臣们十分猜忌,所以周勃回到封地后,每日里惶恐不安,非常担心皇帝会找茬杀掉他。正因如此,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周勃便会身披铠甲,带着全副武装的家丁去跟他们会面,以防遭遇不测。时间一长,便有政敌向文帝上书进谗言,诬告周勃有谋反的意图。



文帝本来就忌惮周勃,所以在看到奏报后,根本不给他面圣辩解的机会,直接派人将他逮捕,送交廷尉审讯,廷尉略作问询后,便将他转交给长安县令审理(“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後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汉朝从事司法的官员皆是深文周纳之辈,但凡有犯人落在他们手中,就算是清白之身,他们也会通过苛刻、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给前者罗织各项罪名,务必要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周勃本来就是一介武夫,嘴皮上丁点儿功夫都没有,如今落到他们手里面,只有被欺凌的份儿,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辩白,眼瞅着就要被带入死刑的“沟”里面。



周勃黔驴技穷,最终只好吩咐家人拿出千两黄金,暗中贿赂狱吏,恳求他帮自己出主意,找一条生路。狱吏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又不能公开地跟周勃交谈,便在牍板的背面写上“请公主作证”几个字(汉文帝之女下嫁给周勃长子周胜之),然后偷偷地拿给周勃看。周勃会意,便命儿媳入宫,替他辩解(“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引文同上)。


周勃当年接受文帝的增封食邑、钱财赏赐时,把所得收入全部献给皇帝的亲舅薄昭,以做拉拢之用。等到周勃被关进大牢后,薄昭也开始替他在姐姐薄太后面前说好话,让后者相信周勃没有反叛的意图。周勃采用的这套“双管齐下”的手段,最终还真的奏效。



某日上朝时,文帝和大臣们商议该如何处置周勃,此时薄太后来到朝堂上,二话不说就摘下头巾向儿子扔过去,一边跺脚,一边对他讲:“诸吕作乱时,绛侯身怀天子印玺、手握北军重兵(汉朝的禁军分为南军、北军两支),不在那时不谋反,如今身居小县,难道会在此时脑子坏掉,举兵谋反吗?”


汉文帝此前已经见过女儿,而且又拿到周勃在狱中的供词,本来就已经打消杀死他的想法,如今再被薄太后这一闹腾,就赶紧向母亲解释说:“狱吏刚刚查明事情原委,儿臣马上便会放绛侯出狱。”文帝说干就干,立即派侍臣手持符节释放周勃,并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



由于周勃获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狱吏的帮忙,所以在他出狱后,不禁感慨地对家人说道:“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身居太尉、丞相,本以为身份极为尊贵,可直到今天才明白,狱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原来如此重要。”(“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引文同上)。


此事过后,周勃回到绛县继续过他的侯爷生活,但为人处世却变得更加低调,文帝见他如此“懂事”,慢慢地也就放弃对他的戒心。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在绛县薨逝,谥号为武。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一、周勃能力太强,功劳太大。

这个刘邦的老乡,年轻时经依靠编织薄曲维持生计,经常在乡村音乐队吹箫挣点外快,他又是拉强弓的勇士。后随沛公起义,屡立战功,到沛公封王时,已封威武侯,经常在武将中功第一,后封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作食邑,号称绛侯。开国后韩王信反叛,他又功劳最大,被晋升为太尉、平定陈豨、卢绾叛乱,后高祖、吕后死后,在郦寄协助下,竟一人夺了相国吕产统帅的北军。后又在刘章协助下,扫平南军,诛杀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文帝即位后,周勃为右丞相,赏赐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周勃和陈平等开国元老又立下盖世奇勋。

二、周勃质朴刚强、憨厚老实,在下放封国怕自己被杀,经常顶盔盖甲,授文帝口实。

周勃干了一个多月,有人劝他说:你威震天下、位居高位,皇上已赏无可赏,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周勃辞职,下到封国。

到封国一年多,周勃仍心怀恐惧,每逢河东郡守、尉巡视到绛县,他经常身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和他们相见,有人上书诬告周勃造反,他被廷尉交长安逮捕审问。后用千金贿赂狱吏,狱吏拿人家手短,给他支招: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是文帝女儿,周勃长子周胜妻,周勃平日把皇上加封、赏赐的都送给了薄昭,薄太后出面把事情摆平,绛侯终于出狱,长叹一声:我曾经统率百万大军,(不坐牢)怎么会知道狱吏的尊贵呢!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吧?终于重回封国,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武侯,善终。

三、文帝原是藩王,后机缘巧合得位,对高祖的开国元勋本就忌惮。

藩王不是太子,从地方到中央,而周勃一直在中央工作,而且功高盖世,权大通天,能和陈平共同决定皇帝的废立,这种硬茬,文帝能不恐惧?


苍茫大地顾炜斌


吕后“放过”周勃和周勃引起汉文帝的猜忌这两件事没有任何干系。

周勃在汉初的地位不用我多说了吧,大家看看刘邦身边的功臣中有哪几个入“世家”的,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哪一个不是刘邦身边功劳最大的人,周勃与这些人并列,也是如此(当然,司马迁也参考了他日后的功劳)。所以周勃作为刘邦身边亲信中的亲信,能够得刘邦死前托太子的人,充分说明他是深受刘邦信任的人。千万不要将吕后和刘邦对立来看,他们二人其实一体得很。所以,作为忠心耿耿而又有莫大功劳的开国元勋,吕后不可能毫无理由就动他。更何况在吕后当政期间,周勃一直隐忍未发,明哲保身,所以不至于惹祸上身。

而为什么会引起汉文帝的猜忌呢?很简单,也是因为他功劳太大。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周勃是有首功的。所以可以说,文帝能够当上皇帝,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周勃。这么一个三朝元老,同时又掌握军权的大臣(周勃一开始还掌握着北军的军权,当然后来又被文帝收回去了),放到哪个刚刚从外地被迎回京师当继位、一点根基也没有的皇帝身上会不忌惮?

其实不仅对周勃如此,同样在诛灭诸吕、迎立文帝过程中有大功劳的灌婴也有类似的命运。所以在文帝上台后,首先就任命自己在代国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同时又命张武为郎中令,帝都和宫廷中的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就说明了文帝在经历了大臣诛杀诸吕而从外另立皇帝的事件后,对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的恐惧心理——尽管他是此次事件的直接受益者,但是谁能够保证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呢?

所以周勃这种功高震主的人,引起文帝这种急需要稳固自己地位的皇帝的猜忌,是事所难免的。

(绛侯周勃)


识小录


周勃是开国功勋,刘邦手下不可多得的骁将,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他被封为了绛侯,食邑一万多户,仅次于曹参。周勃这个人和其它的开国功臣相比,最明显的就是他活的时间比较长,其它的功臣们基本上是在惠帝和吕后执政的这前后十五年间都死光了,就是这个周勃到了汉文帝时期又活了十几年才死去的。

当然汉文帝能当上皇帝,周勃功不可没,是他和陈平荡平的诸吕,然后才把周勃给请进宫中去的。

汉文帝当上皇帝后,最怕的人就是周勃,每次皇帝下朝后,都要先目视着周勃走后,汉文帝才敢走。这种情况肯定持久不了的,皇帝本应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在这个人世间,谁若是令他惧怕,或者不爽,谁就离死不远了。

汉文帝目送周勃这件事被袁盎看出来了,袁盎就告诉汉文帝不要这样做,自古以来那有君王对臣子行这种礼节的。

汉文帝也听了,正好那时候贾谊也给汉文帝出了个主意,让在都城的列侯回去,回到自己的封地治理自己的地盘,这样就不会出现侯爵的权力过大,影响甚至威胁到中央的事情发生了,毕竟吕后的家族就是被像陈平和周勃这样的侯给灭的族。汉文帝不得不把他们的权力削弱。

汉文帝让周勃带头回封地,当时的周勃还是宰相。贾谊就是因为得罪了周勃等功臣所以才被汉文帝贬到了长沙去做太傅的。

周勃回到家里之后,汉文帝对他还是不放心,总是派人去问候他,看看他最近怎么样。当周勃看到这些没安好心的人来时,他就紧张了,他以为汉文帝想要向他下手了。

所以,他做了一个愚蠢的计划,那就是命令他府上的人,穿上铠甲,刀出鞘,弓上弦,随时等待备战。

这种情况被汉文帝知道了,汉文帝就以周勃想谋反的理由把他逮捕了。

这次可以说周勃基本上死定了,他吓的不轻。在监狱里他受到了严刑拷打,出来后他说过一句名言,我作为将军厮杀战场多年,如今才知道原来狱吏竟有这么般大的权力,牛逼的很呀。可见,他没少被狱吏折磨。

后来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给周勃求情,汉文帝才把周勃放了出来,周勃出来之后,汉文帝再也没有找他的事,他算是侥幸逃过了一劫。


史学达人


不是汉文帝猜忌周勃,而是汉文帝猜忌所有的功臣派。

吕后去世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联手齐王刘襄等外藩,灭了吕氏,掌控大权。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吕后所立,他们担心小皇帝长大后会报复他们,于是他们对外宣称少帝非惠帝之子,另立皇帝。

他们没有选择在诛诸吕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齐王刘襄,因为刘襄手握大军,意气风发,难以控制。他们需要一个容易掌控的皇帝。

于是,他们选择了当时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

但他们想错了,刘恒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没有一听说周勃他们要立自己为皇帝就立马屁颠屁颠跑去长安,而是立即召集代国大臣商议此事。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张武首先发表意见,他把关键问题一语道破:现在朝里这些大臣都是当年跟着高皇帝打天下的人,熟悉军事,多谋狡诈。他们的目的绝不只是想立个明君。如今他们诛诸吕,喋血京城,这个时候说要迎立你,肯定不可靠。张武的主张是先称病不去,静观其变。

宋昌则表达了与张武不同的看法。他说此时是什么形势呢?首先,刘邦击败群雄夺得天下,又先后平叛,让其他人对皇位断了念想。第二,刘邦分封刘姓诸侯,各国与中央成犬牙之势,统治稳如磐石。第三,汉朝两代皇帝休养生息,民生改善,所以刘家是深得人心的。因此,即使吕家权势那么大,周勃振臂一呼,士兵们还是拥护刘家。如今内外皆有宗亲,功臣派,根本不可能架空皇帝。他认为刘恒应当响应周勃陈平的拥立。

刘恒在与母亲薄太后商量后,派舅舅薄昭去长安与大臣们洽谈。薄昭回来后表示,不需要担心。于是,刘恒决定前往长安。

周勃他们可能觉得洋洋得意,其实他们的苦日子才刚开始。刘恒到了长安城外时群臣都来迎接刘恒,周勃希望能够跟刘恒私聊几句,结果被宋昌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上来就是一个下马威。我想周勃这时候可能已经后悔了,可惜晚了。

刘恒进宫后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把京城和皇宫的军队控制起来,确保了自己的安全。

功臣派在京城势力庞大,剿灭吕氏以后更是把控了朝政。刘恒作为一个外来人员,在朝中没有半点势力。因此,刘恒势必要加强自己的势力,并削弱功臣派的势力。

功臣派的头号大佬是谁?周勃。他自然首当其冲。于是周围很快有人提醒周勃,周勃赶忙上书辞去丞相之职。但是剩下的丞相陈平在一年多以后去世,汉文帝不得不再度任命周勃担任丞相。

但是如上所述,汉文帝不可能容纳周勃。于是,周勃二度出相一年后,汉文帝采用贾谊“列侯之国”建议,以打击在京功臣派的势力。什么是“列侯之国”?就是让有封地的人回自己的封地去。但封地条件自然不比长安,“列侯之国”一拖再拖。汉文帝趁机让周勃做出表率。周勃无奈,只好辞职回封地。

但事情没完,周勃不久后被举报意图谋反。周勃怎么会谋反呢?原来在家会见官员的时候周勃总是穿着铠甲,让家人手持武器。于是周勃被下狱,在狱中受尽凌辱。直到薄太后为周勃求情,汉文帝才就坡下驴放了周勃。

其实周勃是个耿直的人,汉文帝很清楚他不会谋反。他就是要借此机会敲打周勃。

以打击周勃为代表,汉文帝逐步削除了功臣派的势力,并提拔代国大臣和基层新人,在朝廷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攸扬拾羽


周勃做为一位武将,汉高祖刘邦说他属于直肠子大老粗,不通世故,确实周勃没有什么文化,不是文化人;没有政治方面的敏锐度,喜欢实事求是;不懂得权谋之术,不懂得保护自己,得罪小人以至于惹祸上身。



在平定了诸吕之乱以后,西汉发展到了一个内部和平的年代,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治国之能,因此陈平很受汉文帝刘恒的赏识,而做为武将出身的周勃则被冷落下来了,做为周勃来讲他心里是有怨愤之情的。周勃有从来就不会掩饰,因此招致了汉文帝的猜忌。

刀剑不能保平安,君主才能定生死

周勃晚年为了避祸保身,于是主动辞去相国之职回到家里,不过他又总是担心有人会谋害自己,于是在接见很多地方官员的时候,就会让家人们身披铠甲手持武器,作为军人出身的周勃他相信,只有枪杆子在手里才能有安全,可殊不知这点恰恰被别人利用了,有人就到汉文帝那里去告状,说周勃蓄意谋反。



指点迷津的高人,安然脱困的办法

周勃立刻就被关到了大牢里,在晚年享受了一把牢狱之灾。狱卒对周勃严刑拷问,想从这位哥们身上炸出点油水,周勃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实在,没什么心眼儿,任凭这个狱卒怎么说,就是不明白狱卒的意思。


后来狱卒也实在没有办法,因为周勃这个人太笨,在狱卒看来他就是个榆木脑袋,不懂得官场的道理,只好在竹简上写上了自己的想法。 狱卒告诉周勃要利用自己儿子娶了公主的优势,向薄太后求情就可以免罪,同时要只要拿出一些钱财,就可以免除皮肉之苦。

小人物的见识,周相国的无知

这个狱卒是有些见识的,至少比周勃这个曾经的相国强。直到这时周勃才醒悟,急忙叫家人缴纳了千金给狱卒,得以免除了皮肉之苦,又去向薄太后求情,终于被汉文帝免罪。


人情世故的道理周勃不懂,周勃的家里人也不懂,但是狱卒就懂得这个道理,这说明周勃这个人确实不适合搞人情世故,没有政治头脑,有些道理他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懂得,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