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安姓祖先是谁?

趣观历史


安姓,是中国旧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对于安姓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有好多个起源说法,总结来说也就是一种说法是源于中华本源,一种就是说来自外国。

有的认为源于昭武(今甘肃)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也有的认为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当然很多人肯定更认同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不过我个人比较倾向后者,怎么说呢,历史依据更足一点吧,而且大学的时候很多新疆、甘肃那边的同学的确是姓安的,在我家乡这边是很少见的。纯属个人观点勿喷哈。


正喜百家姓


我国人口数在1000万以上的姓氏有22个,使用人数最多的前100个姓 占全国人口的.84.77%.安姓并不在其中,所以,安姓人数应该不是很多 。 根据第六次也是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安姓人口约占百分之零点一五,也就是约206万人。数量在百家姓中排第109位。

今日安姓在河北最多,约占全国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安姓来自华夏非常稀少,几乎不为人所知,可以忽略不计。此姓主要是外来民族。东汉时期小乘佛教传入中国时期大批姓安佛教徒进入中国,据说来自安息帝国,故姓安。南北朝以来,安姓逐渐多起来的,是粟特人来华姓安的加入。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粟特人来华大多姓安或康,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改姓安。安禄山母亲为突厥人。

《新五代史》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即粟特之不同音译。到宋朝安姓人口出现高峰,达14万。现在的安姓虽大多来自外族,但时间久远,现在根据民族识别确定的56个民族已经没有那些古族,故大多已经报汉族。所以现在姓安的报汉族的占绝大多数,另外至少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有安姓。

朝鲜或韩国的安姓,也应是上边说的来自安息帝国或昭武九国粟特人等后裔,因这些从中原又因战争等原因而迁居到朝鲜半岛。

满族的安姓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基本相当中原的唐朝是渤海国,渤海国时期就有安姓。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昂刚氏、安雅拉氏、安吉尔氏、阿尔班氏(上述的大部分姓氏加入八旗的锡伯族也有。),以及从达斡尔族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与契丹最近的民族奚族中一部分加入满族也有姓安的。蒙古族中也有安姓,元代宰相安童(1248-1293)是蒙古大将木华黎(1170-1223)的玄孙,姓扎剌儿氏。后代有的以祖先的名的第一字为姓。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后裔诸部一部分改汉姓安为氏。因蒙古人有加入满洲八旗或蒙古八旗的,所以也有来源蒙古而加入满洲的安姓。

满族的安姓还有几种变更而来的:满州镶兰旗人觉尔氏察氏改安费扬古(本为名,后取第一音节为姓)、镶黄旗人多拉尔氏改为安禄、镶正红旗姓红喇氏改安达立、镶正旗旗人姓瓜尔改安珠瑚,居黑龙江地方的满八旗姓氏改安达拉。


满族文化网


安姓主要来自布哈拉的粟特人。其他回答中,有说安姓主要来自安息帝国的,我完全不能同意。安姓主要来源是来自中亚河中地区的布哈拉的粟特人,布哈拉也叫不花拉。

安这个姓氏,在秦汉时期,很稀少,主要是在南北朝以来,逐渐多起来的,而这正是粟特人大规模来华经商并定居的时代。

说安姓来自安息帝国的,刨根到底,多半与东汉时期小乘佛教传入中国时期大批姓安的和尚有关系。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在佛教入华的早期,从西域来的胡人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汉人最初是不信这种外来宗教的,一直到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慢慢中国化以后,才有汉人做和尚的。

早期的胡僧包括四类,分别是姓安的和尚,姓康的和尚、姓支的和尚和姓竺的和尚。姓支的和尚的老家没有疑问,他们来自吐火罗盆地,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阿姆河流域,那里当时是贵霜帝国,而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建立的,所以他们就姓支了。他们属于大乘佛教。姓竺的和尚来自印度,当时叫天竺,这点也没有疑问。姓康的和尚来自粟特地区的撒马尔罕,在布哈拉以东,这点有不同意见,有人主张来自康居,但稍加分析就清楚了,康居是一个位于哈萨克丘陵的游牧民族,文化落后,也不太可能信佛教,而撒马尔罕是一个发达的城邦,大师出自撒马尔罕的可能性大得多,姓康的和尚都是小乘佛教的。

问题就是姓安的和尚了,史料记载安姓和尚来自安息帝国,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东汉末期来华的安世高。

据说,安世高是安息帝国的太子,在其父死后,他将王位让给叔叔,自己却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在汉桓帝初年,大概就是147年附近,安世高来到中国。安世高是第一个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和尚,也给中国培养了很多佛教人士,当然,他们都是胡人。

安世高的佛学成就确实不小,但是,他说自己本是安息帝国太子,将王位让与乃叔,这根本就不可能。从公元100年到150年之间,安息帝国正处于最为混乱的分裂时期。105年左右,皇帝帕科罗斯二世死去,帝国分裂,最终是他的弟弟奥斯洛斯一世控制了西部,选房亲戚沃洛吉西斯三世控制了东部。后来到了129年前后,西部的奥斯洛斯一世去世,他的弟弟米特拉达梯三世继位。到了140年前后,米特拉达梯三世战死,沃洛吉西斯三世一度控制了全局,但很快又爆发内乱。在147年,米特拉达梯三世的儿子沃洛吉西斯四世却突然咸鱼翻身,统一了帝国。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安息帝国的皇位有过两次兄终弟及,分别是105年奥斯洛斯一世接替哥哥帕科罗斯二世,以及129年米特拉达梯三世接替哥哥奥斯洛斯一世。对147年来到中国的安世高而言,105年似乎太早了,129年比较合适。安世高会是奥斯洛斯一世的儿子吗,他将本属于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叔叔米特拉达梯三世?

可能性很小,几乎为零。因为上述两次兄终弟及都发生在安息帝国西部。安息帝国是一个主要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国家,密特拉教、摩尼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也有一定的市场。相对于这些宗教而言,安世高所信奉的2世纪的小乘佛教完全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太原始了。安息帝国皇室皈依小乘佛教,怎么看怎么都荒唐不稽。而且,安息帝国即便真的有佛教,那也更可能在东部靠近贵霜帝国和印度的地区流传,想在靠近罗马、希腊、埃及的西部打开局面,难度大的有些超乎想象。所以,安世高不可能是奥斯洛斯一世的儿子。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安世高不是皇太子,而是一个东部的藩属国、诸侯国的王子?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我仍然认为,安息帝国的佛教土壤很贫瘠,这样的土壤很难培养出一位得到后世中国佛教全面推崇的佛教一代宗师。至少在考古方面,在伊朗还没有什么重大的2世纪的佛教遗存被发现过。

另外,《魏书·安同传》记载,北魏早期重臣安同,他的祖先就是安世高,但是,《魏书》却说安世高不是和尚,而是安息帝国派到东汉做人质的王子。此安世高与彼安世高,一个是质子,一个是和尚,不知道是否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传说。因为考虑到这个安世高有后代,他就不会是和尚。但即便如此,这个记载仍然很不靠谱。首先,《后汉书》没有记载安息帝国曾经向东汉政府派遣过人质。第二,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很有限,远不能与西汉相提并论,东汉只能控制南疆的城邦诸国,对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即便是南疆城邦也是三通三绝,控制的时间很短。安息帝国向东汉派出王子做人质,根本没有道理,东汉能帮上安息帝国什么忙呢?所以,这条记载不可靠,很可能根本就是安同这厮为了自抬身价胡编出来的。

所以,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姓安的和尚,根本不可能是安息帝国来客,而是布哈拉人。安同也不可能是安息帝国人,他来自辽东,历史上,在辽东和幽州,有大量的粟特商人来此经商和逗留,安同很可能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粟特人之后,而姓安的粟特人全部来自布哈拉。

布哈拉,中国古代称之为安国,属于粟特城邦,历史极其悠久和辉煌。粟特人,是东伊朗人的一支,从北朝以降,说到胡人,基本都是在说粟特人、吐火罗人或者南疆土著。粟特人生活在阿姆河流域,在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主要分布在阿姆河的“支流”泽拉夫善河流域及其周边的大小绿洲中,他们有发达的城邦和乡村。粟特人的城邦众多,包括康国、安国、东安国、西安国、何国、米国、东曹国、曹国、西曹国、石国、史国等。

这些国名,实际都是根据他们国家本名的个别音节翻译而来的。康国,即撒马尔罕,安国,即布哈拉,何国,即屈霜腻迦,米国,即弭秣贺,东曹国,即苏对沙那,曹国,即劫布呾那,西曹国,即瑟底痕,东安国,即喝捍,西安国,即伐地或者戊地,也叫毕国,这些国家都在泽拉夫善河流域。石国,即赭石,就是塔什干,史国,即渴石,也叫羯霜那,这两个都不在泽拉夫善河流域,石国在北,史国在南。其中,最大的国家是康国,也就是撒马尔罕,安国、石国等次之。

中国古代史书中,粟特人的上述城邦,外加上费尔干纳盆地的拔汗那国,以及花剌子模(唐朝称为火寻、货利习弥),被统称为昭武九姓,粟特人也就被称为九姓胡人。他们都是东伊朗人。新旧唐书中,都说这些国家的城主姓昭武,来自于祁连山脚下,属于大月氏人的后代。但是,这种记载是极其不准确的,粟特人不可能来自祁连山,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应该是粟特城邦曾经被大月氏人所建立的贵霜帝国控制国,城主与大月氏人有过联姻,因此有大月氏血统而已。确实,粟特诸国虽然文明发达,但是国力弱小,战斗力非常菜,历史上长期被周边大国轮番控制,南边的贵霜,西边的波斯,北边的康居,以及后来的突厥和阿拉伯帝国,都曾经长期控制粟特城邦。不过,这种控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名义上的控制,粟特城邦向周边大国称臣纳贡,但实际上高度自治,周边大国派来的官员也只是监督而已,粟特城邦的日常活动自主管理,那些官员才懒得自找麻烦。

粟特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经商。所以,粟特男人成年之后,无不重利轻别离,五湖四海到处经商游荡,他们是联通丝绸之路最最重要的商人团体。其中大量的粟特商人在不同时期来到了中国。特别是北朝、隋朝和唐朝时期,大量的粟特商人足迹遍布中国各地,甚至能走到朝鲜半岛上去,在吐鲁番、河西走廊、长安、洛阳、灵州、并州、幽州等地,都有大量的粟特人定居点,甚至有大量粟特商人干脆加入中国国籍,世代留在中国不走了。

除了商人之外,还有粟特奴隶与和尚。那些奴隶多半是被匈奴、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抓捕掳掠而来的,比如五胡乱华中的羯族,实际就是被掳掠到中国的粟特胡人自发组团形成的一个团体;唐朝时期突厥治下也有大量粟特胡人奴隶,他们被整理成部落,跟着突厥混,投降唐朝后被安置在鄂尔多斯,唐朝还专门设立了鲁、丽、含、塞、依、契等六个州,总称为六胡州,专门管理九姓胡人。不过后来六州胡人反叛,唐朝撤销六州,将胡人余孽分别安置在内地广大地区,也有的胡人融入了后来的沙陀人,组成沙陀三部落中的两个部落,安庆部和索葛部。

既然来到中国,为了方便,就要有个中国名字,于是来华的粟特人,取汉名时都以家乡所在的城邦为姓,姓康安何米曹石史。其实,这大概是受中国风俗和伊朗风俗共同影响的结果。伊朗文化圈的人多从家乡或者部落名称幻化出自己的姓氏,如霍梅尼、鲁哈尼、拉夫桑贾尼、西斯塔尼之类的,这些姓都是从家乡或者部落名字来的,不过有的用的是大地方的名字,比如城邦或者国名,有的用的是小地方的名字,比如村庄名字。不仅波斯人如此,波斯文化圈的都这样。比如,波斯文划圈中的伊拉克,曾经有一条好汉,叫做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马吉德·提克里提,通常简称萨达姆,这厮名叫萨达姆,侯赛因是他爹的名字,阿卜杜勒-马吉德是他爷爷的名字,提克里提就是他的家乡提克里特变化而来的。再比如,代数学的创始人阿尔·花剌子米,就是花剌子模人,也是波斯文划圈,《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马哈茂德·喀什噶里,是喀什噶尔人,当时也是波斯文划圈。再比如,波斯文化圈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莫拉维,他生于阿富汗巴尔赫,所以姓巴尔希,但他是罗马裔波斯人,所以,他最通用的名字是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

粟特也属于波斯文划圈,所以,他们可能也有类似的习俗,比如来华的布哈拉人其实都姓布哈拉里或者布哈拉尼,来华的撒马尔罕人都姓撒马尔罕迪。为适应中国的环境,他们纷纷将姓氏汉化,都将布哈拉里汉化为安,都将撒马尔罕迪汉化为康。所以,来华的布哈拉人都姓安,撒马尔罕人都姓康,塔什干人都姓石,沙赫里萨布兹人都姓史,片治肯特人都姓米。于是,这样一来,粟特人为中国贡献了大量的姓氏,其中,有的姓氏汉人早就有了,比如曹、何、石、史等,但有的姓氏是粟特人原创的,最典型的就是康姓、安姓和米姓。从此以后,基本所有姓康的、姓安的、姓米的,都是粟特人的后裔。虽然有很多姓康的喜欢把自己祖先追溯到卫康叔,很多姓米的喜欢说自己祖上是楚国的芈姓简化改过来,很多姓安的喜欢把自己的祖先说成秦代仙人安期生,但这全都是假的,他们就是粟特后人。

其实,不仅仅是姓氏的简单汉化,很多粟特人的名字读起来也都怪怪的,其实也是其粟特名字的简化音译。比如,唐朝有个著名的姓安的,叫做安禄山。禄山是什么意思呢?是他的胡语名字的音译,他的胡语名字叫做“轧荦山”(ya luo shan),据说是外族战神的名字。其实,没那么神秘,轧荦山,就是亚历山大,这个所谓的外族战神,就是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三世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带着希腊人东征,曾经打到过粟特地区,所以粟特人留下了关于亚历山大的故事和传说。安禄山的名字就得名于此,比如他本名可能叫做亚历山大·布哈拉里之类的,汉化为安禄山。

至此,毫无疑问了,安姓的主要来源就是安国的粟特人,也就是布哈拉人。布哈拉与撒马尔罕是中亚河中粟特地区的双子星座,二者都是中亚久负盛名的古都,距离相近,文化一致,如同中国的长安与洛阳。近在咫尺的撒马尔罕人大量信奉小乘佛教,一河之隔的吐火罗也信佛教,布哈拉没有理由不信佛教。而且当时的包括撒马尔罕、布哈拉在内的粟特地区,确实很多人是信佛教的。所以安世高也必定是布哈拉人。


龙豹鸡


一般认为安姓姓氏来源有二:

其一源自复姓安国,始祖侯氏,西汉高祖刘邦封其为安国君,后裔遂以安国为姓,如汉武帝时期的安国少季,后裔逐渐将复姓简化为安姓;

其二源自西域胡国,即昭武九姓中的安国,于唐时内附,唐高祖李治曾于原安国地置安息州,子孙遂以安国为姓氏,后亦简化为安姓,如唐初人安金藏。

上述是常见的两种安姓的来源,还有第三种来源,即古苏禄国(现今菲律宾部分地区)东王后裔:

古苏禄国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国内有东王、西王、峒王三王,以东王为主,明永乐年间,在苏禄国东王的带领下前往中国朝贡,停留近一个月始返,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在行经今山东德州时病逝,遂葬于此,长子都马含继承东王爵位,遂使团回国,东王妃及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等则留居中国,为东王守陵,温哈剌、安都鲁遂定居中国,子孙以温、安为姓,在今山东德州仍有安姓后裔。


楚邾


1.出自华夏,秦朝就有一位叫安期生,方士领头人。

2.出自安息国,安息王子放弃王位,带领随从来到洛阳,专心佛事,那个时候佛教徒还没那么多规矩。

3.出自昭武九姓,本是月氏,所以基本都是胡人。


用户3181724005340


出自“姬"。黄帝次孙名“安",后自立“安息国",后有“安国"。以人名定国名,又以国名取姓,所以,安姓的祖先应该是黃帝。谢谢!


nn901212


安禄山祖籍叫胡人。在今辽宁朝阳县,胜利乡。旧时叫米里营子。


551266


最早的安姓是夏启三弟的后裔。日本现存有安氏家谱。这只是其中一支。


忽悠接着忽悠1234567


是西域十国的招武九姓的史,安,康等九姓。


铁笔书生-陈国堂


安姓起源于唐代的时候,西域的昭武九姓中的安姓。最初是胡人(西域中亚的胡人)的姓氏。安禄山曾任唐卢龙节度使,节制今东北一代的少数民族,而满族和朝鲜族的先祖正是那时候东北的少数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