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79760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有的人认为,日本在二战时,工业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当时是海上强国(仅次于美国),为了保持这个地位,日本也要不断地建造大军舰,一战以后,日本对时局有个错误的判断,认为二战还是大炮巨舰的天下,所以在美国不断建造航母时,日本却开始建造大和,剑门两艘巨大的战列舰,制造这样的军舰,占用了日本大量的钢产能。所以当时日本钢铁量分配是海军有限。
其次日本对自动步枪的开发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自动武器发射是浪费弹药,日本军人从进入部队开始就进行了严格的射击训练,所以日本士兵的射击命中率非常,这样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节约了钢材成本。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岛屿作战时,日本军发现,美军的自动武器并不仅仅是杀伤,还有压制的功能,虽然美军士兵射击精度不高,但却可以达到控制战场战略目的,这样日本也开始研制自动武器,小部分配置军队,但已经为时已晚。
最后的理由就是三八大盖是日本经典武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用在中国,东南亚战场就算是二战,也不是很落后的武器,日本本身的资源贫乏,如果全面更换三八大盖,日本军队人数将近1000万(1945年),这样的子弹消费也是惊人。本来并不太落后与使用成本的比较后,这款日本一战就是用的武器一直被使用到1945年。
战争是打经济仗,资源仗,日本的武器选择有很多时候出于无奈,这也是日本本身条件限制所致。
桥本看日本
盘点一下二战初期各主要参战国的步枪装备情况:
美国 03式“春田”步枪,口径7.62mm,旋转后拉式枪机。
苏联 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口径7.62mm,旋转后拉式枪机。
英国 李-恩菲尔德步枪,口径7.7mm,旋转后拉式枪机。
德国 Kar98k毛瑟步枪,口径7.92mm,旋转后拉枪机。
日本 三八/九九式步枪 口径6.5mm,旋转后拉枪机。
由此可见,二战初期各主要参战国装备的步枪均为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即拉一下打一发的栓动步枪。由于受一战战术思想的影响,各国军队作战班组都是围绕一挺轻机枪为核心展开作战,机枪负责火力压制,步枪负责精准射击。所以步枪手没有火力上的需求。
为了让步兵提高近距离火力持续性以压制对手,各国军队先后装备冲锋枪。德国有MP40,英国有斯登式,苏联有波波莎,美国有汤普森和黄油枪,而日本则对冲锋枪不屑一顾,所以没有装备。
由于冲锋枪射程较短,只适合近战,所以美国率先装备半自动步枪,即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苏联也于战争后期开始装备SVT卡托列夫半自动步枪。而德国没有走半自动的道路,直接跨越式发展到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
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日军也意识到光靠扛着大栓喊“天皇满塞”搞冲锋实在吃亏,随即在战争后期开始研发冲锋枪,即百式冲锋枪。由于东洋人对“刺刀见红”的偏爱,不但步枪上刺刀,机枪也要上刺刀,就连新生的冲锋枪也要求上刺刀!所以百式冲锋枪设计有刺刀座,而且日军要求像机枪一样使用冲锋枪,设计者不得不再为百式冲锋枪加上脚架……因此百式冲锋枪在世界各式冲锋枪面前显得十分另类。
百式冲锋枪的奇葩设计表现出日军落后的战术思想,即便士兵手中拥有了和对手一样火力强大的冲锋枪也没能扭转因落后思想造成的落后战术。冲绳战役期间由日军伞兵部队所进行的义号作战,突击队大量装备了百式冲锋枪作为单兵标准武器,作战中突击队虽然成功的瘫痪美军机场3天运作,但是整场作战中美军仅伤亡20人,突击队却死亡50人以上。百式冲锋枪的火力在这场作战中造成不成比例的损伤,就近是百式冲锋枪威力不行还是使用者战术不当,这里应该打上一个大的问号。
在吃尽对手自动和半自动火力的亏以后,日军除了研发自己的冲锋枪以外也开始思考步枪半自动化的问题。1944年日本成功仿制美军M1加兰德步枪,取名为四式半自动小铳,口径改为7.7mm。
但是由于当时美军几乎天天轰炸日本本土,军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兵工厂只生产了200支四式半自动小铳就被美军轰炸机炸毁了,兵工厂想尽办法恢复生产时天皇却宣布投降了……
由于产量稀少,存世的日本四式半自动步枪成为收藏界的宠儿。1974年在美国拍卖过一支“四式”,最终以57000美元成交,时至今日,恐怕570000美元也很难买到了。
兵器知识谱
二战时,日美陆军步兵装备的枪械存在代差,日军步兵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枪,弹仓容量5发,属于栓动式步枪。
所谓栓动式步枪,即每扣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且退弹壳和将子弹推进膛,需要手工拉枪栓来完成,每扣扳机发射后,都需要拉动枪栓,因此射击速度慢,又因为弹仓容量低,火力持续能力差。
(图中左二士官手中的M1卡宾枪)
而反观美国大兵,除了个别狙击兵手中是M1903春田栓动式步枪外,基本上都上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以及M1卡宾枪,另外还有M1式汤姆森冲锋枪和M3式冲锋枪,都是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的枪械,其火力持续性能,都要远超日军单发的栓动步枪。
其中,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8发漏夹供弹,具有火力猛、射程远、射速快、射击精度高等特点,被誉为二战中最可靠的一把步枪。
(美女兵手中的M1式冲锋枪)
M1卡宾枪,重量很轻,15发弹匣供弹,后期改进型有30发供弹具可选择,火力持续能力也完爆日军步兵手中单发的三八大盖。
M1式汤姆森冲锋枪和M3式冲锋枪,尽管发射手枪弹,弹丸杀伤力不如步枪弹,但有20发和30发直弹匣,所以火力猛,适合冲锋和阵地战,其火力也完胜日军步兵的单发步枪。
(二战日军三八栓动步枪)
其实,在二战时,依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制造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但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相当有限,当初引进德国毛瑟步枪时,就将其弹丸由7.92毫米,改成了6.5毫米。
此改变步枪口径,有两个原因,一是毛瑟步枪7.92毫米弹丸威力过剩,表现在后座力极大,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二最主要的是,将步枪口径由7.92毫米,改成6.5毫米,可以节省大量保贵的铜材,当时子弹和炮弹的弹头和弹壳,都是用黄铜制造的,战时耗费量极大。
(美军手中的M1加蓝得步枪)
此外,日军方对士兵灌输宣扬的是武士道精神,十分重视士兵的枪法,要求一发一中,也强调刺刀见红,重视士兵的拼刺,所以二战时,日军步兵枪法精准,拼刺技术高超,这些都是历史事实。
再则,日军方认为冲锋枪百发一中,太浪费子弹,所以一再阻扰冲锋枪的开发,甚至在残酷的太平洋夺岛战役中,日军守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在与美军逐岛争夺战中,被美军步兵火力彻底压制死伤惨重,生产百式冲锋枪时还要求装上两只脚,能当机枪用,又要装上刺刀,能拼刺用,军部的目光短浅,使百式冲锋枪产量尚不足万余支,还未装备日军守岛部队,战争已经结束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二战美军和日军在步枪上的区别,简单点说就是:美军基本已经完成了从旋转后拉式枪机结构的手动步枪到半自动步枪的升级,甚至于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冲锋枪和全自动步枪;而日军仍然普遍装备的是手动步枪,只有极少量的特殊部队才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也就是说,当时美军在单兵武器方面已经超出了日军一个时代。
至于说美军为什么能装备半自动步枪,而日军不行,这主要是双方国力和双方对战争战术的区别导致的。
因为半自动步枪的耗弹量,相当来说要远大于手动步枪,美国人财大气粗,耗得起。而日本物资相对贫乏,耗不起。所以日军在步兵武器的选择上,就比较保守,不强调火力压制,而强调设计精度。也就是所谓的子弹有限,要省着点用才行。
不过,日军也不是没有装备过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从一些资料上来看,当时的日军也研发了很多连发前枪,只是装备率不高,相比于美军鼎鼎有名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和汤姆逊冲锋枪来说,名气要小很多。
山寨制造的【半自动步枪】
日本的半自动步枪,可以追溯到二战前。最早的时候,日军想自主研发。比如日本陆军第一研究所的南部麒次郎、陆军技术审查部的日野熊藏等人,就都搞过自主设计,但是在技术上不成熟,一直没有定型。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时间不等人,于是日本自行研制半自动步枪的计划被搁置。改而开始山寨西方国家的成型步枪,进行仿制。
而被日本人选中,决定进行山寨制造的半自动步枪,就是美军当时装备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日军在东南亚战役期间,缴获了大量的伽兰德步枪。随后,日本军工部门开始仿制,并做出一些本土化改进,配发给日本海军陆战队和伞兵部队使用。只不过日本人一直到投降,都没有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在二战结束后,美军通过统计后才发现,日军在二战期间一共才生产了约250支的伽兰德的山寨款步枪。而且其中还有一半都锁在了仓库里,只有一百多支被投入实战。
这个准备数字相比于日军的兵力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因此别说美军没见过了,估计很多日本高级将领也没有见过自己部队准备的半自动步枪。
自行研制的【冲锋枪】
日本自行研制冲锋枪开始于1921年,由东京兵工厂负责研发。该枪在1927年首次接受测试就暴露出了结构复杂、闭锁不足、零件脆弱、射速过快(1500发/分)、精度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
于是在1930年代,作为日军轻武器自行研发的领军人物南部麒次郎在1931年和1934年又完成了两个设计,并且参加了1936年由陆军技术本部对新型冲锋枪设计的审查。他研发的这一型冲锋枪,采用T形布局,可以调节射速。但因为可靠性不足而被陆军否决,仅仅生产了很少的数量。(在1937年的中国战场上被使用过)
另外,南部麒次郎还为日军战车部队设计了一款非常短小的冲锋枪,被称为南部试制二型冲锋枪,一共只生产了50把,曾在缅甸战场被英军缴获过。
值得一提的是,国军曾经也缴获过南部试制二型冲锋枪。然后,我国的军工技术人员也根据这一枪支进行了仿制。通用美国汤普森冲锋枪的弹匣,理论射速约为500发/分。
到了1940年,日本军工人员根据南部试制二型冲锋枪再次升级,由于当年是日本的神武皇纪2600年,于是这一改进型冲锋枪,就被称为“百式冲锋枪”。
早期型百式冲锋枪,配备筒状刺刀座,可以安装三十式刺刀、枪口消焰器和两脚架,取消了射速调节器。(枪机的行程较长,理论射速只有450发/分,没有必要安置射速调节器)
这个百式冲锋枪比前面提到的各式日制冲锋枪的名气要大的多,这属于当年日军自主研发的自动武器的代表枪型。
从国外购买的【冲锋枪】
由于自主研发的冲锋枪不能满足部队的装备需求,因此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日本还从西欧国家直接购买了一些冲锋枪,少量的装备了陆军、海军和警察。 其中,数量最大的是德国博格曼MP-18/Ⅰ、MP-28/Ⅱ以及其衍生型。
顺带一提,由于德国的博格曼冲锋枪大多采用7.63x25mm规格的毛瑟手枪弹,因此日本也购买了7.63mm毛瑟手枪。所以,日军其实也有盒子炮,只不过盒子炮不是日军的制式武器罢了。
另外,日军还从瑞士购买了一些SIG-1920 7.63mm冲锋枪装备部队。这个枪型其实也是MP-18/Ⅰ冲锋枪的衍生版本,使用的也是盒子炮的子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型号的冲锋枪,国民政府也从西欧国家购买过。正面战场上很多被日军缴获的国军冲锋枪,日军都是拿回去改改,就可以直接用了。
除了以上列举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外,日军还装备了很多其它枪型,这里就不一一的列举了。
总的来说,日本是个穷国,消耗不起大量的弹药。因此,日本陆军的核心战术是使用栓动步枪配合掷弹筒推进。在精锐老兵的操作下,栓动步枪也能达到非常惊人的精准,而掷弹筒百米内甚至更远,也经常能保证惊人的首发命中率。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其实不需要半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
后来,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教育了日军火力压制的重要性后,此时日军的老兵基本上在太平洋上被美军的产能消耗光了,另外国内的资源也已经不支持大量换装了。于是日军也就不搞武器换代,而是采取最有效率的神风特攻,搞自杀式袭击。
所以,日军不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武器或者冲锋枪,主要是因为在战争前期没充分认识自动武器的重要性。后期认识到了,但也没有时间装备了。并且,日军的资源一直是个软肋,实力上也不支持日军大量配发不需要打一枪拉一下枪栓的半自动和自动武器。
Mer86
二战时期各国士兵使用的制式步枪大多都以单发栓动步枪为主。德国的毛瑟98,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日本的三八大盖,苏联的莫辛纳甘等都已成为二战名枪。其实美军在二战前期也大量的使用过单发栓动步枪m1903春天步枪。 <strong>
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美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地域广阔战略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渐体现出优势。开始大量把半自动步枪装备部队,例如,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其中m1伽兰德步枪最为抢眼,到战争结束,m1伽兰德步枪共生产了四百万支,是美军中装备最数量最多的单兵武器。
半自动步枪和栓动步枪对比优势很明显,但同时也是有劣势,最大的劣势就是半自动步枪的射程比栓动步枪近。
美军在长时间的战争中发现,两军用步枪交火的距离大部分都发生在300米以内的距离,所以使用半自动步枪利大于弊,于是就把半自动步枪大量装备部队。拿美军的一个步兵班举例,一个班12人,有8人装备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剩下的是勃朗宁轻机枪和汤姆逊冲锋枪,全班只有一支栓动步枪,那就是m1903春天狙击步枪。这种配置让美军在战场上占尽了火力优势。虽然毛瑟步枪的射程能达到八百米以上,伽兰德步枪的有效射程不到400米,但是两军的距离稍远一些,美军就用炮了,根本不跟敌人拼远距离射术,而一旦到了近距离步枪的射程范围,毛瑟步枪的单发弱点就被伽兰德的连发优势所压制。
伽兰德步枪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当子弹打完之后,装弹卡铁自动从枪膛弹出,同时发出“叮”的响声。近距离作战时,很多德军听到“叮”的一声就知道对面的美军要换弹药了,趁机进攻,这让美军平添了一些没必要的伤亡。
但是美国人很快就学会了利用这一点,部分士兵故意让步枪发出“叮”的一声,然后等待德军冲过来,剩下的美军对其射杀。从此,德国再听到“叮”的声音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敢轻易冒进。
到了战争中后期,为了泥补火力劣势,德军把大量的mp40冲锋枪装备部队,同时也生产了大量g43半自动步枪。到了战争末期甚至设计生产了stg44突击步枪,但是大势已去,败局不可扭转。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为了和美军抗衡,把在中国作战的16个甲种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区。甲种师团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日军共有17个甲种师团,除了第三师团(名古屋师团)留在中国外,其余的全部甲种师团都去对付美国人了。
即便是在日军的甲种师团中,步兵装备最多的单兵武器也是三八式步枪和99式步枪。三八大盖在中国横行霸道惯了,但是在面对美军半自动步枪的时候就失去了优势。在太平洋战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不但大量装备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而且小巧轻便的m1卡宾枪也大量出现在战场。再加上美军强大的重武器优势,让日军苦不堪言。<strong>
为了挽回单兵火力优势,日军先后生产了四式半自动步枪和百式冲锋枪,都少量的装备部队。可问题是,虽然能把这些武器设计制造出来,后期的生产资源跟不上。
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再加上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逐步丧失了制海权,失去了外界资源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没有足够的原材料来生产这些先进单兵武器和弹药。
在仅有的战备资源中,首先要确保飞机,军舰等重型军工的供给,然后才是轻武器的供给份额。当时的日本,连引以为豪的零式战机都没有足够的资源生产和维护,哪还有多余的资源供新式步枪挥霍。
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并不是单纯的有设计能力,有制造技术就一定可以把武器制造出来装备部队。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必须得承认,当时日本的发达程度和工业技术都能排进世界前列。但是,日本在太多的领域都没有“板凳深度”,随着战线的拉长和时间的消耗,他们只能用“单发步枪去硬抗自动步枪”。
无笔史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我们国内和日本、美国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极端。
当时我们国内不缺资源,但是缺的是制造武器的技术以及开采资源的能力,所以在空有宝库而没有钥匙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就经历到了缺武器、缺弹药的尴尬状况。
而日本缺的不是技术和能力,他们只缺少资源,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他们也经历到了和我们一样的缺弹药状况。
美国就不同了,他们既不缺技术又不缺资源,所以打起仗来就如同流水一般,没有那么多顾虑,完全是用弹药堆积起来的战争。
战争期间日本资源缺少的尴尬
在二战热烈进行的过程中,不少参战国都使用起了半自动武器以及射速极快的冲锋枪。
但我们和日本这两大对手却有所不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和日本使用的武器仍旧是那种效率很低、每次射击都需要拉一下枪栓,然后每次只能发射一枚子弹的普通步枪。
还不仅仅如此,当时我们和日本除了使用这些效率极低的步枪之外,还大量在步枪中安装上了刺刀这种原始的冷兵器,以冷热兵器交替的方式,在战场中拼死搏杀着。
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在开头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是缺少技术和生产能力,才不得不使用这种落后的武器以及落后的刺刀作战方式。
日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缺少资源、在使用弹药都要精打细算的情况下,他们自然是不会去考虑普及那种射速极快的冲锋枪以及可以连续发射的半自动步枪了。
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大家可能看不出日本有缺少资源的尴尬。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那是现在全球处在一种贸易大开放的年代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什么资源都可以从国外大规模进口,自然就不会有这方面的烦恼了。
但二战期间不同,虽然战争爆发早期美国人仍旧和日本人进行着各种贸易,但是以日本人当时的经济体量,他们可以交易来的资源并不是特别多,情况根本不允许他们在进行战争的时候随意挥霍。而以他们那狭小的国土,就更不用说了。
日本军队应对资源不足的方法
在那种状况中,他们只能在人的方面去提高作战能力,而不是在武器方面去提高作战能力。
他们为了在人方面提高作战能力,他们早期培训士兵几乎是把他们当成神枪手来培训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以非常严格的要求训练起了士兵们不使用弹药、只使用刺刀杀敌的作战能力。
这就是日本在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大规模普及的二战时,只使用普通步枪的原因。
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的区别
在了解这其中的关键原因之后,大家可以往下了解一下枪支武器的分类,了解一下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等武器的区别。
我们所说的普通步枪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每次射击就要拉一次枪栓的落后枪支,二战期间是我们和日本使用的主流枪支武器。
半自动步枪是普通步枪的升级版,半自动步枪在设计方面去除了一个非常繁琐的操作方式,那就是用枪支射击的时候不再需要每发射一次就需要拉一次枪栓的复杂操作方法。
半自动步枪拉动一次枪栓,就可以射击出多枚子弹,这种步枪在二战期间被美国等国家大规模使用了起来。
自动步枪就不同了,自动步枪是在射速上进行了改变。
半自动步枪是只能一发一发的射击,而自动步枪如果按住扳机,那它就可以如同冲锋枪或者机关枪一般,连续不断地狂泻出其中的弹药,这就是自动步枪,这种步枪是在二战之后才大规模出现在世界各地的。
而冲锋枪的性能跟自动步枪非常类似,一样可以连续不断地狂泻出装载其中的弹药,它和自动步枪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枪支本身以及射击距离的长短。
一般来说,冲锋枪的枪身要比自动步枪的枪身短上不少,更方便在狭小的空间中转换方向射击。
在较长的射击距离中,是不会使用冲锋枪的。
而自动步枪就不同了,自动步枪可以和冲锋枪一样连续不断地射击,也可以和普通步枪一般拥有着较远的杀伤射程。
总的来说,自动步枪就相当于射程扩大、枪身加长的特别版冲锋枪。
这就是普通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的区别,至于其他的手枪、机枪,想必不用介绍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
所以说这就是日本在二战期间之所以使用普通步枪的原因,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会有人想用那种效率极低、限制极大的武器,但那时候的日本人没有办法,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普通步枪是他们最好的考虑。
孤客生
因为这是两种步枪,美国人大量装备的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而日本人大量装备的是三八式栓动步枪。
美国人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利火药气体和枪机后坐力完成抛壳、子弹装填、上膛等一系列动作,相当于用火药爆炸的化学能代替士兵的上膛动作。射手要做的就是不断扣动扳机,直到弹夹发射完毕。(上图并非M1半自动步枪,但是原理类似)
而日本人普遍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打完一发之后,需要人力拉动枪栓退壳,然后前推装弹上膛并闭锁,然后才能射击。
两种武器的不同原理导致射击动作大相径庭。一边连射,另一边只能拉一下枪栓打一发子弹。半自动步枪的好处是火力密度远高于栓动步枪,在太平洋丛林中一个使用M1加兰德的美军士兵就能压制一个班的日军步兵。只因为栓动步枪射速实在太慢。
半自动步枪火力虽然强大,但二战期间日本人自始至终都舍不得给步兵配备半自动步枪,
首先是因为对于日本人脆弱的工业生产能力来说,半自动火器对于子弹的消耗量相当巨大,日本人担心供应不足。
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人独特的岛国思维,揪住一个思路不肯放手。战前日军所有的训练模式都是围绕远距离精确射击进行的。到了跟美国人对阵的时候,发现这个套路在猛烈的火力面前几乎失灵。一般明智的军队会根据战场情况改进火力配置,如前苏联大量装备波波沙冲锋枪以加强近战火力。
日本人可不这么想,仍然一如既往的抱着三八式跟美军对刚,美其名曰武士道精神。其实就是岛国人缺乏变通的僵化思维。从华北平原到东南亚雨林,万年不变的三角队形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那个时代的日本军队,看起来张牙舞爪不可一世,我们也曾被他们的外表所蒙蔽。然而回望过去,不得不说,坚硬卓绝的外表之下是一颗脆弱可怜而又自卑的心。
更多精彩军事知识,点击“关注”吧。
武器装备秀
首先,是因为日本工业基础不够啊!
其实,日本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事。二战时期的日本,虽说是亚洲唯一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但其工业化水准和美苏德英法等老牌西方列强相比,还是有巨大差距的。
日军虽然能够打造一支足以和美军叫板的海军舰队,但军工资源也大部分耗在海军那去了。这又导致日军的陆军装备和西方列强差距甚远,看看日军装备的坦克就知道。日军坦克和美苏德的坦克相比,小得像可豆子似的,因而也被讥为“豆子坦克”。
日军炮兵也缺乏大口径炮,普遍装备的是只有70mm的92步兵炮。这炮重量只有200公斤,三个人拆卸后就能背着走。
因此,日军步兵装备自然也是比较糟糕的!二战时期,西方主流强国得步兵武器都陆续实现半自动化。而美军就更厉害,是二战期间唯一一支全军列装半自动步枪的军队。也就只有日军还依旧拿着他们那三八大盖打天下。这也是没办法,毕竟日军的弹药工业相对于西方强国,实在太落后了。不论技术工艺还是产量,都差距太远。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子弹年产量的峰值是1941年的约4.9亿发,这数字不到同期苏军子弹产量的十二分之一!就这样的产能,即便日军有能力研发和生产半自动式枪械,他们也装备不起。这也是为什么,美苏德在二战后期都开始大量装备冲锋枪了,而日军却还只能使用三八大盖的根本原因。
其次,就是一开始日军没这个需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国。由于日军在二战前期的对手,也就只有中国军队而已。面对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的中国军队,日军即便装备三八大盖,也能对我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依托炮兵和空军提供的火力打压,再配合日本步兵卓越的射击精度,日军在抗日战场上屡试不爽,一再突破我军的防线和阵地。这就使日本产生了“老子天下无敌”的错觉,进而忽视了对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步兵武器的研发和改良。
最终的结果是,日军到了太平洋战场,立马被美军打成狗。在美军暴风雨般的火力输出面前,日军压根连头都抬不起来,完全只有挨打的份。往往日军发动一轮万岁冲锋下来,基本就都横躺在美军的阵地前。
这些历史要读
日军的战术思维是,步枪保卫机枪、掷弹筒推进攻击,再加上步兵炮的支持,所以在攻击的时候,火力不低于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只是在防守或者巷道战就有点吃亏了。但日军也不傻,他们通常是三个人一组,相互交叉射击,由于射击精度高,所以也不是没办法和美军对抗。
那么日军为啥败给美军呢?纵观太平洋各个战争,日军都不是败在自动化武器之手,而是输在没有补及和战场上的老兵被消耗完毕。
反正美军的自动化武器,对使用者要求不高,新兵也很容易上手(反正朝地方的阵地方向开枪就是了)。加上有强大的后勤补及,日军失败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行摄清远
M1“加兰德”步枪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自从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以来,火力就成为了衡量一支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不例外,火力更强的一方无疑会占有优势,就拿抗日战争来说,我国的军队装备明显落后于日军,所以在战斗中就算战术占有优势,也往往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以台儿庄战役为例,中国军队参战人数约29万,日军约5万,战役结果中国军队伤亡5万余人,日军伤亡2万余人,其中自然是吃够了火力不足的亏。然而二战中日军可以在中国军队面前横一横,但是一遇到美军那情况就立刻反转了,美军在二战中就是以火力优势而著称的。于是乎在很多太平洋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幕——美军士兵手里的枪都可以连发,而日军的步枪则必须要打一枪拉动一次枪栓,双方步兵火力的差距一下就体现了出来。
装备M1步枪的美军士兵
那么出现这种情形是否真实呢?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先来说说美军这边,美国军步兵当时主要装备的枪械是M1“加兰德”步枪以及M1卡宾枪,卡宾枪就不多说了,装备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确实成为当时美军的特色。M1“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步枪,所谓半自动就是指它可以实现自动装填子弹,所以每次击发过后不需要手动拉动枪栓进行换弹。但实际上半自动并不能称为连发,因为它并不能实现扣下扳机不放就一直射击的功能,还是需要扣动一次扳机发射一发子弹,只不过由于不用手动换弹,所以只要手速够快一直扣动扳机,就可以取得类似连发的效果。虽然和全自动武器的连发尚有差距,但是和传统步枪相比,M1步枪射速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春田步枪
但是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虽然二战中美军大多都装备的是M1步枪、M1卡宾枪等半自动或自动武器,但也并非看不到栓动步枪的身影。在M1步枪服役之前,美国军队装备的春田步枪还是典型的栓动步枪,就算1936年M1步枪开始服役之后,美国军队中仍保留了大量的春田步枪,虽然在战争期间春田步枪多装备于国内的二线部队或是用作训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春田步枪被改装为狙击步枪后活跃在战场的前线,所以美国也并非所有用的枪都可以连发,栓动步枪依然有其用武之地,就算到了今天也是如此。
装备38式步枪的日军士兵
再来说说日军,日军士兵最基本的装备是38式步枪,对于这支枪想必大家应该是相当熟悉了,它在我国被称为“三八大盖”,这是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并且在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来的称号。38式步枪也是非常典型的栓动式步枪,打一枪就需要拉动一次枪栓来换弹,在射速上自然就比不用拉枪栓的M1步枪差上了一大截。所以大家经常看到的,美军士兵的步枪能够连开数枪对付多个敌人,而日军打完一枪却需要拉动一次枪栓,在这个过程就可能就被干掉的场景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日本,其实放眼整个二战,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主要参战国使用的步枪也基本都是栓动式步枪,如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以及德国的毛瑟98k步枪,这也就再次体现出了装备半自动步枪的美军的火力优势。
百式冲锋枪
最后也还是提一下,日本肯定也是有自动武器的,没有自动步枪,冲锋枪总还是有的。百式冲锋枪就是日本在二战期间装备的唯一一款冲锋枪,而且产量还很低,只有一万余支,相比之下美国主力冲锋枪汤姆逊冲锋枪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50万支以上。之所以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主要还是因为日军高层作战思维僵化的原因,看不到高射速武器的火力优势,而是固执于既然能用步枪用更少的子弹更精准地消灭敌人,为何还要用一堆子弹来浪费资源的落后思想。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百式冲锋枪自然是难以出头,也难怪日军在太平洋岛屿上被火力强劲的美军“割韭菜”。
M1“加兰德”步枪
步兵作为一支军队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其火力配置水平如何自然也就能很大程度地反映这一支军队的火力水平。所以,从二战中美军士兵的火力可以傲视群雄就可以看出美军的火力肯定不一般,事实也确实如此。毕竟相比于子弹,还是士兵的性命更加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