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九徵”識人,老子更厲害,直接看透人性

在工作生活中,有時會遇上一些很有智慧的高人,一雙眼睛彷彿能看透人心一般,三言兩語就把你摸得透透的了,讓人覺得很是神奇。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也確實有神乎其神的“相人”、“相面”之術,一些成功人士也有相關的總結,比如曾國藩的“冰鑑”,鬼谷子的相人之術等等。而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代表人物,儒家、道家的集大成者,孔子和老子也同樣有自己的觀人識人之法。

孔子“九徵”識人,老子更厲害,直接看透人性

先說孔子,孔子識人是很有一套的,曾準確預言自己的弟子子路之死,也能依據顏回的品性而判斷他的行為。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孔子與弟子被困七天都吃不上飯。後來好不容易弄到一些米,顏回去做飯,這時子貢來向孔子報告說,顏回在偷吃。

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人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那樣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裡,我來問問他。”

一問之下,果然顏回並不是偷吃,而只是發現有灰土掉進了飯中,但又捨不得丟掉,就把那部分沾灰的米粒吃掉了。孔子看著弟子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在今天啊!”弟子們由此十分歎服。

孔子“九徵”識人,老子更厲害,直接看透人性

孔子回到魯國後,聽說衛國發生動亂,馬上判斷說:子路肯定會死。果然子路本來可以脫身,卻回去救助主人李悝,被亂兵剁成了肉醬。孔子對人心人性的精準把握,由此可見一斑。在《論語》中,他總結了識人三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這三法,也就是分析人的行為動機,看他的用心如何;觀察人的行事手段,看他的品性如何;瞭解人的業餘愛好,看他的修養如何。這三者瞭解了,對人也就有了基本的判斷與把握。

而《莊子》列禦寇篇,則更詳細地記錄了孔子識人術,概括為“九徵”:讓人遠遠任職,觀察他是否忠誠;讓人就近辦事,觀察他是否恭敬;讓人處理雜事,觀察他是否有能力;突然提問,觀察他是否有學識;任務急迫,觀察他是否守信用;託付財物,觀察他是否有仁心;告知危難,觀察他是否有節操;讓他喝醉,來觀察他的儀態;美女相陪,來觀察他的心態。這九種方法驗證下來,小人就逃不脫了。

孔子“九徵”識人,老子更厲害,直接看透人性

老子在《道德經》中,則更多反映的是對人性的洞察,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裡用的是“民”字,也就意味著絕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是人之通性:“尚賢則爭,貴財則盜,見欲則亂。”

又比如:“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都是喜歡人踩人,對處在高處的就會追捧,對處在低處的就會踩踏。所以“善用人者為之下”:想要讓人出力,就要在語言上處下,讓他得到相應的價值感。不然又看不起人又想讓人出力,這可就違揹人性了。

再比如:“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大家都喜歡聽好話,都喜歡別人對自己恭敬,所以看到有人在用語言恭維別人,又有什麼好嘲笑的呢?看到有人在用禮節表示恭敬,又有什麼好看不起的呢?人之常情而已。

孔子“九徵”識人,老子更厲害,直接看透人性

為什麼會洞悉人性,因為老子瞭解天地自然的基本規律,這規律,同樣也適用於人。比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天地萬物如此,人也同樣如此。

所以“輕諾必寡信”,因為天地是“希言自然”的,有德之人是“悠兮其貴言”的,所以話太多是不值錢的。

所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眼睛能看到外物,卻看不到自己;耳朵能聽到聲音,卻聽不見心聲;耳聰目明以知人,卻不能以此來自知,故而能自知者,方為明。勝人者,人人都可以找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而能自勝,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加強大,就難能可貴了。

孔子“九徵”識人,老子更厲害,直接看透人性

最後,小編也奉上自己的觀人之法,因為在圈子中時常會碰上一些“高深莫測”之輩,所以得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去評判。我也同樣總結為三法:

其一,錦心則繡口。口出惡言者,其心也不善;口出驚人之言者,其心也有詐;口出狂悖之言者,其心也不正;口出曲折之言者,其心也奸巧。

其二,多對立則己小。習慣性張口拒絕的,動不動就喜歡駁斥、喝罵的,這樣的人格局必定很小,因為他反對的東西太多了。反對的越多,對立面就越多,屬於自己的面就越窄,格局就必然越小。

其三,自然則為善。一個人說話、神態、行為都很自然,這樣的人必然坦蕩,值得交往。何為自然?說話,不拿腔捏調,不裝腔作勢;神態,不故弄玄虛,不裝神弄鬼;行為,不矯揉造作,不裝模作樣。

關於觀人識人,您有什麼珍貴的心得分享嗎?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