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吴逖村长


这个问题,当然要问斯大林了。

作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疏于防范,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手足无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最终稳住了阵脚,为彻底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爆发前夕,经历了4个月苏德战争的苏联,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失去了绝大多数工业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已经在4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至少300万军队,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锐之师。

而莫斯科的身后,几乎再无有效阻挡。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夕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极端危急时刻。

但苏军仍然顽强战斗,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那么为何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逆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希特勒的闪击战在二战爆发前夕大显神威,西欧小国纷纷在德国凌厉的攻势下迅速沦陷,连西欧传统强国法兰西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迅速投降。

但苏联和西欧国家完全不同,首先苏联国土面积异常庞大,这是德国不可能和闪击西欧一样对苏联做到一击必杀。

虽然二战前德国想尽办法拉近和苏联的距离,例如瓜分波兰使苏德成为邻国,以达到闪电战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国土面积摆在这里,即使德国跑断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苏联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死,那么最终倒下的一定是德国。

从1941年6月21日发起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则高歌猛进,但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在基建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缺少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这使得德军坦克只能行进在土路和麦田之中。在遭遇了黄沙滚滚的烟尘后,苏联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个装甲部队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对于以速度快著称的闪电战而言,龟速就意味着失败。

而直到冬季来临,路面结冰,德军才再次加速,而此时已错过一举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到精疲力竭的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余威仍在

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希特勒对德国的诉求也比西欧国家多得多。

在侵略苏联的550万军队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断绝苏联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丰富的粮仓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辅战役中,为贪图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减缓了中央集团军的推进脚步,在创造了围歼苏联60万军队的史上最大围歼战的胜利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消灭苏联的所有可能。

因为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苏联最重要的不是60万苏联军队,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这个创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强人,有着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战无不胜的个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个苏联上下就能众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贵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辅耽误了数月时间后,又因为秋雨陷在泥潭,给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宝贵的喘息时间,最终莫斯科城防坚如磐石,在斯大林亲自坐镇指挥之下,失去数百万军队的苏联,迅速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抵御德国法西斯的钢铁长城。

在苏德战争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够认识到苏联的“七寸”所在,德军的推进将会顺利很多。

3、苏联并非一无所有

能够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各行各业群众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远东军区的30多个西伯利亚师,莫斯科保卫战将不会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西伯利亚师之所以敢于万里增援,和潜伏在东京的著名间谍佐尔格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佐尔格获取了日本大本营将要南下挑战美国的重要情报,才极大减缓了苏联在远东的外在压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于抽调西伯利亚师加强莫斯科城防。

而强悍的军队没有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万万不行的,在腥风血雨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的指战员惨遭屠戮,苏联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战斗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强斯大林的个人权威。所以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惨败,斯大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表现却又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信任将领朱可夫,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带领苏联民众挡住了德军凌厉的攻势。

随后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证下,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在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时,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红场大阅兵。

正是这次出乎意料的阅兵,使苏联上下更加团结,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价值所在。

所以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苏联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文史频道第106期苏联翻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实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派出了500余万军队,分三路进攻苏联。

北路进攻苏联高加索地区,中路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进攻苏联基辅。

在战争前期,德国军队长驱直入,苏联军队溃不成军,按照这个速度,苏联首都莫斯科东部地区很快就会落入德国手里。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出号召,苏联全名参战,抵抗德国的侵略。

在1943年苏联反攻之前,苏联损失了数百万的军队,为何最终翻盘取胜呢?

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好奇,今天笔者就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不投降政策



战争开始后,斯大林意识到和德国人和平相处已经不可能,在紧急动员令的号召下,苏联境内的男人踊跃参军,兵员迅速得到补充,达到了1000万的规模。

当时在苏联境内的德国军队才500余万,加上战场上损失,剩余300余万,在人数上德国人已经不占优势。

第二,丰富的战略资源



在高加索地区,有苏联人的重工业基地,负责生产战略装备,数千辆飞机和坦克在很短时间内服役,为苏联的长期对抗提供了后援保障。

德国军队长途作战,补给线绵延数千里,前线的士兵根本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个给苏联人喘息的机会。

在陷入多线作战后,德国机械化部队没有石油的供应,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在装备上,后期的苏联军队已经超过德国。

第三,国土辽阔



德国人在占领波兰和乌克兰等地区后,有超过一半的军队留在当地驻防。

苏联人利用战略大纵深,拖住了德国军队前进的步伐,到莫斯科保卫战时,双方已经打得有来有回。

德国人已经占不了便宜,这对以闪电战闻名的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第四,美国的支援



在战争后期,为了防止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美国人采用了平衡的战术,开始支援处于劣势的苏联。

大批的武器装备和战争援助,对苏联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稳住阵脚以后,苏联军队利用美国的支援,扩充军队规模,让三线作战的形势发生逆转。

第五,恶劣的气候



德国进入苏联,没有做长期作战的计划,所以德国的士兵大部分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

到了冬天,德国军队还穿着秋季的军装作战。

加上苏联下起了数十年一遇的大雪,大批德国士兵被活活冻死。

机械化部队也失去了作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到处可以看到德国坦克抛锚。

战争进行到这个状态,德国人还是选择继续作战,犯了兵家的大忌。

1943年秋天,苏联人在做了充分准备以后,开始展开对德国军队的反攻。

在苏联境内德国军队,大部分被歼灭,剩余数十万军队选择投降。

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破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苏联人以完美的翻盘,取得了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

—End—



文史频道


1941年6月22日凌晨4:00,刚完成工作,准备在自己别墅办公室沙发上睡觉的斯大林,突然接到了一个令他目瞪口呆的消息,边境线的德国军队对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随后,各种坏消息就铺天盖地而来,苏联驻扎各地的主力部队不断被德国包围歼灭,仅基辅罗斯一战,被俘虏的苏联红军就高达65万。

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德国的闪击战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并不夸张。只用了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从德苏边境出发,苏联被德国占领了首都莫斯科以西的5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超过7500万居民生活在德国占领区。可以说,苏联此时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完善的欧洲地区,大部都已被德军占据。

作为抵抗的主力,苏联的军队损失更沉重无比,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刚刚爆发之时,苏联主力红军被消灭了高达240余万。而开战之前,苏联军队的总兵力,满打满算也只有500万。损失如此惨重,苏联为什么还有余力发动反攻呢?

德国鼎盛时占据的领土

第一,得益于现代化国家完善的动员体系。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国家和封建王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化国家有能力、也有实力做到全民动员。一旦面临国战,他们可以迅速动员大量预备役补充军队,因此,即使前线军队损失惨重,也可以及时得到大量经过训练的新兵。紧急时刻,甚至可以将全国适龄的青壮年全部征召进入战场。

苏联正是得益于这样完善的动员体系和预备役体系,才使得苏联军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之时,可以迅速征召大量青壮年加入部队,并迅速的投入送到战场上。

可以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够一直坚持败而不亡,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动员体系成为苏联的最大倚仗。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无论苏联处于守势还是攻势,苏联军队的伤亡都远大于德国军队,但苏联依然坚持住了,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海战术”。

苏联红场阅兵

因为,拥有1.8亿多人口的苏联,人力资源远比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更为充沛。战争爆发之后,苏联每个月都可以征召超过50万人,这些人虽然训练不足,装备也十分缺乏,但它依然成为苏联得以撑过最艰苦的前半年的关键因素。

第二,德国低估了苏联恶劣的环境。深入苏联境内之后,德国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的更多:漫长始终被游击队袭击的补给线;规格与德国完全不一致的糟糕交通网络;远比想象的更强的抵抗;尤其是苏联漫长的冬天和冻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更使得德国军队遭遇了大面积的非战伤亡。

由于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德国对于苏德战争过于乐观,因此,他们对于从秋季就开始了严酷气候,毫无思想准备。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环境中,大量的德军士兵被冻伤冻死,德军的各类武器装备,包括坦克、卡车、火炮等,也由于低温无法使用。冬天的严酷气候,成为苏联最好的帮手。

寒冷的苏德战场

第三,德国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工业实力。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之后,苏联很快批准了总动员国民经济计划,并将国内经济转入了战时轨道。可以说,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苏联就将全国的所有工业实力用于支援战争。而早在30年代,苏联就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不考虑高精尖方面,德国的工业规模其实是不如苏联的。

而后,虽然苏联大面积欧洲领土被德国占领,但是,在此之前,苏联人民委员会已经发布了把工业向东转移的命令。到1942年1月份时,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超过1523个大型工业企业向东迁移了数千公里。这其中,用于国防的工厂高达1360个。这些被迁移并迅速恢复生产的工业和企业,成为支撑苏联战争的最有力保障。

斯大林

第四,德国的损失也比远比他想象的更严重。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更何况,德国面对的,还是工业强国苏联。因此,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劲,但是在战争发动的前半年的时间内,德国军队依然损失了超过70万的军队。

而这个数字,占到了德国在苏联总兵力的23%之多。如此惨重的伤亡,德军其实已经达到了极限,虽然称不上强弩之末,但莫斯科战役之前的德国军队,已远不如战争发动之时的那般强大。

第五,德国极大的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抵抗决心。战争初期,在苏联损失数百万军队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从未想过放弃抵抗。尤其是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无论对斯大林有多少诟病,无论他做了多少人神共愤之事,有一点是公认的:斯大林的钢铁意志从来不容置疑。

二战元凶希特勒

因此,虽然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但是,斯大林快速调整政策,在坚决抵抗的同时,也提拔了一大批如朱可夫等优秀的将领,正是在斯大林、朱可夫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苏联挺过了最艰苦的战争初期,并最终在盟国的帮助之下反败为胜,覆灭了纳粹德国。


鸢飞九天2018



德国在进攻苏联最初的阶段,因为突然性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几乎把苏联的欧洲部分的80%占领,打死,俘虏苏军超过300万人,把苏联的工业超过50%的地域占领,人口的60%给与控制。但是仅仅这样,苏联还是能够反攻的原因有很多。

1)严寒的天气阻碍了德军的进攻,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苏联遭遇的第一场严寒,战后很多士兵回忆,当时德国武器不能适应苏联的严寒,甚至枪栓都拉不开,严重地妨碍了进攻。同时,严寒也严重影响了军人,军火的运输,很多人事后认为,德军到莫斯科城下已经是强弩之末,实际上,严寒使得德军军事调动受阻。很多应该出现在莫斯科城下的军队被阻挡在几百公里以外。

2)苏联情报工作的奇迹。在远东的佐戈尔情报小组提前知道了日军决定南下的情报,发往莫斯科,同时在柏林的秘密情报网也印证了这个情报,这样斯大林下决心把在远东的100万精锐以及朱可夫也调往西线,这样一支精锐之师,面对饥寒交迫的德军,胜利是毋庸置疑。

3)苏联的五年计划的成果。二战之前,苏联完成了新的五年计划,其中最主要的是把苏联重要的工业从欧洲部分帮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比利亚地区,这里既有工程师,又有很多戴罪立功的犯人,他们在这里生产各种武器,其中就有之后最著名的T-34坦克,这样的工业布局使得苏联在面对德军进攻时,可以保留很大一部分军事工业生产能力,成为反击的铁拳

4)德军的战略失误,苏联地域辽阔,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300-500的军队,但是面对苏联的辽阔土地还是力不从心,加上列宁格勒格勒的围困,斯大林围困,高加索战役等都要分散一大批兵力,真正使用到莫斯科方向只有一个集团军,并且还要当任防务,因此战斗力大大受到影响。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德军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莫斯科,吸引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或许这样的结果要比斯大林格勒,或者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好很多。

5)英美的支持,在苏联遭受德军进攻后,在英国的支持下,美国与英国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到莫斯科,其中有飞机,大炮,以及步枪,这样为苏联提供大量的援助。


二战的结果中成功也是斯大林,失败也是斯大林。莫斯科战役在必然中有很多偶然,但并不是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是有很大的机会,不过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


桥本看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中,战局最为激烈、实力对比最为强悍、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场是苏德战场。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1939年的时候就已经爆发,但是苏德战场开辟的序幕却是在1941年的时候才被缓缓揭开的。

在此前,苏联和德国狼狈为奸签订了友好协议,并一起瓜分了波兰。

或许是这短暂的友好协议签订让斯大林产生了懈怠心理,所以德国在欧洲战场中四处出击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加大对德国的军事防备。



而是继续加大了对自己军队内部的大清洗,淘汰了很多拥有着丰富军事经验、高超军事素养的高、中、低级军官。

正因此在德国1941年初次入侵苏联的时候,苏联才会在防备不足的情况下,遭遇了巨大的伤亡。

苏联在二战后期的翻盘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苏联的平民百姓加上军人一共死了2000多万人。

其中正规军800多万人,然后再加上其他的民兵,军队的死亡量可以达到1000多万人。

二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苏联是处于极端劣势中的。

不过这种极端的劣势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时间来临到了二战后期的时候,苏联这种只能缩起来承受挨打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他们开始对德国展开了反击,并在后来和美英联军合力,一路高歌杀入了德国境内。

并在二战结束后,独自占据了德国的东部地区。

而德国的西部地区分别被美国、英国、法国瓜分了起来。

苏联在后期被消灭了几百万军队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能对德国进行反攻,主要跟几个重要的原因有关,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下这几个原因。

苏联的地大物博是主要原因

首先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联的地大物博,虽然苏联的面积比不过拥有着无数海外殖民地的英国,但是要真正论到本土面积,当时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过苏联的。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他们仅打到了苏联位于东欧平原上的地区。

而苏联除了东欧平原上的地区之外,他们国内并没有遭受到战火蔓延的地区是非常广大的。

在那些地区里,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采集资源,然后通过当时苏联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把资源转换成武器,来支撑和德国之间的激烈战争。

虽然在二战爆发期间,苏联的武器先进程度比不过德国,但是他们拥有着比德国还要强大的工业、资源潜力,当数量堆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开始占据了优势。

苏联的人口基数庞大是主要原因

第二个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虽然苏联的人口基数比不过我们,但是当时他们的人口也达到了1.8、9亿人口的庞大规模。

相比于德国当时只有大几千万的人口规模,苏联的人口基数拥有着很多先天优势。

而且在二战爆发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人口充足的优势,把大多数男性招纳进了军队中,并给大部分女性安排了各种后勤工作。


因此,在他们庞大人口基数的紧密配合下,他们才可以度过了那次难关。

斯大林在二战中的铁血态度是主要原因

第三个重要原因我觉得跟斯大林的铁血态度有关,在战争爆发过程中,斯大林对作战士兵们制定下了很严厉的惩罚规定。

在他的惩罚规定下,只允许士兵们不怕死的往前冲,不允许士兵们向敌人投降。

如果士兵们没有死在战场中,而是向敌人投降的话,那他们的家人就会遭受到株连惩罚,被发配到最寒冷的西伯利亚干苦力或者被关押起来,他们在被解救归来后,也将承受牢狱之灾或者性命之劫。

这种种的规定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苏联军队向德国人投降,但是也保障了大部分军队的作战态度。

而在斯大林的儿子被德国人俘虏之后,他也没有半分犹豫地贯彻了自己这种规定。


他先是派人把自己的儿媳给抓了起来,然后又派人把自己儿子的舅舅、舅妈给抓起来,处以了枪决。

至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认为儿子的舅舅、舅妈在小时候抚养过自己的儿子一段时间,自己的儿子之所以如此,跟他们的管教不力有关,所以死不足惜。

连对待自己的儿子都如此严厉,这就更加让所有军队知道了斯大林的态度,因此接下来只能更加卖力地投入到了战场中。

除了以上所述这些,我觉得美国、英国对德国的牵制以及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也起到了很多作用。

正是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才最终战胜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获得了欧洲战场的胜利。

所以说这就是德军在消灭几百万苏军的情况下,苏军还能翻盘的原因,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主要跟苏联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意志坚决、英美的同盟互助有关。


孤客生


这只能说苏联拥有着近乎“变态”的战争动员能力,德军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到7月1日,苏联便新征召了530万人,到7月10日已经完成了新增56个师的动员,这些师随即补充到现有的各个集团军。到8月1日,新动员的师已经增加到144个,其中包括8个坦克师。尽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战中苏军损失了46个师,但用兵力还是达到了401个师,实力相比于战前反而增加了。



此后动员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苏联共计新组建285个步兵师、12个重建的坦克师、88个骑兵师、174个步兵旅和93个坦克旅的庞大部队。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陆军,苏联红军在战争的前6个月里总计投入了483个步兵师、73个坦克师、31个摩托化师和101个骑兵师,共688个师。如果将两个旅折算成一个师的话,那么总计将达到821个师级规模的兵团。需要注意的是苏联新动员的师实力大致只有德国师的一半。


在战争的前六个月,也就是莫斯科战役接近尾声时,苏军已经损失了147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11个机械化师、10个骑兵师以及21个步兵旅和坦克旅,总计430万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苏军仍旧拥有592个师,800万人,比6月22日开战时的537万人还要多近300万人。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军在损失了几百万军队后仍旧能在1941年的冬季发起全面的反攻。


据可靠估计,苏联在战争的前8个月里共征召了超过1000万人,其中300万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线。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总动员人数为2950万人(含多次入伍的情况)。苏联有效的动员工作不仅弥补了苏军在作战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使其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长,这也是为何苏军虽然遭到重大打击却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起反击的原因所在。


战略论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况最为惨烈的战场,双方投入的军队数量达到了千万级别。在苏德战争的期间,德军凭借着装甲兵团通过闪电战的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数百万的军队被德国成建制的消灭和俘虏。特别是在基辅战役,19万苏军被消灭,65万苏军成为俘虏,就连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也成为德国人俘虏。




但是就在初期那么不力的情况下,苏联还是顽强的挺住了,并在赢得莫斯科保卫战之后,逐渐开始扭转了局面,并开始反攻到了德国本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苏联之所以能扛过最艰难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苏联占有地利

苏联国土面积广大,拥有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让苏联在丢失大片国土之后仍然可以凭借剩余的国土进行反击。另外苏联冬季那寒冷的气候给予德军很大的打击,导致德军大批量冻死。


二、苏联应有人口优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人口的数量达到了1.6亿以上,是当时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第一是中国,4.5亿;第二是英属印度,3.7亿)。而当时的德国,人口只有苏联的一半不到,也就7000多万。因此当双方都动员1000万级别的军队时,苏联的后劲优势明显大很多。

三、苏联的工业潜力

苏联是在建立之初,还属于一个半农业半工业的国家。但是在斯大林上台之后,集中力量发展工业,让苏联的工业水平不属于欧洲的老牌强国。而且,苏联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规定所有的工业都可以在战时完成转化,生产农具的要求在战争时期可以生产枪支弹药,生产拖拉机的要求在战时最低可以生产坦克,规模较大的需要能够生产飞机。


因此,在苏德战争期间,即便是苏联的主要工业基地被摧毁,仍旧爆发出了巨大战争潜力,无数的军功产品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在二战期间,苏联前后生产了10万量的T34坦克,达到了人类坦克数量的极限。而德国的战争潜力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已经彻底发掘,后劲不足。

四、德国两线作战

德国在进攻苏联的同时,在西线还和盟军作战,比如说在非洲战场和英国人打得难分难解。两线作战本是兵家大忌,分散了德国的战斗力。而苏联则是集中权力对抗德国,自然更加有优势。

五、英美的支持

苏联在面临着着德国巨大压力时,英美给予了苏联一定的援助。


小镇月明


不抛弃,不放弃,剑锋所指,一往无前!反攻是真的,但是到了莫斯科战役,已经消灭几百万苏军是假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与苏军的正面硬刚,伤亡惨重是历史公识。以俄罗斯方面近年来公布的详细数据表明,其军队累计阵亡人数为9164800人,战斗阵亡为677万余人。
而西方统计表明,当时的苏联军队战斗死亡人数大致为700万人,被俘520万,有将近360万在残酷的纳粹集中营死亡,军队总阵亡人数破千万之多!

可能有人说,苏联能够形成反攻的关键原因在于人口数量庞大!

这是个理由,但远不止于此!

战前形式:大清洗结束,苏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在分析为何苏联之所以还能有如此巨大反攻的力量之前,先看一下当时的战前形势。当时的苏联虽然已经成为了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但其实在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各种质量方面是全面低于当时的德国的。所以在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后勤资源等方面,德国处于优势。

当时的苏联正直刚刚从20世纪的大清洗运动之中恢复正常的关口,苏联内部其实是是元气大伤的。大批能征善战的苏军将领在大清洗期间被迫害致死。

当时苏军大清洗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三人,4名一级集团军将领中的三人,12名二级集团军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79名旅长中的221人,基本是全面性的自毁长城。

这就导致了在德国对苏联实行闪电战的时候,苏联军队突然面临无人可用的地步,节节败退。

在外部环境上当时的纳粹德国由于西线战事顺利进行,法国都已经灭亡了,只有英国三岛孤悬海外。而且当时苏联内部也不稳定,苏联所侵吞的土地上的人民在进行着一些反抗斗争感觉机不可失,使膨胀的希特勒认为可以腾出时间来搞一搞苏联,取名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为巴巴罗萨计划。

德军以300万优势兵力,通过闪电战战术从三个方向对苏联进行迅猛而深远的突袭,战争的头18天里,苏联就已然有30万苏军被德军俘虏,此时的德军已经占领了明斯克,随即在7月15日又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距离不到400公里。

所以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可能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就损失几百万的兵力,死亡人数至多也不过百万。

苏军回过神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等德军来到莫斯科兵临城下之际,苏联人才缓缓的醒悟过来,亡国已经危在旦夕。

此时的苏联政府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大规模的反抗战争。上下一心,全民抗战。进入10月2日后,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而11月7日是10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红场阅兵式,斯大林冒着德军的空袭火炮在红场进行阅兵,阅兵后的苏军便直接开赴前线,斯大林告诉他们,德军兵临城下,苏联已经退无可退,惟有拼死一战!

苏联军队的意志是极其顽强的,苏联人知晓这种艰难的局面之后,依靠有利自然条件,进行了极为艰难的浴血奋战,生生的将德军抵抗在莫斯科之外,德国付出了17万人伤亡的代价也没有拿下莫斯科,苏德战场开始逐步的僵持稳定下来,苏联缓缓站住脚步,有了更充足时间来准备与德国打持久战,德军的快速闪电战法失败了。

充足的后备兵源,盟国的援助和广袤的国土纵深

在开战之初苏联军队只不过有537万现役部队,但是纳粹德国的总兵力达到了850万用于巴巴罗萨计划的作战名为达到了305万陆军而苏联在西部战区只有268万陆战军。

但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很快就被苏联给抹平了,边在莫斯科战役之后的次年春天就立刻补充了很大一部分后备役兵力;苏联整个国家拥有高达4000余万的可服役后备兵源保障,这个人数已经对标纳粹德国的全国人口。

而在苏联的举国体制下,拥有着可以把一切资源全部投入到战争中来的能力。1941年苏联在战争中损失了70%的工业能力,之后他们就组建后撤疏散委员会,将2000多家工业企业转移到东部地区,很快这种强大的的生产能力就显现出来了。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英美等国相继表示愿意向苏联提供援助,而富兰克林总统甚至对苏联进行了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等全方面援助,对苏联恢复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在反法西斯同盟万众一心的情况下,德国很快就支撑不住了。此外盟国尤其是英国对德军的空军牵制力也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苏联具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相当广袤的国土纵深从东到西,横亘亚欧大陆。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苏联完全可以与德国进行持久战,只要以空间换时间,避其锋芒,苏联早晚可以进行反攻德军。

苏联全民皆兵的一个缩影:苏联女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德战争中有15万女兵获得各种荣誉勋章,而他们都是参加过前线抗战的。数千名飞行员,女讯飞行员获得战斗勋章,其中29人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在莫斯科战役中有将近37万女工在城市的要冲上修筑各种防御工事。

苏军中有一位著名的基辅大学历史系女毕业生叫柳德米拉,是一位枪法超神的逆天女狙击手,她在战争中共狙击了309名德军,关键的是里面还有36名德军狙击手。而在具有绅士情怀的德国人的心中,女人是只应该待在家里负责教育后代绅士和名媛的!


历史好奇怪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在战争初期发动的闪电战确实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苏联,在战争初期苏联的高层认为德国不会进攻苏联,在波兰的边境苏联也没有派重兵防御,希特勒就是利用这个条件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投入的作战部队有550万人。苏德战争又被称作卫国战争,德国出动了地面部队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
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德军前期,深入苏联,向苏联发起进攻。过于漫长的补给线,使得德军的补给已经存在相应的非常重大的问题。而且,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进入了漫长的冬天,对于德军的进攻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苏联,当时全国有约1亿5000万人口。整个二战期间,苏联一共动员了大约3000万人员。二次大战爆发以前,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拥有相应的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虽然开战之初,苏联军队损失惨重,但苏联的人口以及重工业的转移争取了时间。苏联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也有相应的重工业基地,可以为苏联的部队提供武器装备。枪支弹药,火炮,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并不缺乏。这使得苏联新组建的部队并不缺乏武器,战斗力相当可观。
希特勒想像不到苏联是多么广袤。法国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而苏联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为法国的32倍!这就导致德军虽然一路高歌猛进,最终闪电战演变成了持久战。苏联部队由战争初期的不适应慢慢的适应了德国人打法,直到莫斯科战役德国人迎来了可怕的冬季。我们知道俄国的冬天非常的寒冷,当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就因为碰上了可怕的冬季导致战败,现在德国也面临着同样的现实,由于战线拉的太长,补给后勤保障出现了问题,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加之苏联实行的焦土政策,使的德国人的闪电战起不到效果,最为可笑的是希特勒居然没有为部队准备过冬的棉衣导致德国士兵大面积冻伤,部队作战力直线下降。
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指挥100个师向德军发起反击,在优势火炮的支援下,斗志昂扬的苏军士兵摧毁德军阵地,截止到12月25日,苏军共歼灭30万德军,摧毁坦克1000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到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卫战结束,苏军共歼灭德军50万,摧毁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向前推进将近300多公里,莫斯科战役以苏军取得全面胜利告终。


蓝色天空194475094


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已经取得另外两大战役的辉煌战果,基辅战役生俘苏军65万,明斯克战役32万苏军做了俘虏,因此德军有理由更为坚信自己能够所向披靡,拿下莫斯科指日可待。

但是德国人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作战条件,作战环境和气候。正是这使得德军的闪电战发挥到极致,基辅战役时间是1941年7月至9月,明斯克战役1941年6月

到7月,这两场大规模战役正值俄国夏季,加之苏军仓促应战准备不足,尤其是乌克兰辽阔平原非常适合装甲集群作战,其良好的机动性能够迅速穿插合围苏军。其畅快淋漓的效果远甚横扫西欧。可以说,人类战争史上这一罕见的战争奇观,德军不得意都难。

然而,莫斯科就不一样了,挺进莫斯科时遭遇层层阻击,不要小觑苏联这最简单的招数,它正是德军厄运的起始。苏军虽然没能阻挡德军的继续挺进,但多少已经挫其锋芒,使德军失去闪击的速度力度。

从全局战略上,德军统帅部低估了已是欧洲头号工业强国苏联的战争潜力,更没有料到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恐怖的国防动员能力。一旦形成拉锯之势,至少在战略纵深和综合资源上德国撑不过苏联。

就具体战役而言,对德军最为致命的是,它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

莫斯科战役1941年10月开始,已经是俄国的秋天,秋雨绵绵道路泥泞。德军虽然突破了维亚济马苏军防线,但进攻态势已经不是闪击,战线和补给线拉长,使德军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锋芒不再。

到了11月,积雪达1米厚,苏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由于自信战事很快结束,冬装都没有准备,坦克和其它车辆因为冻凝成为摆设。

而得到中亚和远东援军的苏军则士气高涨。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冷,他们对枪炮使用了保暖套防冻润滑油;苏军有足够的冬装、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1941年11月29日,德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

12月苏军发起总攻,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别廖夫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被俘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莫斯科保卫战是一场惨胜。它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这场战役并没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况且在维亚济马一役中有58万被俘),只是击溃强敌驱赶之远离苏联的政治中心。莫斯科战役首次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提升了苏联军民的士气,更为重要的是,苏联赢得了西方盟国的敬重,得到了以英美等同盟国的陆续援助,西方盟国的优质物质也极大改善了苏军的武备。苏军在与德军的交手中,为后续的战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