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是真的嗎?

驢族自駕遊教官


真的,無論是支付寶、京東、攜程,還是後興起的小藍杯,都存在殺熟行為。



平臺通過海量用戶數據對你進行用戶畫像,通過你的日常行為數據判斷你的消費習慣、消費意願,面對同一件產品,不同的用戶可能會看到不同的價格。

知道了大數據殺熟,那如何避免呢?

1.各平臺比價,選擇較低的平臺購買。每次都選用同一平臺,被殺熟是肯定的,因為系統判定你無論什麼價格都會購買!

2.東西多加購物車,不要輕易購買。

3.無優惠劵不下單,讓系統判定你為價格敏感用戶,這樣你可能得到優惠券的折扣會比較大。。


燈塔中的阿木


那是一定的,本人真實遇到過。今年3.15為什麼沒有去哪兒?

由於沒有趕上沒有趕上14:40飛往上海的ky8281。情急之下立馬掏出手機預訂下一趟3U8201,刷了好幾遍金額都是1290元,想著可能是票少的原因價格會高也就預定了。可是當我預定完出完票之後用另外一個手機、別的賬號,一刷新票價居然只要780元!此前打過去哪兒的官方客服電話申請沒有趕上的ky8281退款,那時能夠順利打通。但再次打電話想詢問為何票價差異那麼的時候,卻再也打不通。語音提示:您好你撥打的電話暫時無法接通。無奈寫下人生中的第一篇頭條想問去哪兒個問題。1、你們的定價邏輯是當乘客沒有乘坐原先預定的航班時,同一賬號再次預訂同一目的地航班你們就漲價嗎?2、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10分鐘之內,不同賬號你們的價格差異會如此之大?3、根據市場法則資源越緊缺票價會越貴,但為什麼在提示只剩4張票的時候,反而還比之前的價格便宜呢?






羽晟mork


是真的,很多網友都有這種經歷,我也遇到過,之前出去玩定酒店,用一個app查詢房價一天430多,我連續好幾天都盯著,價格沒變過。入住之後想再續訂一晚,變成490了,換朋友的手機一查,還是430多。

10月7號作家王小山發的微博也稱在飛豬上買機票遇到“殺熟”的經歷,他表示從利馬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票,同一航班,別家賣2500元,飛豬卻賣給他3211元。此事一出迅速被頂到了微博熱搜,評論也紛紛說自己遇到過這種事情,可見大數據殺熟在各個軟件是多麼常見的現象。


鎂客網


是真的,這在美團上很常見,不管是自己還是身邊的朋友都曾遇到過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這是一個朋友之前去玩的時候,同樣的一個酒店,一個房型,他定是14542,他朋友定就是4606,當時他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去哪網怎麼這麼看得起我?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我自己也經歷過。


有一次一個朋友過來玩,定了一間漢庭,當時是週六的晚上九點,定了一間208元。


後來過了幾天再看,就是正常時間看,發現那個房型的價格是136元。


想來之前定的時候就覺得奇怪,怎麼會那麼貴。


但因為著急,就沒有再找。


現在想來應該是被大數據殺熟了。


坑不坑?當然坑!


醉評論


這麼說吧,你應該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你在網站上或者在手機APP裡面搜索了某一樣東西之後,連著好幾天你都會看到鋪天蓋地的相關商品的廣告。

比如說你在淘寶裡面搜索手機,可能接下來幾天你都會在網站首頁看到各種關於手機的推薦、排名,還有手機貼膜、手機殼、充電寶的推薦。

我現在打開渦自己的淘寶就可以看到一樣的內容。因為我之前搜索了跟單反相機有關的信息,也買過相關產品,同時還搜索過高達模型、減肥代餐等信息,所以現在我打開淘寶,就會看到鋪天蓋地的相關信息,有相機閃光燈、攝影配件、濾鏡、減肥茶、模型,等等,讓我忍不住想要點進去。總之,很多人都會跟我有一樣的感覺,那就是這些購物網站知道自己要買什麼,一進去就停不下來、不由自主地想要消費。

所以說,所謂的大數據,就是這些APP會收集那些跟你有關的數據,比如說你所在的地點,曾經搜索過的內容,曾經買過的東西,曾經說過的話,等等,最後根據這些數據分析出來你最需要什麼。

良心一點兒的APP,可能就是單純做廣告推送,原來的價格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或者加價之後打一個折扣、恢復到原價,讓你覺得自己佔到了便宜。

而坑人的APP就沒有這麼老實了,它知道你需要什麼,甚至於急需要什麼,所以可能會偷偷加價。反正它知道你著急要買,當然能多賺一點就多賺一點了。

所以說,有沒有用大數據殺熟的行為?我暫時還沒有碰到過,但是從理論上講,現在的大數據技術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商家會不會做,全看自己的良心和對社會不良影響的顧忌。

因此,我還是建議想要買東西的人,多去網上看看其他APP裡面相同商品的價格,比如說京東自營、亞馬遜自營、淘寶天貓旗艦店,等等,這些地方貨源比較正規,按理來說價格是差不多的,最多會根據不同APP的優惠活動而略有不同。所以,多比較一下,反正也沒有什麼壞處。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馬虎,讓那些偷奸耍滑的人佔了便宜。


SilentTurbine


這個問題是真的,商家真的會使用大數據殺熟。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經常去一個不是像小區小賣部那樣能混熟的大商城買購物,一來二去,你經常買大衣的那個老闆娘盯上你了。冬天,你消費了一千買了個軍大衣,夏天你花500買了個迷彩服,秋天你又去購了一雙軍用皮鞋。OK,記住你來,這人可能當過兵,喜歡與軍人相關的衣物,還不怎麼講價。

時間來到第二年冬天,你又去了那個店裡,你一進去老闆娘可能就會給你推薦軍大衣了,而且由於貨幣升值,價格還便宜了100,但是你問價格的時候他可能還會說,一千二,今年漲價了。

放到互聯網商業上就是,平臺通過你經常購物的數據計算你的消費水平、消費習慣,稍微給你把價格調高一點,或者把你常購的但是性價比不高的庫存貨推薦給你。


鉛筆道


百分百是真的,幾乎所有的網絡消費平臺都是這這樣,關於旅遊出行的最為嚴重,所有賣機票的平臺,只要你輸入目的找票後,第一次看不買,下次再打開就會升價,看一次升一次,如果你經常在該平臺買票,那麼你一開始看到的價格就會比別人貴。這是真的,親身體驗很多次。

淘寶殺熟的手段比較隱蔽,比如你一段時間比較通過各種方法去關注一類商品,那麼你在淘寶搜該商品的時候它就會給你顯示該類目的“比較優質”直通車商品,而那些廉價的,不推廣的東西你翻幾百頁都可能看不見,因為翻來翻去都是哪幾個幾十個商家的商品。

這方面的話京東比較好,因為京東是商品殺,無論誰看都一樣,都是比較貴,誰都一樣殺。反正誰的一樣,就沒必要殺熟了。


勞力人士



<strong>

在大數據之下,人們的行為可謂是毫無隱私可言。

比如,你網購過某樣東西,互聯網就會預測你的喜好,然後無處不在給你彈窗一些相關的東西,這就是大數據的一個簡單映射。

<strong>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推進,互聯網出現了一種“殺熟”現象。

何為“殺熟”呢?“殺熟”就是互聯網公司根據用戶的個人大數據(消費記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等)分析,針對不同的用戶有著不同服務策略的套路。

簡單來說,同樣的東西,如果你是條“大魚”就會被狠狠宰一筆,假如你是小蝦小蟹那就正常標準。


就拿機票這個事來說吧!

假如你是個經常坐飛機的人,有著慣用訂票的賬號。同一天同一班同一檔次的機票,你看到的價格和別人看到的價格是不同的,因為大數據透露了你是條“大魚”的事實,所以對你有了“特別關照”(價格比別人高)。

不但是機票,凡是你能夠在網絡上有交易行為的東西,都有可能會被“殺熟”。

<strong>

那麼,如何避免被“殺熟”呢?

核心要點就是不能讓“大數據”看透你,這樣一來互聯網公司就不敢輕易對你下手。下面幾點可以讓你大大避免被“殺熟”:

1、多建賬戶

假如你有兩個賬戶,你可以對比價格。這樣一來,既給大數據增加了不確定性,也讓自己對互聯網信息有一個對比認知。

2、查看內容先不登錄

大數據上會有一些漏洞,就是你在支付之前不登錄自己的賬戶,它也就沒辦法識別身份去判定要不要“針對”你。

3、刻意搗亂

什麼是可以搗亂呢?比如你每次從家裡到公司都是打車,那麼你每次的起點或者終點不要經常選擇重疊的地點名稱,這樣會增加數據處理的難度,也會對數據的預判有一個干擾的作用。

這樣一來,大數據就不會那麼輕易捕抓到你的行為習慣,沒辦法確定對你使用“針對策略”。


關於大數據“殺熟”你瞭解了嗎?

<strong>

趕緊告訴一下身邊的朋友,讓他們也別成為了被“殺熟”對象。


賽博特Saipote


大數據殺熟是個通俗的說法,確切的說大數據局挖掘分析後,形成精準數據,從而實行了精準的商業營銷。具體表現為:

1、通過大數據分析,你會發現最後數據比你還了解你自己,這是所謂殺熟的基礎。

2、大數據時代,數據互聯互通以後,個人其實是沒有任何隱私,他能根據你實際情況量身定製,所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是殺熟的直觀感受。

3、為了避免被殺熟,大數據時代還是少暴露自己個人信息。不然你就有可能是下一個被殺熟研究的對象。


杯中酒留給誰


大數據“殺熟” 你中招了嗎?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4566279627620733349,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ae200024002f0c3dba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