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学校要求孩子从一年级开始背诵《诗经》、《道德经》有用吗?

v天祥v


开卷有益,人生早期的背诵绝对有益,前提是选择经典的内容。

提问中涉及的《诗经》《道德经》,还有《论语》《孟子》,唐宋诗词和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等等,可以选择背诵的内容很多,有选择地引导孩子积累背诵,对孩子一生成长大有裨益。

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循序渐进的安排背诵内容。背诵对孩子来讲很容易,累不着孩子。一年级可选择的《诗经》不多,其实死记硬背也不是问题。《道德经》比如“天长地久”篇;比如“上善若水”篇,当然要把握好“能”(nài)字;比如“以道佐人主者”篇,当然要处理好“还”(xuán)字和几个“果”的真实意义;比如“知人者智”篇等等,一年级孩子也能背诵。《论语》和《孟子》可可供选择背诵的多一些。

背诵是一种强化记忆,还可以开拓智力。在理解基础上联想记忆背诵效果出奇的好。

要避免黑瞎子掰玉米式的背诵,就要经常巩固复习。一般说今天背诵的内容明后天得复习,然后一个星期复习,然后再过半个月复习,然后一个月、三个月复习巩固。

背诵要与默写结合,默写成本子,既是成果,也是复习的参照。一天背诵一章、几句,日积月累,一年就是365段,再回头看孩子智力和知识占有量,变化大了。量增必然会促进提质。

我小时候可没有接受这么好的熏陶。但那时背诵的毛主席语录、老三篇至今不忘。

一年级孩子对背诵的内容理解还不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背诵过的内容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随时都会信手拈来,派上用场,比如高考作文,比得就是知识占有量。背诵的东西融进了骨子就成为自己的财富,不能小看它。


陈广逵


这种做法叫“囫囵吞枣”,枣好吃,但孩子还不能咀嚼,也不知啥滋味。


学校这一做法是不科学的,没有根据孩子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来安排学习内容。孩子只能靠机械背诵,不能真正理解《诗经》和《道德经》的思想内涵,更谈不上理解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了。小学一年级,学习主要以识字为主,应该读些通俗易懂的诗歌和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阅读内容,不可好高骛远,让孩子硬啃艰深难懂的“国学经典”,不能打着“注重传统文化”的旗号搞形式主义。如若真要从“国学经典”中选材,也应选择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


《诗经》是古代先民流传的诗歌总集,时间跨越500多年,内容包括风、雅、颂,丰富而繁杂。《道德经》是老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两本著作虽是文化瑰宝,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没有一定的治学方法,是难以研究透彻的。所以拿给小学生读背,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即使到高中,课本虽有两本书的内容,也只是节选一少部分高中生能读懂和理解的。


我们常说教育要“因材施教”,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要拿这么高深的东西去折磨他们,否则除了博得个狠抓国学经典的噱头外,就只能让人白眼了!


教育问道


我是远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猛一看感觉很可怕,细一想吓出一身冷汗,古时候吧,我们的儿童都是从学这些开始的,所有的诗经都能背下来,四书,五经,六艺,都要学,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是学数学,科学,英语,真有点搞不懂,为啥要学英语,有多少语言天赋不行的孩子被活活的扼杀在了英语上,我就是曾经的其中一个。

诗经和乐府学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些句子很美,简直是汉语言艺术的瑰宝,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如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所以小时候学是必须的,必须这样学。

再比如论语,虽然里面有很多固化人的思维的东西,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小时候不求甚解没关系,慢慢就懂了,做什么事情不能立竿见影就不去做那就是急功近利。

因此科学要学,这些人文修养的东西也要学,因为我们要创造美,必须学会发现美,,要发现美必须欣赏美,懂得了欣赏,才能够更好的去发现有了发现,才能有创造美的意境!

我支持小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美!



远方的扶桑花


现代人的父母,已经不懂何谓‘文化’,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以至于社会大环境,从上至下,都在‘误人子弟’。于是日本和中国都在留下‘佛系’……!

这其中,谁是罪魁祸首?这之下,谁又成为了‘悲剧’~?

不懂教育应该如何去做,但你们总可以去研究研究古之圣贤、大才大能……等等之类,读书成长的经历总还是可以的吧?

读经典首要的条件,那就是‘背诵’~!所以,就应该从小就分段背诵。

佛家念经讲究‘有口无心’,其实,小孩子背诵经典,要的也就是这种‘状态’~!

小孩子不需要知道什么意思,只要产生一种类似于潜意识和条件反射的效果,那目的就达到了~!

大打个比方说:你随便念一句,小孩子就自然能背诵出后面一句。

这就是需要的背诵效果……!

只有这样,等小孩子慢慢成长,慢慢经历人生的各种滋味和切身体会,就会有可能记起和‘明白与理解’经典书籍中的某些段落和句子。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父母,虽然拿着什么大学高级文凭,可其实依然还是一个‘文盲’……?

继承不了古之圣贤的智慧,也只能去‘从洋媚外’了……


千万化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古装片里老有那种一个教书先生手拿戒尺让一群学生背书的镜头,如今我以为人父母,如果让我来选,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

也许有人会说背那些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那我建议那些人去看看道德经,诗经。即便已经成人,每次读这些古圣先贤的经典依然会给我许多的触动与感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都不懂文章什么意思,背它有什么用?从小就让孩子们去接触这些东西,潜移默化中其实已经给了他们欣赏的能力和做人做事的底线,在他们未来的生活里这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有这诸多好处,背背又何妨?


一面湖水979


在古代国学发达的时代,这些东西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并不能想读啥就读啥,哪本经典就看,尤其是老子和道德经这类书。

学校教一些国学当然是好事,但心不能急,慢慢来给孩子一个启蒙比较好,读道德经效果一定不好,这些书一直被认为都是比较难的书,能搞懂的老师本来就很少。

摘录一些名言警句给孩子背诵到是不错,如果这样学校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个人感觉这个可能性大一点吧,整本教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吧。


爱抽牡丹


教育不是一刀切,学习也不是死记硬背,你认为小学生能理解《道德经》吗?不能!只能用讲故事讲历吏的方法简介,让孩子们了解,培养兴趣学习,只能作课外读书普及,浑入学习是初中,高中,大学生人的事,这是个人喜好,能力,智力,兴趣的事,不能强求,因人而异,圣人之道需要有圣人之才智的人承传,只能因才施教,不是人人都可为的事,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智有高低也,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不知,莫能行也,知者与行者是两个层次的事,好比看者与做者,效果和认知是不一样的,只有行之实践才是真知,法于往古,验于来今,是先人之古训,


养生男人699


太早了。诗经和道德经要稍微晚一点学,中学差不多


飙叔讲故事


这不是有用的问题,孩子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没有上学呢,三,百,千,道德经,大学,中庸,笠翁对韵,全能背诵了。

对于喜欢读书的孩子,那是幸福的事情,小学,家长建议就行,孩子根据自己特点努力实践就好。

背诵经典,不仅仅有用,是太有用了,背诵下来,就可以前后贯通,对于理解非常有帮助。


道咸齋


传统文化于启蒙教育之中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让一年级学生学《诗经》、《道德经》等典籍是毫不懂教育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