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飛地, 如果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地理學名詞的話, 乍一聽是很有些“暈”的。但是細細想來, 這個詞語的字面其實很生動, 僅顧名思義, 也可以作出一番推斷:既是飛地, 不過“飛來之地”或是“飛去之地”, 其“飛”的形式足以說明這塊土地是遊離的, 而從何處飛來——它的母體在哪裡, 又飛至何處——它的現居位置, 正是它的兩大核心。右側4幅示意圖列舉了幾種較為普遍的飛地形式, 前兩幅都是在陸地的環境下, 後兩幅是有水域的情況。

按照《牛津地理學詞典》的定義, 圖 (1) 中A地是B國的內飛地, 同時也是C國的外飛地, 而在圖 (2) 中, A地是C國的外飛地, 卻由於是夾在兩個以上國家的邊境之間, 因此不是B和D任何一國的內飛地。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從明清之交, 到解放初的三百多年間, 在 (四川) 峨眉縣普興鄉境內, 曾有一個地名叫何溝 (亦叫梅溝) 的小山村, 只有十幾戶人家, 卻直屬嘉定府管轄, 毗連的夾江、峨眉、洪雅、樂山四縣, 無權過問, 是一個“世外桃源”, 當地人稱它是“飛地”……梅溝成為一個四不管的角落。在民國三十年 (1941年) , 成立悅連鄉, 首任鄉長張定華也不管這個小山村。1956年, 悅連鄉劃歸峨眉 (縣) 管轄, 這個小山村才徹底結束了“四不管”的境遇。目前, 這個小山村內住著姓胡、姓譙、姓徐的三姓人家, 只有十多戶人, 他們可能是當年那些“特殊身份”的外來戶的後人。 (《峨眉文史》第16輯)

梅溝這個被當地人稱為“飛地”的小山村, 恰恰也就是人文地理學上所說的“飛地”。什麼是飛地?《地理學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年) 解釋說:

(1) 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 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 (2) 屬於某人所有, 但與其成片的土地相分離而坐落於他人土地界線以內的零星土地; (3) 某國的一塊土地, 在另一國國土之中者; (4) 土地的實際坐落, 同土地證書上所載坐落不一致的土地。地理學上的飛地, 常指因歷史原因, 資源分佈與開發, 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疏散等需要, 在行政區以外, 但屬行政區管轄並與之有經濟等方面密切聯繫的土地, 如屬於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地的農場、工廠、礦山等。

這是就飛地類型作出的歸納和區分。《牛津地理學詞典》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則根據地區與國家間的相對關係區分出內飛地 (enclave) 與外飛地 (exclave) 兩種類型:內飛地是指“某國家國境之內有塊地區的主權屬於別的國家, 則該地區是這國家的內飛地, 也同時是握有主權國家的外飛地”;外飛地則是指“某國家擁有一塊與本國分離開來的領土, 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包圍, 則該領土稱為某國的外飛地”。內飛地與外飛地雖然是相對的名詞, 但卻不見得是可以互換的關係。如果與母國分離的孤立飛地是夾在兩個以上國家的邊境之間, 那麼它雖然是個外飛地, 但卻不是任何國家的內飛地。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五花八門的飛地

翻檢各種版本的百科全書, 可以發現, “飛地”大致有狹義與廣義兩種。

狹義的飛地是特指一國位於其他國家境內, 或被其他國家領土所隔開而不與本國主體相毗鄰的一部分領土。這個意義上的飛地主要是在國際與國家領土結構層面上而言的。最為著名的“飛地”當是冷戰時期的西柏林, 在德國統一之前, 西柏林的領土主權屬於西德, 卻嵌入在東德的疆域之內。德國的布辛根 (Büsingen) , 屬於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邦, 但實際上位於瑞士北部的夏夫豪森州 (Schaffhausen) 境內, 屬於瑞士關稅同盟的一部分。同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 存在許多飛地:在亞美尼亞的東北部, 有兩個村落的主權是屬於阿塞拜疆;而南部在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 (該共和國本身是阿塞拜疆的一個飛地) 北邊的亞美尼亞境內, 也有一個主權屬於阿塞拜疆的飛地村落。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 位於波羅的海東岸, 距俄聯邦本土有600多公里, 這塊飛地, 面積雖只有1.51萬平方公里, 但一直是敏感的軍事前沿地帶。還有一種不太典型的飛地, 雖然其陸上的邊境皆被另一個國家包圍, 但瀕臨海邊, 可以通過海路與本國聯繫。英國的要塞城市直布羅陀 (Gibraltar) , 位於西班牙南部的海岬上;東帝汶的一個省份歐庫西-安貝諾 (Oecussi-Ambeno) , 位於印尼的西帝汶島境內, 瀕臨太平洋, 都是這類飛地。

廣義的飛地則除了上述國際間的飛地外, 還包括國內飛地, 如省際飛地、市際飛地、縣域間的飛地, 以民族、文化等要素劃分而出現的飛地, 因經濟資源分佈和分配等因素造成的礦區、農場、林區等飛地。按照飛地的成因、結構, 我們可以將國內飛地分成三種類型:

(1) 歷史飛地。國外如奧地利的東提洛爾 (East Tyrol) 與北提洛爾 (North Tyrol) 同屬於提洛爾邦 (Tyrol) , 但中間卻被另外一個邦即薩爾斯堡邦相隔。在我國, 河北省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隸屬於廊坊市, 但與廊坊市之間卻隔著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轄區, 成為河北省嵌入京、津二市之間的一塊飛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所轄的地湖鄉, 位於湘西南的會同縣境內, 該鄉靠近黔湘省界, 但卻不與天柱縣直接相連, 形成了一塊奇妙的小飛地。這些飛地都是在歷史上因為某些特殊的政治、行政或人口、文化背景而形成的。

曾經的西柏林飛地

二戰末期, 蘇聯紅軍和美英軍隊從東西兩線攻入德國首都柏林, 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實施分區佔領。1949年, 蘇佔區 (含東柏林)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而美英法也將佔領區 (含西柏林) 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柏林處於東德的包圍之中, 這塊飛地成為冷戰的最前哨, 以至於1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間築起了“柏林牆”。如今柏林牆雖然消失了, 但人們心頭的痛苦回憶還難以抹去。

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州在波羅的海東岸立陶宛與波蘭之間, 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 是普京夫人柳德米拉的故鄉。它原本與前蘇聯本土相連,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瓦解, 原本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拉脫維亞與白俄羅斯紛紛獨立, 使得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之間失去了實體的領土相連, 而變成今日的飛地。由於俄羅斯公民出入該州必須借道他國, 因此, 在2004年5月波蘭和立陶宛加入歐盟後, 俄羅斯人在自己國家“轉悠”也必須要辦相關簽證。對此, 普京曾特別督促歐盟研究如何確保俄公民與貨物在加里寧格勒和俄本土之間的通行自由。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 下載原圖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該州首府加里寧格勒市是俄重要海軍基地, 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不僅是俄羅斯通往歐盟的窗口, 也是與北約對抗的政治最前沿, 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緣政治和軍事戰略意義, 俄媒體曾形象地將加里寧格勒稱為“俄羅斯鍥入北約的一顆釘子”。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一個行人經過加里寧格勒教堂。隨著歐盟的擴張, 加里寧格勒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 這塊距俄羅斯本土有600公里之遙的“飛地”具有重大的地緣政治和軍事戰略意義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飛地境內, 6621米的唐古拉山最高峰各拉丹冬雪山, 孕育了萬里長江正源沱沱河圖/稅曉潔

(2) 民族飛地。民族飛地是指在一塊某個民族佔主要成份的地區中的某一小塊土地上, 聚居的卻是另一個民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境內少數民族的分佈在總體上呈現出“大分散, 小聚居”的特點, 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往往會形成“民族飛地”。如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位於青海湖以西, 北部鄰接甘肅省, 西部鄰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它的飛地在青海的西南角, 與西藏自治區相連, 與海西州之間隔著玉樹藏族自治州。在雲南省, 這種情況更為普遍。

邯鄲市區的飛地峰峰礦區

峰峰礦區始建於1950年, 1952年歸河北省直屬領導, 1954年改為省轄峰峰市, 1956年與邯鄲市合併, 後改為峰峰礦區至今, 是邯鄲市不在主城區內的市轄區。該區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帶,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峰峰礦區在中國古代的發展史中, 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 也具有重要的經濟地位, 宋代這裡已形成以民窯為主流的“磁州窯系”, 其成就不在汝、官、哥、定、鈞等著名官窯之下。明代, 彭城“磁州窯”經歷了多年的繁榮和發展, 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陶瓷產區, 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譽。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邯鄲市區的飛地 下載原圖

今天的邯鄲市轄區有叢臺、復興、邯山和峰峰礦區4個區, 而峰峰礦區這塊飛地比邯鄲的主城區面積還要大。當然, 從地圖上我們還可以看到, 位於邯鄲市主城區南15公里的邯鄲市馬頭鎮, 周圍為磁縣所環抱, 也是邯鄲市區的一塊飛地。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湖以西, 北接甘肅, 西鄰新疆, 其飛地位於青海省西南隅, 鄰接西藏自治區, 北為可可西里山, 南為唐古拉山

中國古代的“插花地”

中國早期的飛地多出自政治原因。在古代的分封制下, 無論是國王分封諸侯國, 還是諸侯分封采邑 (中國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 即封地) , 都屬於隨事更置, 在地域上比較隨意, 不一定講究畛連疆接。尤其是采邑, 因地域較小, 往往用作賞賜, 一家可得多處, 所以到戰國時期, 采邑領地就已插花交錯, 而諸侯國之間的軍事征戰、土地互換, 使得疆域更加難以完全釐清, 飛地行政區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了。

(3) 經濟飛地。由於資源分佈與開發、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疏散等需要, 通過行政手段, 將一些特殊地區劃歸與本地區並不相連的另一行政區, 從而形成了一種經濟型飛地, 比如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地的農場、工廠、礦山等。河北張家口市所屬的花園區, 1955年由宣化市下花園礦區併入張家口市並改名, 其位置並不與市區直接相連, 而是隔著宣化縣;石家莊市的井陘礦區, 位於井陘縣內, 與石家莊市之間隔著鹿泉市;邯鄲市的峰峰礦區, 位於其西南磁縣境內;承德市的鷹手營子礦區, 位於南部的興隆縣內。這些都是因礦山礦區的轄屬而產生的飛地。此外, 還有因農墾區、工農區等發展而來的飛地。如河北唐山市的唐海縣, 1982年由原柏各莊農墾區改設而來, 目前仍有一小塊地被灤南縣隔著, 成為飛地;四川樂山市的市轄區金口河區, 距市中心遠達75公里左右, 中間隔著峨邊彝族自治縣, 這塊飛地是1985年由金口河工農區改設市轄區而形成的。

邊緣的地域, 多樣的文化

飛地的形成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國際間的飛地是長期以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長期演化的結果, 每一塊飛地的形成都有著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我國而言, 大量飛地的存在及其形成過程也都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部分飛地是統治者從地方控制的角度出發而刻意設置的。我們知道, 中國傳統社會行政區劃依憑的基本原則主要是所謂“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山川形便”是依據山川、河道、湖泊等自然地貌劃分政區, 而“犬牙交錯”則是統治者從政治軍事等因素考慮而作出的政區佈局, 後者極易導致飛地的產生。同時, 在中國古代, 劃分政區的主要依據是戶口與賦稅, 從而往往造成戶籍與其實際居住地和耕作田地的分離, 這也是造成飛地的原因之一。

那麼, “飛地”作為歷史與現實存在的領土或轄區形態, 究竟具有哪些特徵和意義?

首先, 國際層面上的飛地, 使擁有飛地領土的國家, 在領土形態上表現得較為鬆散, 內部聯繫和交往不方便, 國家對於全部領土特別是“飛地”領土的控制與管理較為困難, 成本較高。更為重要的是, 一些距離本國主體部分距離較遠、又有特殊歷史與民族背景的飛地, 很可能會產生強大的離心力, 並謀求脫離母國, 東巴基斯坦最終脫離西巴基斯坦, 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 就是典型的例證。

其次, 國家疆域內部不同層級的行政區因各種原因而形成的飛地, 雖然各有其形成的背景與根據, 但就政治控制與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 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控制難度與管理成本。事實上, 不少較小的“飛地”因此而成為“三不管”地界, 成為政府控制力相對薄弱的地區, 並可能逐步滋生出諸種異端信仰或宗教, 孕育成社會動亂的策源地。在清代, 魯西南冠縣有十八個村莊並不與冠縣相連, 而是孤懸於直隸 (今河北省) 境域, 插在威縣東境, 與威縣、清河毗鄰, 離冠縣縣城

孟加拉國的成立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原為同一個國家, 隨著英國的入侵和佔領全境, 於1859年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1947年6月, 為解決存在多年的宗教衝突, 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公佈了印巴分治方案, 根據方案, 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 中間為印度所隔, 兩地相距2000公里, 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然而, 東、西巴基斯坦兩地居民的語言、文化、民族不盡相同, 它們共同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地理上的相互隔絕, 文化上的巨大差異, 飛地因素產生的強大離心力, 終於導致東巴基斯坦在1972年1月脫離母國, 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一百四十里。它逾越館陶、臨清而飛入直隸境內, 這就是後來成為“義和團”運動策源地的“冠縣十八村”。因此, 在很多情況下, 飛地實際上處於“邊緣”地區, 具有邊緣地帶的某些特徵:政府控制力相對薄弱, 行政管理鬆弛且成本較高;社會經濟相對落後, 文化多樣性色彩比較濃郁。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1947年印巴分治形勢圖 下載原圖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直到今天, 我國的很多飛地 (包括部分經濟飛地) 仍然處於地理、經濟與社會、文化意義上的“邊緣”, 如何強化對這些飛地的政治控制與有效管理、促使飛地的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建構飛地的地域文化, 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交戰場面 下載原圖

“飛地”,五花八門的歷史!

冠縣飛地:義和團原稱義和拳, 是長期流行於山東、直隸等地的民間秘密結社, 甲午戰爭後, 隨著反洋教鬥爭不斷髮展, 逐漸形成了幾支中堅力量, 其中就有以冠縣梨園屯為中心, 旁及臨清、武城、邱縣及直隸威縣、曲周、南宮等地的一支隊伍, 於1898年10月在冠縣起義, 豎起“助清滅洋”大旗, 首揭義和團反帝鬥爭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