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磨盘桥典故

三原磨盘桥典故

三原磨盘桥典故

三原磨盘桥典故

在三原县城北清峪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曰:龙桥。

提起龙桥,我们不得不说一说明工部尚书温纯。温纯,三原人,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受到百姓一致拥护。曾在一次回乡时,发现家乡木桥冲毁,百姓涉水艰难,于是与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一座石拱桥(也就是今天的龙桥)。历时12年,龙桥建成,从此,这座龙桥便成了三原南北两岸的一个交通要道。

龙桥整体以青石建造,两侧的石栏上雕刻着许多典故传说。在现在看来,龙桥的桥面并不算宽,但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这座龙桥不仅起着交通的作用,同时还是一个小小的集市。那时的桥面两侧建有两排房屋,青堂瓦舍,精巧典雅,铺门口都挂着招牌,胭脂、水粉、针线、木梳、吃食、杂货、铜器、铁具,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各色行人接踵摩肩,仿佛一幅三原的《清明上河图》。

龙桥建成已有400多年,在这400年里,这座古桥,见证了这个城市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盛世时,桥上熙熙攘攘、车鸣马嘶;灾荒时,桥上冷冷清清、秋风扫叶。咆哮的洪水曾在桥面奔腾而过;猛裂的地震也曾让这里地动山摇。但是这座龙桥,却依旧顽强地耸立在清峪河上,仿佛一位宁静的老者,淡然地看着这世间的一切,不悲不喜,不惧不怒。

三原的龙桥不仅是人们出行的一条道路,更是承载着人们许多美好的情愫。这里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原桥,泾阳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可见这龙桥早已成了三原的代表和人们心中的骄傲。直到1988年,三原县政府在古龙桥的上方修建了斜拉式吊平桥之后,古龙桥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说现在的古龙桥,已经失去了交通功能,但是在三原人心目中,仍然是这座城市里最珍贵的一份记忆。

关于这座,有个传说典故。

有年西北大旱,三原县河里的水少了。几个在河里游泳的小孩发现了捆着磨子的尸骨,立即回去告知了父母。大人下去一看,确是一个磨盘拴着两个人,铁丝虽锈,但仍未断,显然是谋杀,于是就报了官。

当时的三原县令也是一个很有才干、很体贴民心的官,听到报案后,即到现场侦查。侦查结果与百姓所说的无异,随即将磨盘与尸体打捞上来带回县衙,尸体掩埋了,磨盘留下了。过去为官,是民不告,官不究。但此案在当时轰动县城,影响很大,不究也不行了。

如何破此案,县令伤透了脑筋,此案简直无从下手:过了好几年,尸体已面目皆非,从尸体上得不到任何信息;尸体位于河中心,必然是用船沉下去的,但来往行船很多,查船无从下手;磨虽见实物,是唯一的突破口,但磨有可能是三原县城附近的,也有可能是从更远的地方由船带过来的,到哪里能找到那个下磨呢!如果大张旗鼓地去查那个下磨,作案者极有可能把那个下磨深深地埋入地下,那此案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县令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别人难以想到的良策。

某日,在三原县内各乡各村、大街小巷出现县衙布告,大意说:“三原县为解决县城南北交通不便问题,准备在县城修漫水石桥,又为使该桥具有特色,千古留芳,选用废旧磨盘为建桥石材。上磨有孔,行走不便,只选下磨,凡家中有废旧石磨送县衙者有赏,每磨XX文。特此告之”。此告一出,群民大悦,有旧磨者纷纷送磨到县衙,人抬的、车推的都有。数日,在县衙院内,磨盘已堆积如山。

县令令手下,凡送磨盘者,登记其姓名与住址,量磨盘尺寸入账。如果尺寸与那个上磨相同者,即秘拿入内房对纹齿。果然,有一天,有个姓孟的送来一个下磨与那个上磨大小相同,校对纹齿吻合。当差的即报县令,县令当即命令将其收监。

县令亲自审问这个姓孟的,问此磨的上磨在何处。孟氏说,这个磨原本不是他的,是原店铺姓王的老板留下的,此人已不知去向。尽管如此,有了这个线索,没有费多大的周折,就找到了在西安的王老板,将这起疑难案破了。

此案破了之后,为告慰乡亲,县令亲自监督修了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观——磨盘桥。

此桥是真的,此事从逻辑上看也是真的,至于何朝何代并不重要。

这个县令的高明之处实在叫人称绝!独到的智慧,破了独到的案,修了独到的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