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什么军衔的人才能叫大帅?

然145


这个问题下面很多回答的人自己都搞不清“大帅”这个名词的来历就乱答一气,我也是醉了。


首先,民国时“大帅”并非一个正式称呼,而是一种带有尊敬意味的绰号。


众所周知,北洋政府和清朝几乎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北洋军队里大量沿用清朝时的一些俗称,“大帅”就是其中之一。


“大帅”在清朝是一个相对特定级别的俗称,一般来说只有带有军事性质的钦差大臣、总督和提督可以被称为“大帅”。


如果当时人有爵位,那么一般称呼“爵帅”而非“大帅”,因为“爵帅”比“大帅”更高一级。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时,左宗棠在和朋友的信件里称呼钦差大臣徐广缙,就称呼他为徐爵帅。“徐爵帅人甚朴实,用兵实非所长……”;湘军著名将领鲍超,因为官至浙江提督又被封为一等子爵加一云骑尉世职,所以当时大家可以公开称呼他为“鲍爵帅”(《过夔州呈鲍爵帅春霆》诗),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担任两江总督后也被称为“爵帅”。因为曾国藩当时被封为世袭一等侯。


之所以袁世凯不是钦差大臣,徐世昌敢给他写《大帅练兵歌》,不是因为徐世昌为了拍袁世凯马屁不顾身份,而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属于钦差大臣的身份,所以遵照徐广缙的例子,称袁世凯为“大帅”,不算是出格马屁。


到了民国,一般来说“大帅”这个称呼当然是个军阀就可以自称,但是如果想让别人很尊敬的称呼自己的大帅,最起码要是一省督军或者北洋陆军有正式番号的师长以上级别


比如张作霖担任奉天督军后才被正式称为“大帅”或者“雨帅”的,而孙传芳和唐继尧这样的军阀,也要等到自己担任五省联军总司令、西南联军总司令后才会被人尊敬称为“联帅”。


当然,如果是敌对一方就会根据对手的特点戏谑的称呼对方为“x帅”,比如张勋的敌人就会称呼张勋为“辫帅”,张作霖的敌人称呼他为“胡帅”。


最后,由于民国军阀混战时间太长,“大帅”这个称呼也慢慢不值钱了,一般军阀普遍让下人尊称自己为“大帅”,所以后来发展到这个军阀的某位亲戚也被称为“x帅”的地步。


比如什么“舅帅”,军阀的小舅子;“姑帅”,军阀的女婿;少帅,军阀的子侄等等。


兰台


民国时期,只有北洋政府中才有“大帅”的称呼,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大帅的称呼也就消失了。



民国时期的大帅是下级对领导的称呼,这一称呼实际上源自于清末。清朝时期,清朝军队的军官中有很多“总”的称呼,比如千总、把总、旗总等等,高级的还有总兵的称呼。下级士兵为了阿谀奉承这些军队官员,所以经常称呼他们也“老总”。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地方上的封疆大吏逐渐掌握大权,他们上马管军,下马管政。所以一些总兵、千总为了区分自己,以及抬高这些地方大员,称呼他们为“帅”。比如“香帅”张之洞、“左帅”左宗棠、“雪帅”彭玉麟等等。



民国初期是北洋政府时代,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曾经的清政府官员,所以他们也承袭了“帅”的俗称。但是“帅”也不是随便就能叫的,必定是一方军阀,首先拥有一省或者多省的政权。其次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而且他们的军队只听命于自己,别人或者中央无法调动。满足了这两点就可以称为“大帅”了

民国时期能称为大帅的寥寥无几,最著名的应该算东北王张作霖了。他在升任东三省巡阅使后掌控整个东北的军权和政权,从此之后被称为“大帅”,又因为他字“雨亭”,所以被人称为“雨帅”。

另外像是张宗昌,字效坤,盘踞山东后被人称为效帅,陆荣廷,字干卿,成为桂系军阀首领后被人称之为干帅。吴佩孚,字子玉,成为直系军阀首领后,被称为玉帅。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称呼,比如搞复辟的张勋,因为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他的头上还顶着一条辫子,所以被人取笑称为“辫帅”。张作霖因为土匪出身,也被人取笑为“胡帅”。

所以由此看出,大帅这一称呼并不是官衔或者军衔,只是部下对长官的俗称。基本上和三国时期部将对首领称“主公”是一个道理,不论兵多兵少,只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而且独立于中央政府就行。


我是越关


大帅在民国是一个专门局限于军阀们身上的特殊称呼,如果是对历史了解不足够的人,或许会以为大帅这个称呼在民国历史中是一直被延续使用的。


但实际上这样的称呼只存在于民国上半段时间的北洋政府时期,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后,这样的称呼基本上已经消散在历史之中了。

民国大概

在这里我们可以首先了解一下民国这个时代的大概,民国全称为中华民国,这个时代从1912年开始到49年结束,其中经历了37年的时间。

虽然各种各样的军阀混战不曾停歇,但是真正主导过这个时代的政权只有两个,一个是北洋政府,另一个就是国民政府。


北洋政府是从1912年到1928年北伐完全结束前活跃在民国舞台上的。

而国民政府是在1928年的北伐完全结束后才成为民国控制者的。

这就是民国所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我们上面所说到的大帅就是存在于北洋政府那段时期中的。

北洋政府时期的大帅和帅

军阀们互相间称呼、在明面上是不会用上大帅这种名号的,这样的名号一般只会使用在军阀们的地盘中、出现在他们的手下或者普通百姓们对他们的称呼中。

在北洋政府时期,如果只掌控了一个省份的军阀在明面上会被称为督军。

如果是掌握了几个省份的军阀,他们在明面上就会被称为巡阅使。

其中在明面上只有掌握了几个省份的巡阅使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之为大帅,其他只能控制一个省份的督军一般会在自己相关的名号后面被加上一个“帅”字。

比如张作霖这种掌控了东北数个省份的人物会被人们冠上大帅二字,人称张大帅。

陆荣廷这种只掌握了广西一个省份的军阀只能拥有一个帅字,被人们称之为了干帅。

当然这些都是守规矩、在乎脸面的大军阀,像一些只占据了一两个县城的小军阀就不会在乎那么多了。

他们虽然实力规模远远达不到那些大帅军阀的规模,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中就是完完全全绝对的土霸主,如果他们强行要求自己治下的百姓和军队称呼自己为大帅,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并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民国时期能被称为大帅的人要么是位高权重到了极点的军阀,要么是没什么地盘根基的小军阀。

在北洋政府时期,官方明面上授予的军衔最高只有上将军衔,因此当时明面上能称呼为大帅的人物一般都拥有着上将军衔。



而在蒋介石主导的北伐战争结束后,北洋政府时代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帅的名号开始被历史的土壤给掩埋住了。

在国民政府时期,无论是权力再如何滔天的军阀,他们都没有沿用以往的大帅名号,最多只从国民政府方面接受了一级上将的军衔授予。

所以说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只有上将军衔、坐拥数个省份地盘的军阀,才能被称之为大帅,除此之外,一些没受到官方认可的军阀也可以恬不知耻地自称为大帅。


孤客生


大帅,不是军衔,也不是官职,只是一种叫法罢了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每个军阀头目都叫大帅,而这个大帅,只不过是手下逢迎的一个称谓罢了。大帅的成为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军衔去区分的。

大帅并不是军衔

根据国际上的军衔制度,有尉官、校官、将官等,最高的也就是元帅了。元帅是实实在在的军衔,而大帅只不过是一种称为罢了。对于这个大帅,没有严格的军衔制度去分别,全靠个人能力和个人喜好。

大帅是怎么来的?

古代有三军统帅的说法,而统帅,自然就被称作大帅了。大帅一词,在古代比较盛行,而民国时期的各个军阀,大多是从前清过来的,也就导致他们的思想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古代。比如,很多军阀将领都自称xx上将军,上将军一词,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我们笼统的可以认为,大帅就是一方统帅,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大帅说了算,古代是这样,军阀割据的时候同样是这样。军阀割据时期,每个军阀都占领着一大片土地,在他们的地盘内,他们施行的其实是自治,自己管理。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政府,比如张作霖手下的市长县长们,都是听张作霖的,而不是其他人。

大帅,好听,霸气,不俗套

军阀们割据一方,但他们并没有独立,所以,他们的称谓不可能是总统、首相一类的称呼。叫陛下,不合适,太老套;叫皇上,老百姓得造反;叫统帅,不好听;叫爹,好像挺多人愿意,但是人家不愿意;叫太君,好像也不行。

说来说去,还是大帅好听,大帅,大字,威武霸气,帅字,身份地位的体现。综合起来,大帅,牛哄哄的,好听,霸气,下边人叫着亲切,大帅也喜欢听,大帅是军阀头目最合适的称谓,既符合大帅的内涵,又好听。


御史三大人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张作霖一举攻入北京,控制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在那几年风光的日子里,“张大帅”、“雨帅”(张作霖字雨亭)的美名就不胫而走,在当时的中国军政圈里是如日中天,被十五省推为总司令,直至被北伐军驱赶回了东北。

当然,张大帅虽然是个老军阀,但坚决捍卫东北主权,抵制住了列强对东北的染指,最终不幸遇害。

满清灭亡后,诸多地方军政大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地方大员,尤其是各省的督军,几乎就直接掌控了一省的军政大权,他们就有成为“大帅”的潜力,当然,这个只是潜力,敲门砖而已,最终还得看实力。

民国北洋军阀时期,真正能被公认为“大帅”级别的,也就张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几人而已,他们往往是干了一些大事,或者掌控了多省的军政大权,实力一度如日中天,才能被称为“大帅”。

曹锟,担任过直系军阀首领,做过大总统,张勋,以满清忠臣自居,军事势力一度强大,并入主北京,拥立溥仪复辟,虽然失败,但仍以其独特的个性被社会各界称为“辫帅”;吴佩孚,势力巅峰时期坐拥华中等地多省大权。被尊为“玉帅”,孙传芳则一度称雄华东数省,被称为“馨帅”。

当然,这些“大帅”并不是军衔,只是代表一种称谓罢了,代表了对最高指挥官的尊称,更多的是社会各界对这位将领诸多战绩、功绩的一种综合评价,也是作为当时军人的最高荣誉,自然,这些大帅们也是非常乐于社会各界称其为“大帅”,在配上自己的字或者名号,比如馨帅、雨帅啥的,就更完美了。

在北洋政府时期,正式的军衔标准中,陆军和海军的最高军衔都是上将,吴佩孚就曾被晋授为陆军上将,孙传芳也被授予过陆军上将军衔。

当然,有些掌控一省军政大权的督军们也会自封为帅,比如张宗昌(字效坤)自称“效帅”,陆荣廷(字干卿)自称为“干帅”,曹锟还曾自称是“老帅”,以显示自己比大帅更牛一步。


除了大帅,在北洋政府时期,历任大总统或者临时掌控中央政权的军阀,都会兼任“陆海军大元帅”,张大帅入主北京后,就自己任命自己为“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宣布代表民国政府统帅全国军队,当然,除了他的奉系,其他派系的军阀自然不会乖乖听他差遣。

总而言之,大帅只是一种对民国前期(北洋军阀)大军阀的一种美称,毕竟那时候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争战不休,今天你登场,明天他上台,时局风云变化,令人应接不暇,随着国民政府象征性统一全国之后,大的军阀混战逐渐消停,民国也再没出现什么“大帅”。


云中史记


大帅应该是在北洋军阀里面才会称呼。国民政府的理念和口号是非常响亮的,自然不允许这种称呼存在。

如果详细的探讨的话,帅作为正式军衔至少要等到民国成立以后才有。北洋时期,大帅并不是正式的职位或者军衔。因为北洋军队军衔最高的是上将,并没有元帅这种称呼。

帅一般是些震慑一方的统兵大员的部下或同僚对他的尊称,可以说是私下里的称呼。一般只要统领一个省以上的将军(军阀),叫大帅是没有问题的。

或者担任督军或者以上职务,叫个大帅大家捏着鼻子也认了。其他的,除非天高皇帝远,敢自称大帅,怕不是要让人抽死。

像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肯定是大帅。但是他们手底下一些人叫大帅也没什么问题,陆廷荣,张宗昌,张勋叫个大帅也没人管。但是地方一个小团长,敢自称大帅,除非是自立山头的,不然真的是嫌命太长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砍历史


大帅本是大元帅的简称。

秦汉之前,行军打仗的将领最初是称为将军,最高的就是上将军、大将军。

人们对名衔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随着“将军”名衔的扩大化,比如军中有了成千上百的将军后,什么上将军、大将军之名就让这些掌握兵权的人心中很不爽,感到缺乏差异化,开始推动改名,于是就改为都督、大都督。

很快都督大都督这些名衔也臭了大街,南北朝时期,只好因应形势,推出元帅这种名衔去管都督。李世民还在当秦王时,就被封为“西讨元帅”,后来又设置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行军元帅、左元帅、又元帅......元帅这个名衔,到了元朝和明朝,又开始出现臭了大街的迹象。

清朝前期,放弃了这个称谓。

清朝后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各路起义,只好允许地方自组武装,“元帅”、“大帅”这些名衔开始地下回潮,没办法,听着评书长大的汉人都爱听这个。这时候就出现了“香帅”张之洞、“左帅”左宗棠、“雪帅”彭玉麟......这不属于正规称谓,没人因此多发一分钱工资,上了朝还得装孙子。

清末新政要搞改革,以日为师,日本的明治天皇作为全国最高军事首领,还带了一个陆海军大元帅的称号,清朝统治者有样学样,也引进来。

末代皇帝溥仪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有陆海军大元帅名衔的人,但他年纪太小,这个名衔和皇帝名衔一样,需要他老爸摄政王载沣代理。于是载沣就成为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暴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在组建临时政府前,也需要一位军事主官,于是在上海的代表们推举了黄兴为“假定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但黄兴的战绩不佳,反对意见太大,黄兴看清形势,并不接受,甘愿让给黎元洪,于是各路代表在南京开会的时候又改动了一下,黎元洪为“假定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俩人的位置掉了一个个儿。

这两位正副元帅没干几天,临时政府成立,按照约法,只有临时大总统才有统率海陆军之权,这两位正副元帅的名衔与大总统的职能有冲突,只好委屈哥俩放弃。

袁世凯刚当上总统时,也没有引用这个称谓,正常发展下去,元帅就要走进故纸堆里去了。但不甘寂寞的国民党人在1913年7月发动了“二次革命”,推出了前清遗老岑春煊担任全国讨袁军大元帅,大元帅的名号重出江湖。

袁世凯气急之下,在粉碎了国民党人的反叛后,新推出了《民三约法》,为了避免民间再出现大元帅,他也仿效他国,重新捡回了大元帅的称谓,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只有大总统才是陆海军大元帅,并设立大元帅府。

袁世凯才是立法意义上的民国初年第一位真正的大元帅。

袁世凯之后,黎元洪、徐世昌、曹锟先后继任大总统,理论上说来,他们也继承了全国这唯一的大元帅名衔,但大元帅这词不如大总统伟光正,使用频次不高。

1917年的护法运动后,形成了南北分裂局面,南方开始时不敢使用大总统字眼,又捡回来大元帅这个称号,孙中山成为海陆军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加上之前复辟失败的“辫帅”张勋,元帅这个称号自此又面临扩大化的危机。

一直到1925年去世,孙中山一共担任过三次大元帅,去世后,他的大元帅称号又给了胡汉民代理。

南方不讲究,北方也忍不住了。

军阀混战之时,元帅这个名衔失去了法理性,简单说,没人授予,想叫就叫,还要叫的响亮,吴佩孚的官方军衔是孚威上将军,但这不妨碍他被称为“玉帅”,一时间,不管你是直奉皖哪个方面,你只要手里有兵,那么,你认为自己是大帅,那就可以让手下叫你大帅。大帅从来就不是一个军衔,而是一种敬称。

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他是北洋时期最后一名法理上的大元帅。

民国时期的最后一位法理上的大元帅是蒋介石。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指导全国抗战力量,国民政府在1937年8月20日成立大本营,规定最高领导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由蒋介石担任,但蒋介石最后还是决定以军事委员会(最高领导是委员长)的名义,于1938年1月正式撤销了大本营编制,理论上说来,蒋介石只当了四个多月的大元帅。

别看蒋介石更喜欢委员长这个称号,但在西方,普遍还是称他为Generalissimo,仍然是大元帅。


历来现实


大帅并不是一个正式称呼,没有这个官衔或者军衔,也没有说什么军衔的人才能叫大帅,这只是一个非正式的称呼,但也不是谁都能叫的。

在现在关于民国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大帅称呼非常普遍,仿佛随随便便一个军阀就被称做大帅,比如题主所说的《大帅哥》,管一个镇的旅长就是大帅了,而事实上,能被称为大帅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是掌控数省的大军阀。

在民国政府中,的确有个名号叫“陆海军大元帅”,北洋政府的历届大总统和临时执政都兼任此职,张作霖也曾任“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以此名号统帅陆海军队,行使最高权力。

“陆海军大元帅”不同于新中国的元帅,其并非军衔,而是一个职务,并且当过“陆海军大元帅”的人不一定被称作大帅,如袁世凯、黎元洪,没当过“陆海军大元帅”的人也有被称作大帅的,如张勋。

大帅称呼也存在于北洋政府时期,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后,这样的称呼基本上已经消散在历史之中了。

在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就成为各军阀争夺的目标,主要争夺者有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这些人都是掌控数省的大军阀,他们的下属或者地盘内的百姓会以大帅称呼他们,但他们互相之间并不会用上大帅名号。

由于大帅并不只有一个,时人还结合不同大帅的特色给与他们不同的称呼,比如张作霖字雨亭,就得了个雨帅的称呼;吴佩孚字子玉,人称玉帅;比较讽刺的是张勋,因为他不允许部下剪辫子,所以他的军队被成为辫子军,他本人也被叫做辫帅。

当然,这是比较大范围的称呼,如果某个山旮旯里的土匪觉得大帅好听,让小喽啰门叫自己大帅,那也没人知道。


平沙趣说历史


民国时,东北的张作霖,四川的刘湘,邓锡侯,云南的龙云,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广东的张发奎,湖南的程潜,山东的张宗昌,西北的冯玉祥,~~~~这些军阀都叫大帅,张作霖手下的吴俊升,张作相,汤玉麟~~~也叫大帅,比如吴俊升叫吴大帅



李166210356


历史一尘埃带给你最理性最正确的答案。

说到大帅这个称呼,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张大帅,张作霖。当然还有他的儿子:少帅,张学良。那么在民国时期,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大帅?民国又都有哪些大帅?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作大帅?

大帅其实只是一个称呼,并不是军衔。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授予的十大元帅也是不一样的。民国时期大帅确切的说应该是北洋政府时期,大帅一般指独占一方的上将军衔的人物,例如张作霖也是在升任三省巡阅使之后才开始被人称为大帅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张作霖曾任路海军大元帅。可见能被称作大帅的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独占一方的军阀;上将军衔或者同等级以上的人。

但民国时也确有元帅,但不是军衔而是职务,如袁世凯就是元帅,礼服是红缨,满金领、袖、裤线,肩章四颗星。这个和大帅是不一样的,而且袁世凯也从没被人称作过大帅。

大帅这个称呼的来历

当然有一些不满足以上要求的人也自称过大帅。对,是自称,并不是民众心服口服的称呼。因为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期间,最有实权的人是军人,所以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他们本身是很具有军队情节的,是不可能也不情愿脱离军队的。但是一个自己的军队或者别人的军队里有了上将这一最高军衔,不太容易能突出自己尊贵的地位以及比别人高一等的需求,大帅这个不属于军衔的称呼也就随之而来。




民国时期又有那些大帅呢?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张作霖张大帅。张作霖作为北洋军阀政府期间最大最成功的军阀,是当之无愧的大帅。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人喜欢张大帅。地盘主要是东三省以及奉新。

第二个是张勋。张勋是著名的辫子军的首领,辫子军号称六十营,共六万人左右。张勋复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之一。1917年张勋联合康有为企图复辟清王朝,不过被段祺瑞打败。

第三个是段祺瑞。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民国时期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他帮助袁世凯练北洋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

第四个是吴佩孚。吴佩孚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第五个是曹锟。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

此外还有冯国璋和冯玉祥等人。

这些人无不是声明显赫之人,要么曾经割据一方,要么当过北洋政府的首领。

也只有这些人才能被称为大帅,其他的一些占据一个市县,统领的军队人数不足2万,并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长远的眼光的人也敢自称大帅,都是伪大帅。不过是一些翻版土匪头子罢了,配不上这一称呼。

我是历史一尘埃,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