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大事記(商至中華民國)

(約前12世紀)

周后稷11世孫古公亶父,受戎敵之逼,“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周族漸強。

(約前11世紀)

西伯姬昌(後稱周文王)建豐邑(今西安市灃水西岸),自岐而徙都豐。

西周

周共和元年(前841)

周“國人”暴動,攻王宮,周岐邑和毛公府第被毀。

周宣王七年(前821)

宣王封申伯於謝(今河南南陽),在酈邑為其送行(此乃史籍所載之“申公信邁,王餞於郿”)。

周宣王十二年(前816)

西虢季子白征伐西北

周幽王二年(前780)

“鎬京大地震,三川(涇、渭、洛)竭,岐山崩”(震級6~7級,震中岐山)。

春秋

周平王元年(770)

平王東遷雒邑,秦襄公護送有功,封其為諸候,周“賜之岐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國。”

周平王五年(前766)

秦襄公攻戎,至岐而死。

周平王九年(前762)

秦文公“至

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

秦文公敗岐之戎,收“周餘民”,秦“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周平王二十四年(前747)

秦文公得“陳寶”(一塊色似肝的石頭),於陳倉北阪城建祠祭祀。

周桓王六年(前714)

秦寧公遷都平陽(今虢鎮東);伐蕩社(今西安市東南),次年滅之。

周莊王十年(前687)

秦武公滅小虢(西周封國,在今寶雞縣治虢鎮)。九年後秦武公死,葬雍平陽。

周釐王五年(前677)

秦德公遷都雍(今鳳翔南),居大鄭宮。

周襄王五年(前647)

秦濟晉飢,沿渭水船運車轉糧食,自雍至絳(晉都城)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

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

秦穆公攻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時西戎係指以後秦置隴西、北地郡地)。

戰國

秦厲共公二年(前475)

“蜀人來賂”,蜀始通秦。

秦獻公二年(前383)

獻公築櫟陽城(今臨潼北),秦都由雍遷櫟。至此,秦都雍294年,歷19公。

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

昭王封大良造、眉縣人白起為武安君。

秦昭王三十九年(前268)

秦命範睢大修棧道,使“棧道千里,通於蜀漢”。

秦王政九年(前238)

贏政年21歲,在雍行冠禮。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區屬內史郡地。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

始皇出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西漢

高祖元年(前206)

項羽三分關中地封秦降將: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章邯為雍王。本區屬雍。又封劉邦為漢王。

劉邦用韓信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敗章邯,還定關中。

高祖二年(前205)

分縣東之地置隃麋縣

是年,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一作五千),人相食,使民就食巴蜀。

前元十四年(前166)

匈奴單于14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印,虜人民畜產甚多;使奇兵入燒回中宮,侯騎至雍(今鳳翔南)、甘泉(今淳化西北)。單于留塞內月餘乃去。

前元十五年(前165)

四月,文帝至雍郊祀五帝。

元光二年(前133)

十月,武帝初至雍,郊見五時。後常三歲一郊。

元封二年(前109)

關中大寒,雪深五尺,鳥獸皆死,百姓凍死者十有二三。

太初元年(前104)

更主爵都尉為右扶風,與京兆尹、左馮翊、合稱三輔。本區屬右扶風。

太始二年(前95)

武帝行至回中(今隴縣北)。至此,已五次由雍巡行回中道。

徵和四年(前89)

二月丁酉(初三),雍降落大隕石兩塊,史謂“聲聞四百里”。

元康元年(前65)

東海太守尹翁歸以治郡廉能,被召為右扶風。

初元元年(前48)

以三輔等公田和多餘屯田,分配貧民耕種,資不滿千錢者,貸給口糧、種子。

居攝二年(7)

東郡太守翟義起兵反莽,自茂陵以西至(今隴縣)23縣響應。三輔兵起。勢力擴至10餘萬人。旋敗。

東漢

建武二年(26)

赤眉軍至酈,殺邰令嚴春,從隴道入安定、北地等郡,逢大雪,士卒多被凍死,又遭隗囂襲擊,只得折軍東返陽城,番須(今隴西縣西北),敗堵截官軍於鬱夷後返長安。

建武四年(28)

赤眉軍失敗,但關中未統一,時陳倉有呂鮪、有角閎等農民武裝數萬。

馮異軍至關中西部,分化農軍,赤眉軍被滅。

劉秀以南陽人趙匡為右扶風。

建武七年(31)

隗囂叛漢,公孫述立其為“朔寧王”。次年,劉秀遣將來歙襲取略陽(今甘肅莊浪西南),切斷公孫述與隗囂的聯繫。隗囂派王元守隴坂、番須口、劉秀徵隗囂至漆,大敗隗囂。

建武九年(33)

劉秀至,來歙擊敗隗純,隴右遂平。

永平元年(58)

漢派中郎將竇固,捕擄將軍馬武擊燒當羌(羌人之一種)於西邯,大破之。此後羌人不斷髮動起義,進兵三輔。反抗朝廷鎮壓。

永元九年(97)

美陽縣(今法門寺)建阿育王塔,置佛指骨。

永初四年(110)

朝廷免三輔三年地租、勞役、人頭稅和馬草。同時設長安和雍(今鳳翔)二營都都尉,以鎮壓羌人起義。

元初元年(114)

先零羌攻雍城(今鳳翔)。此後,羌人起義轉向關中地區。

延光四年(125)

詔益州剌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

陽嘉三年(134)

關中大旱。

和平元年(150)

扶風人裴優以迷信聚眾,稱皇帝,被殺。

建寧二年(169)

羌人鬥爭失敗。

在羌人起義過程中,有五六十萬羌人內附隴西、天水、扶風等地,促成羌漢民族大融合。

中平六年(189)

王國久圍陳倉(中平五年十一月至是年二月)不克,兵疲,解圍去。皇甫嵩乘機擊破之。馬騰退隴西。

初平元年(190)

董卓專權。築郿塢城(址今眉縣常興),屯軍聚財。

初平三年(192)

王允使呂布殺董卓,破塢滅族。

興平元年(194)

四月至七月,關中大旱,加之戰亂,糧食奇缺,“人相食”。

建安二年(197)

曹操用鍾繇為司隸校尉,守關中;專圖呂布。鍾繇招馬騰、韓遂,馬、韓均遣子入侍。

建安十六年( 211)

曹操由洛陽發兵西出。欲擊漢中張魯(勢力至秦嶺南),關中諸將疑為襲已,馬超、韓遂等十部皆反。

建安二十年(215)

曹操統兵由散關入漢中,張魯降。

三國

黃初元年(220)

蜀漢尚書令、眉縣人法正死。

太和二年(228)

曹真遣郝昭守陳倉,蜀相諸葛亮出散關,攻陳倉,第二次伐魏,不克,糧盡而退。

青龍二年(234)

蜀軍十萬出斜谷,屯五丈原。諸葛亮病卒於五丈原郭氏塢營中。蜀軍退漢中。

太康九年(288)

夏,眉縣、鳳翔、隴縣、寶雞、千陽旱,傷麥。

永嘉五年(311)

豫州剌史天水人閻鼎奉秦王司馬業至雍城,後業為皇太子,安定、扶風太守率眾響應,欲復晉室。

永嘉六年(312)

南安赤亭羌首領姚弋仲東徙隃麋(今千陽),戎、夏隨之者數萬,自稱護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風公。

永嘉七年(313)

司馬業自雍入長安,即西晉帝位。

十六國

前趙光初二年(319)

匈奴人松多起兵新平(今彬縣)、扶風,聚眾數千,附於晉南陽王司馬保。漢帝劉曜改國號曰趙。

後趙太和二年(329)

後趙石勒部將石生取長安。前趙劉氏亡。氐王蒲洪、羌人首領姚弋仲均降後趙。

後趙太寧元年(349)

石虎(石季龍)稱帝。被謫戍西行的東宮衛士萬餘人,以梁犢為首在雍城起義,東出潼關攻洛陽。

前秦皇始二年(352)

秦王苻健在長安稱帝,本區屬前秦(氐),改郿縣為郿城縣。

前秦永興二年(358)

苻堅至雍,祠五時。

前秦甘露元年(359)

於廢縣陳倉地西界置宛川縣。

前秦太安元年(385)

苻堅出奔長安,至麟遊五將山,被後秦軍俘殺。

後秦建初元年(386)

姚萇(羌)在長安稱帝。前秦南安王苻登在隴東(今隴縣)稱帝,改元太初。

夏昌武元年(418)

赫連勃勃入長安,既得關中,稱帝。

北朝

北魏神磨三年(430)

夏主赫連定在平涼被北魏兵打敗西逃,長安等處守將亦敗逃,關中均屬北魏所有。

北魏太延二年(436)

於雍東築雍城鎮。分扶風郡於雍城鎮置平秦郡,於虢城置武都郡。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

改酈城縣名為平陽縣。

北魏延興四年(474)

於晉故道縣(今鳳縣)置固道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分扶風郡於美陽置武功郡。又分雍州於雍城置岐州,領平秦、武功、武都3郡共8縣,改武功縣為美陽縣。

北魏正始四年(507)

開斜谷舊道,通梁、益。

北魏正光五年(524)

六月,秦州羌起兵。八月,莫折念生攻佔

北魏孝昌二年(526)

於長蛇川(今香泉)置長蛇縣。

設南岐州,治梁泉。統固道、廣化、廣業3郡8縣。

西魏大統四年(538)

廢酈城縣,其地並人周城縣,治移於酈。

西魏大統十六年(550)

改宛川縣為陳倉縣。

西魏恭帝元年(554)

開闊關中與漢中間道路500餘里。

北周明帝二年(558)

移隴州及源縣治於水之北(今隴縣城)。

北周天和元年(566)

築武功、眉、斜谷、留谷(今市區)、津坑等城以置軍人。

北周天和三年(568)

於陳倉置隰州,次年撤銷。此後又於陳倉設朔州,不久即廢。

北周天和四年(569)

置三龍縣(今岐山縣地)。

北周天和五年(570)

分長蛇縣地置陽縣。

北周建德三年(574)

廢陳倉縣。

開皇元年(581)

十月,文帝到岐州。

開皇二年(582)

尚書李詢督民引杜陽水於三時原。

開皇四年(584)

岐州旱,文帝到隴州。

開皇五年(585)

命州縣設義倉,積穀備荒。

開皇九年(589)

置鄉正、里長。五百家為鄉,百家為裡。

開皇十三年(593)

於岐州普潤縣築仁壽宮,十五年(595)四月宮成。此工程丁夫死者以萬計。

開皇十六年(596)

三龍縣改名岐山縣。

開皇十八年(598)

復置陳倉縣,長蛇縣改名吳山縣,周城縣改名渭濱縣(大業二年改為酈)。

開皇二十年(600)

突厥、高麗、契丹使者在仁壽宮交納貢物。

仁壽四年(604)

文帝楊堅死於仁壽宮。至是年,文帝在仁壽宮避暑共6次。

大業三年(607)

撤岐州,設扶風郡。撤隴州,千源屬扶風郡。廢普潤屯,置普潤縣。

大業九年(613)

扶風(今鳳翔)僧向海明稱彌勒佛出世,起兵,旋被鎮壓。次年,扶風唐弼立李弘芝為帝,有眾10萬,自稱唐王。

義寧元年(617)

分普潤縣置麟遊縣。

武德三年(620)

分岐山縣地置圍川縣(今扶風縣)。

貞觀元年(627)

靈臺縣併入麟遊縣。

分天下為十道。岐、隴二州屬關內道,鳳州屬山南道。

貞觀五年(631)

九月,太宗命修復仁壽宮,並改名九成宮。自次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幸臨九成宮。

貞觀七年(633)

分岐山、扶風兩縣地置岐陽縣。

天文學家李淳風改造渾天黃道儀成。

貞觀八年(634)

圍川縣改名扶風縣。

貞觀二十一年(647)

廢岐陽縣。

永徽五年(654)

閏五月,扶、岐大水成災。麟遊山洪衝擊萬年宮(永徽二年九月改九成宮為萬年宮),死縣民及衛士3000餘人。

恢復岐陽縣置。

龍朔二年(662)

佛指骨由洛陽送歸法門寺地宮,並詔令重修法門寺塔。

咸亨四年(673)

九成宮太子新宮告竣。高宗賜宴五品以上宗室於是宮。

永隆二年(681)

關中旱,又遭風、蝗、雨等災,死者甚多。此後,旱災頻頻。

開元二十一年(733)

關中久雨害稼,谷貴。

分天下為十五道,本區屬京畿道。

開元二十五年(737)

農業豐收,穀賤傷農。乃於關中行和糴法。以比時價高二三成之價收買都畿、京畿粟各數百萬斛,並停運當年江淮應輸京師之租,從此關中蓄積充足。

天寶十五年(756)

安祿山軍破潼關,入關中。六月,玄宗出逃至岐州,後由陳倉經河池入蜀。虢國夫人逃到陳倉(今寶雞市),被殺。

至德二年(757)

二月,肅宗李亨自靈武(今寧夏境)至雍。授太子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以討賊亂。

六月,杜甫從長安至鳳翔。

十月,肅宗回長安,詔免鳳翔五年賦稅。

是年,陳倉縣改名寶雞縣。分雍縣置天興縣,雍縣改名鳳翔縣。

十一月,玄宗李隆基途經鳳翔於十二月返長安;以鳳翔為西京。

寶應元年(762)

鳳翔縣併入天興縣。

廣德元年(763)

吐蕃聯合黨項、吐谷渾、氐、羌20餘萬眾,入大震關,破長安城。後退出長安攻鳳翔城,不克,復撤至隴關以西。

大曆三年(768)

吐蕃圍靈州。鳳翔都將李晟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吐蕃定秦堡。

大曆十二年(777)

宰相元載(岐山縣人)被殺。吏部侍郎楊炎(天興人)以載黨被貶官。

建中四年(783)

段秀實(今千陽縣人)在京師以象笏擊朱沘,被殺害。

興元元年(784)

李懷光叛,唐德宗奔梁州(今漢中)。不久長安收復,德宗由興元出褒斜道至鳳翔。

貞元三年(787)

吐蕃軍侵擾隴州,大掠陽、吳山、華亭。連營數十里,驅丁壯萬餘人去安化峽西為奴。途中哭絕投崖者千人。

貞元六年(790)

迎岐山無憂王寺佛指骨進宮,又送各寺供人瞻禮,費用無數。

貞元十三年(797)

正月,鳳翔節度使邢君牙奏請於隴州西70裡築永信城,以防西戎。

元和三年(808)

華亭縣併入源縣。廢岐陽縣,其地併入岐山、扶風二縣。

元和十四年(819)

迎法門寺塔“佛指骨”到京師,歷送諸寺,供人瞻禮。

宣宗大中三年(849)

十一月,朝廷命封敖整修斜谷舊道。

鹹通十四年(873)

三月,詔長安僧人於法門寺迎佛骨至京師;京城至寺三百里間,車馬日夜不絕。

廣明元年(880)

黃巢在長安稱帝,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僖宗離長安走興元。鳳翔節度使鄭畋為緩兵之計,逆順農軍。

廣明二年(881)

黃巢將尚讓等攻鳳翔,鳳翔節度使鄭畋設伏岐山縣龍尾坡,尚讓大敗,死二萬餘。

鳳翔行軍司馬李昌言逼走鄭畋,李為鳳翔節度行營招討使。

光啟元年(885)

十二月,李克用進逼京城,僖宗與十軍兼十二衛觀容使田令孜奔鳳翔。

光啟二年(886)

田令孜劫僖宗至寶雞,再走興元。

朱玫於鳳翔擁襄王李熅監國,送之還長安。

光啟三年(887)

六月,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與神策軍衝突。八月,李茂貞奏報隴州剌史薛知籌以城降,斬李昌符,滅其族。朝廷以李茂貞為鳳翔節度使。

天覆元年(901)

進李茂貞岐王。

護軍中尉韓全晦(宦官)劫唐昭宗至鳳翔。

朱溫入京師,進至鳳翔,旋移兵取邠州。

天覆二年(902)

朱溫再至鳳翔,圍城。是冬大雪,鳳翔凍餓死者不計其數,市中賣人肉。

天覆三年(903)

李茂貞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韓全晦及宦官72人,與朱溫和解。昭宗入朱溫營,還長安。

五代

後梁開平元年(907)

李茂貞居鳳翔,及聞唐亡,以兵羸地蹙,不敢稱帝,但開岐王府,置百官,號令多擬帝王,其妻稱皇后。仍用唐天祐年號。

後唐同光二年(924)

李茂貞向後唐稱臣,改封秦王。旋卒。其子李繼嚴被後唐命為鳳翔節度使。

後唐應順元年(934)

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拒命,聯合隴州防禦使相里金反叛後唐。後唐討從珂軍攻鳳翔,兵變,擁從珂為主。從珂遂入洛陽,逐後唐閔帝,即帝位。

後漢乾祐元年(948)

鳳翔節度使侯益背後漢,降後蜀。後漢命王景崇兼鳳翔巡檢使。王景崇據鳳翔反。後漢以趙暉擊鳳翔,王景崇降蜀求救無濟,次年自焚。鳳翔降。

後周顯德二年(955)

自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本區屬後周地。

是年以鳳翔節度使王景為將攻蜀,取秦、成、階、鳳四州地。

乾德二年(964)

以王全斌、崔彥進為將,以鳳州團練使張暉為先峰,取道鳳州伐蜀。次年滅後蜀。

開寶二年(969)

分陽縣四鄉置隴安縣。

淳化四年(993)

分天下州縣為十道,本區屬關西道。

嘉祐六年(1061)

蘇軾任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離鳳。軾於鳳多有建樹。

嘉祐七年(1062)

二月十三日,故陳倉城大火,“半夜人呼叫,橫空火氣浮”。

熙寧十年(1077)

張載辭官還鄉,卒於途中。貧無以斂,門人共買棺。奉其喪還。

政和元年(1111)

發掘鳳翔古墓(傳為比干墓),得銅盤。

建炎二年(1128年)

義軍劉希亮收復被金佔領的鳳翔城。

天會八年(1130)

九月,鳳翔府降金。宋秦鳳路副總管吳玠退守大散關和尚原、隴州山原一帶。金兵10萬紮營鳳翔、寶雞。

金天會十一年(1133)

金克和尚原。次年吳玠大敗金兵於仙人關(又名殺金坪,在今鳳縣)。

皇統元年(1141)

十月,川陝宣撫司都統制楊政敗金兵於寶雞,擒萬戶通檢。

皇統二年(1142)

宋金議和,以大散關為界。金於鳳翔設榷場,宋金通商交易。宋以糧食、紡織品、瓷器、漆器等物與金的馬、牛、羊、駱駝、氈毯等產品交換。

正隆六年(1161)

宋四川宣撫使吳璘擊退金兵對大散關的進攻。部將劉海等收復秦、隴等州,十二月,宋詔吳璘班師。

泰和七年(1207)

宋吳曦以階、成、和、鳳四州予金。

興定二年(1218)

宋金戰於大散關。次年,金克鳳州、興元、洋州等地。

元光二年(1223)

蒙古軍圍金鳳翔40餘日不能下,解圍去。

正大八年(1231)

蒙古軍占鳳翔,破寶雞,入大散關,進宋境,破鳳、洋等州。

至元元年(1264)

柿林縣併入酈縣。普潤縣併入麟遊縣。

至元七年(1270)

英山縣和隴安縣併入源縣。

至元八年(1271)

立村社制度,凡五十家立一社,設社長,原里正專管督催差稅。

至元九年(1272)

鳳翔府改為散府。

大德三年(1299)

陝西軍都萬戶府置司鳳翔。

至正二年(1342)

陽縣治南移於今治西之暉二水畔。

至正十七年(1357)

十月,宋將白不信等破興元,遂圍鳳翔城,元察罕帖木兒等擊走之。

至正二十七年(1367)

元關中諸將推李思齊為盟主,拒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入陝。

李思齊築益門堡(今寶雞市區南15裡),以防四川明軍。

洪武二年(1369)

明軍入陝,明將常遇春破鳳翔,付友德克鳳州,徐達佔隴州。元將李思齊以臨洮降。

洪武四年(1371)

明將付友德以兵五千為先鋒,暗渡陳倉,晝夜兼程,行抵階州,敗蜀將丁世珍,克其城。

成化二十二年(1486)

寶雞地裂三里,闊丈餘;漢中、寧羌地裂,成都地日七八震。

正德四年(1509)

鳳縣蒼溪一帶爆發鄢本恕反明鬥爭,攻佔略陽、西鄉、沔縣等地。

正德十六年(1521)

鳳翔知府王江主持編成第一部《鳳翔府志》。

嘉靖四年(1525)

眉縣南鐵爐庵寨礦場守兵、工匠,響應乾州人樊仲、楊僕起義,佔礦場二日,旋被巡檢鎮壓。

嘉靖二十六年(1547)

六月,陽縣城毀於洪水,次年營建今城。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華縣發生大地震,“山鳴谷響”、“水湧沙溢”,震區晉、陝、豫“死者八十三萬有奇”,寶雞各地受其波及。

隆慶三年(1569)

鳳翔府地震二次,有聲。

萬曆十三年(1585)

是年起,鳳翔連續四年大飢,鬥米千錢,餓死逃亡者甚多。

萬曆二十九年(1601)

關中自去年不雨,村空無煙,夜竊成群,道饉相望,坐而待斃者18萬人。

崇禎七年(1634)

陝西各地農民起義;高迎祥等起義軍至寶雞,克麟遊、隴州、扶風,盡殺“安插官”。

崇禎八年(1635)

明軍追闖王戰與鳳翔官亭,農軍被斬700餘人。

崇禎九年(1636)

七月,高迎祥由漢中出陳倉,欲攻西安,途經周至黑水峪,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擊敗,被俘犧牲,李自成代為闖王。

崇禎十二年(1639)

麟遊、扶風發生鼠、蝗、蝻等災害。

崇禎十三年(1640)

扶風縣農民起義,知縣宋之傑出兵鎮壓。其他縣亦有小規模起義。

崇禎十六年(1643)

十月,李自成軍將領劉體純至鳳翔,知府唐時明頑抗。十一月,典史董尚質開城降迎。農民軍又攻隴州,俘同知薛應珍。又攻寶雞,其他縣皆降。

順治元年(1644)

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大順永昌元年),以王於耀為鳳翔府尹。

順治二年(1645)

關中州縣皆降清。農民起義軍賀珍部攻克鳳翔、寶雞、眉縣、扶風等八邑,後敗走陝南等地。

順治四年(公元1647)

寶雞、麟遊、眉縣等縣出現農民反清起義。

雍正五年(1727)

陝甘兩省是年起,將丁銀攤入地畝徵收。

嘉慶二年(1797)

白蓮教起義軍一支出斜谷關至五丈原,沿眉縣、周至東去。

嘉慶六年(1801)

清軍駐寶雞、隴縣,堵截白蓮教義軍進入關中。

嘉慶十八年(1813)

岐山三才峽伐木工人起義,聚眾數千人。次年春被官軍鎮壓。

咸豐八年(1858)

鳳翔府及各縣成立厘金局、卡,貨物徵收厘金。

咸豐十年(1860)

鳳翔、眉縣、隴州等縣設回民義學。

虢鎮商民聚眾,反對厘金重稅。

同治元年(1862)

鳳翔回民放火起事,反抗清政府和民族歧視政策。岐山、寶雞、鳳翔、

同治五年(1866)

捻軍進入鳳翔府轄地,回捻聯合戰鬥,一度佔領隴、千、寶等城。在鳳翔打死清軍總兵孫立士。

光緒二十九年(1903)

十月,寶雞縣晁黑狗、岐山縣李豬娃、王搖搖等貧苦農民,率領數萬群眾直奔鳳翔府官鹽總局(設於東關)與之理論,反對食鹽官賣。鹽局開槍射擊,打死一名農民,群眾被激怒,放火燒了鹽局。

光緒三十二年(1906)

扶風千餘群眾,在張化龍領導下,手執旗幟,扛著農具,敲鑼打鼓,奔赴縣城“交農”,要求縣官減路捐,減鹽價、懲貪官劣紳,後鬥爭發展為武裝起義。不久,起義軍誤中奸計而被鎮壓。

是年,官辦鳳翔府工藝廠成立,內設木工、漆工、織綢、織布、織帶等場,師徒56人。

宣統三年(1911)

九月,(公曆10月),寶雞、鳳翔等地群眾響應武昌革命起義,發動起義,推翻當地清廷政權。鳳翔縣以李謙吉為知事。

中華民國

民國2年(1913)

廢府、州,置關中道,本區各縣歸關中道隸。

鳳縣雙石鋪索奮武集資興辦忠義永鐵鍋廠。

民國3年(1914)

4月,河南白朗反袁軍進入陝西。一路由麟遊折入岐山,克鳳翔,經千陽、隴縣人甘肅張家川。

民國5年(1916)

麟遊人甄壽珊為討伐袁世凱稱帝,秘密聯絡楊薈禎、黃髮等200餘人組成鐵血團。進攻鳳翔城。後戰鬥失利而退。

民國6年(1917)

討袁軍郭堅部進駐鳳翔休整;後在周至與耿直軍聯合,成立靖國軍,郭任總司令。次年,陝西靖國軍統一改編為六路,郭為第一路司令,佔據鳳翔。

民國8年(1919)

靖國軍樊鍾秀部進駐鳳翔,與郭堅聯合。不久,郭、樊被秦軍收編。後郭堅被直軍師長馮玉祥誘殺於西安。

“五四”運動發生後,鳳翔各學校師生提出“抵抗日貨”等口號,上街遊行。

民國9年(1920)

12月16日,寧夏海源大地震(級),波及本區,房倒牆塌,死傷無計。

民國11年(1922)

陝西靖國軍行營司令部駐鳳翔。次年,鳳翔有鎮嵩軍柴榮升部旅長張振甲駐防。

民國14年(1925)

趙伯經等在麟遊高級小學組織“雪恥救國會”,參加的師生90多人。並組織師生上街遊行,反對賣國,反對侵略。

楊虎城部進駐寶雞。隴縣、千陽、麟遊均屬楊部控制。

民國16年(1927)

岐山縣已建立五個中共黨支部,有黨員33人。中共陝西省委“九·二六”擴大會議決定成立岐山縣委,領導岐山、興平、扶風、武功、鳳翔等地黨的工作。

民國17年(1928)

國民黨第二集團軍十七路軍第三師甄壽珊部教導團營長王泰吉(共產黨員),率部在麟遊縣城武裝起義。打響了我黨在西府組織武裝起義的第一槍。起義人員至禮泉縣後,分為三路出走,遭到地方民團圍攻而失敗。

陝西省立第八師範學校由岐山遷至鳳翔城。

民國18年(1929)

各縣特大旱災,餓死、出逃者過半。

中共陝西省西府區委成立。

民國19年(1930)

甄壽珊在鳳翔組織西北民軍。是年秋,甄被殺害於西安,民軍瓦解。

民國20年(1931)

中共黨員趙伯經率趙慧生團第三營於麟遊縣城武裝起義。

陝西省銀行設寶雞、鳳翔、隴縣分行。

民國21年(1932)

張國燾、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1.6萬多人,從湖北進入陝西,12月7日,一部沿今太白黃柏原、皂角灣一帶去城固。

自民國18年起,關中連年大旱饑饉。在中共陝西省委領導下,各地出現災民反抗鬥爭。扶、眉、、隴、岐、麟等縣農民紛紛掀起“交農”鬥爭。眉縣、岐山參加農民約萬餘人,鳳翔、扶風、麟遊、陽、隴縣也各有數千,他們手持農具,包圍縣城,要求當局減免賦糧,開倉放糧。

民國22年(1933)

6月以來,陝西連降暴雨,大小河流無不氾濫。寶雞城南全被渭水淹沒,魏家堡河段流量達6400立方米/秒。隴縣、鳳翔、岐山、扶風各縣田禾受損者十之四五,房屋倒塌無數。

民國23年(1934)

鳳翔至天水(甘肅)公路通車。

是年,寶雞城有商號168家,行業10個。

民國24年(1935)

鳳翔縣釀酒作坊發展至54家,年產白酒384萬斤。

鳳翔縣創辦“福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程子華等率領紅二十五軍由洋縣經今太白縣的二郎壩等地到寶雞縣南雞峰山、八魚一帶,宣傳革命,打富濟貧。

民國25年(1936)

紅二十五軍七十四師在師長陳先瑞領導下,到達鳳縣,宣傳革命,建立秦嶺游擊隊。

紅二方面軍肖克部佔領鳳縣雙石鋪。在鳳縣張家窯、唐藏等地成立游擊隊,站崗、放哨,砍柴運糧,支援紅軍過境。

民國26年(1937)

隴海鐵路通車寶雞。

寶雞陵原飛機場動工修建。

民國27年(1938)

春,侵華日軍飛機11架次轟炸寶雞縣城,死傷近百人。

關中道改設為3個行政區,本區屬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駐鳳翔縣城。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寶雞成立。創建人為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

中共西府地委在鳳翔成立,呂劍人任書記。

民國28年(1939)

始建寶雞至天水鐵路。

南洋華僑援助八路軍抗日物資(36輛汽車)運至寶雞八路軍兵站。

寶雞至鳳縣雙石鋪修成輕便鐵路。1946年拆除。

中共西府地委撤銷,成立中共岐山中心縣委,王宏謨任書記,負責岐山、眉縣、扶風和西北農學院黨的工作。

是年8月18日、31日和9月2日,日軍共出動飛機86架次空襲寶雞城,死傷365人。

民國29年(1940)

陝西省設千山墾區(含千陽縣北部山區),本年已墾荒5.4萬畝。

雍興公司西北機器廠在岐山蔡家坡開辦。

國民政府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西安被服總廠寶雞工廠開辦。除龍泉巷工廠以外,並在河灘、店子街、益門鎮等地設有分廠。

民國30年(1941)

2月,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鳳翔遷至寶雞縣城。

寶雞汽車行業成立抗日徵車隊。

是年,工業合作社在寶雞成立各種合作社80多個,組織生產,支援抗戰。

民國31年(1942)

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視察西北後返渝,途經鳳州和雙石鋪。

從1938年至今年,中共黨組織有很大發展,麟遊、寶雞、鳳翔、岐山、眉縣、隴縣等地先後成立縣工委或縣委。

西北機器廠工人罷工,200多人被趕出工廠。

民國32年(1943)

國民政府實行花紗布管制。寶雞縣益門鎮設花紗布管制局。

民國33年(1944)

3月22日,中共麟遊縣工委書記王樂天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寶雞西關外高家坡下。

民國34年(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各地群眾遍燃爆竹,集會熱烈慶祝。

寶(雞)天(水)鐵路通車。

民國35年(1946)

中共西府工委和西府遊擊支隊在旬邑馬欄鎮成立,以領導鳳翔、彬縣等15縣的地下黨組織。趙伯經任工委書記。

虢鎮至隴縣娘娘廟煤礦修成輕便鐵路,總長72公里。

王震等率領八路軍三五九旅途經鳳縣、寶雞、隴等地,北返延安。

中共在岐山、麟遊、鳳翔、寶雞等縣相繼建立武裝游擊隊,支援解放戰爭。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任建元等到岐山活動。

至是年,秦寶工業區(寶雞十里鋪)有福新、大新兩家麵粉廠,有申新紡織廠、宏文造紙廠、寶光酒廠、太和紙菸廠、秦華棉毛紡織廠及手工業織布廠多家。

民國36年(1947)

虢鎮業精紡紗廠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改善福利。

寶雞縣城南渭河大橋開工修建。

中共西府工委改組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府總隊。呂劍人任西府工委書記。

至是年,寶雞縣城設有中央、中國、交通、農民、上海、金城、永利、工礦、陝西省、寶雞縣等銀行10家,銀號兩戶。

民國37年(1948)

申新四廠工人罷工,持續6天,旋遭軍警鎮壓。

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西府戰役,連克鳳翔、寶雞、岐山、扶風、麟遊、千陽縣城和虢鎮、蔡家城、絳帳、常興等鐵路沿線重鎮,後旋即放棄,轉戰北返。

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成立由彬縣、長武、永壽、乾縣、禮泉、興平、武功、扶風、麟遊、岐山、鳳翔、寶雞、千陽、隴縣、眉縣15縣組成的西府分區。

在原中共西府工委基礎上成立中共西府地委,在西府總隊基礎上成立西府軍分區,李景膺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趙伯經任軍分區司令員兼西府分區專署專員。

民國38年(1949)

△5月

8日,中共寶雞地方委員會成立,呂劍人任地委書記。

20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原西府專署改為彬縣專署。新設立寶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千陽、隴縣、鳳縣8縣人民政府和寶雞市人民政府,張育民任專員。西府軍分區改設為寶雞分區,陳國棟任司令員。

人民解放軍20日攻克扶風縣城,21日解放麟遊縣、岐山縣,22日在鳳翔縣鐵王溝地區消滅國民黨五十七軍和三十軍三十師,俘三十師師長王敬鑫及二一五師參謀長以下官兵萬餘人,並在攻佔鳳翔城中,俘國民黨

△6月

1日,陝甘寧邊區寶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張育民等率幹部至扶風縣城。專署開始辦公。

10日,國民黨軍胡宗南、馬步芳、馬鴻奎部十七萬餘人,向寶雞以東的已解放地區發起反撲,經人民解放軍與之激戰九天,敵軍於25日潰敗西逃。

寶雞地委在戶縣秦渡鎮召開全分區區長、區委書記以上幹部大會,總結部署工作。

△7月

10日,中共寶雞市委員會成立,張毅忱任市委書記。

12日凌晨,人民解放軍向被包圍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經16個半小時戰鬥,在扶風、眉縣地區消滅胡宗南部4萬餘人,史稱“扶眉戰役”。13日解放扶風,14日解放岐山、眉縣、鳳翔、寶雞。

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寶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張毅忱任主任。寶雞市人民政府發出第一號佈告,宣佈寶雞市人民政府成立,肖蓼任市長。原寶雞縣城區及虢鎮、蔡家坡地區為市轄區域。

17日,人民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胡耀邦接見寶雞地委代表,決定由軍隊幹部組成三個工作組,在寶雞市區開展宣傳黨的政策,動員工人儘快恢復生產,支援前線。

18日,寶雞市軍管會召集各界人士座談會,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趙壽山、市軍管會主任張毅忱到會講話,號召復工復業,建設新寶雞。

同日,千陽太白解放。

19日,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在虢鎮北原文廣村召集軍以上幹部會議,總結“扶眉戰役”,部署新的戰鬥任務。

22日,寶雞市警備司令部成立,陳國棟(市軍管會副主任)兼警備司令。

24日,下午1時半,寶雞至西安段鐵路恢復通車。

25日,隴縣解放。

27日,中共寶雞地委、寶雞市軍管會聯合召開幹部大會,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寶雞地委書記呂劍人到會講話,動員幹部開展宣傳工作,恢復發展生產,支援前線。

28日,人民解放軍在隴縣固關地區消滅國民黨馬步芳部十四旅大部(3000餘人),俘副旅長以下官兵500餘人。

△8月

1日,寶雞市2萬多人集會,隆重紀念“八·一”建軍節,慶祝寶雞市解放。寶雞地委與寶雞市委機關報——《新寶雞報》創刊(9月下旬停刊,編輯、行政等部分人員調青海日報社)。

5日,潰逃的國民黨寶雞縣自衛團官兵610人在拓石車站向人民解放軍投降。

17日,寶雞市軍管會發布《國民黨特務人員申請悔過登記實施辦法》。

22日,寶雞分區專署命令各縣、市限期禁用銀元,要求“至9月底全分區一律禁用。”

△9月

18日,寶雞分區和寶雞市各界聯合組成慰問團,慰問駐寶人民解放軍。,

秋雨連綿,寶雞分區各地倒塌住房2萬多間,窯洞1600多孔,淹(塌)死91人,死傷牲畜279頭(匹),受災秋田32.53萬畝,受災村莊574個,共計人口7.8萬人。

寶雞大事記(商至中華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