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要做到“不抻不動”,看懂之後你會有所收穫

山對海,雲對月,仙鶴逐神龍。天父,地母,陰陽交合,萬物生。世事變化莫測,必變,所變,不變,這是規律。天理,即是人道。傳統思想,源自天人之學。上觀天文,俯查地理,中觀人道。古人用符號,來代表陰陽兩種力量。陽,就是一豎。陰,中間斷開。排列組合,產生了卦相,用以代表宇宙的生滅變化。貞,意為正固。打拳要做到,中正其身,固守其功。執著又稱精進,很重要。動力純正,還要堅持不懈,直到最終圓滿。中國人喜歡圓,象徵和諧美滿。大鷹飛得高,翅膀寬闊有力,乘風翱翔,是因為體魄以成形。龍,上古傳說中,一種神秘動物,能潛下深淵,能陸地行走,能高空飛騰,屬於三棲。相傳龍善變化,性格無常。龍能大能小,大到遮天蔽日,小到潛藏葉下。武學,把脊柱比喻為大龍。象徵力量,通道,變化。功夫需要積澱,再沒成型之前,要潛心修煉,勿忘無助,默默耕耘,最終才會有好的結果。

打太極拳要做到“不抻不動”,看懂之後你會有所收穫

不抻不動,不拉上筋,就不要有動作。力爭做到不空轉,不走白拳。柔是指動態,抻開再下沉,關節都打開,撐開功架。腹部旋轉,要有個核心。吊起丹田,就是核心凝聚,之後再轉肚子,這樣有質量。密度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抻撐,二是聚合。沉肩墜肘,就為了有力度。前合後開,也是為了有整勁。開肋拔脊,還是功力的需要。有了這些功法,就有了功勁,招數是什麼無所謂,重要的是有結構內含,目的是練出功力。勁大佔優勢,四兩撥千斤,要先有千斤之力,才能輕描淡寫,走出四兩之勁。結構開合,產生了質量。含胸拔背,是個勁,這句話說的是一個技術。關鍵在,開合肩胛骨。雙肩前扣,開肩胛骨,就是含胸拔背,只要別駝背,開肩胛骨,產生了圓背勁。合肩胛骨,就是夾脊開胸,增加了豎勁。如果你的脊柱夠正,肩膀扛一個一百來斤的人,絕對沒問題,這是結構的正,帶來的骨骼支撐力。打拳的驅動力,來自蹬地挺脊柱的豎勁。有句話叫,接骨鬥隼,打拳就是在對正骨架,貫通勁路的過程。放長對正,螺旋擰絞,也是在練勁。

打太極拳要做到“不抻不動”,看懂之後你會有所收穫

不抻不動。反過來說,抻上再動。怎麼抻,遇到抬手,或手臂放出時,後背要先擴張,之後用肋骨帶著肩膀探出,這樣就有了拓根勁。手臂自己來回的動,是不帶功的,從根節開始出發,去擰抻手臂。撐,有兩個意思,一是抵住,二是開張。小腿骨要有力的抵住地面,能隨時蹬地發力。用肱骨拉住斜方肌,把肋骨打開之後,要撐開腰背筋膜。後腰這個部位,非常關鍵,勁整,就要鎮固後腰。什麼是骨盆不正,扭屁股,臀部左搖右擺或前舔小腹,都是不正。不正,就使不上勁。頭條號太極浮屠。往期有篇文章《四道擴撐》,有時間看一看。站得中正,頭領起來,稍微虛襠下沉,就是在抻拔脊柱。立架要似塔,立背又如牆。打拳是兩條手臂的事,比如單鞭,右臂與左臂,要相互拉抻上勁,再沉肘,好像拉直的繩子,又掛了兩個鐵坨,勁就飽滿了。如封似閉,雙手下按,你就要拔腰,往上長脊柱,上有下,拉抻軀幹。不要都堆下去,全壓在膝蓋上了。倒卷肱,手往前抻,身往後退,這是前抻後擴。金剛搗碓,震腳的一剎那,也要突然挺拔一下。所謂的東西,就是技術。練拳,就是駕馭技術,逐漸熟練的過程。

打太極拳要做到“不抻不動”,看懂之後你會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