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清明節了,你是否瞭解這個節日呢?

明天就清明節了,你是否瞭解這個節日呢?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這些國家的清明節與中國的傳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天就清明節了,你是否瞭解這個節日呢?

歷史淵源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明天就清明節了,你是否瞭解這個節日呢?

習俗內容: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明天就清明節了,你是否瞭解這個節日呢?

掃墓祭祀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已久。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古時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朝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相傳迄今。

明天就清明節了,你是否瞭解這個節日呢?

相關傳說

介子推“割股奉君”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明天就清明節了,你是否瞭解這個節日呢?

節日諺語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

◇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

◇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 清明有霜梅雨少

◇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