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大致處於中國春秋戰國階段的時期,以地理上北緯30度為劃分,出現了蘇格拉底、釋迦摩尼、孔子、老子等一批先賢哲人,他們的出現,讓整個人類精神文明突破了一個新的階段,迄今難以超越。

這段時期,也被後世稱為“軸心時代”。而在這些人當中,孔子無疑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先哲。只是這位先哲一生的經歷,都極為坎坷。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孔子祖籍宋國,出生於魯國,位於山東。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十六歲時,母親去世。他的家族雖然是貴族出身,但孔子卻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但是,孔子並沒有放棄學習。孔子自己就說過“十五志於學”。而到27歲時,孔子開辦學校教人。

後來孔子出仕,到列國周遊。情況好的,得到禮遇,但不會被重用。情況壞的,便如喪家之犬,半生漂泊。因為孔子的主張,在那個亂世征伐的世道里,並沒有辦法得到採用。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孔子是人,他並非高高在上的神。他也會面臨人生的困厄,外人的不解、嘲諷。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比他更早離去。學生子路被殺時,孔子感嘆自己已經時日無多。他的兒子孔鯉也在孔子之前離世。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他的另一個學生子貢來探望自己。孔子責備他,為什麼不早點來探望自己。他感嘆天下已經無道太久了,而自己的主張不可能被採納了。

這樣的孔子,看起來像一個終生落寞不得志的失敗者。孔子在世時,人們忽視他。但在孔子去世後,人們卻開始重新認識他,逐漸重視他。人們發現,原來自己遇到的問題,孔子就已經說過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孔子曾經提到過這麼一句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的意思是,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我,我擔心的是不瞭解別人。

孔子的這番話,即便到今天都仍不過時。我們很容易因為對別人的片面瞭解,便否定他們的全部。而瞭解這句話,對於我們保持謙虛,用更中立、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事物,有很大的作用。正是孔子的存在,所以,宋代思想家朱熹才會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後人對孔子的瞭解,主要來自《論語》。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的一本書籍。這本書裡以孔子與他人的對話為主。這套書,至今仍是中國人的寶藏。但要讀懂《論語》,並不那麼容易。

《論語》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書籍,中間一些字句跟現在的理解,有很大不同。歷代名家雖然都有註解,但因為時間久遠,這些註解本身也成了古文,閱讀起來,困難極大。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由楊伯峻先生註解的《論語譯註》。楊伯峻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家

楊樹達的侄子,曾跟隨叔叔學習古漢語。後來又拜於民國語言文字學家黃侃先生門下,精研學習,對古漢語和虛詞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他在1932年考中北大中文系,後來又在北大擔任中文系副教授。

楊伯峻先生對於論語的註解,按照先秦時代的漢語習慣來做註解,不橫生枝節,也不摻雜私貨,多作引申,對入門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書籍。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而今天推薦的《論語譯註》,又是中華書局出版社的版本。作為成立於1912年的出版社,中華出版社有極為深厚的學術功底,出版發行上,也做得極好。在豆瓣上,中華書局出版的《論語譯註》,達到8.9分。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兩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寶藏


《論語譯註》原本是繁體本,因為不方便閱讀,中華書局又將它改為簡體字版,更適合現代人入門閱讀。

在跟出版社溝通後,現在只需19元,就可以買到這本的經典文化著作

點擊下面鏈接,可瞭解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