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诗鉴漫城


古代帝王称霸,少不了军师的帮助。比如周文王有姜太公,刘备有诸葛亮,朱元璋有刘伯温。尤其是后两位,民间有语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时人云:“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以安天下。”。刘备动心了,带上金银财宝来请诸葛亮出山做自己的流浪CEO。二人在隆中草庐里嘀嘀咕咕半天,诸葛亮告诉刘备该怎么争天下,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所谓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三分天下。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穷的叮当响的刘备打天下。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再加上智取荆州,再取西川,成鼎足之势。只可能诸葛亮后来北伐时,用兵过于小心,又碰上司马懿这个油盐不进的老狐狸,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再说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曾做过元朝的小官,弃官还乡,被朱元璋相中,请为谋主。刘伯温上书“时务十八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差不多,都是本集团的长远战略规划。在刘伯温的谋划下,朱元璋消灭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夺取天下。刘伯温又制定了大明律,为维护大明江山的稳固立下了大功。

从这点上来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说得没错,毕竟诸葛亮穷尽一生也争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刘伯温却帮助大明王朝实现大一统。

不过呢,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叫“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后人对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非常认可的,并没有觉得刘伯温比诸葛亮强多少。对于诸葛亮的失败,后人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有人会说:诸葛亮为什么没赢得天下,对手是司马懿。朱元璋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哪个可比司马懿?

这样的看法,其实都比较片面,谁打天下容易?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长达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刘伯温立了大功?

野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的作用神话了,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甚至超过他。事实上,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被甩几条街。孔明未出村野,便对三分天下之策了然于胸。辅助刘备后,其策论得到验证和实践,可见其谋略水平实在是深不可测。刘备若无他相助,别说建立蜀国,就是想保住一个郡县弹丸之地都很难,你看看他前期基本上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情形很狼狈。这也是他为什么低三下四,三顾茅庐请孔明的主要动力和原因,当时他真是求贤若渴呀。再不获得孔明这样的人才,就会挂掉。

反观刘伯温,虽谋略高明,屡助朱元璋攻克敌军,最终一扫天下建立大明。但这些功劳真还不能全算在他头上,你看看朱元璋身边的人哪个不强?文臣如李善长、朱升、胡惟庸等,武将更多,如徐达、常遇春、蓝玉、冯胜、朱沐英、邓禹、李文忠、汤和等,哪个拉出来都在历史上响当当。李善长位列功臣榜第一,可见刘伯温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像后人想象得那样牛。

别忘了还有更猛更重要的一个人,谁?朱元璋本人,抛开他性格缺陷好杀人不说,他文武双全,拥有雄才大略,领导才华出众是公认的,有他这样的人掌舵,手底下又有强大阵容,焉能不胜?说白了,没有刘伯温,以朱元璋的才能,一样可以获得天下。他早在一线带兵时,就已经露出帝王相。



铲史观


分析一下,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一统天下。虽说历史不同,但他们二人又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诸葛亮和刘伯温所处时代处境一样,都是刀兵四起,群雄逐鹿时代。所辅佐的人,基本都是一样,都是下层的百姓,刘备卖草鞋出身,朱元璋混吃喝的小和尚出身。

在说说诸葛亮和刘伯温出身和文化等情况,诸葛亮南阳人,重师与司马徽,庞德公等人,自幼聪明,懂天文,晓地理,精数学。刘伯温青田人,官宦之家,考取进士,几次做过县官。此人也聪明过人,也通天文晓地理,研数术。

诸葛亮和刘伯温出山和所出的策略,刘备在势力弱小的情况下,经徐庶和司马徽推荐下,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并在有名的隆中对中,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主张,接着火烧博望坡,新野,随后智取荆州,得益州而入川,确实形成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数次北伐曹魏,想统一关中,都无功而返,后累死与战场五丈原。死时,天下还是三分天下。

刘伯温也是在朱元璋弱势和困难时,,在孙炎多次苦劝下,在好友宋濂的影响下出山辅佐朱元璋。向朱元璋提出“时务十八策”,“力定天下之机,措安黎庶之道”,随后又提出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这就是得天下先使百姓平安,不欺扰百姓。百姓是强有力的后盾。在当时有武汉的陈友亮和苏州的张士诚。刘伯温采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策略,取得鄱阳湖大战的胜利,先消灭了武汉陈友亮的队伍,随后消灭张士诚的势力,地域不断扩大,兵强将广。又用刘伯温的缓称王策略,先屈服红巾军韩林儿的小名王。后时机成熟一网打尽,朱元璋仅用7,8年时间就统一了全国。

从以上,可略看出诸葛亮和刘伯温统一国家策略的不同,所收到的结果也就明显不一样了。再一个,朱元璋在刘伯温辅佐下,堪称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刘备在诸葛亮辅佐下,是一位有能力的枭雄罢了。历史如河,一去不复返,历史如烟,谁也说不明白。只是各抒己见罢了!


江山如画5965


这句话是根据最后历史局势总结而成的。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解读出不同的味道,首先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智慧过人,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一顶一的高手。诸葛亮辅佐的蜀汉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难分高低最后诸葛亮更是倒在了北伐路上,一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却一统天下,恢复了汉人统治。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个人性格不同,诸葛亮握有实权军政大权都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有好处也有坏处,赢的了军心但却失去了刘禅的信任被身边的宠臣造谣说成了造反,连君主都起了疑心大后方都出现分歧了,到前线出战怎么会放心呢?每次出征要不是粮草不足,要不就是对手不给力坚守不出,还有就是不占天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计火烧了司马懿的粮库这时却下来了大雨老天爷都帮倒忙怎么会实现兴复汉室的壮志呢?朱元璋请出刘伯温之后尽心辅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鄱阳湖之战打败了陈友谅这是最大的劲敌,之后一路顺风顺水身居高位,可刘伯温此时仍然淡泊名利,没有一点架子想要学张良功成身退。

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三国时期各地战乱频频军阀割据混战,天子大权旁落,曹魏政权处于强势地位,而诸葛亮辅佐刘备在益州养精蓄锐,偏居一隅,再加上后主刘禅猜疑注定诸葛亮成不了北伐大业。刘伯温所处元朝末年百姓民不了生,连朱元璋这样老实放牛为生的家庭都活不下去了,可想而知生活多么困难。因此朱元璋扯起大旗,“驱逐鞑靼,恢复中华”得到了许多人纷纷响应,气势如虹,势如破竹,再加上有刘伯温的辅佐,还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优秀将领攻城略地最后荣登大宝。刘伯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后也算得到了善终,没有落得一个死无全尸的下场。

君主的能力大小决定了朱元璋,刘伯温的功绩。刘禅和朱元璋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在同一个等级上面的,朱元璋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而且英明神武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练就了当帝王的能力,而刘禅呢亡国了还乐不思蜀,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被奸臣迷惑,受到挑拨离间,最后亡国了都和没事人一样,相信天王老子来了也成就不了大业呀。
如果刘伯温和诸葛亮穿越一下,调换一下辅佐的君主说不定诸葛亮会完成自己的事业。主要是诸葛亮是为扶不起的阿斗打天下,没有了刘备的支持,刘禅受奸臣的误导,北伐成了诸葛亮的一厢情愿最终没有成功也是必然的。诸葛亮和刘伯温的个人才华绝对事平分秋色,没有高低之分的,只是诸葛亮功高震主令皇帝身边的臣子心生嫉妒,阻挠他的事业,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优势所以失败了。


知史说史鉴史


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佐先主定荆州、取西川,与吴、魏成鼎立之势。刘备死后,总揽内外事,平定南蛮,北伐中原,与魏攻战数年,星落五丈原,以其雄才伟略,确实比得上管仲、乐毅。

再看刘伯温,投朱元璋后虽有一些功劳,但大的战役沒有他什么事:洪都保卫战是朱文正打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亲自指挥;北伐大都的是徐达、常遇春,扫荡漠北是蓝玉,荡平西南是傅友德,负责总后勤的是李善长……看到了吧,他没有什么大功!所以,大明建国,定都南京,别人封公封侯,他只得了一个三等爵位"诚意伯"。他在朝中的地位和职权也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二人不可同日而语。

野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的作用神话了,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甚至超过他。事实上,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被甩几条街。孔明未出村野,便对三分天下之策了然于胸。辅助刘备后,其策论得到验证和实践,可见其谋略水平实在是深不可测。刘备若无他相助,别说建立蜀国,就是想保住一个郡县弹丸之地都很难,你看看他前期基本上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情形很狼狈。这也是他为什么低三下四,三顾茅庐请孔明的主要动力和原因,当时他真是求贤若渴呀。再不获得孔明这样的人才,就会挂掉。

反观刘伯温,虽谋略高明,屡助朱元璋攻克敌军,最终一扫天下建立大明。但这些功劳真还不能全算在他头上,你看看朱元璋身边的人哪个不强?文臣如李善长、朱升、胡惟庸等,武将更多,如徐达、常遇春、蓝玉、冯胜、朱沐英、邓禹、李文忠、汤和等,哪个拉出来都在历史上响当当。李善长位列功臣榜第一,可见刘伯温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像后人想象得那样牛。


历史摆渡人


民间传说,不可全信。

我们先看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佐先主定荆州、取西川,与吴、魏成鼎立之势。刘备死后,总揽内外事,平定南蛮,北伐中原,与魏攻战数年,星落五丈原,以其雄才伟略,确实比得上管仲、乐毅。

再看刘伯温,投朱元璋后虽有一些功劳,但大的战役沒有他什么事:洪都保卫战是朱文正打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亲自指挥;北伐大都的是徐达、常遇春,扫荡漠北是蓝玉,荡平西南是傅友德,负责总后勤的是李善长……看到了吧,他没有什么大功!所以,大明建国,定都南京,别人封公封侯,他只得了一个三等爵位"诚意伯"。他在朝中的地位和职权也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二人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他毕竟也有一定功劳(否则怎封伯爵?)加上他通晓阴阳风水之术,所以民间以讹传讹,把他说成神了,其实,他后来是被胡惟庸下毒致死的,可见他也是凡人一个,沒有先见之明,对此未加提防!


阿斌270202161


其实说这句话只是表明两人都是古代君主的著名谋士,并没有孰高孰低的意思,一个辅佐昭烈帝刘备创立蜀汉,一个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大明。 所谓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为什么不是“一统天下诸葛亮”呢?并不是诸葛亮能力不如刘伯温,主要是当时统一条件不成熟,尚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而且刘备底子比较薄,对手实力又太强,所以能够造成三足鼎立之势足以证明诸葛亮的超凡能力。反之刘伯温的一统天下也是从这个方面去理解。 之于两人之间的究竟孰优孰劣,这个不好评判,毕竟两人不属于同一时期,而历史又不容假设。 但从其他方面综合评价的话,诸葛亮要略胜一筹。诸葛亮和刘备一代君臣相得益彰,关系也处得很好,堪称千古君臣模范。 再就是诸葛亮为蜀汉基业的创立和稳固,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受刘备托孤,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历代统治者和文人所赞赏,比如杜甫和陆游都曾在诗中赞扬过他,其他不多做举例。从这种伟大人格来看待,恐怕刘伯温稍逊一筹,后世很多宰辅大臣,恐怕大都略有不及。


文化大都会


我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通过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忠心,以及对诸葛亮的敬佩,诸葛亮最大的本事可能就是为刘备取三分之一的天下,诸葛亮当军师可以说是为后世所敬仰,很多人说诸葛亮为什么不自己当储君,自己这么厉害还要听刘备的呢?这就要说,人各有命,而诸葛亮的命就是当军师,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亲自出征,这也是理所当然,诸葛亮虽然无所不知,相对于胸怀并没有刘备的大,刘备之所以几次的死里逃生都与自己盛传的仁慈有关,诸葛亮也不尽然。



刘备和诸葛亮就是伯乐和马,究竟谁是伯乐,谁是马,倒不如说俩人是相互的,诸葛亮没出山的时候,不是没人找过他,刘备也不曾胜利过,诸葛亮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刘备有侠义之心,却无战备之能,这便是互补,如果不是刘备的仁慈,刘备的君子之称,诸葛亮也不会选择刘备,可能终老于茅屋,刘备可能郁郁不得志,虽然得了凤雏,但是,刘备对于凤雏显然是不看好。



刘伯温就更厉害了,三国以前有很多与之相比的人物,像姜太公,辅佐周文王,虽然没有赢得天下,但是垫定了基础,像司马懿辅佐曹操,在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都是历史上称为神奇的代表,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也是天下大乱,有刘福通、陈友谅还有很多的小势利,朱元璋开始和刘备不同的是,朱元璋心是狠的,没有那么多的优柔寡断,还有一个好老婆,这在争天下的机会是致命的。

刘伯温比诸葛亮高明吗?显然俩人都是不相上下,智慧都是人中之龙,都是忠臣,唯一就是两位主君,朱元璋生活的环境和刘备是不同的,朱元璋在用兵方面就不是刘备能比的,朱元璋在没有刘伯温的时候就自己常打胜仗而刘备则是固定的根基,这就看出俩人的区别,所以,朱元璋可能弥补了刘伯温的不足,而刘备是全部依靠诸葛亮,这就是俩人最大的不同。



诸葛亮能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不得不说这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而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取得天下,历史上说刘伯温并没有比诸葛亮的下场好,诸葛亮去世全军默哀,而刘伯温最后只能退朝还野,在这可以看出,如果换作刘备,那么诸葛亮肯定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刘伯温最后则到了想法保命的地步。


万马托历史


其实这只是对诸葛亮和刘伯温的神话,其二人对历史的走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人是他们的主公——刘备和朱元璋。

诸葛亮和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名气都比较大,许多小说或者故事大量传播,以至于越来越夸大其历史作用,甚至于神话。其二人自身比较优秀,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富有谋略,刘伯温足智多谋,但是他们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不是占主导地位。

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三分天下,刘伯温辅佐的朱元璋一统天下,这是不是说明刘伯温比诸葛亮牛?不见得,这只能说明朱元璋比刘备牛,或者说朱元璋团队比刘备团队牛!

正确对待历史,不贬低,也不夸大,这才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所以别再说也别信“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句话了!


对话历史


这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意思是说,诸葛亮再牛也只是帮助刘备刘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结果,而刘伯温确确实实的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打下了真正一统的大明江山。
其实客观的来说长话短说不要说这么多棗话:原因太多了,诸葛亮和刘伯温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包括刘备和朱元璋在内,历史形势不同,时代不同,战况不同,对手不同,使得满腹才华的诸葛亮难以做到统一的大绩,而刘伯温和朱元璋的所处的环境就大不相同了,一个是光复汉室打天下,一个是打天下,再加上各方面的综合有利因素,那就大不一样了。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前节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把这两句话理解开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