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了李渊?

历史的荒野


1.玄武门之变中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要完成两件事,即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入宫控制皇帝李渊。

玄武门

在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他们的亲信还在玄武门与秦王府兵将激战。

据《资治通鉴》记载:

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上述记载表明,秦王府只有八百多名兵将,而李建成、李元吉的部将有精兵两千,兵力如此悬殊。在此危急时刻,李世民必须尽快入宫控制李渊,逼他发布诏令命令李建成、李元吉的部将接受李世民的处置,否则李世民极有可能败于玄武门之下。李世民此时是怎样做的呢?据《资治通鉴》记载:

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协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李世民没有亲自前往,而是让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握长予(想必身上还有李渊二子的鲜血),去面见李渊。李世民为何没有亲自前往,是因为如若李渊不从,尉迟敬德便会在他的授意下“弑君”。李世民没有亲自去,也可把“弑君”的骂名推卸给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

当李渊见到一个浑身鲜血、全副武装的武将持矛而来时,他是如何表现的呢?据《资治通鉴》记载:

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李渊“大惊”,在得知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后,他很快明白了,如果不按照尉迟敬德说的去做,他将有生命之忧。于是,“上从之”。至此,对于李世民而言,玄武门事变完美结束了,他也不必背负“弑父”的骂名。

2.玄武门之变后

据《资治通鉴》记载:

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大意是指李渊传召李世民前来,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出现了曾母误听曾参杀人而丢开织具逃走的疑惑(指我差点怀疑你对我不忠)。”李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长时间地放声痛哭。

李渊

这段记载表明李渊已经认可了李世民的行为,不再追究他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事。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就对宠臣裴寂说"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

又颁布诏令“以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癸巳,以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安业,无忌之兄;客师,靖之弟也。”李世民的亲信开始掌控政府要职了。

不久,“制传位于太子”。至此,李渊与李世民完成了权利的交接,他也可以安度晚年了。

欢迎在评论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唐通史


大唐开国初的血雨腥风,实际上也是权力游戏与规则的重建。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实现了自己登基的梦想。但是,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合法性层面,唐高祖李渊都不能杀。

这不是因为李世民顾念父子之情,心软善良,而是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不仅铁杆粉丝一大堆,而且有安抚局势的作用。李世民虽然当机立断,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控住善后的走向。因此,无论是作为暂时性的父皇,还是作为吉祥物傀儡,李渊必须活着,而且赋予李世民合法性。故而才有尉迟恭披坚执锐带领下属进宫逼迫李渊下令,宣布太子谋反,并把天下兵马大权交给李世民。

同时,玄武门之变几天内,李世民集团核心成员掌握了朝廷的关键部门,并且让李渊下诏书立自己为太子。等到一切处置停当,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这个时候,李世民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个父皇已经没有威胁了。此时,杀不杀已经不重要了。而且,无非就是争夺权力,没有威胁就养着,没必要大动干戈了。

可见,无情最是帝王家,父子之情兄弟之义什么的都是第二位的,核心是权力游戏。李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开国皇帝中最憋屈的一个,李世民也可以说是宫廷政变最缜密的一个。

不过,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用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后世的歌颂,成为一个历史的微妙。


秦右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夺权,李世民已经杀了李建成只要李渊不追究硬是和李世民反目以后的皇位必定是他的。而之后发生的事李渊确实妥协了,让李世民当上的太子。李世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没有任何理由再杀了李渊。

  在古代崇尚天地君亲师,李渊做为皇帝也是李世民的父亲。李世民如果杀了李渊那就是不忠不孝之徒,在古代是受世人说唾弃的。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是不会杀李渊的。

  在玄武门之后李世民是没有控制天下的,虽然李世民很大可能是控制了李渊。但是明面上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还是李渊,外地的军队并不知道皇城里面发生了什么事一般都会按兵不动。从玄武门的情况看李世民的军队是不多的,在李建成被杀死后,东宫的将领冯翊、冯立得知太子已死与薛万彻等人率领两千精兵杀向玄武门,此时的秦王军是难以阻挡的。由于尉迟敬德把太子的头颅挂出来,太子军看到后士气尽丧,薛万彻智能带着数人逃离。一直到李渊的敕令到来,残余的士兵才纷纷放下武器。之后李世民招抚了薛万彻、冯立等人,重用原太子骨干魏征、王珪,这些人能够顺利招抚都是建立在李渊已经传位给李世民的基础上的。

  李渊一死的话,李世民的合法性将会彻底丧失。那些还忠于李渊和李建成的人就会为了自保而起兵,而外地的军队也会有很多哗变。一个帝国将会面临四分五裂的结果,即使李世民能解决所有的叛乱,也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弑君弑父屠兄屠弟的千古骂名。


读史鉴往


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世民既没有杀李渊的动机,也没有杀李渊的必要。

一、李世民没有杀李渊的动机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其实史书的记载原本是很明确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事件以后,利用“秦王当有天下”的占卜结果,在李渊对李世民产生极度猜忌的时候,制定了昆明池兵变计划,准备在昆明池饯行时暗杀李世民,同时诛杀秦王府骨干尉迟敬德等人。

这一消息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率更丞王晊密报李世民,李世民临时组织反击,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目的,首先是要自保,不发动他自己就要死在昆明池了。而当时,谁要杀他呢?当然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至于李渊,在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之后,李渊确实对李世民非常猜忌,他把“秦王当有天下”的占卜结果告诉了李世民,有人认为李渊的意思是想让李世民自裁。但是,在李世民向李渊奏报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之后,李渊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又开始摇摆不定,他让李世民先回去,第二天再入宫一起对质讯问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的事情,这就表示,李渊又不想杀李世民了。

李世民本来就是在自卫反击,反击那些要杀他的人,而李渊并不想杀他,李世民何必要杀李渊呢?


二、李世民没有杀李渊的必要

李渊的嫡子一共只有4个,老三又早死了,因此,在武德九年(626)的时候,李渊可选的接班人只有3个: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李渊还有其他选择吗?,没有了,他只能选择李世民作为他的继承人。否则,他的皇位交给谁呢?

因此,我们看到,玄武门之变当天,李渊就把兵权给了李世民,数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把整个军政大权全部给了李世民。2个月后,李渊就光荣退休当太上皇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何必要多此一举杀李渊呢?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李世民杀李渊易如反掌,重名节也并非重点,主要是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并没有到“必杀”地步。对于皇帝之位来说,杀父杀母之事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只要统治得好,老百姓谁会在乎。

(1)“名节”对于雄主李世民、朱棣等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儿,关键在李渊识时务

李世民杀兄害弟,尽管打着“诛杀叛贼”的名义,但无论当时还是后世,有几个不会认为是借口?唐朝的儒家思想根本不强悍,否则武则天也做不了女皇帝。

自公元317年北方大乱起到589年天下统一,长达272年的动乱,儒家思想在统治阶层内总体是日渐减弱,更何况,李家在这期间不断地与少数民族权贵通婚。

由此,隋唐皇帝们在鲜卑文化甚至再早的匈奴文化上都有很强地浸染。隋唐初的统治阶层,对于儒家的“名节”观并不在意。

话虽如此,作为皇帝总要“最大化团结”支持者乃至中立者,能少些对手就少些对手。这才是合格帝王所为。

面对“平乱”后李世民,已经杀红了眼睛。而这时,李渊能适时支持李世民“平叛”,并同意李世民作为太子的行为,一方面救了自己的命,一方面也是父亲不得已。

李世民所面临的就是“杀父立刻当皇帝,但会有后世的坏评价”,以及“忍耐两三个月再当皇帝,自己却能博得好名声”。如此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当然,这也要看自己是否能确保两三个月后按照“商定”的结果去做,从“政变”过程看,李世民控制了军事主力是毋庸置疑的。

军事在手,有何惧?

(2)李世民是儿子,被杀的也是儿子,作为父亲能选择什么?既然不再捣乱,李世民又何必杀之

李渊能够造反成功,其本身在时机把握、隐忍力上已经高人一筹了。见势不好保命要紧的灵活力,让李世民失去杀父的必然性。

更何况,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儿子,李世民也是儿子。面对既成事实,李渊作为父亲也只能承认李世民的合法性。

这个无论从民间的父亲还是有权有钱的父亲,都是一个道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李渊才多活了九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兵变,两个月后李渊就禅位于李世民。九年后的635年,李渊病逝。九年时间,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日渐兴隆。李渊也没必要为了死去的儿子,再去反对活着的儿子。


坐古谈今


要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李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李渊已放弃皇权。

好好的皇帝当着,为什么单单一个玄武门之变就会使李渊放弃皇权呢?要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对真个帝国的控制还是有力的,并没有出现皇权旁落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在干什么。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就是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喋血的时候,李渊正在海池很惬意地泛舟。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带着士兵来到海池,告诉了李渊刚刚所发生的一切。

这里面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太极宫的正门——玄武门已经发生了两军交战,而且东宫将领冯立、薛万彻等人为了报答太子李建成的恩典,猛攻已被李世民控制的玄武门。厮杀声、呐喊声、兵器碰撞声,身处海池的李渊居然听不到!

好吧,皇宫很大,李渊正巧那天有点耳背,没有听到这些“喧哗声”。

但是,偌大个皇宫可不止玄武门一处驻有禁军。那么多禁军都被李世民控制了吗?显然当时的李世民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更何况,皇宫里面除了皇帝李渊、众嫔妃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宫女、太监、侍卫,这些人耳朵也背了吗?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向李渊禀报?李渊最后居然是从尉迟敬德——李世民一方的人嘴里才知道整件事情,而且是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

如果你要是绝对很诡异,那就对了。因为,真正的历史已经被掩盖。

既然看不到真正的历史,那么我们不妨来大胆猜测一下。

如果想让李渊暂时性“耳背”,就得控制整个皇宫里的太监、宫女、嫔妃、侍卫,以当时李世民天策府的兵力现实是不够的。那该怎么办呢?

这里面有个思维盲点,李世民必须要让李渊暂时性“耳背”,当然,这看起来好像是目的。假如李世民将这个目的当做是过程,或者直接忽略掉呢?会怎么样?

对,就是直接将李渊控制起来。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9年7月2日),对于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来说,也许他的战场并不止宣武门一处,还有另一处就是在后宫。在后宫干什么呢?控制或者说直接点是囚禁李渊,地点很有可能就是海池。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慢慢明白过来,李渊为什么会放弃皇权了吧。因为被囚禁了,失去自由了,生命受到了威胁。

做为隋末割据一方的枭雄,做为大唐帝的创建者,李渊无疑是及其聪明的。

如果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失败告终,那么李渊大可宁死不屈,等着太子和齐王前来救驾。再将李世民这一以下犯上的行为大加谴责,最后杀掉或者囚禁李世民,将皇位传给太子李建成。可是,李世民成功了,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这时候已没有谁比李世民更适合继承皇位了。

这是李渊放弃皇位的一个原因。

其二,也是为了保全李渊自己的性命。见惯了权力斗争、阴谋诡计的李渊,深深的知道,皇权面前无亲情。如果宁死不放弃皇位,难保李世民不会接着“弑父”。因为站在当时李世民的角度来说,已然没有退路。要吗与李渊达成政治和解,要吗只有死路一条。是人,都不想死。所以,在皇权与身家性命面前,李世民真的不会做出比“弑兄杀弟”更出格的事情来吗?我不知道。

其三,如果真的让李世民背上“弑父”的罪名,那么忠于李渊的文臣武将难保不会与李世民武力对抗。到那个时候,不光是玄武门、皇宫,乃至京城,甚至整个帝国都会爆发流血冲突,新生的大唐帝国很有可能陷入分裂。这也是李渊不想看到的。

因此,对于当时的李渊来说,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聪明的人大多都会做出对的选择。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册封为皇太子。不到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为太宗,改元贞观。


李渊作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


喧嚣平原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场豪赌,如果赢了的话他就能夺取大权,如果败了的话,那他就不仅和皇位无缘,还会丢了自己的小命。很多人可能以为李世民夺得皇位很正常,实际上大家这个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按理来说皇位是人家李建成的。

在正史之中李建成可没那么荒唐,正相反的是,李建成是非常有才能的,深得人心,李渊自从起事就将李建成定位了继承人,李渊登基之后李建成当上了太子,所有的大臣都选择站在太子这边,李世民被逼无奈选择了造反。

李世民突然发动政变,李建成毫无防备,在李世民取得胜利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控制李渊,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告诉李世民这件事,尉迟恭去见李渊的时候,其实李渊还蒙在鼓里压根不知道这件事,尉迟恭身穿盔甲,手拿武器告诉李渊,李建成等人政变被李世民直接给诛杀了。

这个时候李渊就是个傻子也知道咋回事了,再看看尉迟恭的一身打扮,其实说白了假如这个时候李渊不识时务的话,尉迟恭肯定毫不犹豫直接杀了李渊,到时候李世民直接昭告天下,太子李建成造反,将李渊给杀了,自己拼死也没能救下父亲的命等等就可以了。这一点我们能想到李渊自然也是能想到的。

李渊非常的识时务,啥也没说,他知道李建成已死,这个江山也只能给李世民了,而且如果他这个时候有异动毫无疑问还会丢了小命,所以他选择配合李世民,李世民想做什么他配合就行了,李世民想要皇位,他给就是了。

李渊如此的配合李世民,李世民又何必要杀了李渊呢?毕竟李渊还是他的父亲,古代君王是非常在乎历史对自己的评价的,李世民在史书之中将自己洗的非常干净,根本没有必要主动去背上弑父的罪名。当然,如果李渊不识时务的话,李世民还是会毫不犹豫举起屠刀的,帝王家中无亲情,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在传统社会中,在关于皇家的统序问题上,人们是能接受手足相残,数子夺嫡的。而且如果你在百姓之中的名声够好的话,那老百姓就更不在乎了,毕竟爱屋及乌嘛,但不论如何,人们却始终无法接受弑父篡位。

一:被李渊忽悠的李世民

在起兵之处,唐高祖李渊就曾再三许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在隋帝禅位登基之后,却还是食言而肥的让李建成做了太子,而李世民则只是进爵为秦王兼尚书令。之后随着李世民功勋渐著,羽翼渐丰,深感威胁的李建成于是联合李元吉以及李渊的后宫宠妃,日夜诋毁李世民。出于保证皇权不受威胁和维护太子的目的。老奸巨猾的李渊竟然异想天开的想要让李世民返回洛阳,建天子旌旗,掌管陕西以东地区。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世民已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要素,唯一难以突破的关口就是自己并非嫡长子,而现在李渊的这种表现无疑就是断绝了他的非分之想。实在很难想象,当时李世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可想而知的是面对父亲这种翻脸不认人的行为,必然是十分恼怒的。

二:早有预谋的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逼于无奈被迫反击的李世民在宣武门发动政变,一举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尉迟敬德以保护皇帝为借口率军入朝,控制了李渊,而得到消息的唐高祖李渊随即向裴寂、萧蠫、陈叔达问计。三位大臣则以:“建成、元吉在义旗草创之际,并未预谋,既立之后,又无功德可言,常怀疑贰之心以济其恶,以致祸起萧墙。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可立他为皇太子,托付军国大事,陛下就能如释重负了”为理由劝诫李渊当机立断册立李世民为太子。深谙权谋的李渊霎时了然于心,立李世民为太子,总揽朝政,处理庶务,不久又宣告退位。

整个玄武门事件,不论史书如何粉饰,终究还是能看出李世民精心准备的痕迹。首先收买玄武门守将,之后派人隔断与宫中的联系,防备李渊得到消息,政变成功之后马上让尉迟敬德率军入卫,点点滴滴天衣无缝一丝不苟,而对李渊的“兵谏”更是神来之笔,妙到毫巅。对人心人性的把握之确切而深刻着实令人不寒而栗。

三:死无对证的背锅侠

在李渊决定派李世民前往洛阳时,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无可避免了。自幼生长于王侯之家的李世民焉能不知政治斗争的血腥残酷?更何况他还亲自参与了隋朝的覆灭战争。身负盖世之才,而又拥天下之重权,无论在朝廷之上还是在市井之中皆是人心所向,如此人物,以建成和元吉的尖刻残忍,怎能容他安心做个逍遥王爷。对此,李世民自然心知肚明,而老奸巨猾的李渊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保守战火洗礼的人,他的血是冰冷的,本着死道友莫死贫道的初衷,雄才伟略志在天下的李世民岂甘任人宰割?头角峥嵘有帝王之相的李世民自然知道死无对证的道理。所以在玄武门事变中他毫不犹豫的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凭借自己良好的声誉,宣称自己是为了自保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如此一来不明真相的百姓对他自然是拥护加同情的,而已经洞察幽微的文武百官也不会傻的望刀口上撞,如此一来,他这个胜利者不仅可以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而且还能在情理上占据绝对优势。

四:李渊不仅不能死,还得好好活着

在封建时代,君王的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李渊亲自下诏承认有这么一件事,他李世民才算是一身干净的赢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所以李渊绝不能死。

再说杀兄杀弟在无情的帝王家并不算什么,可是一旦弑君弑父,那这麻烦就太大了,想想当年天下英雄群起而反隋的时候,不就打着隋炀帝“弑君篡位,杀兄取嫂”的旗号吗?再说,要获得法理上的权利就必须要得到李渊的许可,唯有如此,他才是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不然,即便他皇帝做的再出色,在天下人眼中也不过是个乱臣贼子罢了。譬如说明成祖朱棣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还有就是天下并不稳定,一旦失去法统上的优势,一方面他固然还失去号令天下豪杰的资格,而更重要的是各地叛乱会以此为借口煽动愚夫愚妇,趁势而起。届时,出于门面的重要性,还有多少人能坚定不移的跟着他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先上结论:没有必要。

在刚刚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兄长李建成,麾下大将尉迟敬德送齐王元吉永归极乐,之后控制了李渊本人。

虽然李渊还有很多儿子,但是没有一个在十岁以上的。遥不可及的帝位就摆在了李世民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何苦要给自己揽上一个不孝弑父的罪名?

虽说天家父子无亲情,但是陇西李氏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帝王之家。李渊常年在外当官,一直都是带着世民的。虽然父子俩因为储位之争常有矛盾,但有矛盾不代表就不能有感情了。

为了夺取帝位,李世民发动了宫廷政变,但是政变已经结束,剩下需要的就是安抚人心了。不止是别人的,还有李世民自己的。杀兄和弑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历史上兄弟相残的不要太多,可是儿子杀父亲的还真是寥寥无几。亲手射杀同胞兄长,已经给李世民带来了良心上的严重不安。如果再杀了李渊,晚上还能不能睡着恐怕都是个问题。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在意后世评价的人,杀兄屠弟已经给他带来了难以洗去的骂名,再去杀老爹李渊,这辈子他都别想被后世之人评为明君。

当然,这是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来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必要杀李渊,跟李渊本人的态度也有关系。

很明显,李渊在得知建成元吉都被干掉的消息之后,很快就知道是李世民发动政变了。为了保住性命,他很没有骨气的妥协了,他没有为大儿子四儿子的枉死跟李世民做困兽之斗垂死一击,这也是李世民不杀他的主要原因。李渊毕竟是当朝皇帝开国之君,要人有人,要能力有能力,只是一时受制于李世民,如果他下定决心要给李世民找麻烦,李世民敢不敢留他一命还真不好说。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李渊妥协了,接受了玄武门之变的事实,承认了李世民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杀李渊。一来自己良心好受些,而来将来洗白的时候难度也要小点。


扶摇郡主


一、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干掉老大、老四,又派尉迟恭这个门神挟持了父皇李渊!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死李建成,尉迟恭射死李元吉,建成的干将冯翊、冯立,齐王府的薛万彻带着二千多人,正在攻打大门。大力士张公瑾一个人用身子顶着门,外面的人没能攻进来。守卫玄武门的敬君弘、吕世衡战死。东宫、齐王的士兵又要去攻打秦王府,形势火烧眉毛时,尉迟恭拎出了建成、元吉脑袋,大喊:奉旨讨伐二贼,这是他们的人头,你们还为谁卖命?两府官兵一见就一哄而散。

李家三兄弟肉搏时,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尉迟恭全身披挂从岸边赶去,自报家门,直言:太子、齐王叛乱。已被秦王杀死了。秦王恐惊动陛下,特地派臣来护驾。



历史上的尉迟恭可不是老大粗,他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论武的他马槊纵横天下,论文的他政治上极为敏感、下手极为老辣。他这番话话中有话,秦王没接到你的旨意,已自作主张杀掉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我通报给陛下,只不过给您点面子,你要不老实,您老就会步建成、元吉后尘,您老是明白人,您老看着办吧!您老如果不老实,我护驾立马变成绑架,您老的皇宫包括您老的这把骨头都捏在秦王和我手中!

二、李渊识时务,主动交权,秦王无需下杀手。

皇帝李渊和大臣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都已成最高级人质,他们都心照不宣,很识时务。尤其是李渊,三个成年儿子建成、元吉已死,何况世民功高盖世,不如交权,安度晚年吧!李渊和近臣们紧急磋商,决定立世民为太子。尉迟恭有条不紊:外面还没有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接受秦王指挥。高祖乖乖照办。三天后,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当年八月,李渊又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彻底完成皇权交接。

三、在李渊服软情况下,世民再个杀手,就会使他的上位缺少合法性。

世民狠下杀手,已干掉哥哥、弟弟、十几个侄子。如无必要,他再弑父弑君,舆论对他不利。

世民杀太子、杀齐王,可以假借父皇的名义。父皇服软,成了自己的“提线木偶",正好使自己杀兄杀弟的恶行合法化,何必再弑君父?君父已在自己掌控之中,再弑君,就会使自己登基无法合法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又有房谋杜断,怎会下次蠢招,授人话柄呢?

四、毋庸置疑:如李渊不识事务,世民定会送他去见儿子建成、元吉。

如果李渊硬扛到底,世民已然两手沾满兄弟、侄子的鲜血,决不会手软少沾父亲一人的鲜血!在皇冠皇权面前,什么父子之情、兄弟之谊还不如一张擦屁股纸啊!当然,李世民决不会用宝剑,软禁几天,再弄个什么沉船事件之类的,让李渊不见血,成个失足老头就功德圆满!

您瞧!父亲李渊抚摸着世民的头,世民重回哺乳期,吮吸父皇的乳头,一组假的不能再假的恶心父子情深镜头!唯一真实的镜头是世民禁不住嚎啕大哭,他才暗自庆幸自己下手狠、下手快,终于先射死了建成、元吉,他在为杀死兄、弟、十几个侄子缓解心里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