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國的孩子都拼命玩,中國孩子還都在拼命補習報班?

Jacky在美國


無論說美國孩子拼命玩,還是說美國孩子聰明,或者說美國孩子在學習上更拼,顯然都是略有片面性的,美國的高等教育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確排在前列,但這並不代表美國的孩子不用學習,如果不學習,他們的高等教育也不會有如此高的水平,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各領域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對於中美兩國的教育現狀來講,中國家長容易將除學習以外的所有行為,都會被劃歸為“玩兒”,而美國家長給予孩子學習上更大的自主安排決定權。可以說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無論是兩國的家長還是學生,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兩國的教育理念上,中國家長基本上對於孩子的教育會給予更多的指導性建議,甚至可以說如果學生不按照家長的教育方式開展學習,可能就會被認定為是錯誤的,或者說屬於學生中的“異類”;而美國家長相對而言更尊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想法,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可以說美國孩子的人生一般都是由自己做決定,並非是家長對其人生的安排做出指標性安排。

雖然這兩種方式存在比較大的差異,而且也在孩子的教育成果與效益上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但這都是在符合當前國情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如果讓中國的孩子在當下的國情下,使用美國的教育方式,顯然不會培養出足夠優秀的人才;同時如果讓美國的孩子在美國,使用中國式的教育理念,在其國內也不會培養出像當前的人才。因此,也不能說誰的教育理念更先進,只能說在特定的條件下,符合自身實際的教育理念就是非常具有優勢的。


東愛雨小公


本人在歐洲生活過十年多了,說說個人的見解吧。

在歐洲分為公立學校和私人學校。

公立學校主張快樂學習,作業少之又少,就算老師佈置作業不完成也沒關係,最多家長會說幾句,但是家長會家長不來也沒關係。

而且學生一直到高中都是百分之九十九畢業率的,除非你考試教白卷,不然肯定能畢業。

同時公立學校裡邊你是看不到有錢人的孩子的,也就是精英階層的人。

私立學校完全相反,學習刻苦,作業雖然沒國內多,但是也挺多的,而且畢業率也很嚴格,裡邊基本都是有錢人的孩子。

歐洲基本已經階層固定化了,很少有改變,比如歐洲就不可能出現馬雲這種人。


------8467


講實話,中國的階級固化,還沒到西方國家那麼嚴重,尤其是美國那麼嚴重。


美國的教育是什麼教育?精英的特別精英,美國的精英非常厲害,說世界第一完全不為過。

但是美國的平民教育,我除了呵呵實在不好說什麼,PISA基礎教育測試,美國落後於中日韓也就算了, 比越南都錯一大截,我還說美國怎麼這麼稀爛,把美國拆開,看看各個族裔,結果呢?亞裔都可以世界第四,黑人,拉丁裔連非洲人都不如。


美國的那些私立小學,中學,學生一樣很艱苦的讀書,史岱文森高中聽說過沒?

紐約市明星高中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S)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剛踏入高中的九年級學生,96.6%在上學日的睡眠都不足八小時,半數學生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時,其中32.7%的學生每天只睡五、六小時,17.8%的學生睡眠不足五小時。

不管在那,在美國,在中國,在日本,在英國,都是一樣的,好的中學一樣壓得很緊,不光是美國的史岱文森,英國的伊頓公學聽說過沒?嚴的要命,比中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學費也不便宜就是了。


底層的人呢?底層美國也有公立教育,至於老師教什麼,至於學生學什麼,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小小年紀抽大麻的比比皆是,就算是個優秀孩子丟進去,大染缸也給你染沒了。混完基本教育出來,該開卡車的開卡車,當修理工的當修理工,混幫派的混幫派。

人家史岱文森的學生畢業出來是要上哈佛,上斯坦福,上耶魯的,階級一下子就拉開了。


李建秋的世界


建議大家去看看王曉春的《平視美國教育》,並結合真正去過美國的留學生,尤其是學教育專業的。我們國人絕大多數不用腦子考慮問題,只會用耳朵和嘴巴思考。美國初期教育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分層教育更為嚴重。你可以學,也可以不學(這些都是底層的教育思維),而精英階層對孩子的教育力度拋中國父母不知道幾條街。我們總喜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孩子不學,不適度引導,為了給自己開拓美其名曰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應該學了,有作業壓力,但孩子又沒形成學習習慣,又責怪學校作業太多。等學校減負不佈置作業,又說學校沒盡到責任。說實話,我是一位父親(不是老師),我確實看不下去太多父母的胡言亂語,教育改進根一定在父母身上!我們總在抱怨社會分層(包括郎鹹平我咋會),但我們卻忽視了是什麼造成問題的產生,根在哪裡?似乎我們從不追究。是,農村孩子上名校的越來越少,但城裡父母有多麼重視教育你們可曾想到。倘若讓從不在乎教育的農村直接趕上城市,那才叫沒天理了。看看16年考上清華大學的河南省13名黃夢龍,再看看去年的癱瘓媽媽培養的北大優秀學子。他們雖家徒四壁,但正是父母在乎教育(雖然無能提供太多金錢,連孩子吃飯都成問題),即便沒有錢財作為後盾,但對學習的虔誠完成了鯉魚跳龍門。如果父母孩子將責任歸結為外部,我覺得做父母的確實該感覺羞恥!


大胖二胖和小胖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除了書本知識之外的所有事情,都被認為是玩兒,即使讓孩子報體育班或者是學習音樂,也帶有很大的功利性。

而美國,更看重這些課外活動。孩子們從小參加童子軍,他們去野營,去搞一些集體活動,從而培養孩子們的團隊精神和意志力。

再比如說,體育是美國教育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放學以後,孩子們很多都去不同的體育俱樂部。在國際大的體育賽事當中,美國很多參加者都是從普通人當中挑選的,而我們都是從專業運動員中挑選來參加,像奧運會等這樣的比賽。

美國還注重培養孩子參加社區活動和志願者活動,而且體育以及參加社會活動,在申報大學的時候是非常被看重的。在這些活動當中,孩子們能夠更瞭解社會,同時瞭解自己,更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中國目前的教育狀況就是,考上好大學就會有很好的前程。所以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在放學以後去各種課外班補習數理化英語等等知識。

參加其他活動往往被認為是玩兒,是無用的浪費時間。

說美國孩子在拼命玩,這實際上是一個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國人認為,書本學習是有用的,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無用的,把它看作是玩兒。

其實在我看來,在參與社會活動當中,孩子們會得到很好的意志品質鍛鍊,合作精神的培養,以及領導力的形成,思維的提升等等,這些都是為一個人未來持續的發展打好基礎,是一個人終生受益無窮的。







世界達達


美國的孩子都在拼命"玩",注意這"玩"不是真正的玩,而是再為高考"玩",也是在為高考的錄取時作實足的準備。為什麼這樣說呢?

據我所知,美國同樣高考,只不過高考時,不是一次考試見分曉,高考成績在錄取時只佔一定比例。而其它比例的分數,是體現在整個高中階段。

從高中一進校,實際上就開始進入了高考狀態,平時的完成的作業,平時的考試成績,期未的考試各自佔一定比例,算出一學期的成績。

成績不按分數,只按A、B、C、D、E等級,然後高中幾年幾學期的總成績按一定比例,算出分數,作為高考成績,在錄取時佔一定比例。

而美國的教材內容,比我國的難度要小,如數學我國的五年級相當於美國的七年級。為此,學生學習課堂時間充裕,老師就講得少,學生討論多,發表意見多,提出問題多,學生主動性強,興趣濃厚。根據學生表現還要記分。

所以學生的學習在學校裡就基本完成,並獲得了部分高考分。當然,有的學生為了在期未考試中考出好成績,也有補習的,只是沒我們國家這樣盛行。

另外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課外活動的"玩"上。因這才是知名大學,錄取時將會作為高考重要的參考。沒有參加課外活動,大學是不會錄取的。

所以,學生下午放學後就在學校或校外參加各種活動。如:學校的計算機編程,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小組或競賽小組,科技模型、文學社,戲劇社,樂隊,足球隊,武術隊等等,或到校外去社區參加義務勞動,慰問敬老院,或環保宣傳活動,或走近商場、工廠、餐館打工等等,社會實踐活動。

然後根據各自的參加活動表現和做出的成績,由活動單位加以評價證明,作為高考錄取時參考。這些學生看來是"玩”,而實際是在為高考錄取作準備。

而美國的有錢人多去讀私立中學,為了平時與高考考上好成績,學校對學生要求也非常嚴格,學生其實也非常認真,仍有學霸。

因美國高校,多數名校是私立大學,私立大學錄取有很大的自主權,象哈佛大學等,錄取學生時,多次拒絕了高考狀元,而更看重課外活動的層次與評價和參與情況。

而我們國家的高考,為了體現高考的公平性,高考只能唯成績論,一錘定音,多考一分壓倒一片。

為此,學生與家長就只有下賭注,家長只有叫學生拚命地讀書。凡學校不上課時,就去校外報上補習班。目的是把所學知識反覆練習,重複練習,變為解題高手,在高考中考出高分。

只要高考考出了高分就可以上好大學,畢業後就可以找上好工作。這就是家長的初衷。

因此,這樣自然就導致了學生,加班加點反覆學習強化,就形成了定勢思維,進入大學後,也只有照本宣科,缺乏創新性。

所以,我們國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多為摸仿型,缺乏創新型人才。當然,這與我國國情有關。

而美國呢?據統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出自美國大學的人數約佔總數的70%,這與美國的高考方式與高等教育有必然的聯繫。

我國高考雖在不斷改革,再向國外學習。但由於國情不同,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國的高考模式,應根據本國實際,逐步探索改革高考模式,為培養出創新人才而努力。相信,會在不遠的將來,我國會趕上和超過美國。

綜上,個人看法。網友們你們的看法呢?歡迎留言。


吉星高照130484261


真命題?中式教育不可取?

近幾年,強調“引導性學習”的西方教育體系的弊端也漸被重視——培養出一批連20以內的加減乘除都不會口算的“人才”,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失業、找不到工作、生存成為問題的不在少數。

平心而論,除卻少數稟賦異常能迅速舉一反三的人,填鴨式教育是能讓天資一般的絕大部分孩子們理解並運用所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就像數學題做多了,經驗積累下來,產生了手感,也能夠勉強跟上天才們的步伐。

另一方面,對中國稍有了解的外國人已經開始使用“選賢”(Meritocracy)來形容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

“選賢”社會里,相對客觀公正的考試製度便成了初步篩選人才的核心手段。比如,英國近代邁入資本主義階段,值得肯定的一點,就是建立起了文官考試製度:

而且,只要“選賢”式的考試製度能夠給出普通人以出人頭地的空間,在這種社會共識下形成的高強度學習傳統就無法被根除。

換個觀點來看,當下觀念仍在強調通過個人不懈努力,經過無數歷練和篩選才走到了頂尖的水平和地位,那麼,家長們怎敢輕易相信減負,怎敢輕易減負?!

中國師承西方學來的近代教育體系,其目的也是為培養充足能幹的勞動力,並非要讓全民都做謙謙君子(社會要發展總不會全靠著謙謙君子們)。

平心而論,能讓普通人在課堂上就能學習到大量科技和人文知識,這已經算大大的良心了。不服可以去問問那些社會秩序經濟狀況爛到渣,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卻因為受教育年限的因素(HDI計算時受教育年限佔的權重很大)高過中國的國家,課堂上都學了些什麼?

歸根結底,教育裡的討論折射的不是教育問題,我們已經不是“前三十年”的社會了,拋開時代特質去奢談課堂內的“素質”教育沒有任何意義。

中國人的應試教育觀還跟隨移民和留學生來到了海外,華人借這個傳統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遭到了嚴重挫折。

現在各地學校興起的“國際班”,視美國SAT一類的水平測試為“洋高考”,把中國“學而優則仕”這一套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誠然,美國的華裔一向被美國社會認作模範少數族裔,學習勤奮,工作努力,不惹事,相信個人努力能讓生活更美好。但美國並非純粹的選賢社會,這裡混雜著很多與智力、努力沒有關係的東西。每當社會出現問題,黑人鬧事、老墨遊行、紅脖子示威……華人都莫名其妙地成了各族群各集團推卸責任的替罪羊。比如電影《刮痧》中反映出來的中美觀念差異:

而且要看到——美國媒體和國內某些人鼓吹的“美國夢”,其中的確存在著個人努力的因素,但多少也同外部環境有關。現在想在佛羅里達當橙子園農場主所要花費的心血,同150年前白人把印第安人都攆光後圈地開園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語。曾經北美大陸是歐洲亡命者們的應許之地;而當下這裡的坑已經被先到的蘿蔔佔去了大半,再想像以前那樣從底層發跡,難度翻了無數倍。


真命題?美式教育是要孩子拼命玩?

同時,另一方面,美國的教育真的是放任孩子拼命玩嗎?未必。

美國的“快樂教育”與素質/減負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這都是美國貧民區的爛學校,教數學的老師或許以前大學學的是政治學,連三角函數公式都沒背全,當然只能讓學生們撒丫子玩。這種“快樂教育”積極點來說,是讓學生們在面對悲慘人生前,能有幾年快樂的時光;憤世嫉俗點來說,就是精英階層對底層屁民的教育水平不聞不問。

而美國的精英們呢,則把小孩送去美國私立學校或者富人區的公立學校,這些地方的作業“負擔”會超出想象。

美國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對普通大眾施行的是放羊式教育;但是精英階層什麼都學,就像特朗普的外孫女,小小年紀,什麼都學。

像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這裡就有有很多小語言的培訓課程,美國的精英家庭為了子女的發展,會有意地培養,至少還得多學一門語言吧。美國,瘋狂地學中文的大有人在。


真命題:中式教育的廣闊前景

儘管如此,也要從西方教育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大幅增強,就給那些無法或不願從傳統路線奮鬥的人創造了新的機會。

中國人對世界的瞭解,同西方相比還是小學生,亟需更多國際知識教育來開拓視野。此外,我們也得自問,除卻那些朋友圈自媒體上無限誇大的歐美各國和各個小資旅遊聖地,自己對真實世界的瞭解究竟有多少?

隨著大力推行走出去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樣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斯里蘭卡、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等等等都應該納入我們的視野範圍之內。

具體到教育層面,家長們也許應該想想,或許讓孩子學一門小語種,比方僧伽羅語,斯瓦西里語和烏爾都語,對孩子未來的幫助會很大?有點遠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喜歡讓孩子學中東各國語言和漢語。無他,利益所在。別把孩子的前途全都綁在“奧數”身上,還有很多其他技能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大展宏圖。

總言之,減負是個偽命題,只要中國家長的教育觀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沒有改變,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都還會繼續刻苦學習下去。

不同的是,現在還有多種途徑,孩子們的未來也多了一些的選擇。但歸根結底,不管出身如何,大腦回路如何,天道酬勤,還要多努力。

By Pansesus


明白人


孩子的學習態,完全取決於父母的價值觀視野。美國的孩子玩與中國孩子的補習班學,這兩個問題的對比度,就顯得特別扎眼。而必須承認的是,美國與中國的教育差距非常的大,從根源上一追溯,卻是兩種文化基因的巨大的不同。

在我看來,美國孩子的拼命玩,恰恰是更好的學,讓一種能力附著在孩子身上,而中國孩子的補習班學習,補的是父母的心態的問題,補的是整體社會焦慮的問題。中國的孩子真有這麼差,多到有這麼多孩子需要上補習班嗎?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弱,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父母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足。

跟風隨大流,似乎是快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通道。還是我經常說到的那句話,找到孩子的天賦秉異,發現孩子的優勢劣勢,找到孩子的優勢能力,找到孩子最感興趣方向,拼命玩與上補習班,一點都不矛盾。

玩與學,明面上去看,似乎特別矛盾,玩,往往是最高級的學!就拿玩音樂的這個圈子的人來說,他們對所鍾愛的音樂的理解,遠遠超越於音樂學院培養的音源專業的科班學生。大多數音樂學院的學生,更多的是把音樂當做一個專業來看待,而玩音樂的人,就是拿這個當成為自己興趣、樂趣、甚至生命。一個人在這個事上所注入的精神和能量,自然可想而知,體現出來的價值,自然大相徑庭。

就拿幾天前在電視裡看到的一個琵琶大師,他在展示琵琶這個樂器的時候,把一箇中國傳統民樂樂器,居然彈出了中國五絃古琴、大鼓三絃、古箏、兩河流域阿拉伯風情、印度西塔爾、印度鼓、西班牙響板、歐美古典吉他、民謠吉他、電吉他,我相信這絕不是學出來的,這一定是玩出來的深度。\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8660007d8a7775f08d4\

面向孩子


在原來窮的時候,封建社會吧,有兩個窮人快過年了在一起討論皇帝,你說這時候吃啥呢?是不是天天吃餃子?

看看我們窮人每天就吃地瓜,煮地瓜,烤地瓜,這生活太悲催了。

其實他們不知道皇帝有時候也喜歡吃地瓜。

中國還有一句老話這樣說,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捱打,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許多人在身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然後感覺到別人生活的太狹義了,就沒考慮到別人,曾經付出了太多。

還有多少人能夠相信依靠快樂學習,依靠遊戲能夠讓一個國家振興,能夠讓一個國家處於世界的頂級民族之林。

這本身就是聰明人騙傻子不要努力,不要學習的一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被許多人奉之為教育的法寶。

你自己退一步來講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都不一定能夠學習好別人家的孩子,不努力學習能學習好,你覺得這樣是現實的嗎?你們看到的是別人家的父母付出了更多,給她尋找更好的老師,給他做好了更好的家庭鋪墊。

當然成功的學生,成功的父母在說故事的時候,通常都是我們家的孩子比較聰明,我們家孩子沒怎麼學就學好了,這樣的故事你也能信。他是在鼓勵您的孩子不要好好學習,長大之後在社會處於中下層,而他的孩子就可以在上流社會發展。

比你聰明的比你家庭好的家長,都在為孩子的發展竭盡腦汁,而你卻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玩的開心,首先你自己有這個條件嗎?帶著孩子到處旅遊,這是一個家庭的重大開支,能有這條件嗎?

所以說比你有錢的人都在努力,而你卻主動放棄應當爭取的努力。

永遠沒有辦法去喚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樣也沒有一個辦法去喚醒那些不努力的人。


宜城老師


中國的小孩常常是在課堂和補習班之間奔波,從小就感覺壓力山大,與此相比,美國的小孩面對的是輕鬆多樣的課堂內容,不會被家長送到補習班。這樣的對比讓人感覺美國的小孩整日在玩,但本質上並非如此。

美國採取的是開放式教育,不會讓學生長時間呆坐在課堂,他們用一種相對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小孩從中學習到知識並提升能力。美國的教育講究實用性和拓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拓展思維,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話雖然出自中國,但這是如今中國教育所缺失的。中國的小孩從小學起就面對各種課程和補習班,不論有用沒用,都得學,學了恐怕也難以致用。

很多中國小孩從小就被灌輸“讀書改變命運”或“學而優則仕”的觀點。這種觀點背後有著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但更多的是父母對現實的無奈。

父輩無法出人頭地,過著四處不如意,到處受人氣的生活,他們只能希望小孩通過讀書來實現“鹹魚翻身”,卻忘了這樣教育留給小孩的更多是一種沉重的包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