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問:農村人常說的「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是什麼意思?

「人情」和「賬」若是劃等號就變味了,雖然放在了一起,但農村這句話確實道出了互幫的重要性,有尤其是在農村。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在現實中,刺楸發現,確實有部分人把人情當成了賬,即所謂的「人情賬」,這究竟是為何呢?刺楸想來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農村的人情來往雖已是一種負擔,但又很難拒絕

人情,人情,說白了就是需要來往,在農村具體體現在各種酒席上。部分地區的農村辦酒席雖不收人情錢,對辦酒席的人來說沒錢就不敢幹,因為不但不收人情錢,還要加錢並送煙返還給,而參加酒席的人為了以示自己的心意也會有其他的表示。


除此之外,收人情錢是酒席不成文的規矩,參加酒席就要準備好人情錢,且隨著消費的提高而水漲船高,甚至為了面子而存在攀比現象。

由於怕以後自家有紅白喜事時沒人前來幫忙或捧場,再是負擔也要擔著。你送出去的雖是人情錢,但它等同於人情,等到真有事時,就像賬一樣一併就收回來了。

所以刺楸發現,「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在農村酒席文化中也有體現。

二、農村間互幫互助看似在幫別人,實則在幫自己

農村的人際關係與城裡有很大不同,凡事更多的是相幫而不是以經濟來論。在農村,許多力氣活僅靠單獨的一兩個人很難完成,需要更多有力氣的人一同參與。因為每家都可能遇到這類事,若是靠出錢來完成,對於那些短期湊不齊錢的家庭來說極為不利,且會成為負擔。

因此,大家互相擠擠時間拉別人一把,結成互幫的形式。先前幫了別人,就算是一種人情了,當輪到自己需要幫助支援時,各種支援力量就會不請自來。例如,換工就是農村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產生的。

三、刺楸的總結與建議

總而言之,雖然人情是一種特殊的賬,但不應該真把它視為賬,因為賬好還,而人情難還。所以,不管哪家有事,遇到後就多去搭搭手幫幫忙。

以上就是刺楸對「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的個人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好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農村老俗話說“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句話很有道理。在農村,這是老人們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值得提倡。 農村裡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管哪家有事情,大家都會去相互幫忙,山妮的家鄉管這叫打幫忙。

女的主要是去幫忙栽秧,打穀子,採菸葉和廚房幫廚等。男的呢主要是幫忙殺豬,蓋房子,挖乾田,耙田犁地,抬棺木(殯葬改革前土葬時)等。這是村裡的一種默契,別人家有事情,開到口或者不開到口,只要有時間,街坊鄰居都會去相互幫忙的。
老人常說,這是人與人之間必須的人情,如果平時沒有相互的幫忙積累,沒人情不說,來日自家也就沒有這筆賬可收了。記得母親以前身體好的時候,也總是會去打幫忙,洗洗菜,端菜,收拾碗筷,母親說能做什麼就幫忙做什麼,做得多少量力而行,關鍵是要有這個心,要讓主人家知道自己的心意。這人情是換來的,自己都不主動熱情地去換,人家也不會給你這個人情。

時間一長,平時一點點換下的人情,也拉近了街坊鄰居的關係,大家和睦相處。只要哪家個紅白喜事,還是過年殺豬,大家都會自願熱情地來幫忙,整個場面也熱熱鬧鬧的。 相反,如果平時那些不去幫忙的人,到了那家人家中有事時,別奢望會有人來幫忙,誰叫平時不去換這個人情呢。
大家的相互幫忙換下了人情,村民把這積累的人情稱為“賬”,其實這樣說也妥,如何稱呼無所謂,關鍵是有事的時有人來還“賬”就好。 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分享。(文圖原創)


彝家山妮


這種現象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平時樂善好施,樂於助人,等到你有幫助的時候才有人會來幫你。至於有沒有道理,要分情況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大家都忙於自己的事情,和父母輩祖父母輩有了很大的差別。放到以前,一個樂於助人的熱心人,在他遇到困難時,絕大多數人會伸出援助之手,有錢的幫錢,有力的出力。現代社會,住在身邊的鄰居都可能不知道是幹什麼的,更別說像以前一樣東家串門,西家嘮嗑的,大多數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可能就是電梯裡見面混個臉熟而已,人際關係比以前淡漠多了。

所謂的幫助更多見於同事和熟悉的人群裡。正因為不是彼此知根知底,很可能有不少酒肉朋友,所以就算平時是個熱心人,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些所謂朋友可能早就不見了蹤影。所以,現在的人,只談七分感情,三分留給自己。

老話說,三五知己足矣。可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摯友,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在你困難的時候因為之前得到過恩惠而反過來提供幫助。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心懷善良和感恩之心。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總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我是果果,祝你幸福!



果果微小說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平時積德行善,是在積福報,一旦遇到點災禍,別人才會幫你。中國還有句古語,“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最信因果報應,民間流傳著很多好有好報的故事,教育人們積德行善。

過去人也都信有十八層地獄,你在陽間做了什麼惡,在陰間,根據你罪惡的大小,給你打入相應的地獄,讓你受不同的懲罰和煎熬,這雖是迷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勸人行善的。

現在人們都不信這些了,因此,坑蒙拐騙,貪汙腐敗,傷天害理的也多了起來。

我們還是得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早報晚報,早晚得報。


袁洪智詩畫


農村老俗話說"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話農友君認為要這麼去理解它意思,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善於多做好事,誰家有困難去幫助下,誰家人手不夠需要幫忙去幫助下,平時多做善事,多幫助別人,等到自己遇到什麼困難時或者是需要大家幫忙時,別人也會主動來幫助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平時幫助別人,當自己有困難時,他們怎麼會主動來幫忙呢?

農友君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個是開車的經常在農村和城裡兩邊跑,基本上是每次從農村去城裡時村裡的人或者是有經過別的村莊時都有人叫他幫忙帶點東西到城裡給他們的子女,每次他都會幫忙帶,給錢也不收,他還笑著說你給錢我就不帶。



在這條路上跑也經常會遇到其它村的人坐他的順豐車,只要能坐的下,都會帶他們一程,或者是在這條路上有誰遇到困難或者是誰的車出現故障也會去幫助別人。

有一次在閒聊時,有人問他你這麼經常在農村和城裡兩邊跑,萬一在路上車壞了或者是有什麼困難時怎麼辦?他笑著說:沒事,我在這條路上買了"保險"。他說的這種"保險"就是他在這條路上經常幫助別人而放出的人情,有幾次他的車在路上出了點小故障,路過的人或者是車都會熱情的過來幫忙。這就歸功於他平時到處放人情,到了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很熱意幫助自己。



還有一個例子和這個正好相反,這人在村裡人緣不好,脾氣差,平時別人叫他幫忙也不愛去,當他需要別人幫助時,同樣的別人也不愛去,因為別人又不欠他的情。



所以農友君認為農村老俗話"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它在教育我們平時要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當自己有困難時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是有一定道理的


農友君


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這句話,亦值得在禪海邊兒上漫步的咱,震撼一把!也為祖國的農村,自豪一把!

什麼叫人情?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和感受到的感情,最直接的傳播與感受到的方式,就是幫助。到處放?可以理解為不計任何時間地點人物的誇張修辭方式,暗喻眾生平等,普幫眾生的意思。後半句“遇難好收賬”,遇難比較容易理解,就是需要幫助的時候。好收賬,似乎成了前邊“付出”,後邊“收穫”的因果必然。

“因果必然”也是咱有意把這句農村的理兒,往禪海里趕渡,昇華它的意境:這句話,是蘊含了富有禪意的農村文化,甚至文明,太有道理了!

提及農村,難免是落後的浮現。不過,農村的確很無辜,竟然約定俗成般的成了“落後”的代名詞。藉此機會,咱想借此問答,給農村平一個反,也算是普及一種人情吧!

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這句來自農村的老俗話,有效的挽留了所謂城裡人兒不小心遺失了的部分人類文明。何止有道理?既然提到文明瞭,就嘮叨幾句什麼叫文明?本人很俗淺,對什麼是“文明”比較粗俗淺薄的理解,是“人與動物的心理區別程度”,還有一種理解,就是“強勢針對弱勢的態度”。針對不同領域,彼此有不同能力的相對強勢與弱勢,只要有相幫的需求,便有能力強的出現。這,不僅是人情的釋放,而且是人味兒的延續,是人類文明的傳承!反之呢?就是反人類文明,不再贅述利用強勢的剝削與壓榨了。否則,跑題更遠。

這句話放到城裡,只能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

付出與收穫,因果不虛。

留住農村的老俗話,剝繭抽絲,竟然是人類文明的溯源。這,可以自豪嗎?





如法先生


老俗話,“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帳。”何意?有道理嗎?

在人世間,隨緣好友,親情鄰里,關係處理好,遇事大家互相幫,隨禮情,每遇到悲喜事,遇上坎坷過不去的路,或困難,都要邦,若此就稱為人情到處放,遇到困難別人才相報緣情,亦乃不刮春風,那來秋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體現了樂善好施,助人好樂,精神文明,是中國美的優良傳統,也是體現了樸素感情,忠誠厚道,道德觀念,於人於國都是一種合諧的體現。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純樸的感情,成了一種對公共事業關心和支持,現在網絡上的一滴捐,及每年的殘疾愛心捐款,為不幸家庭募捐 己經體現了無私大愛,只求奉獻,不取回報,之高尚情操,這就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已經再不是那種人情炎涼,而是人情溫暖,現在無倫是政府還是企業或個人,於春節和節日關懷弱勢群體,捐助孤寡老人,及貧困戶,等等舉措都體現了互愛互邦好風尚。乃至精準扶貧政策,若此精神文明之尚蔚然成風。也不僅僅是“人情到處放,難時好收帳”而今已得到了升化。亦乃是傳統文化的延續和提高。



狂喜淡墨a


大概在原來的農村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老輩就教育:誰家有什麼紅白事,(紅事指娶媳娉女,白事指打發死人)。武者起房蓋屋,要去幫忙的,不然就叫死門死戶,自己有什麼事別人也不會幫忙的。

而紅事的客人是要邀請的,有的是專來當客人的,有的是客人兼幫忙,還有少數人是專門邀請來幫忙的,都要根據親密程度上禮錢和賠奉的。當然人家有了事你也是照此辦理。白事是不邀的,″願者上鉤"。不管是上禮(叫燒紙)還是幫忙(幫忙也要上禮的)。有的人整村或大半都上禮或幫忙。這不是放出人情嗎?這樣自家在有什麼事別人又還回來了。至於鄰居更是如此,不僅以上說的事全有,而且平常假如吃一頓變樣的飯,也是要送的。這叫"遠親不如近鄰,也叫″親友吃了頓還頓,隔壁吃了碗還碗”。體現了農村人互相幫助的純撲鄉風。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風俗好象也變了味,一切商品化,一條龍服務了。尤其是住進樓房後,好象堅硬的水泥阻隔了人情味,如果是天南海北住在一棟樓,真的是"躲在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了,基本上是“腳步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進步還是退步,好事還是壞事?真的不好說。


雲水閒人2


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就是在金錢方面互相來往的意思。這樣的事在農村,不僅過去,就是現在也在做。不管有沒有道理,不管你情不情願,不管你有沒有經濟實力,都在做。

人情到處放,遇難好收賬,從字面上理解,有點投資的意思在裡面。手頭寬裕的時候,這裡放點人情,那裡給點紅包,手頭緊了,要辦個事什麼的,這些人情錢也就收回來了。

人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往。具體來說又是金錢與物質交往的體現。在農村,都是土生土長的,朝夕相處的,人人都有一些親朋好友。他們家裡面有什麼紅白喜事,婚喪嫁娶,喬遷納福,病痛災難等等,去些人情是免不了的,也是必須的。不去,面子上過不去,人情味也就淡漠了。抬頭不見低頭見,以後還怎麼交往呢?從內心上說,在這個圈子裡交往,送出去的人情,是沒有想要收回來的初衷。送了就送了,圖個喜慶,圖個心願,圖個關心。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隨的“份子錢”。街房鄰居,鄉里鄉親,家裡辦喜事,喝喜酒,幫忙去湊熱鬧,多多少少都會送“份子錢”。錢的多少,主要是看風俗習慣,酒席的類型,或者隨大流就行了。這種人情,應該算是“投資性”的吧。

說是投資,其實就普通農家而言,對於送人情和接人情的雙方來說都是虧本的事。你接受了別人的人情錢,要操辦酒宴,開銷是不少的。收支兩抵,節餘無幾,有的還要賠錢辦酒席。然後,別人家裡辦事請你,這“份子錢”就是收入外支出了。一年得拿出一萬到兩萬不等甚至更多的錢來應付這檔子事兒。應酬越多,開支越大。有些家庭是為負擔了。從這點來說,我就不贊同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有必要。但是,這種交往如果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就是陳規陋習,就是,庸俗。(個人觀點,意見相左諸君見諒)


滄海桑田一聲咲


人情就平時多幫助人,多拉攏人,多維護人。遇難好收帳,就是等你有困難時,求他們幫助,他們到時也會,義不容辭的幫助你。

做人平時不能太吝嗇,平時應多關心別人,樂於助人,多拉攏人,多給別人施以緩助之手,其實有時也是舉手之勞。這些都是平時你種下的成績,等到你需要幫助時這時感恩的心又都收回來了。這就叫你來我往,來而不往非禮也。

這也叫春種秋收。在農村大家平時出來大馬路上聊天,散步,打牌,平時結交了很多朋友,誰有難處互幫一把,人就活氛多了。

有事時求人幫個忙,過後也得謝謝人家。鄰居住一起,今天吃你點東西,明天我又送你點東西,來來往往還都高高興興,朋友也交了。走時還互留電話,有空到家裡坐坐。

做人永遠活活氣氣的,不房頂上開門,有事也都好辦了。所以人情到處放,有事好收帳,一點錯都沒有,做人就得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