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漳半泉厦门腔

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河南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如今闽南方言成为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主要通行于闽南、粤东的潮汕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人语相随,故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语滥觞于晋朝时期的南安,唐代因陈元光入闽形成漳州音,五代时因王审知入闽形成泉州音,二者因音色同源且人民互迁交流紧密彼此合称闽南语,只是受地理因素影响,漳州受客家话影响,泉州受福州话及番话影响,稍有区别。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泉州方言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鸦片战争之后,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海外进出中心,漳泉移民大量涌入。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逐步形成“半漳半泉厦门腔”。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闽南话播音和“闽南话播音主持水平测试标准”就是以厦门音为标准,以闽南方言为基础方言。

半漳半泉厦门腔

1913年在台湾出版的甘为霖《厦门音新字典》,是台湾闽南话研究的早期代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