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百姓爭食其肉,揭祕袁崇煥的一生

小笨熊解讀瘋狂的歷史故事/第三十二期

寧錦之戰發生於公元1627年,是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明遼東巡撫袁崇煥等率軍擊退後金大汗皇太極圍攻錦州、寧遠(今遼寧興城)的作戰。有關寧錦之戰的文章論述大多是依據清朝修訂的《明史》中的立場觀點撰寫的。在明朝官方原始史料《明熹宗實錄》中,袁崇煥在整個戰役中沒有起到什麼積極作用,卻在《明史》中被寫成英雄。而明朝實際上的大功臣和指揮官,總督鎮守遼東的首席監軍劉應坤的功勞和事蹟在《明史》中全被抹去。

死後百姓爭食其肉,揭秘袁崇煥的一生

此戰後論功行賞,劉應坤“加恩三等,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指揮同知世襲,給與應得誥命,賞銀六十兩、彩鍛四表裡。”其獎賞金額僅次於魏忠賢,可見他所起的作用之大。袁崇煥“加銜一級,賞銀三十兩、大紅紵絲二表裡。”賞賜明顯不及劉應坤。這樣的賞賜差別,是明熹宗昏庸不查還是公平公正呢?下面,小編根據《明熹宗實錄》等原始史料,大致的還原下寧錦之戰的全過程。

死後百姓爭食其肉,揭秘袁崇煥的一生

本來在寧遠大捷後,明熹宗對袁崇煥期待值很高,升他為遼東巡撫。可袁崇煥一味主張與後金(清軍)議和,致使蒙古部落離心。在後金主力進佔朝鮮、瀋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不出兵搗虛、不救援朝鮮、不策應東江鎮。此舉不僅使朝鮮向後金屈服,還使明朝在遼東的局勢顯著惡化。這些行為讓明熹宗產生了不滿和警覺,便將遼東的錢糧、人事、軍事部署大權全部交給劉應坤掌管。

死後百姓爭食其肉,揭秘袁崇煥的一生

天啟七年四月,寧錦大戰拉開序幕。劉應坤嚮明熹宗報告了他的戰略部署:命杜文煥駐寧遠;尤世祿駐錦州;侯世祿駐前屯;左輔加總兵銜,駐大凌;滿桂照舊駐山海關。明熹宗予以批准。五月,後金渡河西進,前哨已至錦州東北的閭陽驛,所幸有劉應坤預留下的紀用率領明軍奮勇據守。針對戰場變化劉應坤提出的最新軍事部署:將在最前線的左輔、尤世祿各以原官加一級,並寫敕書鼓勵;命滿桂移駐前屯,孫祖壽移駐山海關,黑雲龍移駐一片石,閻鳴泰移鎮關門;兵力分佈為關內四萬,關外八萬,內外呼應,脈絡相聯。同時令錦州兵馬不得退並寧遠,要堅壁清野,相機堵剿。此方案又得明熹宗批准與讚許。

死後百姓爭食其肉,揭秘袁崇煥的一生

其後所述,所有戰略部署以及軍政指揮調度均出自劉應坤一人之手,此時的袁崇煥權力已被架空,想要辭職卻未獲批准。袁崇煥是一代忠臣還是賣國求榮的歷史爭議我們姑且不論。但袁崇煥只想同後金議的消極態度和崇禎時期他殺害同抗後金的將領毛文龍之事,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管歷史真相如何,袁崇煥的“英雄”形象怕是要大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