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英國人如果要強佔香港而不是租的方式的話,清政府會同意嗎?

噢莎莉


別說英國人想強佔香港,就算是英國人想從大清的國土上割下來一大片土地,以當時的情況看,大清也不得不同意這件事。

因為如果大清不同意的話,接下來就會遭到英軍的更猛烈的打擊,而大清當時是很慫的。

軍事上遠不如英軍

相對於英軍近代化的戰術、訓練、武器而言,清軍的武器裝備、戰略戰術等,無法對英軍造成有效的傷害,軍隊的訓練更跟鬧著玩一樣,還記得早在乾隆時期八期軍就開始僱人替自己訓練了。所以在和英軍作戰中,有時候民間團練反而成了主力。

以上決定了在這場戰爭中,英軍很難會輸,大清很容易會被打的一潰千里。

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出動了20萬人馬,英軍只有1.9萬。而在漫長的戰爭中,英軍僅陣亡69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清軍卻是傷亡慘重,陣亡了3100多人。

(描寫鴉片戰爭的畫面,英軍駕小船搶灘登陸)

看到這個傷亡數字對比是不是有一種美國打海灣戰爭的感覺。其實,清軍和英軍的實力差距要遠超伊拉克軍隊與美軍的差距,畢竟當初海灣戰爭美國及其盟友集中了上百萬大軍。

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就是英軍隨意摩擦大清的戰爭。

當時英軍可以把大清沿海地區任何一個地點當作自己的登陸地。整個戰爭期間,英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只有在鎮江之戰中損失比較大,陣亡了37個人,但是卻將城中的八旗兵和綠營兵4000多人攆出城外,並殲滅清軍500多人。

(鴉片戰爭中清軍和英軍肉搏畫面)

可以說,整個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橫行東部沿海地區,攪動得整個大清國痛苦不堪,防不勝防。

無論是清軍擁有多少的人馬,在英軍面前還是會被打得一敗塗地。

在第二次廣州之戰中,英軍集中了6000多軍隊,而清軍兵力多達2萬多人,清軍在數量上居於絕對優勢。

當時清軍指揮官奕山先是命水軍駕駛火船夜襲英軍軍艦,夜間數百條火船湧向英軍艦船,奕山以為這一戰一定會取得大勝。沒想到英軍在遭到攻擊後,憑藉高超的駕船水平輕鬆躲過清軍攻擊,得以全身而退。

到最後,清軍的攻擊只造成了周邊民船大量被火船燒燬的結果。

水戰不行,陸戰就更差了,別小看英軍的排隊槍斃戰術,這種決死精神在武器的加持下可以完全壓制住清軍。

所以,廣州之戰中,英軍在4天之內就將廣州周邊戰略要地佔領,並在周圍高地架炮對廣州城進行轟擊,造成了城內大量人員的傷亡,而清軍根本無力反擊,因為城內近2萬清軍早已被英軍嚇破了膽。

(英軍居高臨下炮轟廣州城)

以奕山為代表的大清性格懦弱,遇到洋人就慫

值得一提的是,從此以後奕山被打出了恐洋症,見到洋人連腰都直不起來了。

鴉片戰爭結束後,雖然他曾經有一段時間被雪藏,但隨後又被任命為伊犁將軍,從中可以發現雖然奕山水平不行,但是同行襯托的好,在當時他還是很有能力的。

在擔任伊犁將軍期間,奕山在1851年和俄羅斯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

你以為這就算了,8年後擔任黑龍江將軍的奕山又和俄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出賣了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

奕山可以說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大的賣國賊之一。但是,他仍然被皇帝信任並委以重任,也反映了當時清朝整體水平還遠在奕山之下,不是奕山慫,是整個大清都這麼慫。

所以,假如英軍真要想割讓更多的土地,以清廷的表現來看,不會不同意的。


有人可能會說,割讓東南沿海國土和割讓外東北地區是不一樣的,畢竟外東北天高皇帝遠,而且人煙稀少,可能當時清朝沒有意識到那片土地的重要,所以就割了。

不能有這種想法,外東北地區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是大清的基本盤,當初隨順治入關的清軍中有大量士兵是外東北人,並且他們對大清忠心耿耿。但是大清在割讓的時候還是毫不心痛的,一割就是幾十萬平方公里。

而英國侵佔東部地區,比如香港,只需要優良的港口做生意,佔個1000多平方公里就不錯了。這些土地無論是從政治意義還是面積上都遠無法和外東北地區相比。

所以,假如英國強佔香港而不是租的方式的話,清政府肯定會同意的。他們連自己的龍興之地都捨得割,還有什麼不捨得的!


歷史風暴


在打不過對手的前提下,談判是最好的選擇,特別是對方還願意跟你談判

說實話在侵略者當中,英國人算是最文明的了,以當年英國的軍事水平絕對是吊打清軍。若是英國真的想吞併清帝國,清朝絕對熬不到辛亥革命。

講真,英國對於中國領土真的沒有什麼太多的貪念,中國直接割讓英國的土地只有香港島(78.10平方公里)和九龍地區(46.93平方公里),加起來不過125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俄羅斯強佔的中國領土高達150萬平方公里,是英國的1.2萬倍!這還沒把外蒙古算進去。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一次性就搶走了整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要不是英法俄出於自身利益進行干涉,連遼寧也割讓給日本了。

而英國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只割佔了香港島和九龍兩個小地方,至於新界地區,按照《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規定,這是英國從中國租的,租期為99年。因為按照近代國際法規定,一個地區被某國佔領超過100年,那麼該地區就歸屬佔領國所有。因此英國租借新界的時間為99年,到期就得還。而且即便是算上新界,英國所佔領的中國領土也不過1106.34平方公里,

(香港地圖)

平心而論,英國殖民當局還是比較尊重華人文化和傳統的,甚至到1972年香港還在使用《大清律例》。

要知道俄羅斯對遠東地區的華人可沒那麼友好,在抗戰初期,蘇聯遠動地區尚且還有100多萬華人華僑,但是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境內的華人就都沒了,至於這麼多華人都去哪了?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早在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期間,英國人就曾向乾隆皇帝申請在舟山附近給予英國商人一些島嶼,用於存放貨物。對此乾隆的反應是拒絕的,而且拒絕的很乾脆。

1815年,英國再次派遣阿美士德訪華。英國人此次訪華的目的一是解釋佔領澳門以及入侵尼泊爾等事件,二是繼續與清廷商談通商的問題。

在這次的訪華行動中,英國人還是希望清廷能夠指定浙江沿岸的幾個島嶼給英商存放貨物,但最後的結果依然是無功而返。

從以上兩次商談的內容來看,英國來華的目的主要是進行貿易,所提出的要求也一直是希望能得到一個小島作為對華貿易的基地。

但顯然清政府對英國的要求沒有什麼興趣,最後英國只能訴諸於武力,直接搶了一個島。只不過英國人最初是想要舟山群島,但最後經過考慮則佔領了香港島。

英國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佔領了香港島,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佔領九龍。但由於這兩處地方的面積都非常小,於是在1898年又佔領了新界地區。

只是這次英國人並沒有直接強佔,而是採取租借的形式,新界的意思就是“新的租界”。至此英國完成了對香港的全部佔領。

按照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條約規定,中國到1997年才可以收回新界地區(注意,僅僅是新界,不包含香港島和九龍)。但是在二戰之後,國民黨是有機會提前拿回整個香港的。可是考慮到中英白紙黑字的條約仍舊具有法律效力,國民黨當局也沒敢霸王硬上弓。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政府鑑於國際局勢也同意維持香港現狀。並且英國也是當時對新中國比較友好的幾個西方大國之一,早在1954年中英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而香港則成為中國與西方交流的門戶,因此中國政府也沒有急於收復香港。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界的租期在慢慢臨近,為此從1982年起英國便開始和中國進行接洽,共同商討香港的前途。

雖然按照《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的規定,香港島和九龍是割讓給英國的。但由於這兩處地方實在太小了,單獨保留沒有意義,於是英國人從最初就決定將整個香港的主權一併歸還給中國。

不過主權雖然還給中國,但英國仍舊希望保留“治權”,想繼續統治香港。對此中國政府沒有給英國人任何商量的餘地,中國政府的態度就是:到期走人。

1997年7月1日凌晨零點整,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個百年遊子終於回家了。


千佛山車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不是拍西方國家馬屁,但英美法這些國家比俄羅斯要好百倍。

就拿香港來說,實際上當時英國人已經佔據了香港,我就是不走你能把我怎麼樣?

就像沙俄、蘇聯吞併蒙古一樣。你中國不承認蒙古也沒用,我都實際控制了,成為既成事實。

西方國家就不同。

英美法這下國家雖然也夠貪,但多少還是留一些餘地。

就比如租借香港這事。我明明可以和沙俄一樣,強迫你割讓大片領土,更別說香港一個小島了。但英國佬還是簽訂租借協議,承諾將來會還。

這樣,到了1997年,香港順理成章就回來了。

相反,割讓給沙俄的150萬平方公里土地,毛都要不回來一根,因為當時你是割讓。

其實英國人總體還是比較守信的。

1898年7月1日,中英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海衛租給英國為期25年。

1923年5月31日簽訂《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準備到期就把威海衛還給中國。

但當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大總統曹錕被囚,負責外交談判的顧維鈞辭職。英國認為目前中國連合法政府都沒有了,不能把威海衛隨便交出去,又拖了幾年。

但南京政府建立以後,1930年10月1日英國還是將威海衛歸還中國。

時至今日,英美法沒有在中國佔領過一片土地,最終都還給中國,俄羅斯就。。。


薩沙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但可以讓人瞭解英國在大清問題上的真實目的——貿易而非土地

如果英國人有意佔據土地,不會割佔香港這個小島,直接攻佔廣州——大清唯一的外貿口岸廣州十三行不佔領,佔領一個小漁村,你想幹嗎?

因此假設英國想要搶佔土地,不會選擇香港這個漁村,要麼攻佔廣州,或者寧波。

大清和英國在鴉片戰爭前的交往史

1、1698年康熙37年,大清開始設置海關,英國才開始來貿易,但並非每年都來;

2、1725年雍正3年,英國開始在廣東進行貿易,貨物以黑鉛、番錢、羽緞、哆囉、嗶嘰為主;

3、1729年雍正7年,英國正式開始和大清進行緊密貿易;

4、1742年11月乾隆7年,因為英國船隻遭遇颱風受損,漂流到澳門,兩廣總督策楞下令澳門官員送糧食並幫助修船;

5、1755年乾隆20年,英國商船才來寧波進行貿易,並且貿易量大增,

6、1757年乾隆22年,乾隆帝撤銷寧波等三個貿易口岸只留廣州一個貿易口岸;

7、1759年乾隆24年,英國商人喀喇生、通事洪任輝在寧波要求進行貿易被拒絕;隨後從海路至上天津,要求允許在寧波貿易並上告廣州海關貪汙舞弊罪;當年7月,乾隆帝命令福州將軍到廣州查案,查出英國商人喀喇生和徽商汪聖儀是貿易伙伴,於是治罪汪聖儀,並下獄通事洪任輝,不久洪任輝被釋放——不但不查貪汙情事,反而將原告的生意夥伴給治罪;

8、1762年5月乾隆27年,在英國商人啗㘓等要求下,經過兩廣總督蘇昌的傳遞,乾隆帝允許英國商船每船購買土絲五千觔、二蠶湖絲三千斤,但頭蠶湖絲及綢緞綾匹仍在禁售名單;



9、1787年,英國派出第一個使者查爾斯 卡斯卡特,但卡斯卡特在中途病死而中止;

10、1793年乾隆58年,英國派遣馬戛爾以賀壽名義要求開發寧波、珠山、天津、廣東四地為通商口岸,並要求減稅,但被乾隆帝拒絕;

11、1795年乾隆60年,英國再次派遣使者到大清,意圖用在1793年(或1794年)英國曾有發兵援助在廓爾喀的清軍來加強兩國信任基礎;

12、1802年3月嘉慶7年,英國6艘戰艦在澳門雞頭洋停泊(實情是英國以保護葡萄牙遠東殖民地名義;當時英國和葡萄牙加入第二次反法聯盟對抗拿破崙,在兩廣總督吉慶要求離開後並未離開,直到6月英國和法國簽訂《亞眠和約》才離開;

13、1805年3月嘉慶10年,英國派遣使者多林文跟隨商船到廣東;

14、1808年9月嘉慶13年,英國攻佔澳門,並派遣戰艦進入虎門,10月,英國撤軍;15、1809年2月嘉慶14年,大清在澳門增加炮臺;當年5月大清發布廣東互市章程;1814年11月嘉慶19年,大清禁止英國人傳教;1815年3月嘉慶20年,大清公佈禁止鴉片;

16、1816年嘉慶21年,英國派使臣加拉威到廣東,說英國太子攝政四年,想要按照乾隆58年慣例派遣使臣覲見嘉慶帝,讓兩廣總督先代為陳奏;當時代理總督權力的巡撫董教增答應代為陳奏;英國使者羅爾美都、馬禮遜以五條船達到天津;嘉慶帝派遣和世泰、蘇楞額到天津迎接;因為時間太趕,英國使者到北京後,正使羅爾美都恰好生病了,副使馬禮遜因為運送自己西裝的馬車還沒有到、拒絕在沒有穿戴整齊的情況下覲見嘉慶帝;嘉慶帝於是就小心眼,認為是英國使者看不起使者,於是就驅趕英國使者出境,雖然最後嘉慶帝還是接受了英國的禮物,但使者始終沒有能夠和嘉慶帝見面;

17、1821年道光元年,大清再次重申禁止鴉片貿易;

18、1827年道光7年,廣東巡撫以侵佔民地為由強拆英商公局;

19、1833年道光13年,英國解散英商公司,不再代理西洋商人和廣州海關貿易事務;

20、1834年道光14年,在兩廣總督盧坤要求下,英國派遣領事律勞卑來幫忙管理廣州海關西洋商人貿易事宜,不久就用義律替代。

從鴉片戰爭前英國和大清的交往,尤其是1793、1816年英國兩次派遣使者覲見乾隆帝、嘉慶帝來看,英國是想通過外交方式影響大清以獲取更多貿易權利,並非割佔土地。


鴉片戰爭初英國的要求

在1840年8月義律給直隸總督琦善的外交照會中,英國提出了6點要求

1、要求賠償鴉片貨價(林則徐按照一箱鴉片賠償5斤茶葉,也太不像話);

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定海為通商口岸;

3、外交地位和大清平等;

4、賠償軍費(這是歐洲慣例);

5、不得因為在外洋查出有販運鴉片就處罰在開放口岸的與之無關的商人;

6、廢除對西洋商人的各種雜費盤剝。

這6點要求,和江寧條約基本無差。

香港問題是1840年10月時義律才提出的。



總的來說,英國並不想佔據土地,否則可以派遣更多兵力作戰,攻佔廣州或者寧波等通商口岸,最不濟可以佔領臺灣作為基地。

1793年英國要求大清把舟山作為英國商人下腳點、貨物的存放地;1840年義律要求香港,也是作為商人下腳點、貨物的存放地。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香港是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三個不平等條約所強佔或強行租用土地的總稱。

1842年,英軍兵臨南京城下,強迫清政府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75.6平方公里的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將11.2平方公里的九龍半島併入英屬香港界內。

1898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北深圳河以南975.1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和235個附近島嶼租借給英國,租期99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界。

可以看到,實際上香港本島和九龍半島實際上就是英國強佔的,在不平等條約上永久屬於英國的領土,只有新界是清政府被迫租給英國的。也就是說,清政府實際上已經兩次同意割讓領土,並不存在所謂傷的太痛憤而反抗的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不在承認列強強加在我們頭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但為了使我們對西方的窗口不至於徹底的關閉,國家並沒有急於收回香港和澳門。1982年,撒切爾夫人意圖憑藉馬島戰爭的勝利,逼迫我國續簽關於新界的租約,最不濟也要保持香港本島和九龍半島是英屬領地的地位。但沒想到中國領導人看透了英國的虛實,強硬表態不但不會續簽租約,而且要連帶九龍和新界一起收回。撒切爾夫人戰略訛詐失敗後,神情恍惚之下跌倒在人民大會堂臺階上。


可以說國家的強弱,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國家贏弱不堪,無論多麼不合理的條款,你都要捏著鼻子接受。國家強大,我認為不合理的條款,就要得到修改。願昔日之恥辱,時刻警醒國人,國家安定繁榮軍隊強大,國人才能挺起腰桿做人。


汪淳浩瀚


香港包括香港島區與租界九龍區。

本問題的提問就是錯誤的。

本回答上了首頁,大家耐心看完。

在1842年,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政府簽定了《中英南京條約》,條約中規定將香港島割與英國,屬英國領土,而不是租給英國。這是英國強迫清朝政府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強大起來了,要求廢除《中英南京條約》,收回被英國割佔的香港島及租界九龍,英國害怕強大的中國,經過多次談判,最終同意交還香港給中國。中國於一九九七年收回了整個香港。

有些人不明真相,不記得學過的歷史,胡說什麼香港島是租給英國的,租期為九十九年,實際上,只是在割香港島後,後來又附加了不平等條約,將九龍也就是新界租給了英國,租期為九十九年。

而在一九九七年,中國將割讓的香港島及出租的新界九龍一起收回。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大家生活快樂!



用戶創維


這個問題問得是有歧義的。其實,英國通過1840年和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已經強佔了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直到1898年,英國才效仿德國,租借了新界。從《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相關規定來說,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屬於是割讓,英國是可以不還的。

當然了,英國是最早玩國際法的國家。英國人玩這一套東西已經玩了600多年了,可以說是爛熟於胸,也玩出了心得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英國人最早提出來的。試看英國與清朝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很微妙的。

英國是最早與清朝打交道的西方國家之一,曾經兩次派遣使團遠渡重洋來到北京與清政府談判。英國又是最早侵略中國的國家之一,兩次鴉片戰爭都是英國直接參與的。然而,英國又是最早幫助清政府的國家,無論是海關關稅,國家制度,軍事外交甚至公派留學等等方面。清朝的北洋水師,管帶幾乎都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校。



因此,對於利益至上的英國人而言,心裡的小算盤打得是非常精細的。首先來說,以軍事實力,英國絕對吊打當時的清朝。工業水平,英國早已完成了工業革命進入工業強國。經濟實力,英國也遠超當時的清朝四到五倍。更不必說英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從《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署情況就可以看出,英國想要以武力向清政府索要土地,清政府是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的。

可英國人並沒有這麼做,清朝與英國打了三次戰爭,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之役。相比而言是戰爭次數較多,卻拿走中國土地最少的國家。而北邊的沙俄,僅僅通過調停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拿走了中國150萬平方公里土地,還不算外蒙古。所以,英國當時其實對中國領土的需求並不大,無非是需要一個貿易中轉的港口。



因此,在1897年德國租借膠州灣之後,英國人看到不打仗也能向清朝要來土地,於是,才提出了向清朝租借新界99年。也正是這個租借條約,成為了後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基礎。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則上不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所以包括《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在內所割讓的土地,我們都要收回來。打了600多年利益算盤的英國人也清楚,沒有新界他們也守不住香港,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於是,1997年香港才能全部迴歸。


傅斯鴻


也別把清政府想的那麼無能。香港臨近廣東,是經濟、軍事要地,清政府不會輕易放棄的。清政府確實割讓過很多領土。像外東北地區,大多數都是荒蠻之地,人口稀少,價值不大,而且距離過遠。清政府守不住,所以就割讓給了沙俄。後來割讓臺灣,也是因為甲午戰爭敗的太慘,不得已而為之。

香港臨近廣州這樣的經濟、軍事、政治要地,清朝不會隨便放棄的。英國如果用武力奪取,並不值得。如果引發中英戰爭的話,軍費開支過大,得不償失。即使清朝忍著讓出,也是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用租的方式,則清政府那邊也易於接受。英國也不需要動武,僅僅用外交手段即可。而且一租就是99年,跟割讓也沒有太大差別了。這種做法無疑更實用。

只有日本、德國、俄國這樣缺乏遠見的帝國主義國家,才喜歡窮兵黷武。像英國、美國這樣老奸巨猾的帝國主義,則更多會用外交、經濟等手段解決問題。所以後來日本、德國都吃了大虧,英美的霸權則很持久。


國史拾遺


英國是近代以來第一個侵略我國的國家。1840年英國艦隊的大炮打開了清朝的國門,迫使我國開放通商口岸,與他們做生意。這只是開始,隨後越來越多的列強前來侵略中國,幾次大的戰爭都以清軍失敗告終,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參加這些戰爭的國家有很多,相比較而言英國人真的是文明多了,在當時作為第一個打敗中國的國家,卻並沒有佔取過多的利益,不像後來的沙俄跟日本對中國獅子大開口。英國本身對中國的土地沒有多少興趣,直接割走的也只有香港島和九龍兩塊小地方,面積不過一百多平方公里。

後來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英國又逼清政府租新界給他們。至此香港全部歸英國管轄,但是其中最大一部分新界只是租借的,租期九十九年。英國當時沒有選擇割佔新界肯定也是沒有想到大英帝國後來會如此衰落,丟失了海外全部殖民地不說,世界老大的位置也讓給了美國。不過對於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來說,還是妥妥的世界霸主,所以對於新界租也好,佔也好,沒什麼區別。因為從一開始英國就沒打算還,就算到了後來的新中國時期英國也妄想用主權換治權繼續統治香港。但是租比割佔更容易讓清朝接受,所以英國沒有選擇割佔的方式。

對於香港,三大組成部分之二的香港島和九龍都已經被清政府割讓了,這兩塊地方永久屬於英國,但畢竟土地面積太小,清政府沒有那麼在意。但是新界就不同了,新界與廣東接壤,而廣東是清朝的經濟、軍事、政治要地,新界所處位置太過重要,清朝不會輕易放棄的,如果英國企圖用武力永久割佔新界,可能會引發中英戰爭。畢竟當清政府得知租界地租一百年的話土地就會永久屬於別國後就怎麼也不同意英國要租一百年的要求,甚至不惜開戰。那麼如果英國要清政府永久割讓新界,清朝肯定更加不同意,租一百年都要開戰了,何況是割讓呢。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不激化與歐美的矛盾,也為了我國不被西方完全封鎖,所以選擇擱置香港問題,將香港作為我國與西方交流的窗口,等到國力強盛,條約期將滿後再通過談判的方式收回香港。但是1982年我國領袖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談判並沒有很順利,撒切爾想憑藉當時英國取得了馬島戰爭勝利來逼迫我國續簽租約,最少也要保持香港島和九龍的英國屬地地位,我國當然不會同意,我們要收回的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在內的全部香港領土。英國看到中國的強硬態度後也是被迫同意了租約到期後歸還香港的全部主權。

說到底還是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強大了以後,之前欺負你的國家也得掂量掂量自身的實力了,國家的強弱決定別國對你的態度。如果中國還是當初那隻任人宰割的羔羊,香港是絕對沒機會收回的。


風塵講歷史


題主的問題不完全準確,香港就是被強佔的,九龍也是被強佔的,只有新界才是被租用的。因此,英國強佔香港,清朝朝廷肯定是同意了的。

實際上,清朝在乾隆後期就虛弱了,虛弱不僅表現在武器裝備上,在國家意識、民族意志、戰鬥意識上面,都虛弱了。但是思想裡還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而骨架早已衰老。

因此,當英國打進珠江口的時候,清朝的招架之力還真的不怎麼樣,最終失去香港,也完全是戰爭成敗的結果,清朝對此當然是承認的。說的直接一點,就是清朝的實力不行,才讓香港失去,而不是什麼清朝同意不同意的問題。

此外,歷代中原王朝基本上都有一個通病,即對那些苦寒之地,以及邊疆海島等國土不怎麼重視。強大的時候,能控制就控制之,衰落的時候就完全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之。清朝在對待這些國土的時候,同樣是這樣的態度。所以,臺澎港澳等地,才會得失如此。

因此,即便排除清朝國力孱弱的因素,僅以清朝對待海島的態度,香港被英國強佔,也不至於在清朝朝廷引起渲染大波。事實上也恰恰如此,朝廷對於失去香港還真的不那麼在乎,這自然也就不存在清朝不同意英國強佔香港的情況了。

不過,英國與清朝的鴉片戰爭,是歐洲列強與清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衝突,彼時的清朝對於英國而言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且由於中華的歷史威名,英國對清朝多少還是存在一些畏懼的。因此,當時的英國也不敢貿然要挾更多的戰果,他也怕導致清朝的強力反彈。所以英國只佔有了香港,後面強佔了九龍。當然,還有的因素就是,英國主要是想取得經濟利益,對土地的興趣次之。否則,如果英國真要強佔清朝其他土地,以清朝的國力來講,還真的難以對抗。

(清朝港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