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真的壞到透頂嗎?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崇禎帝臨死下詔厚葬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從歷史角度去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是多面而複雜的,不同於戲劇或是影視劇中對於人物的塑造,忠就是忠,奸就是奸。比如唐太宗,自然是一代英主,然而他又確實殺死了兄長和弟弟,那他到底是好是壞?在這一角度來分析評價太監,其實他們之中並非都是陰險邪惡、禍亂朝綱之輩。以明朝大太監魏忠賢為例,一提起這個名字,大家想到的就是他玩弄權術、殘害忠良,幾乎是從頭壞到腳的角色,就連《明史》中也是這麼記載的。

魏忠賢真的壞到透頂嗎?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崇禎帝臨死下詔厚葬

▲魏忠賢劇照

然而人畢竟與機器不同,是有主觀情感和個人意識的。因此即使是史書,也不可能絕對公允客觀。尤其是修前朝史書的,一般都是些變節之臣,這些人才華不缺,但說到氣節就差遠了。經他們之手所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會討好新主貶低舊朝,要不就是帶有強烈的個人好惡在裡面。比如給魏忠賢寫傳的就是昔日仇敵東林黨人的子孫,不用想都知道這些人會怎麼寫他,肯定是一句好話沒有,壞處則寫得更壞。因此有些學者指出,若不是魏忠賢當年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甲申天變”很可能會提前二十年發生。

魏忠賢真的壞到透頂嗎?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崇禎帝臨死下詔厚葬

▲明思宗自縊殉國處

自古以來,傳統士大夫們是非常忌諱宦官干政的。因為宦官們一般都是因為家貧入宮,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自然也就談不上有多少學識,再加上由於身體殘缺而心思狹隘、自私陰險,所以常常幹不出什麼好事情。不過明朝從永樂時期就有鄭和這樣出名的太監在朝,再加上萬歷初年的馮保等人,基本都是正面形象,所以明代皇帝對太監還是比較倚重的。尤其是天啟皇帝明熹宗,治國不行,當木匠卻是把好手,那國家大事該怎麼辦?內閣大臣和宦官集團就開始對權力進行爭奪。

魏忠賢真的壞到透頂嗎?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崇禎帝臨死下詔厚葬

▲明思宗朱由校蠟像

朝臣裡中以高立“道德”大旗的東林黨勢力最強,他們主張聯合君子共同治國,救萬民於水火倒懸之中。想法雖然不錯,但現實中怎麼可能人人都是君子?況且一旦牽扯到派系利益和政治紛爭,哪還有什麼清白君子?別說其他派系了,就連東林黨本身的奪權手段就不夠磊落——晚明三大疑案中,東林黨的做法全都不是君子所為。最可笑的是,東林黨人們還不懂加以遮掩,結果讓宦官們抓住了漏洞和痛腳。魏忠賢當上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就下令閹黨編撰《三朝要典》與《東林點將錄》,從東林黨人策劃的諸多政治事件本身出發,圍繞其中出現的謎團陸續發難,結果讓這些自詡君子的大臣們啞口無言,只能悻悻認輸。

魏忠賢真的壞到透頂嗎?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崇禎帝臨死下詔厚葬

▲被論罪下獄的東林黨大臣

當然,黨爭的勝利不能說明什麼,真正於國有益的是魏忠賢執政時期的一些做法,比如聲勢浩大的財政改革。天啟年間,由於土地兼併嚴重,中央財政極其衰敗,魏忠賢找準癥結所在後強勢打壓地方利益集團,強行推行“一條鞭法”,同時開徵商稅以擴大財源。很快,國庫就充盈起來,賑災款和軍餉才得以陸續下發,這無疑就是給命懸一線大明打了一針強心針,不管魏忠賢的初衷是什麼,但客觀上他確實緩解了大明王朝的危局。

魏忠賢真的壞到透頂嗎?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崇禎帝臨死下詔厚葬

▲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

熹宗臨終之前,囑託皇弟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誰知後者並不以為意,登基之後為顯示自己是英明之君,還允許東林黨人對閹黨展開瘋狂反擊,魏忠賢也被迫自盡。可是大明王朝並沒有因此煥然一新,反而因為東林黨人內部的爭權奪利而一崩到底,直至滅亡。就在亡國之際,宦官曹化淳感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皇帝聞言醍醐灌頂,頓時後悔不迭。於是在自縊煤山之前,朱由檢下令左右重新厚葬魏忠賢遺骸。需要指出的是,子淵寫這篇文章絕不是為魏忠賢翻案,只是希望讀者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歷史人物都不能簡單地被劃為“君子”和“小人”,而一些傳統史書的道德價值體系更是有待商榷。

參考文獻:

《明熹宗實錄》《明實錄·崇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