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號如何寫出百萬+爆文?他用了1個公式,推薦量從2萬飆到200萬

寫文章大多離不開2個要素:一是事件,二是人物。

因此,如何取好一個人物型標題,是自媒體作者繞不開的話題。

但很多作者往往會有2個困惑:

1.明明已經把重要人物放在標題中了,為什麼數據還是不夠可觀?

2.人物關係多重複雜,如何在30字內寫得精彩、有吸引力?

其實並不難,一個公式就能做到:人物標籤+人物弧光。

人物標籤很好理解,即給人物貼標籤,圈定對此標籤感興趣的人群。

那人物弧光是什麼?人物弧光是一種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羅伯特·麥基曾在著作《故事》一書中定義:

最優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

具體如何在標題中操作?

今天,精選君將用3個體育領域的優質標題案例,為大家詳細講解「人物型標題」的寫法。

1

爆款樣式:層層遞進,凸顯人物弧光

主標題: (點擊閱讀)

閱讀量/推薦量:

665252/2753022=24.2%

副標題:歐冠凌空一腳!孫興慜12場狂造16球,7萬球迷面前展翅飛翔

閱讀量/推薦量:1633/23267=7.0%

頭條號如何寫出百萬+爆文?他用了1個公式,推薦量從2萬飆到200萬

【案例分析】

一個好的人物型標題,需要讓讀者看到「人物弧光」。

具體怎麼做呢?可以通過遞進、轉折、對比、反轉等手法,來刻畫人物成長變化軌跡。

主標只更換了後2個分句的位置,閱讀量為何從1千多暴漲至66萬?

1)重點細節前置,瞬間抓住讀者注意

主標將重點細節前置,踩中大流量關鍵詞“歐冠”,快速引起體育愛好者對這一賽事的關注;

而“凌空一腳”,畫面感十足,瞬間抓住讀者注意。

2)層層遞進,凸顯人物弧光

主標將後2個分句更換了位置,而「孫興慜」即人物標籤詞,自帶亞洲一哥的屬性和流量。

標題從首句的凌空一腳,再到巧用比喻描述其在“7萬球迷面前展翅飛翔”,最後“12場狂造16球”,層層遞進,視角從小到大,提煉了人物在歐冠賽事中的發展軌跡,勇猛、霸氣的球星形象一下立體起來。


2

爆款樣式:亮眼結論前置,巧用反轉打造人物弧光

主標題: (點擊閱讀)

閱讀量/推薦量:

733545/3905726=18.8%

副標題:亞洲盃最悲壯的出局!他們從0-1追到4-1,97分鐘那一球太震撼

閱讀量/推薦量:96931/2496753=3.9%

頭條號如何寫出百萬+爆文?他用了1個公式,推薦量從2萬飆到200萬

【案例分析】

人物弧光,是最能抓人眼球的戲劇性元素。作者將人物設為懸念點,巧用反轉,來突出人物弧光。

雙標題段式大致相同,為何閱讀量卻相差這麼多?原因在於:副標在用詞搭配上略輸主標一籌。

在寫人物型標題時,我們需要避開一個雷區,即用大量的形容詞描述人物表象,忽視了對人物弧光的刻畫。

主標閱讀量高達73萬+,高明之處在於:

1)亮眼結論前置,快速吸引讀者注意

首句“亞洲盃最瘋狂一戰!”,前置亮眼結論,首先,亞洲盃屬於大流量關鍵詞,很多體育愛好者都關注。

其次,給出結論定性「最瘋狂一戰」,充滿了體育賽事的熱血激情,吸引讀者注意。

2)巧用反轉,打造人物弧光

分句“從0-1追到4-1”,巧用反轉,引發人們好奇,他們是如何將接近要輸得比賽翻盤的?

“8分鐘超長補時險上演奇蹟”,一個「險」字讓人驚心動魄,細節補充立刻讓讀者腦補前後的事態發展,迫不及待想知道這是哪一隻球隊的“創舉”。


3

爆款樣式:人物標籤+人物弧光

主標題: (點擊閱讀)

閱讀量/推薦量:89199/413775=21.6%

副標題:巴爾韋德打死都要讓梅西上,但一個數據暴露了魔鬼賽程前梅西隱患

閱讀量/推薦量:1411/11308=12.5%

頭條號如何寫出百萬+爆文?他用了1個公式,推薦量從2萬飆到200萬

【案例分析】

副標閱讀量較差,原因在於:表述較為平淡,將「一個數據」設為懸念點,但標題暴露太多信息,吸引力不足。

而主標閱讀量更優,高明之處在於:

1)人物標籤對比,抓人眼球

主標“梅西擴大對C羅的領先優勢”,巧用2個標籤詞「梅西」和「C羅」這一對足壇“萬年cp”對比,首句更抓人眼球。

2)巧用轉折,凸顯人物弧光

分句“但創五大聯賽紀錄的數據卻令他尷尬了”,一來巧用轉折,呈現出人物的變化軌跡,凸顯人物弧光;二來打破讀者心理預期,勾起讀者探究欲。

總結:

以上,精選君為大家詳解了人物型標題的寫法?案例很多,但大家只需牢記這2點就行。

  • 如何取一個人物型標題?

1.尋找人物身上的標籤詞(能引起大眾關注的),圈定目標用戶,創造話題性。

2.找到人物發展軌跡變化,刻畫人物弧光。

  • 如何刻畫人物弧光

1.巧用遞進、對比、轉折、反差等手法,凸顯人物在境遇中的變化。

2.儘量減少抽象形容詞、副詞的使用,多使用動詞、名詞,讀者對信息的感知會更強。

撰文by 楊培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