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漢語拼音字母發音是這樣的,你讀對了嗎?

最近,孩子在學習漢語拼音字母歌,嘴裡面老唸叨:"阿、玻、雌、得......"。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應該是:"阿、拜、菜、呆......"。難道是教材改了嗎?還是我記錯了?問了孩子,孩子說根本就沒有:"阿、拜、菜、呆......"。隨後我查閱了資料,才發現漢語拼音字母發音可不簡單,居然有三種讀音。

原來我國古代是有拼音的,就是用同音字直接注音或兩個漢字合起來標註讀音(稱為反切注音),但是這種方法不太好用。直到1913年,才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漢語注音符,取漢字的部分得結構而構成的,就是:"ㄚ、ㄛ、ㄜ、ㄝ......"。為了和國際接軌,漢語注音引入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最基本字母,並在1958年我國正式通過漢語拼音為普通話注音。也就是說漢語拼音也有字母表,每個字母有三個讀音,即本音、呼讀音和名稱音。

名稱音

即字母表中每個字母起的名字發音。類似英語字母表發音,我們見到"A"或"a"字母會說這是"誒",但是單詞apple中的a並不發"誒"的音,而是發"安"音。同樣,在漢語拼音字母中,我們見到"B"或"b"應該說這是"拜"。像“G1京哈高速路”中的“G”是"高"首拼音字母,大部分人用英語發音是不對的,應該用漢語拼音字母發音為:"蓋1"才對。像“國家標準”縮寫“GB”,也應該讀成"蓋拜"。不過這種發音不常用而已,並不是沒有。

原來漢語拼音字母發音是這樣的,你讀對了嗎?

漢語拼音字母名稱音(漢字標音)

呼讀音

為了教學使用的發音。老師為了教會學生如何使用這些字母進行拼讀時所發的音。因為普通話的聲母發音不夠清晰明亮,所以在聲母后面加上個元音組合起來讀,就比較容易讀和教了。就像"b"的本應該發"玻"的前半部分音,但這樣在教的過程中學生很難領會發音的技巧,所以在"b"的後面加上"o"讀"bo"音就比較容易。以後遇到有"b"拼音,就參考"bo"的前半部分發音。

原來漢語拼音字母發音是這樣的,你讀對了嗎?

漢語拼音字母呼讀音(漢字標音)

本音

在拼讀時發的音。通常一個漢字對應一個音節,一個音節是由幾個最小語音單位音素構成。字母的本音就是對應漢語拼音音節中具體的音素髮音長短。就像拼音字母"p",名稱音發的是"派"音,呼讀音發的是"坡[po]"音,而本音則是呼讀音前半部分。比如"皮[pí]",發音過程必須捨去"[po]"音中的"o"音,才能發出"皮"音,否則無法拼讀"[poí]"。

在小學拼音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為了方便期間或為了不與後面英語學習相沖突,經常用漢語拼音字母的"呼讀音"代替"名稱音"。這實際上是不規範的,應該講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學好漢語拼音是學好語文關鍵的一步,且不可馬虎湊合,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