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期建国的大体内部形势

比之北宋,南宋的的疆域明显向南面压缩,且辖地范围远远小于北宋。南宋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直到第二次绍兴和议(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 年) 后,辖区才大体稳定下来。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和议,规定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淮南江北仍属于南宋。但是南宋的防御基本上放弃了淮河一线,而以长江天险为防御线。

南宋初期建国的大体内部形势

就南宋的南部边界而言,西部以利州西路(有时利州东、西路合为一路) 的西和州、阶州、文州、龙州西境,成都府路的石泉军、茂州、威州、永康军、崇庆府(蜀州) 、邛州、雅州西山野川诸部族地区、黎州及州以南邛部、保塞等部族地区的西境与吐蕃接壤;西南以黎州以南的邛部、两林等部族地区的南境,潼川府路叙州(戎州) 以南的马湖、易娘、乌蒙、閟畔、乌撒、罗氏等部族地区的西南境,夔州路黔州所辖诸羁縻州以西的罗殿西境,广南西路邕州以西的自杞、特磨道的西境与大理相邻;以邕州西南境与越李朝(交趾) 交界。南宋为了备御金兵南下,把主要军事力量部署于与金近邻的淮南东、西路,京西南路,利州东、西路及其毗连地区。南宋的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邛崃山以东地区。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战火烧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及忻、密,西至曹、濮、兖、郓,南至陈、蔡、汝、颍,北至河朔,皆被其害,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淮泗之间亦荡然矣。”北宋靖康二年(1127 年),汴京陷落,大批衣冠士族渡河而南到淮河流域,这一迁徙活动到绍兴议和为止。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主亮毁约南侵,南宋政府以优待政策招徕北人,于是大批人口渡淮而南。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政权政治中心两浙路,“四方之民云集两浙,两倍常时”。“

平江、常、润、湖、杭、明、越,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两湖、闽赣、四川、两广都接纳了众多北方人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全国有户1140万,到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 年)为1267 万户,是整个南宋期间最高户数,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只增加了127万户。将崇宁元年和绍兴三十二年户数相比较,两浙路增加26万户,江南西路增加42万户,福建路增加33万户,成都府路增加21万户,潼川府路增加24万户,夔州路(较元丰)增加14万户。据估计13世纪初,南宋和金均进入人口峰值阶段,分别有人口8500 万和 5600 万。如果加上西夏约300万人,共有 14400~14500 万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 年),全国有12355800户,若以平均每户5口计算,有 6177 万余人,超过了汉唐时期的最高人口数。与此同时,金朝有户768万余,口4581万余。

南宋地处内地农耕社会,拥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等众多小平原,属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气候温暖,降水丰沛,热、水、土资源在地域上有较好的配合。水热同期,各地的高温季节普遍也是多雨季节,极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此外,跨纬度大,自然地带和地形、土壤多种多样,也便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唐朝以后,北方经济由于受战争的破坏严重,北方经济开始衰退,并呈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宋朝建立后,南方经济开始急速发展,并逐渐超过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与金议和,下令正式定都临安(杭州),“朕荷祖宗之休,克绍大统,夙夜危惧,不常厥居。比者巡幸建康,抚绥淮甸,既已申固边圉,奖率六军,是故复还临安。内修政事,缮治甲兵,以安基业,非厌霜露之苦,而图宫室之安也。”临安地处长江之南,钱塘江之口,大运河的终点,是繁荣的长江三角洲与浙东北平原的转折点。临安一带,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就地缘形势来说,临安北面有淮河、长江为之阻,东面临海,对于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来说,这一地缘形势,使其必要时可以避难于海上。“金人所恃者骑众耳,浙西水乡,骑虽众不得骋也。且人心一摇,虽至川、广,恐所至皆敌国尔。”临安四周纵横着发达的水道,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对于定都临安,时人有自己的考虑:“今日之计,当思古人量力之言,察兵家知己之计。力可以保淮南,则以淮南为屏蔽,权都建康,渐图恢复。力未可以保淮南,则因长江为险阻,权都吴会,以养国力。”于是“

驻跸临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