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門,一個好去處

老西門是一個上海地名。東至復興中路曹家街,南至尚文路,西至,北至。舊縣城城門儀風門,舊址在今復興東路中華路口,其位於城垣正西,故又稱老西門。填浜築路門廢后,居民仍習稱這一帶為老西門

。1914年至1918年南與北兩半城先後通行有軌電車,老西門交通地位日益重要,新建築物不斷興建,如1914年建共和大戲院(今名中華劇場),各種商店也先後開辦,有著名的大富貴酒樓、冠生園食品店、市八百貨商店、全泰服裝店等店鋪,商品種類齊全,是南市區一個較大的商業集中區。老西門東沿復興東路達輪渡站往楊家渡,西連復興中路,南北為環城園路,是一處交通要道。上海最長最深的里弄、上海最老最早的小學、上海第一個國貨市場……翻開老西門人文地圖,諸多“之最”令人感慨。 “說起上海之根,人們會想起松江,其實老城廂也是今日上海之‘源’,未來上海之‘根’。自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縣以來,老西門地區一直是上海縣署所在地。 ”提起老西門的底蘊,老西門街道宣傳科長董建善滔滔不絕。

老西門,一個好去處

遺憾的是,隨著城市快速發展進程,這一“上海發祥地”的歷史文化逐步被淹沒。近日老西門街道向社區居民以及學校推出免費社區人文地圖,將現存文物古建築、名人故居、百年老店、石庫門民居等人文資源匯聚起來,讓人們瞭解老西門,記住老西門。

老西門,一個好去處

比新天地還讚的龍門村

說起上海的石庫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新天地”。“解放前龍門村,是全上海頭一塊牌子,一幢房子要‘三根大黃魚’才買得下來!”曾經在龍門村居住過的張先生告訴記者,龍門村的建築風貌好過新天地,只是“養在深閨人不識”。

在狹窄的尚文路上,記者找到一座醒目的門樓,挑高兩層半,玄黑色四角飛簷的屋頂,典型中國古典樓坊形狀。白色外牆中間開一扇硃紅木排窗,清晰地標識“1935”、“龍門邨”。從“入口”往裡看,只覺得幽雅安靜,房屋鱗次櫛比,弄堂蠻“大”的。

“我們的門牌號是尚文路133弄1號—105號,中間有跳號,但還是上海最深最長的弄堂。 ”在龍門村居委會工作了16年的居委幹部、市人大代表王洪菱告訴記者,龍門村原從“龍門書院”得名,房屋大多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共76幢房,特別之處在於佈局異常整齊,建築形式極豐富,有西班牙式、蘇格蘭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國民居,堪稱“微縮萬國民居群”。

“這是石庫門、這是新式里弄,也有歐式花園洋房。我認不全,但專家來考證,70多幢房子各具特色都不一樣。”王洪菱帶著記者邊看邊說。龍門村居委會借住在一座法式建築內,王洪菱知道為啥客廳都用水磨石而不鋪地板,因為當時要做跳舞廳;房屋之間都有地界標明主人家的名號,這在今天都是罕有的;還有中式風格糅合西洋裝飾藝術深得老外青睞,村裡曾出現過不少慕名而來“洋麵孔”,或租或住。

龍門村1999年被列為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公佈為 “黃浦區等級不可移動文物”。由於歷史原因,迄今為止,龍門村還存在一幢房屋住著十幾戶居民的情況。加上年久失修,路過的人甚至普通租客都意識不到它的價值。而馬路改了,商店拆了,不少龍門村的老居民從海外回來尋根,都感慨“太難找”。

老西門,一個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