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紅樓夢》作為中國明清小說的巔峰之作,堪稱一本包羅萬象的封建社會百科全書。讀者在看到風花雪月、世情冷暖的同時,也能從另一個維度,看到各個領域之中百花齊放的文明氣象。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貫穿《紅樓夢》全書的一個小物件——荷包。在《紅樓夢》全書的前八十回中,荷包的出場高達十餘次。而荷包作為我國古代民俗文化的一大傳承,在經歷漫長的歷史沉澱之後,已經完全融入了古人和今人的生活。我們不妨就此一探這個精巧物什的前世今生。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荷包的起源

“荷包”是古人的一種隨身配飾,又稱“香囊”、“佩帷”、“容臭”、等,慶陽人俗稱之 “絀絀”或“耍活”。

在古典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通過索要潘金蓮的荷包來試探她有意於自己。在不少清宮劇中,我們也時常看到男女主人共用一個荷包山盟海誓,私定終身的鏡頭。可見在古代,小小一枚荷包便承載著別樣的精神文化內核。

事實上,荷包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荷包產生於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就佩戴上了文學作品中最早的荷包。

屈原在《離騷》中提到:“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此處的江離、辟芷和秋蘭均為香草之意,而“佩”即佩幃,指的正是戴在身上的荷包。可見,在屈原所處的那個時代,貴族已經開始將荷包作為一種佩戴的裝飾品。

不過,最早的荷包還不能稱為“荷包”。也許你難以想象,荷包的前身是臃腫不便的“荷囊”。“荷”乃“負荷”之意,“囊”指的是口袋。

因為古人的服飾沒有口袋這一設計,因此人們只好將所需的細碎之物另置於一個隨身的包裹,也就是“荷囊”。 “荷囊”又根據手提和肩背兩種攜帶方式被劃分為“持囊”和“挈囊”兩種。

經過長期實踐,人們逐漸發現這種“荷囊”的諸多不便。因為荷囊體積更大,不僅需要時刻攜帶,還特別容易丟失。因此,人們通過精簡自己的所攜之物,縮小了荷囊的體積,並將之穿上繫繩,別在腰間。

在摒棄老式 “荷囊”之後,這種懸掛在腰間的新式“荷囊被人們稱為“旁囊”,也就是荷包的基本雛形。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荷包的製作

荷包作為傳統服飾的一種配件,它的樣式靈活,種類多樣,形狀上以圓形,橢圓形和方形最為普遍,更兼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更加新穎的樣式。

在製作材料的選擇上,最早的荷包採用的是皮革製造,當時的荷包還只是其前身——“荷囊”。經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學會更加先進的紡織技術。從此,更加柔軟輕便的布藝、絲質小包逐漸取代了硬邦邦、款式單一的皮革。

同時,人們也樂於在荷包上繡上一些精美的圖案、詩詞、吉祥語等,一改傳統荷包單調、呆板形象的同時,又寄託了自己美好的願景。

在荷包的製作過程中,繡花是決定荷包式樣和寓意的一個重要步驟。《禮記》有云:“五采謂之繡。”可見,荷包上的圖案由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不同的圖案兼具不同的含義。

荷包上憨態可掬的“娃娃”通常用來體現孩童的天真與活潑;“荷花”、“牡丹”通常用來指代女性純真高潔的形象;“登枝的喜鵲”、“採蜜的蜜蜂”則通常用來作為男性的隱喻;另有一些“雙蝶”、“雙魚”等的成雙的圖案通常被作為兩性相愛相戀的象徵。

在《紅樓夢》第七十三回中,傻大姐就是撿到了這樣一個繡有“兩性歡愛”圖的五彩繡香囊,結果導致了抄檢大觀園的一眾風波。由此可見,古人對荷包所傳達的寓意之敏感。除此以外,這也折射出刺繡圖案是每一個荷包的靈魂。

古人在製作荷包的過程中,除了注重其形狀,刺繡的花紋以外,也講究香料的選擇。因為如果這個荷包要作為薰香之用,那麼製作過程當中還要涉及到香料的選材和處理。古人一般會選擇一些香草、中草藥等,將之碾為細末,置於荷包之中,作香氛之用。

因此,選擇一味氣味怡人的香料就顯得至關重要。今人謂“聞香識女人”,對於古人而言,身上的香氣也能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和性情。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荷包的用途

在古代,荷包作為一種普遍的生活用品,在發展過程中兼具了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關於荷包的實用價值,《紅樓夢》中用一系列細節,為我們還原了小小荷包為古人帶來的生活的各種方便。

荷包十分突出的一個功能,便是盛放物什,包括香料、零食、零錢等細碎之物。

在《紅樓夢》第十九回中,寶玉親自去襲人家裡拜訪,雖身處陋室,襲人還是盡己所能地招待了寶玉。書中寫道:

襲人向荷包內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兒來,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仍蓋好,放與寶玉懷內。

這裡的“梅花香餅”指的是一種固體香料。從襲人的這個生活細節可以看出,古人習慣將香料置於荷包之中,隨身攜帶,以供隨時拿取。

比如在《紅樓夢》第三十回中,寶玉趁母親王夫人午睡,便自己向身邊荷包裡帶的“香雪潤津丹”掏了出來,餵給金釧。香雪潤津丹,可以推測是一種形狀類似糖丸的零食。

在《紅樓夢》第六十五回中,賈璉和尤二姐相互調情,荷包在這裡便成為一個非常私人與曖昧的象徵。書中寫道:

賈璉因見尤二姐手中拿著一條拴著荷包的絹子擺弄,便搭訕地往腰裡摸了摸,說道:“檳榔的荷包也忘記帶了來,妹妹的檳榔,賞我一口吃。”

以上兩個場景之中,無論是對於寶玉的香雪潤津丹還是尤二姐的檳榔,荷包的出場都充當了零食小包的功能。賈璉道自己忘了帶檳榔荷包,這也側面說明古人通常將自己的荷包分門別類,用於放置不同的東西。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除此之外,荷包還可以作為錢包之用。

在第四十二回中,鴛鴦打點了一部分銀錢與衣物慾送劉姥姥回家,在細數完一系列果品丹藥以後,鴛鴦又拿出了兩個荷包。書中寫道:

鴛鴦道:“這是兩個荷包,帶著玩罷。”說著便抽開系子,掏出兩個筆錠如意的錁子來給他瞧,又笑又道:“荷包拿去,這個留下給我罷。”

通過鴛鴦的打趣,我們也能發現賈府給劉姥姥的銀子是用荷包裝好的。在古代,因為古人的服飾當中沒有口袋的設計,便用荷包放置銀錢,充當口袋之用。這個用途甚一直沿襲到了今天,荷包隨著時代變遷,演化成了更加現代化的“錢包”。

當然,除了從功能的角度解析荷包的價值用途,荷包也有其審美價值。

荷包從最初樸素的“荷囊”演化成具有不同圖案、樣式的隨身飾品,這一發展歷程也體現了人們對其審美價值的追求。

從楚大夫屈原佩戴的較為原始的荷包,到《紅樓夢》中林黛玉為賈寶玉用心精製的荷包,荷包已經成為一種和古人密不可分的裝飾品,就像當下女性熱衷的各種時尚提包和飾品。

在這期間的兩千多年裡,荷包被做得越來越精緻,這樣一個小小物什不斷激發著人類對美的追求,持續三千年刺激著人類的視覺神經。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荷包所代表的文化內涵

荷包的產生最初源於勞動人民為生活便利之需的設計,隨著朝代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荷包在不同時期的價值符號也產生了一定的變遷。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姓的生活尚不穩定。除了少數貴族以外,民間百姓所使用的還是最原始的“荷囊”,不具備什麼審美價值。因此,初期的“荷囊”在當時還談不上一種文化象徵。

自漢代開始,“荷囊”漸漸被更加輕便美觀的荷包所代替,“荷包”的審美價值這才漸漸凸顯出來。

一直到魏晉時期,佩戴荷包成為全社會的一種風尚。社會上的男男女女都流行佩戴一種飾有獸頭紋樣的“獸頭囊”,可見荷包風尚從此風靡。

到了南北朝和隋朝,荷囊被正式納入制度,荷包也就此被賦予了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特權階級的身份象徵。《隋書·禮儀志》的記載:

(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官無印綬者,並不合佩囊及爪。

《隋書》中明確規定了官員所能使用的荷包與其官職品級之間的聯繫,亂用則視為越禮。這類似於周朝的禮樂制度在衣食住行方面,對百姓和貴族所做出的規範。

由此可見,自荷囊納入禮儀制度以後,它逐漸衍變成一種政治身份的象徵和階級劃分的一項標誌。及至唐宋時期,荷包開始成為一種珍貴的隨身飾品,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雖然歷朝歷代都有關於荷包的歷史,但是“荷包”這個名稱卻是在宋代以後才被正式命名的。而這股荷包熱一直久經不散,從宋朝又傳承到了元朝,及至明清。上至官員貴族,下至平民,從中原百姓到少數名族,莫有不愛荷包風尚者。

在這一傳承的過程中,荷包又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其中就包含了對情愛的傳達以及祈福消災的願景。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在《紅樓夢》第十八回中,林妹妹誤以為寶玉將她親手做的荷包贈予了小廝,一怒之下賭氣鉸壞了還未完工的香囊。

追悔莫及的寶玉連忙將衣領解下,給黛玉看他貼身戴著的荷包,只道:“你瞧瞧,這是什麼!我那一回把你的東西給人了?”黛玉轉怒為喜,又愧又氣。

當然,寶玉將黛玉所贈的荷包系在內衣上,這一舉動自是表達了他對林妹妹的情義。因為古時候的荷包都是女性親手縫製而成,小小一個荷包可能就包含了女子心中的千千情結。男子將之系在離心口最近的地方,則是一種對愛的回應。

《紅樓夢》中關於“寶黛情緣”的這一段描寫,活靈活現地體現了荷包儼然已經成為男女之間傳達情愛的一種信物。

除此之外,古人也將荷包作為一種幸福、吉祥的符號。《嘯亭續錄》中記載,乾嘉時期,皇帝在歲暮時都要賜予諸王公大臣相應的禮物;御前大臣則賜予繡有“歲歲平安的荷包。

在《紅樓夢》當中也多次提到賞賜荷包的場景。賈母初見秦鍾時便賞賜了他一個荷包並一個金魁星;第十八回中,元春省親時賞賜了戲子芳官,賞賜的物件中也包括了兩個荷包;第五十四回中,北靜王在除夕夜派人給賈府送上了字聯與荷包。

無論是清朝皇帝對大臣的賞賜,還是《紅樓夢》中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的饋贈,都表明荷包在傳統文化中已經漸漸具有吉祥如意、消災祈福的寓意。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的內涵

荷包文化的傳承意義

荷包雖小,但是製作的程序其實相當繁雜。在物質資源匱乏的社會當中,製作一個精巧的荷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心神。每一個荷包背後都飽含了手工製作的艱辛,每一個瑰麗精巧的紋案,都飽含了深刻的寓意和製作者的心願。

荷包蘊含的文化內核,在歷史的更迭中歷久彌新、源遠流長。儘管男女之間用荷包含蓄求愛的時代已經過去,能夠在荷包上繡出斑斕色彩的女性也已經寥寥無幾。

然而,這一段關於荷包前世今生的文化發展卻投射著千年前古人生活的豐富與智慧。荷包文化,體現的是古人對愛情的勇敢追求和衝破封建桎梏的勇氣。

封建時期的婚戀觀,遵循的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約”。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整個社會都不能容忍超前的自由戀愛觀念,青年男女無法自由地表達情感,實現自由戀愛,因此深受“包辦婚姻”的折磨。

贈送荷包是一種對愛情非常含蓄的傳達。無論互相傾心的青年男女結局如何,他們勇敢而含蓄的情感表達,都是婚姻觀念的一種進步體現,某種程度上也是人們衝破封建藩籬的一種意識覺醒。

荷包文化,還是女子獨立意識和思想精神的一種表達。

封建時代女性很少享有自己的話語權,她們的生活繞不開夫君和孩子,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精神意趣。然而,在這樣環境中,她們內心熱愛的火苗並沒有熄滅。她們依然懷有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對美的不懈追求。

因此,她們用自己的巧手和那超越千年的審美將這種對美好的追求訴諸針端,用這種別樣的方式描摹自己內心對生活的熱愛,對美不懈的追逐。

END.

參考文獻: 曹雪芹《紅樓夢》/翟灝 《通俗編·服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