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鹊·鹞丶


从题主的问题描述中可以看出来,题主是非常困惑的,这也可能是很多人的困惑,为什么有些时候读书并不能够改变命运呢?

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真正能改变你命运的,从来就不是学历,而是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接触的都是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但是很多人不免的受到一些传统的科举制度的思想影响,自然而然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读书了,为什么没有回报。

甚至,有不少人简单的把考试当作在“读书”,与其说有的人是读书读到了博士,还不如说是考试考到了博士,从小学一路考过来的。

考试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能够快速的把人筛选出来,特别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很多工作也并不需要有太多的创造性,考试能够快速的为整个官僚系统筛选到合适的人才,并且还可以防止世袭门阀对于社会上职务的垄断。

如果社会对于资源的分配,还是按照等级来进行划分,那么一般情况下学历越高,自然而然能获得的财富越多,社会地位就越高。

但是现代社会却是市场经济。所谓的市场,最核心的就是交换。你想获得财富,那么首先要给别人创造价值,你想幸福,首先要让别人幸福,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毕业于名校,有光鲜的学历,只能说你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但是你这些努力能不能给别人创造价值呢?这个恐怕还要因人而异。

就以代数为例,有不少人在学习代数的时候,只是关注怎么去取得较高的成绩,头脑之中存储的大量的公式和一大堆的x、y,如果是给他们出几道题目,他们能快速的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计算出一道题目能给他人创造价值吗?这显然是不能的。

当然这些线性代数的知识,你可以用来计算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以用来设计计算机的程序,同样的也可以用来创造出新的理论,来改造人类社会。

所以,真正的错并不是知识的错,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是有用的,真正的错是在于你的知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另外不妨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博士毕业之后沟通能力较差,科研能力一般,动手能力又不强,到底是读书无用的,还是这个人无用呢?

答案肯定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他没有读博士,他过得只会比现在更差。他能拿到这些微薄的薪资,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啦。

读博士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读博士”本身。

很多导师在招博士生的时候,一般都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读博士?大部分学校,还会要求写一个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书。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能够反映一个人背后的学识、能力、态度甚至是价值观。

如果你读博士是为了获得名利和地位,那么你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就选择那些和你的看法相似的导师。如果你想潜心做学术,那么你就要做好“侯门一入深似海”的准备,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博士阶段和本科硕士有很大的不同,华罗庚曾经做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本科就好像是你在学习抓“死兔子”,导师已经把兔子打死了,然后你学着尝试用一条快速的途径,把它捡回来。硕士好像是导师给你指了一个兔子,然后你把它打过来。博士阶段要学习自己找到这只兔子,并且要把它打死,甚至有些时候导师也是爱莫能助。

个人觉得,博士阶段最重要的改变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原来你都是一个被动的人,之后你必须学会成为一个主动的人,要有开放的心态,要能够接受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要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要去思考事物背后的“为什么”。很多学校都要求你要发一些核心刊物,这些核心刊物一般要求都是比较高,要么是问题有开创性,要么是论证的方法或者是结论有创新性。要想真的有点创新,免不了要下一番功夫。

和一些博士毕业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他们可能感受最深的,也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就是自己要发核心期刊以及准备博士论文这段时间,因为这些时刻才是最能体现读博士价值的时刻。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演讲,好像是一个数学家,名字叫田刚,他在分享了自己解决数学难题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感觉,这种愉悦感就是思维带来的乐趣。

即便是自己以后博士毕业之后,没有从事科研,有这种问题意识,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对”思想”保持开放的态度,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重要的财富,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成功的意义并不在于与别人比较。

如果把成功定义为财富和名望,那么大学教授博士这些人肯定不会是社会上成功的人。

毕竟要论财富,大学教授的收入肯定比不过企业家,甚至连一些投资银行的收入的收入都比不过。如果要论名望,但是他们肯定比不过明星,甚至连一些三四线的,不太出名的明星都比不过。

大部分人之所以选择学术,可能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面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比较喜欢学校的这个氛围;还有可能就是想要做学术,想要解答心中的疑惑。

把成功看成是财富和名望,即便是自己有了“大房子”“好车子”,内心还是会不断的焦虑, 因为你总是在和别人比较,总害怕别人超越你。

在学术圈里,确实有的人很有钱,生活的相当光鲜,但是要知道的是,这些都是他们学术研究的副产品,如果一个博士生或者是学者,把“财富”“名望”当做自己唯一的追求,整个过程可能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博士生,不能用自己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在感慨“学习是不是真的无用?”,那博士真的是白读了。

您觉得读博士最大的价值(收获)是什么?


升学与考试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回忆起自己从大学到考研到读博的经历。

一路求学的过程让我变得坚强

我的大学本科在一所非常普通的二本农科院校,感觉过去了很久,已经不太能回忆起自己大学到底学到了什么,或许是因为本身没有去学习。只记得自己的大学课堂大多数都是在睡觉中度过(或教室或宿舍),一次次期末考试前一天晚上熬夜备考换来的是在大三下学期课程结束后发现自己完全不懂生命科学的任何一个细致的领域。我想,本科阶段的我,除了看了几百本书,没有太多值得去回忆和品味。

后来我准备考研,还记得当初确定武汉大学作为报考学校的时候,想去找学院的老师给点意见换来的是老师的冷笑嘲讽,当时老师的言语笑容至今历历在目(当时老师认为我不自量力和异想天开,后来想想可能真的是因为本科比较差吧)。清晰的回忆,那个暑假的日日夜夜,每天5点起床背书,白天辗转于食堂和教学楼以及教学楼前的草坪(因为当时没有地方备考,就在一所学校附近租房),晚上经常半夜醒来发现卧室的灯是开着的,然后手里拿着细胞生物学那本书。印象超乎平常的深刻,我把细胞生物学那本书撕成一页一页的背完,然后归纳起来成几张图,到现在都没有忘记。或许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还是忘不了那样的一个个夜晚于白天,也忘不了在自己压力太大的时候在周末跑步到市区的电影院看一整天的电影。

从大学到读硕读博我一直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熟悉的朋友。那些求学的时光,让我逐渐变得坚强变得沉默寡言,让我不断的经历着原以为只有别人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甘平庸,我一直坚持读书,不会平庸,我一路走进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

读硕读博使我“改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用“改变”来评判自己。比如说一个学期自己读了一百多本书之后,自己因此改变了什么(或是思维体系或是社会认知等等),而不是学到了什么。在读硕士和读博的过程,我能感受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 思维体系的严谨性的提高。每一天每一个阶段的科研任务,需要自己去设计试验,需要自己去阅读大量的前沿科研成果,长时间的训练让自己变得细致和严谨。还记得自己以前考虑很多问题很不全面,如今我变得慢慢细致周到起来。我很感谢这样一个令人困乏的过程。

  • 变得耐心变得平和平静。几乎没有假期没有周末的科研生活,一个整个过程,已经数不清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周末自己一个人在细胞工作间面对摸不着的对象。还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的晚上在实验室和同学一起煮东西吃的场景,温馨而又充满孤独。一路走过,发现自己的心慢慢的“沉”了下去,变得很多事多了一份耐心。可能这就是长久的习惯带来的影响。

  • 更加关心疾病给人类带来的苦楚。我是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的,每天接触的是各种癌症和一些其它疾病的研究。很多时候,看着一个个众人关注的的名人死于癌症的报道,内心深处充满遗憾。如今,当我真的开始深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发现自己很想在将来某一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应用到我们的医疗生活中。或许,做不到为往圣继绝学,但愿自己能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此外,从这么多年来,对于同样一个行业领域下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待遇现实来说,为了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尽量更好的生活,不是吗?对此,我并不否认。我很感谢这个使我内心不断强大的求学过程,我很感谢一直不断完善自己的这样一个经历。

(个人经验,愿你我一起共同进步~~)


生命科学视界


因为研发项目的需求,我被公司派到国外总部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培训,恰好总部位于我在国外留学的城市,于是周末便找那帮还没毕业的老外博士同学们见面叙旧。

别后重逢,免不了谈谈各自近来的生活。当听说我到了全球赫赫有名的涂料公司做研发的时候,他们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在听到我在这公司拿到的工资比他们博士工资还要低一些时,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脸上露出的惊讶表情。习惯自黑的我笑道:“Up to now I don’t have a wife, kids, houses, cars and money。

”老外也打趣起来:“Bro,what the fucking life did you have these years? You have nothing!”。

后来,女友听了我这个故事时,好奇问道:

“老实说,你有没有后悔读博?

”女友是一家猎头外企的team leader,负责互联网行业的招聘,国内最大的一家互联网企业就是她的重点客户。她负责招聘的职位基本都是经理级别或是技术大咖类的人物。

据她不完全统计,和我同年本科毕业的,只要在国内一流互联网公司工作,现在大都可以成为team leader,年薪50万左右。

不管这数据可信不可信,实实在在摆在我眼前的事实是,女友恰巧和我同一年本科毕业,如今她的工资差不多比我多一倍。看着女友不怀好意的采访,我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发自肺腑地吐出了四个字:

“从不后悔!”


  1. 博士经历让我的世界更加宽广


我出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读研前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本省。本科毕业时,我选择了中国科学院继续硕博连读:

一来中科院一直是我心中最神圣最耀眼的学术殿堂,而我当时还想在科研道路上走走看;

二来是因为中科院提供的生活补助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能让学生潜心于科研之中而无需向父母要钱。

踏上北征的那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壮志。那一天,我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本省而跨越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北国风光。对于那个特定时候的我,这有着特殊的含义。

从南方到北方,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曾被我以为是青春岁月里的最长旅途,没想到博士经历还给了我更意想不到的机会。

研究生的第三年,我申请的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竟然通过了。还清楚记得在北京推荐会上,当国外老师悄悄告诉我已经被录取时,我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后来,官网公布了录取名单,我依旧不敢告知父母自己将要出国了。直到签证握在手中,我才完全肯定自己真的可以出国了,而且是国家资助了全部的费用。当从飞机走下、来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度时,我内心一震,原来地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每个遥远的地方其实距离自己也就不过一天的路程。

从小生活在山区里,我曾以为自己无法跨越重重大山到达天的另一边,从来就没有幻想过哪天会在国外的某个地方和老外们用英文谈笑风生。然而,博士经历让我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地域界限,让我深刻明白到无论你生在何地、来自何方,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拥有更宽广的世界。


2.博士学习给了我别样的人生经历


在喜欢社交的人眼中,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是单调乏味的。我们化学类博士每天接触的不是各种各样的人,而是一望无尽的论文资料和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每天去的不是金碧辉煌、风景独好的高楼大厦,而是简单寂静、充满溶剂味道的实验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脱离不了实验室-宿舍-饭堂这三个地方。然而,这些旁人看似枯燥无味的生活却赋予了我引以为豪的青春岁月和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经历。

我选择攻读博士,原因之一是内心深处还存放着一颗对自然科学的憧憬向往之心,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瞭望更远的天际、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奥妙、去解开自然界里的未知之谜。

那时的我依旧保持着热血澎湃的青春梦想,宁愿把青春岁月消耗在默默探索自然科学的道路上,也不投身在追逐纸醉金迷的物欲横流之中。

我自己选择了博士导师和研究方向,用五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做科研,挥霍着导师的钱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何等的痛快!一篇又一篇的论文阅读与总结让我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同行耗尽多年而得的智慧与经验,习得了做科研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也启发了我对于现存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激起了我内化而升华后的灵感。

一个又一个的实验设计与重复让我领悟到了科研的严谨性,也让我慢慢地抓住了事情的真相和事物的本质。当研究成果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发表在国际期刊时,我脸上难以压抑的喜悦之情不亚于销售们拿到了丰厚提成时的表情。当我在国际会议上分享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与他人同台探讨科学问题时,宛如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于我而言,生命的乐趣在于体验各种有意思的难得经历,而博士生涯则让我最大程度地体验了一把儿时的科学家之梦。


3.博士经历给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意外帮助


博士期间,一篇篇挤满了密密麻麻英文单词的论文有时会让我心乱如麻,一个个失败的实验与无用的数据偶尔也让我心急如焚、颓靡不振。当看着毕业期限正慢慢靠近、自己依旧还没发表一篇文章、甚至连完整数据都还没有时,我迷茫、惆怅、彷徨,却又无人诉说,那时压力如大山,压得自己透不过气、睡不着觉。

然而,工作以后我却慢慢感激曾经的那些辛酸与痛苦,因为这份磨砺让我内心渐渐地变得强大,到了工业界后很快就适应了公司里高速的运作节奏和密集的工作压力。

另外,踏入社会后,发现博士学位竟然可以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惊喜。当上海和广州的很多年轻人都在等待交完七年社保、然后拼居住积分排队入户时,博士们则可以通过多个途径相对便捷地拿到当地户口。

在今年各省会城市的抢人大战中,博士成了香饽饽,不仅轻松落户,还可以拿到当地政府给予的较高数额的人才补贴。在近几年的化工行业里,即使是毕业几年的本科生在大公司技术部门里也只能当实验员,帮助博士们煮树脂、调配方、做测试;此外,同一部门里的博士大都比硕士拥有较多的资源,更容易获得机会掌握公司的核心技术、获取晋升机会……读博时,其实并没有想太多这类事情,毕竟它们并不是读博的目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们的的确确存在着。

最后,实话实说,读博不一定可以让人飞上枝头变凤凰。

想通过读博而实现人生华丽转身的,很可能到最后会落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境地。现实中,不少化学博士挣的钱比其它行业的同龄本科生还要少得多(我和我女友的对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在北上广深的大城市里,毕业几年的博士不一定能买得起房,甚至还要和别人一起合租。只是,我依旧不后悔读博,因为它真的给予了我足够充实的经历和难得的体验,尽管现在的我还是一无所有。

想起我的一位同学在本科期间花了两年时间去做义务兵,然后重回高校念书时说道:“军队里有这么一句话’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当兵两年看似荒废了时间、没得到什么,实际上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人生。”


其实,我们的读博经历何尝不是如此?



以上转自《募格学术》


接下来我说说读博出来后的物质待遇吧。以下信息均真实有效,可自行验证。


1.国内进站当博士后。

国内985,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江建军教授课题组招聘博士后为例,待遇如下:

  1. 年薪25-35万(基本工资20万,绩效5-15万,具体可面议),根据工作能力和表现,课题组给予具有竞争力的奖励绩效或补贴。

  2. 享受华中科技大学提供的其他相关待遇,如子女入学、入托、公费医疗或社会医疗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3. 在聘期间提供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助(1000元/月)。

  4. 课题组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并全力支持博士后申报各类项目,提供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等访问交流机会。

  5. 博士后出站可获得合作导师推荐工作,优秀者可竞聘正式编制教职

而国外呢,以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生物医学工程系例子,博士后年薪不低于$48,000


2.国内进入高校当老师。

以九江学院为例,待遇如下:

  1. 住房补贴:20-50万元人民币。

  2. 一次性安家费:5-10万元人民币。

  3. 科研启动经费:文科3-8万元人民币、理(医)科4-12万元人民币、工科5-16万元人民币。

  4. 博士学位津贴:聘期内1000元/月。


3.进企业。

以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为例,待遇如下:

  1. 薪酬待遇:薪酬结构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税前不低于25万,享受五险一金待遇;

  2. 科研奖励:根据科研表现和成果,享受额外奖金;

  3. 鼓励和资助参加国外和国内学术会议。


至于国外博士回国,更有物质条件丰富的各种千人计划,那位@上痒 写的就很好了。


其实,读博穷的是读博的那几年,一般毕业了正常水平来说,物质积累都是很快的。


三观纠正器



1.说读博士没用的都是扯,有本事你先给我考个博士看看。

2.博士是一个学历,也算人生的一个经历。一般说来,在一个好大学读了一个还算好专业的博士,都会找到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也会拿一份还算不错的待遇,也仅此而已。如果你非要将博士和大富大贵联系在一起,那我认为你是想得有点多。博士是博士,大富大贵是大富大贵,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你读完博士,大富大贵的几率要大些,能读到博士,至少你的智商、记忆力、执行力要比普通人强一些,但如果你情商太低,估计就是读了十个博士还是尔尔。


3.博士至少还会锻炼几个能力,那就是研究方法、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写论文的能力,这会影响你的一生,不要说这些没用,只有等你分析问题的时候你才会觉得他的用处。没读过博士的永远不会知道读博士的苦和毕业时的成就感。

4.如果你想通过博士改变你的生活,这个我觉得90%的可能性会实现。但幻想大富大贵,你还是省省吧,要大富大贵的途径有很多,你能力强,能吃苦,智商情商高,人际能力强,小学没毕业估计也有可能实现!


好智汇


读书读到博士,达到“学位金字塔”的顶端,到底有什么用?或许你看到好多人考取了相当不错的大学,并攻读了博士学位,然而那些博士毕业之后所找的工作,每个月的月薪却差强人意或者相当“精致”。于是有些人心中就纳闷了——“博士生大半辈子为学历学位劳碌奔波着,到最后究竟得到了什么?学习的用处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博士混得凄惨的毕竟是少数,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之所以在毕业之后在事业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原因不在博士学位不好。可以说,就算博士生毕业之后回家种地或者养猪,暂时“龙行浅滩”,但只要底蕴在,一旦拥有机会,就很可能“一飞冲天”。

混得不好的博士只是个例,就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博士都混得挺好的,很多博士的年薪是工薪阶层的好几倍。读博士的用处,除了平均薪金比其他大部分低学历的人高之外,其发展前景也比大部分其他学历的人要好一些。举个例子,想要拥有上海户口的途径,其中第四条就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优先落户上海。”由此可以看出,博士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国内其他地方,都算是“稀缺资源”。

无论是前途还是“钱途”,博士生和非博士大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博士”二字,何为博?博学多才,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在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都混得开,才是真正牛13的博士。从短期利益来看,读博花的成本和毕业之后的工资有可能形成落差,而且博士中的“剩男”、“剩女”特别多,但从长远来看,读博所花的时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一个过程。更何况,博士生毕业之后,哪怕是去高校当老师,工资收入和其他学历的老师比起来,也是有一定优势的。

博士与非博士的区别不单单在于一张证书、一堆论文,而在于其眼界更宽,在人生旅程中拥有更多“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机会。虽然博士不一定能一下子腰缠万贯,成为传说中的暴发户,虽然读博期间会错过最佳的结婚年龄,但为何国内那么多人对博士学位趋之若鹜?还不是因为博士学位的吸引力十足吗?

如果你有机会读博,你会选择一如既往地攻读下去吗?欢迎留言探讨。


微雨润苗


咱们今天不谈理想,也不谈情怀,就“读博士到底有什么用”,谈谈和钱有关的事。

本人博士在读,明年毕业,在看过前面几届师兄师姐的发展之后,不得不说,博士学位跟硕士学位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先说硕士毕业的师兄师姐,有的去企业做研发(美的,国轩,京东方等),这些在企业发展的师兄师姐,有的已经成长为主管,有了自己的研发小团队,甚至已经有股票分红。但经他们的反馈,他们其实做的并不开心,日常工作的单调枯燥,以及常常没什么意义的加班,一天下来,都没什么时间陪自己的家人。

而博士毕业的师兄师姐,有的直接到国外课题组做的博士后,现在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回到国内高校,直接就是给的正教授;有的没有争取到国外博后的机会,就去了国内高校,走师资博后,最终也留了下来。当然发展最好的师姐,以青年千人的方式回国,直接去了国内某985高校。

这些师兄师姐,他们的待遇,工资都在20万往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去单位,都有一笔不菲的安家费,以及科研启动经费,比较容易的就解决了住房的问题。由于是理工科专业,有的师兄还能帮企业做点横向,收入也不少。

当然,他们最让人羡慕的,是工作时间的自由,这样就有时间陪陪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另外,博士的工作,都属于研发类,富有创新性,你尽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课题和方向来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做成自己的事业,这就是幸福。


总之,读书读到博士,不管怎么说,好处都还是挺多的,当你到达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现,决定自己生活质量好不好的,绝不仅仅是工资单上的那组数字,更何况,博士工资单上的数字也没有低得看不下去。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头条号“上庠”。

上庠


在读博士给你说说,读博到底为了什么!

首先,我从来没觉得因为我读了博士,所以我应该大富大贵

我不大同意题目里说的,考取了很好的博士,却出来拿着卑微的薪水,我不知道提问的人对于卑微的薪水定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大部分的博士毕业之后,所拿的薪水,大体来讲还是比较体面的,谈不上卑微二字。当然,如果你是想通过博士学位来大富大贵,那大概率是不大现实的,不是说不能实现,而是博士的求学经历,知识给了你一个高的起点,而至于之后的人生能够发展到什么地步,还是需要看你的机遇和努力,这不是一个博士学位就可以简简单单给你的。

当然,像题目中说的,演艺圈里面的那些人,学历不高,素质也参差不齐,却拿着博士十几倍的薪水。你只看到了艺人们的光鲜亮丽和高劳务费,但你没看到他们的努力,也没人家那个漂亮的脸蛋,艺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他们也是付出了你所不能够想像的努力的。没有谁会不劳而获,轻易成功。

博士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博士,是目前最高的学位,很多人觉得,读书读到博士,那这个人的知识和智商真的没的说了。


在我看来,博士,确实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先天的智慧,但也仅此而已。其实对于博士而言,他们的知识说多也多,但说少,也真的少的可怜,说白了,也仅仅是精通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某一个相关问题,对于其他的相关知识,大多也仅仅是处于了解的状态,而这对于普通的人来讲,通过兴趣和努力,也完全可以具备这样的素质。

那博士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很认同我导师的一句话,博士,重点是在读博期间。这期间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对遇到问题时候的解决,对每一次考核、每一次基金的认真准备,对论文的发表等等,博士带给我们的,最终是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对问题表达的能力,这些东西,无法用要一个博士学位来代替。

我觉得,博士带给我的,还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家都知道,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最日常的,是面对失败,经常我们打趣说,如果我博士毕业了,也都能笑对人生的坎坷了。

所以,博士,不仅仅是一个学位,更是一个人生的经历,看待任何事情不要太功利,任何事情都不会直接的带来大富大贵和体面,博士,仅仅是给你提供了更容易成功的途径,但能不能成功,还是需要靠你自己。

更多问答,请关注我。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TLeeBio


中国学术不昌,却是产博巨国。我们本土自己培养出来的国产博士,我看到的数据,如今每年的毕业人数已超过5万人,出产率世界第一,早已将英美等所谓发达文明国家摔在龙脚下。

博士,理应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头衔。在现在的美德日等国,名教授往往更宁愿人家称呼为他为“博士”而不是“教授”,比如前日来访的基辛格老人家,人家明明曾是哈佛大学大教授,也曾官至国务卿等要职,但人家名片抬头从来只是“基辛格博士”。确实,博士意味最高学术学位,十年寒窗,黉宫折桂,念书念到博士,就是“念”到顶端了。这在任何崇尚知识的文明社会,对于学术研究之业,都找不到比博士更高的殊荣了吧。

可在时下的中国,悲哀而且搞笑的是, 博士明明是国家精英群体,却越来越成人们取笑的对象。“傻得像博士”,已经是流传很多年的梗了;“一个在中国越来越垃圾的群体”已是很出名的自嘲;读博被称“赌博”、女博士被戏谑为“第三性”,也都是大家耳目能熟的话。

也就是说,像很多本不该成为问题的“国产问题”一样,如今博士盛产也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与个人的焦虑问题:国家到底该如何培养博士,特别是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我自己是下里巴人、愚昧自知,与博士无缘。但是有幸与之来往密迩的很多朋友确是巍巍乎可畏的名校博士,所以对这个群体并不陌生,对他们的辛苦与焦虑也是能感同身受。

无需讳言,在我看来,博士群体表面风光,实是大学最苦闷、也最苦逼的一族。念书念到这步,是要以人生20多年最好的韶光为代价垫底的:即便一路绿灯畅通,中小学12年、大学硕士7年,博士三四年,最后要拿到一张A4纸般的证书,年纪已届30。

毕业出去了,还前途未卜,“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荣光多半也只能春梦里想想。最直接的缘由,就是这些年博士扩招大跃进带来的恶果,导致中国博士学位含金量极低。实际上,我们至今很多学历学位并不为国外认可,甚至不少文凭连港澳台也不承认。211以上人才引进,基本上只收海外的名校博士,国产博士都不大可能直接留在本校,运气好一点的差不多都只能去地方二三本大学教书,像文科“青椒”可以预测工作前十年差不多也就是五千到七八千薪水过清贫日子。

从这一层面讲,博士发家致富的概率,应该要远远低于街上摆摊炒饭的大爷,余生基本还是要继续挣扎在生存线上,像前一段网上热炒那位延边大学历史学博士一样落到送快递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都说人生三十而立,过去的同学早已孩子都在自拍玩抖音,车房一切就位,而对于我们的博士来讲,如果出身的家庭,不是爸爸开矿或者就是爸爸挖矿,到了此时全部身家也不过是学校每月的800元补助(文科),虽然也能做导师苦力挣点零花钱,但毕竟微薄可怜,大部分文科博士干脆一毛钱没有。这点经济来源,不要说谈个女朋友什么的了,连吃饭开房的钱其实都不够;而对不少女博士而言,人生已然错过了最好的结婚年纪乃至生育时机。此情此境,你说博士们如何心理不煎熬?

所说这些,还仅仅只是经济与婚姻层面,其余像课题、人事、学业、恋爱等等上面的苦痛更是不忍细说。总之,浪掷三五年大好时光去换取一顶博士帽,对于多数青年来说,不能不说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个快乐并痛着的过程。

也即是说,从纯功利来讲,读博似乎有点得不偿失。我看到有熟悉的朋友辩护,比如“读博重在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人生经历”,但我们都知道社会中的学习和磨砺往往更见效率;还有朋友说,“博士是进入中产阶级的基本入场券”云云,但我们应该也会明白中产阶级的基本入场券,名校的本与硕就已足够换取。

所以,类似这些说辞,都不免有些苍白,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或者多半都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


事情的蹊跷也许在于:既然你把博士说的如此楚楚可怜,甚至悲惨,那么为什么还是每年都有那么庞大趋之若鹜,而读博士到底又有啥意思呢?

其实,我啰嗦说了这些多,其实也只是在说读博士很辛苦憔悴与国产博士不再值钱这两个现实问题而已。我从来没有说过,也从不认为,读博士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用途。我不是“博士无用论”的信奉者,而在与那些博士朋友们的生活相处中,我也从来没有发觉,这群潜心在社会最冷门、最清苦、最不受资本待见的文科学问山海的人们,他们自己真的会深切地怀疑自己选择的意义,一头扎下去做事,有着不为世俗之见左右的踏实与坚定,虽然平日里也不乏调侃与自嘲。不管多浮躁的时代,总有知善固执的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数十年默默无闻,洪流也冲不走。也许,专注、兴趣、少了利益盘算,求自我实现,本身即是用途,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美好,即是道之所在吧。

也就是说,读国产博士的“用处”,换算成经济利益,可能是一桩完全折本的买卖;但核心问题在于博士的“用”本就不该是纯功利计算的,抛开这一层面又可谓其“用”无穷。但这种其用无穷,绝大程度上是靠着一种超越的、多少有点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来实现的。所以,读博士“有用”的前提,应该是你真的热爱所要从事的学术之业,真有为之不计代价的决心与准备,有理想主义的执著情怀可编述书海之舟。如此读博,才是真有意义与价值的选择,一路上才会温稳和静,才会在枯燥里找到成就感,才能用平凡去应对伟大和崇高,并在学习中了解生活与爱,并在无数寂寞与吵杂黑夜中能有滋有味。如果不能如此,读博其实就是选择一条歧路,是自误前程,也是自欺欺人。

选择此道,即选择人生。读博,关乎生而为人的一种热爱、坚守与生活。所以,如果要我来说读博有什么用,我的回答很简单,似乎是一句屁话:人生选择哪条路,要自己好好思量合计,收益与代价都要自己承担,博士不会挣大钱,理想也不能当饭吃,但读博士一番,也许最能给你超越常人的独具胸怀、学问境界及平步青云的风光,当然还可能有喝西北风的大无畏勇气和自甘清贫的心态。

过去看电影《编舟记》,为一细节感动:面对只沉浸在学问世界的松田龙平,房东婆婆說,“你很幸运,这么年轻就找到了终生的事业”。是呀,人生时间上的转场戏,一切冷暖自知,一切必有回响,全部人生细节与意义就藏在其中,欲说已无言,自己选吧。


2018,11,9,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题目中题主谈到自己很迷茫,看到很多人读了好大学的博士,出来还是拿着卑微的薪水,他无法理解学习的用处在哪里?读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这种迷茫,就不用去读博士了,因为你题目中说的那些目前还是都是常态,攻读博士学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如果在读博士前就考虑薪水的话,那么有很多赚钱的路子,没必要走读博这条路,投入和收益是不相符的。

现今,即使拿到博士学位,路也是越走越窄,就业无非是到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但随着高校博士的扩招,现在普通博士就业越来越难,像进入高校找到稳定教职现在就很难了,高校要求的都是具有海外求学经历,或者只招收所谓的师资博士后,来榨干博士毕业的旺盛期,最后能否入职,现在都是未知数。

另外,很多人还认为读研,读博士,就是读书。这就大错特错了,博士期间是要独立完成前沿的课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调研课题,阅读文献,设计论文课题,还有要良好的执行力,以保证课题的完成。

谁也没有胆量保证自己入学以后,就能顺利毕业,现在高校内博士延期毕业早已成为常态,每年都有大量无法毕业的博士被清退。

在国内TOP的学校里,很难出现像翟天临那样轻松混混就拿到学位的,博士们普遍都感到学业和研究的压力,最近中科大一博士失联而亡,斯坦福一博士悬梁自尽。

所以要攻读博士的同学们要认真思考下,考量一下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量子实验室


小编从农村一路走过,博士毕业已十多年,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纯从财富角度讲,读博多数情况下不能使你富甲一方。除了学习热门专业,且学业精良,有经济头脑的博士外,大多博士都将与研科伴随一生,搞科研衣食无忧,养家糊口应该没有问题,想迅速积累大笔财富可能性不大。况且当前社会有更多的创造财富的路径;

如果从提升个人素质角度讲,经历读博的历练,收获还是比较多的。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这一锻炼集中于博士论文的写作中: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查阅大量资料,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间,至少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经受专家的严格审核,最终通过论文答辩。经历这一过程的人都有自己不可言说痛苦与蜕变。这种收获也将浸透到个人的工作与生活。



如果从对社会的作用角度讲,虽然我国的博士培养过程还不是那么的完美,但是多年来从国内外毕业的博士们还是为国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无论是在科研战线还是在高等教育战线,大批的博士已经成为了重要生力军。

综上所言,虽然每个人选择读博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能够坚持坐几年冷板凳的毅力都是值得敬佩的。小编也相信,众多走过这一历程的博士大多也无怨无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